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近代化】也叫資本主義現代化,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就近代中國而言,現代化所要解決的主要是三大問題,即三個方面的現代化:(1)政治現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對和消除封建主義、專制主義,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樹立民主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實行民主的政治生活。同時,現代化的國家還必須是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國家。(2)經濟現代化:包括生產技術、生產方法、生產組織形式、經濟制度、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現代化。實現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變革生產關系,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和生活現代化: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的現代化。從整個社會來說,現代化要求創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識、新的技能的人,從事新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生活。 以上是現代化應包括的主要內容。關于政治民主化問題: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問題,無論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還是民主派,他們的目的都是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人民民主國家,也是為了實現中國歷史上提出來的民主任務。不過這個民主是人民民主,同資產階級的民主有著根本的區別。今天,人民民主國家早已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但是民主制度還不完善,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還要經過長時間才能養成。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培養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學會運用民主的方法組織社會生活、處理各種關系,仍是今天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關于經濟現代化問題:鴉片戰爭中資本主義國家的堅船利炮教訓了中國的封建統治者。他們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師夷之長技”,造武器、開礦藏、練新軍、修鐵路,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隨后,民辦的資本主義工業艱難起步。由于受到封建地主階級和外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中國國民黨政權建立后,官僚買辦資本的擴張又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收官僚資本,國民經濟出現了迅速發展的前景。但是,由于指導方針錯誤,經濟現代化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發展國民經濟、實現經濟現代化仍然是中國的一項主要任務。關于思想和生活的現代化問題:從開展洋務運動到變法維新,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至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大變革,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鴉片戰爭前,清皇朝的統治者自居天朝大國,對西方各國蔑稱“西夷”;洋務運動中,一些較開明的地主階級代表人物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開始籌辦工業,學習西方的器物制造;變法維新時,資產階級改良派進一步提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主張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革命派公開打出“天賦人權”旗號,要求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一個文化思想不斷前進的過程。在此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也發生了變化。現代化并不等于單純地學習西方,“全盤西化”在中國行不通。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立足于自己的基礎之上,吸收外國的長處,加以改造和創新,形成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也就是說,要建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現代化社會。這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需要所有中國人為之作出長時間的不懈的努力。第4課洋務運動【性質】晚清時期統治集團求強求富的自救運動【洋務】指一切涉外的事務。諸如外事交涉、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開礦辦廠等與外國資本主義有關的事情。洋務運動的興起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憂外患領導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代表:中央:恭親王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口號:自強、求富主要內容:⑴前期(60年代—70年代),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⑵創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⑶后期(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批近代民用工業。如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⑷建立新式海陸軍。60年代起開始組建新式洋槍隊,80年代初步建成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福建海軍幾乎全軍覆滅于馬尾之戰8,主要成就一覽表名稱 類別 創辦時間 創辦人安慶內軍械所 軍事工業 1861年 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 軍事工業 1865年 李鴻章福州船政局 軍事工業 1866年 左宗棠開平煤礦 民用工業 1876年 李鴻章漢陽鐵廠 民用工業 1890年 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民用工業 1893年 張之洞京師同文館 新式學校 1862年 1869 年,經總稅務司赫德的介紹,任命丁韙良為同文館總教習,這是同文館的第一任校長。丁韙良總管校務達三十二年之久,1894年由歐禮裴繼任總教習。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同文館一度解散。1901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改為譯學館。洋務之最: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規模最大的海軍:北洋艦隊9,評價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作用: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在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失敗標志: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注:洋務派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謂“中學為體”,也就是維護封建制度和綱常名教。