資源簡介 (共30張PPT)必備知識知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銀河系1.恒星的演化⑴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自己能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球狀的天體叫恒星。恒星與地球的距離都很遠,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8~9分鐘的時間),其次是半人馬座的比鄰星。⑵太陽未來的演變過程太陽 紅巨星 白矮星 黑矮星2.銀河系銀河系是由眾多恒星及星際物質組成的一個龐大的天體系統。⑴大小和形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銀河系側視像個中間厚、四周薄的鐵餅,俯視呈漩渦狀。⑵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太陽距銀河系中心約3萬光年(1光年約為94 607億千米),太陽作為一顆普通的恒星繞銀河系的中心運動。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有幾千億顆。3.宇宙的構成目前,人類所觀測到的類似于銀河系的天體系統就有千億個左右,這些天體系統被稱為河外星系。所有的星系構成了廣闊無垠的宇宙。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最遠天體距離地球約130億光年。在這一范圍內,宇宙由若干級別的天體系統構成,如下所示:4.宇宙的起源與演化⑴哈勃發現星系運動的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退行的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⑵宇宙大爆炸論大約137億年前,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極高的密度和溫度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這個大火球的爆炸中誕生的。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脹一直延續至今,并仍將延續下去。二、太陽系1.太陽系的構成八大行星、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按一定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構成了太陽系。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它以強大的引力將太陽系里的所有天體吸引在自己的周圍,使它們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⑴八大行星的順序距日由近及遠的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⑵八大行星的公轉特征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公轉軌道接近圓形。⑶小行星帶的位置大部分小行星集中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在地球上用肉眼看不到這些小行星,它們圍繞太陽運行,被稱為小行星帶。⑷彗星①彗星的含義彗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②彗星的構成彗星由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組成。彗核是由巖石的碎片、固體微粒和水結冰而成的“大冰球”。彗核的冰物質受太陽光照射后變成氣態物質,形成彗發。這些氣態物質被太陽風吹拂,形成長長的彗尾。③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繞日公轉的周期為76年。⑸流星現象、隕星①流星現象太陽系中的一些固體小塊(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燃燒發光而劃亮夜空的現象,稱為流星現象。②隕星那些沒有燒盡的流星體降落到地球表面,這些流星體叫隕星。主要由巖石構成的隕星叫隕石。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太陽系天體形成、演化的信息,是科學研究的極好素材。通過對隕星(隕石)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測定,可以推算出隕星的年齡,從而推算太陽系開始形成的時期。著名的隕石有中國吉林隕石、澳大利亞默其森碳質隕石等。2.太陽和月球⑴太陽的概況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顆自己能發光和發熱的氣體星球,直徑約為140萬千米,表面溫度約為6 000 ℃,中心溫度高達1 500萬℃,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⑵月球的概況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月球的直徑約為3 476千米,月球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球是太陽照亮的月面。月面的暗區是月球表面的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帶,月面的亮區為月球表面的高地。月球表面有眾多的環形山。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大約為一個月,同時它也在不停地自轉,周期恰好也是一個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3.太陽活動對人類的影響⑴太陽活動的類型有太陽黑子、耀斑和日珥等。太陽黑子發生于光球層,日珥和耀斑發生于色球層。⑵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約為11年,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黑子數最多的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黑子數極少的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⑶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影響地球上的無線電短波通信;過強的紫外線對人體皮膚造成損傷;影響地球的氣候;影響地球的磁場,使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三、月相、月食、日食1.月相⑴月相的含義:月球的各種圓缺形態。⑵月相變化的成因①月球是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②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⑶月相名稱及其出現時間的判斷①當日、月、地在同一直線上時,月球居中時為新月(朔),時間為農歷初一;地球居中時為滿月(望),時間為農歷十五或十六。②當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時,月球向日、地另一側運動時為上弦月,時間為農歷初七、初八;月球向日、地中間運動時為下弦月,時間為農歷二十二、二十三。③月相變化的周期平均為29.53天。2.日食和月食⑴日食、月食的含義月球擋住了我們觀察太陽的視線,就產生了日食現象;月球進入地球的陰影,我們會看到月面部分或全部變暗,就產生了月食現象。⑵日食、月食的成因和時間日、月、地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條直線,且月球居中時,會發生日食現象。因此日食總是發生于新月(農歷初一)。日、月、地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條直線,且地球居中時,會發生月食現象。月食發生于滿月(農歷十五、十六)。日食、月食不是每個月都會發生。⑶日食、月食的類型日食分為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三類;月食分為月全食、月偏食兩類。知識2 人類生存的地球一、地球1.地球的演化時間 演變46億—25億年前的太古代 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個由巖漿構成的熾熱的球。隨著地球溫度的不斷下降,固態的地殼逐漸形成。由高溫巖漿不斷噴發而釋放的大量水蒸氣,隨著溫度的下降,凝結成水滴降到地表,匯流成海洋,地球進入海洋時代。科學家推測,在太古代開始出現原始生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生命痕跡,其生存年代大約在距今38億年前時間 演變 25億—5.7億 年前的元古代 地球上開始出現大片陸地和山脈,海洋中的藻類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5.7億—2.5億 年前的古生代 地球上的陸地大面積增加,原始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露出海面,昆蟲、魚類、兩棲類、裸蕨類等生物出現2.5億—0.65億 年前的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類動物繁盛0.65億年前至今 的新生代 地球在第三紀經歷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奠定了現代地球地貌的基礎;鳥類、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出現;人類誕生2.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到“星云說”的發展史時間 人物 主要學說及理論2 世紀 希臘科學家托勒密 創立“地心說”。