“西學為用”,也就是要學習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舉辦機器制造工業,以資“求強”【課本延伸】【北洋海軍】北洋海軍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水師。于1875年年籌建,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光緒十年已擁有艦艇14 艘,初具艦隊規模。1885年中法戰爭后,清廷成立海軍衙門,委派醇親王奕譞為總理海軍事務大臣,慶郡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為會辦大臣。正紅旗漢軍統領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幫同辦理。但實權為會辦、北洋大臣李鴻章掌握。海軍衙門(10月12日)成立后,貫徹先發展北洋水師的方針。(1891年奕譞病死,總理海軍衙門大臣一職由奕劻繼任。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被慈禧太后罷官10 年的奕?又重新主政總理衙門,并兼管海軍衙門。甲午戰敗后,清廷于1895 年3 月12 日下令裁撤海軍衙門。)到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各類艦船基本具備,共有25 艘。艦艇主要購自英國、德國,聘請英國海軍軍官為總查,按新式海軍編制訓練,并參照英國的規章制訂了《北洋海軍章程》。李鴻章還先后在旅順口、威海衛等地布置防務,修筑炮臺、船塢,成為北洋海軍的兩大基地。1888年以后,北洋水師未再增添新式艦艇。這支苦心經營的海軍,在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1895年海軍衙門裁撤。【評價民用工業】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大都是官督商辦,吸收了一部分買辦、地主、商人的資金,對建立和發展近代企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商對中國近代企業的壟斷和壓迫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些企業有濃厚的封建性,企業大權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總辦之言是聽”,商股不得過問局務。此外,這些民用企業還存在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賴性,技術大權甚至行政大權都為外國人所控制。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阻礙了商辦企業的發展,也沒有能夠達到“求富”的目的。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一、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1,背景1894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廷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出兵朝鮮,東學黨起義平息后,日本繼續增兵入朝,蓄意挑起戰爭。2,開始標志7 月25 日,日本艦隊在牙山口外豐島附近,突然襲擊中國軍艦,中國雇用的英國運兵船被擊沉,船上兵士700 多人死難。注:由于日本已經不宣而戰,清廷被迫于1894 年8 月1 日對日宣戰,日本也在當天向中國正式宣戰。這一年是陰歷甲午年,故這場戰爭史稱“甲午戰爭”。3,主要戰役平壤戰役:9 月15 日,日軍集結重兵對平壤發起猛烈攻擊。中國軍隊在朝鮮人民的配合下與日軍展開激戰。總兵左寶貴登城指揮,力戰身亡。統帥葉志超卻率軍倉皇出逃,致使清軍迅速潰散。黃海海戰:9月17日。鄧世昌壯烈殉國,日軍奪取了黃海制海權。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孤軍迎敵,11月22日旅順失守,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2萬多人)。威海衛戰役:1895年2月7日,劉公島陷落,2月11日,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二、《馬關條約》簽訂1,中方代表:李鴻章2,時間:1895年4月17日3,主要內容:①割地: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的附屬島嶼澎湖列島;②賠款: 2億兩白銀;③通商:開放沙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開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危害】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輸出資本的迫切需要4,影響: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注: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強迫清政府賠款白銀兩億三千萬兩,相當于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三倍。三、“瓜分”中國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三國:沙俄、法國、德國代價:贖遼費—3000萬兩白銀概況:1895年11月,李鴻章與日本代表在北京簽訂《中日遼南條約》,訂明中國“報酬”日本3000萬兩,收回遼東失地。2,甲午戰后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瓜分活動:①擴大資本輸出,是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對外侵略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②爭奪中國鐵路的投資權。③直接在華投資設廠開礦。④在中國奪取“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3,“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提出者:美國時間:1899年主要內容:承認各國在華的勢力范圍和它們已經取得的特權,同時要求列強開放在華的租借地以及勢力范圍,使美國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機會。評價:反映出美國與其它帝國主義國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的激烈爭奪,使中國被瓜分的大禍迫在眉睫,出現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課本延伸】《馬關條約》危害割地:臺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它迫使臺灣和祖國隔離,并且刺蒺藜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后,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賠款:賠款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加上3000萬兩贖遼費,加強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舉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商和開廠: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的規定,加深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沿海沿江地區深入到中國內地,中國的原料和其他資源進一步被掠奪。《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第6課 戊戌變法康有為與公車上書公車上書①時間:1895年春,②概況:《馬關條約》簽訂時,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發動各省應試的舉人1300 多人聯名上書,請求拒和、遷都、變法。③結果:上書被阻撓,失敗。④影響:不僅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潮已演變為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而且使康有為成為了維新派的領袖人物。