該學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和其他所有天體都繞地球運轉16 世紀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 依據大量精確的觀測資料,建立了“日心說”宇宙體系學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繞太陽做圓周運動18 世紀 康德、拉普拉斯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也不斷地落入環繞原太陽而形成的盤,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3.地球的形狀和大小⑴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 378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⑵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方法: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等。4.地球儀和地圖⑴經線與緯線①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弧線是經線。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東、向西各分180°。以東的180°屬于東經,用“E”表示,東經的經度越往東數值越大;以西的180°屬于西經,用“W”表示,西經的經度越往西數值越大。②緯線: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線是緯線。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周長約4萬千米,從赤道向南北兩極緯線長度遞減。赤道為0°緯線,由赤道到南北兩極各分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北緯的緯度越往北數值越大;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南緯的緯度越往南數值越大。③經緯網: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網,稱為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地理位置。⑵半球和低、中、高緯度的劃分①半球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20°W 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把地球分成東西兩半球,從20°W向東到160°E為東半球,從20°W向西到160°E為西半球。②高、中、低緯度的劃分:通常把30°緯線和60°緯線作為高、中、低緯度的分界線。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⑶地圖①比例尺:表示實地距離在地圖上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 ②方向地平面上的基本方向有八個:東、南、西、北、東北、東 南、西北、西南。在地圖上常用三種方式指示方向。a.經緯網指示方向: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b.指向標指示方向: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的箭頭所指方向一般為北。c.一般定向法:在沒有經緯線和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確定方向。③圖例與注記圖例是地圖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種符號。常見的圖例如下圖所示。此外,還有許多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稱為注記。二、地球的運動1.地球的自轉⑴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時間的差異;產生了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⑵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從北極上空俯視,地球自轉方向是逆時針;從南極上空俯視,地球自轉方向是順時針。2.地球的公轉⑴公轉特征:地軸是傾斜的,而且空間指向保持不變。⑵公轉方向為自西向東,周期為一年。⑶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能夠直射的最北界線是北回歸線,最南界線是南回歸線,南北回歸線一年被太陽直射1次,赤道地區一年被太陽直射2次。⑷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的緯線、日期及北半球晝夜長短情況如下圖:⑸四季劃分(北溫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注意:南北半球季節相反,例如我們是夏季時,澳大利亞是冬季,但同一經度地區時間是相同的)⑹地球上的五帶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溫度帶,如圖。三、地殼運動和主要地形類型1.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球內部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2.地殼運動地殼在不斷地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或下沉。地殼運動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3.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把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4.火山、地震分布及地震災害的防范和預報⑴世界上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區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山一帶和環太平洋地帶。⑵地震災害的防范和預報工程性措施:加強各類工程的抗震能力。非工程性措施:建立健全減災工作體系,制定防震減災規劃,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培訓、演習、科研以及推進地震災害保險、救災資金和物資儲備等工作。5.地形⑴地形類型①平原: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②山地:山高坡陡,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地勢起伏大,相對高度大。③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內部起伏小,邊緣陡峭。④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中部地勢較為平坦。⑤丘陵: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勢起伏小,坡度較緩,相對高度小。⑵地形部位①山頂:等高線封閉,由外向內海拔增高。②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由山頂至鞍部,海拔降低。③峭壁(陡崖):相鄰幾條等高線重疊。④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低值凸出。⑤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高值凸出。四、地球上的水體1.水體的分類地球上的水中96.53%是海水(海洋咸水),還有0.94%是陸地咸水,只有2.53%是淡水(包括陸地淡水和大氣水)。陸地淡水又可分為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2.水循環分布在地球各處的水通過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沿地表或地下流動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行著持續不斷地循環。通過水體的相互轉化和水分交換,水資源得以不斷更新。3.水資源⑴世界和我國淡水資源的嚴重危機①全球有60%的地區水資源缺乏,供水困難。②我國是世界“貧水國”之一,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供水不足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⑵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①節約用水,循環用水,一水多用。②防治水體污染,保護水資源。③修建水庫,進行跨流域調水,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五、天氣與氣候1.天氣⑴天氣的概念:短時間內近地面的氣溫、濕度、氣壓等要素的綜合狀況稱為天氣。⑵天氣現象:晴、陰、雨、雪等。⑶天氣要素:氣溫、氣壓、風、濕度和降水等。2.氣候⑴氣候的概念:氣候是某一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它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⑵影響氣候的因素:太陽輻射、地面狀況、海陸分布、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等。3.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⑴人類對氣候產生影響,包括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氣釋放熱量;改變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學特征等。⑵城市“熱島”效應城市上空經常維持一個氣溫高于郊區的暖空氣團, 形成了一種氣溫較高、霧霾增多的特殊氣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