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維新思想的傳播①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影響較大的報刊:《時務報》、《國聞報》注:名稱 創辦時間 目的 人物 地點《時務報》(維新派主要機關報) 1896年8月 鼓吹民權學說,提倡維新變法 梁啟超(總主筆)黃遵憲、汪康年等人籌辦 上海《國聞報》(北方最有影響) 1897年10月26日 通天下之情,通古今之變 嚴復(創辦人) 天津宣傳典型:《變法通議》的發表:梁啟超,《時務報》主要觀點: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韓非子原創。法制,是規范天下人行為的公用的制度;變革,是社會發展、前進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由變革而起)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二、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開始標志:1898 年6 月11 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2,主要內容:1.政治方面: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2.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3.軍事方面: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4.文教方面: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3,失敗標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變法新政,除設立京師大學堂外,全部廢止。4,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1898年9月28日)政變發生后,康有為和梁啟超分別在英國和日本的幫助下,逃往國外。5,評價:這次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改革詔令的頒布,對于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傳播西方科學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6,領導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7,失敗原因: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客觀原因—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力量過于強大。【課本延伸】維新運動是由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維新派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高舉救亡圖存的大旗,要求改革封建的社會制度,發展資本主義,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他們的政治實踐和思想理論,不僅貫徹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而且順應了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趨勢。 維新運動不僅僅是一場政治運動,而且還是一次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在維新運動期間,維新派著力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猛烈地沖擊了陳舊腐朽的舊文化。由于變法維新政治需要,由于新學的提倡和傳播,也導致了文藝領域的變革。“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形成廣泛的文藝革新運動。作為一次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戊戌維新具有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重要意義。以此為起點,資產階級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獨占文化陣地的局面,并發展成為主流,以儒學為中心的文化結構才發生了新的根本性的變化。 但是,維新派由于自身的軟弱與局限,完全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甚至把變法維新當作抵制人民革命運動的手段。他們反對引起社會巨大變動的革命,認為只要依靠封建皇帝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就可使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強國。且變法措施操之過急,短短103天的時間,光緒帝前后一共頒布新政詔書、諭令110多道。他們也幻想以學習西方資本主義來消弭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并試圖從列強那里尋求對變法的支持。這些就注定維新運動的必然失敗。而這場以和平手段對傳統體制進行改良的最終失敗,也暴露出清朝統治階級的腐朽與頑固。血的教訓使人們警醒,從而促使一部分人放棄改良,開始向革命轉化。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一、義和團運動(1899—1901年)★【性質】以農民為主體的震撼中外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絞殺1,由來:義和團源自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梅花拳等民間秘密結社和習拳練武的組織。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最早見于1898 年6 月30 日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折。同年10 月后,清廷也開始在公文中稱其為義和團。2,發展:后來,在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這些組織就逐漸由反清的秘密結社或單純的習武團體,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最初清政府態度:剿滅→招撫(承認其合法地位)斗爭方式:張貼文告、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口號:“扶清滅洋”----義和團的行動綱領“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的落后性“撫清”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書本延伸】“扶清滅洋”這個口號將斗爭的矛頭鮮明地指向了帝國主義侵略者,表達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強烈愿望,激發了群眾的愛國熱情,廣泛地爭取了愛國官紳和清軍將士的同情,從而擴大了義和團運動的群眾基礎。“扶清”是以滅洋為前提的,一旦清廷破壞滅洋,出于自衛和滅洋的需要,義和團是不會被“扶清”所束縛的。但是,該口號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廷的本質認識不清。他們要拯救祖國,卻不能把祖國同清皇朝區分開來,對清皇朝抱有幻想,缺少警惕。同時,“滅洋”也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落后性: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后果: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鎮壓義和團提供了條件。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二、抗擊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①時間:1900.6.10—1901.9.7②成員:英、美、俄、日、法、德、意、奧2000多人③統帥:西摩爾(英國)→瓦德西(德國)【1900年9月接任】④進程:1900年6月14—22日,廊坊阻擊戰,敵人傷亡慘重,狼狽逃回天津租界。1900年6月15日,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由于清政府的破壞,教堂未能攻下。1900年6月17日,大沽之役,聯軍攻陷大沽炮臺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布宣戰詔書1900年9月20日,義和團圍攻外國使館,使館未被全部攻下。1900年6月18日,老龍頭車站之役,沙俄侵略軍五百多人斃傷,義和團奪回車站以北沿線的全部據點。天津保衛戰(1900年6月17---7月14日),直隸提督聶世成壯烈殉國(1900年7月9日,八里臺戰役),天津淪陷。1900年8月14日,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應對:慈禧太后帶領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聯軍以北京為基地,四出擴大侵略,占領山海關、保定等地。在鎮壓義和團的過程中,侵略軍到處燒殺搶掠,犯下累累暴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兇殘本質。【課本延伸】八國聯軍的暴行在攻陷大沽后,連日縱火,將繁華的市區夷為平地。攻入天津后,聯軍對著逃難群眾任意開槍、放炮,天津城內“但見死人滿地,房屋無存”。占領北京后,八國聯軍開始了更加瘋狂的屠殺和掠奪。他們大肆殺戮義和團民,僅在莊王府一處,就殺戮、燒死了1700 多位團民。任八國聯軍總司令的德國元帥瓦德西還縱兵大掠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搶劫。當時,從公使、將軍直到傳教士、士兵,都參與了這一暴行。日軍從戶部搶去白銀300 萬兩,并燒房毀滅罪證。各官衙所存庫款被搶劫一空,損失約計6000 萬兩。堆滿金銀和歷朝寶物的皇宮、頤和園等地,也遭到洗劫,大量的珍貴文物被搶掠、毀壞。明代的《永樂大典》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洗劫,成為殘本,此次又失去307冊。正如時人所言,經過這場浩劫,“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家奇珍,掃地遂盡”。 俄國除參加帝國主義聯軍外,還單獨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地區。當義和團運動發展到東北地區后,1900 年7 月,俄國以保護中東鐵路為借口,調集15 萬軍隊,分兵幾路,先后攻入黑龍江、吉林、盛京。到10 月間,東北全境幾乎都被俄軍控制。俄國侵略軍到處燒殺搶掠。僅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被殺害、燒死和淹死在黑龍江里的中國人民就有7000 多人,歷史悠久的古城璦琿被燒成一片瓦礫。列寧當時就憤怒譴責俄國侵略者“把一座座村莊燒光,把老百姓趕進黑龍江活活淹死,槍殺和刺死手無寸鐵的居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三、《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0年9月7日2,簽字雙方:八國+西、比、荷共11國3,主要內容【經濟上】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 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由帝國主義控制,作為償付賠款之用。 【軍事上】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政治上】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外交上】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地位】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課本延伸】《辛丑條約》危害《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鎖。巨額的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不僅加劇了清廷財政危機,而且使列強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賦之外的主要財政來源;使館區的設立,炮臺的拆除,軍隊的駐扎等,使列強進一步強化了對清廷政治和軍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的破壞,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評價義和團運動】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但是,義和團以其英勇頑強的斗爭,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壓迫的反抗精神,它向世界昭示,中國人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民族的獨立與尊嚴。 義和團運動自其爆發之日起,就遭到了當時西方的資產階級及其政府的攻擊。他們指責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是由“黃種人敵視白種人”、“中國人仇視歐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對此,列寧曾撰文批駁道:“是的,中國人的確憎惡歐洲人,然而他們憎惡的是哪一種歐洲人呢?為什么要憎惡呢?中國人憎惡的不是歐洲人民,因為他們之間并無沖突,他們憎惡的是歐洲資本家和唯資本家之命是從的歐洲各國政府。那些到中國來只是為了大發橫財的人,那些為了取得販賣毒害人民的鴉片的權利而同中國作戰(1856 年英法對華的戰爭)的人,那些利用傳教偽善地掩蓋掠奪政策的人,中國人難道能不痛恨他們嗎?”在此,列寧對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反侵略斗爭的正義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祖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時刻,在腐朽清廷已無力捍衛國家主權的背景下,中國人民挺身而出,組織起來,保家衛國,發出了吼聲:“還我江山還我權,刀山火海爺敢鉆,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殺洋人誓不完。”他們是在為國家和自己的生存而戰。“好男兒,要滅洋,好女兒,要保國,滅了洋、保了國,我們才能活。”所以義和團所反抗的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和奴役,而不是什么來自西方的先進的文明。曾任美國駐華使館代辦的何天爵也曾這樣指出:“要追根尋源,就必須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國人和外國人開始有外交接觸或聯系的時候。要懂得它的勢力和力量,必須探索當時發起席卷全國的排外情緒,研究它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誤解與不平的真實原因所加重。..它代表六十年來增長的憤怒和仇恨,由于長年的壓迫而更加激烈,它獲得億萬沒有卷入運動的中國人的衷心的同情。毫無疑問,義和團運動代表了他們一種愛國的努力,是要把他們的國家從外來侵略和可能發生的瓜分中拯救出來。”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程。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廣大的義和團民和愛國將士,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同帝國主義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使得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的民氣”,并斷言“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中國不啻“夢囈”。長期占據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職位的赫德也認為不可能瓜分中國,因為義和團運動使他意識到“不論中國哪一部分領土被分割去,都必須用武力來統治。像這樣,被分割去的領土越大,治理起來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騷亂和叛亂的發生就越是確定無疑。中國如被瓜分,全國就將協同一致來反對參與瓜分的哪幾個外國統治者。”他承認義和團運動是一個為了使中國強盛起來的、純粹的愛國主義運動,但這個運動對帝國主義則是不祥之兆。 當然,以農民群眾為主體的義和團運動,還有著明顯的小生產者的特點,在指導思想、組織形式和斗爭方式等方面,還帶有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它不可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但是它的失敗,也促使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清廷對列強的妥協投降,對義和團的利用和叛賣,進一步暴露了其反動本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要挽救危亡,就必須推翻清皇朝的腐朽統治,掀起革命的浪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