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1 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學習目標】1.理解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及兩條直線垂直的條件.(直觀想象)2.能根據(jù)已知條件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與垂直.(邏輯推理)3.能應用兩條直線的平行或垂直解決實際問題.(數(shù)學運算)【自主預習】預學憶思1.我們知道,平面中的兩條不重合直線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平行.當直線l1與l2平行時,它們的斜率k1與k2滿足什么關系 證明你的結論.2.兩條直線平行,它們的斜率一定相等嗎 3.當兩條相交直線的斜率都存在時,它們的斜率不相等;反之,當兩條直線的斜率不相等時,它們相交.在相交的位置關系中,垂直是最特殊的情形,直線l1,l2垂直時,它們的斜率除了不相等外,是否還有特殊的數(shù)量關系 自學檢測1.判斷下列結論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若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的斜率相等,則這兩條直線平行. ( )(2)若l1∥l2,則k1=k2. ( )(3)若兩條直線中有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條直線的斜率存在,則這兩條直線垂直. ( )(4)若兩條直線的斜率都不存在且兩直線不重合,則這兩條直線平行. ( )2.已知點A(2,0),B(3,3),直線l∥AB,則直線l的斜率kl=( ). A.-3 B.3 C.- D.3.若直線l1,l2的斜率是方程x2-3x-1=0的兩根,則l1與l2的位置關系是( ).A.平行 B.重合C.相交但不垂直 D.垂直4.已知l1過點A(m,1),B(-3,4),l2過點C(0,2),D(1,1),且l1∥l2,則m= . 【合作探究】探究1: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情境設置 問題1:如果兩條直線中某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那么怎么判斷它們的位置關系 問題2:如何用斜率關系證明三點共線 新知生成 兩條直線平行(1)兩條直線都有斜率且不重合時的平行已知直線l1:y=k1x+b1,l2:y=k2x+b2,則l1∥l2 k1=k2且b1≠b2.(2)特殊情況下的兩條直線的平行若兩條平行直線中的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則另一條直線的斜率也不存在,反之,若兩條不重合直線的斜率都不存在,則這兩條直線平行.特別提醒:討論兩條直線平行時,要分斜率存在和斜率不存在兩種情形,缺少任何一種情形都有可能發(fā)生錯誤.新知運用例1 求m,n的值,使直線l1:y=(m-1)x-n+7滿足:(1)平行于x軸;(2)平行于直線l2:7x-y+15=0.【方法總結】 (1)判斷兩條直線平行,應首先看兩條直線的斜率是否存在,即先看兩點的橫坐標是否相等,橫坐標相等是特殊情況,應特殊判斷.在證明兩條直線平行時,要區(qū)分平行與重合,必須強調不共線才能確定平行,因為斜率相等也可能推出兩條直線重合.(2)應用兩條直線平行求參數(shù)值時,應分斜率存在與不存在兩種情況進行討論.鞏固訓練判斷下列各組直線是否平行,并說明理由.(1)l1:y=3x+2,l2:y=3x+1.(2)l1:x+2y-1=0,l2:x+2y=0.(3)l1:x+2=0,l2:2x=1.探究2: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情境設置 問題1:如果兩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的方向向量具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2:若兩條直線垂直,則它們的斜率之積一定為-1嗎 新知生成 兩條直線垂直如果兩條直線都有斜率,且它們互相垂直,那么它們的斜率之積等于 -1 ;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之積等于 -1 ,那么它們互相垂直.即l1⊥l2 k1·k2=-1. 特別提醒:l1⊥l2 k1·k2=-1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兩條直線的斜率都存在.新知運用例2 (1)已知l1經(jīng)過點A(3,2),B(3,-1),l2經(jīng)過點M(1,1),N(2,1),判斷l(xiāng)1與l2是否垂直;(2)已知直線l1經(jīng)過點A(3,a),B(a-2,3),直線l2經(jīng)過點C(2,3),D(-1,a-2),若l1⊥l2,求a的值.【方法總結】利用斜率公式判定兩條直線垂直的步驟:一看:看所給兩點的橫坐標是否相等,若相等,則該直線的斜率不存在,這時只需看另一條直線上的兩點的縱坐標是否相等,若相等,則兩條直線垂直;若不相等,則進行第二步.二代:將點的坐標代入斜率公式.三求:計算斜率的值,進行判斷.尤其是點的坐標中含有參數(shù)時,應用斜率公式時要對參數(shù)進行討論.鞏固訓練1.與直線y=2x+1垂直,且在y軸上的截距為4的直線的斜截式方程是( ). A.y=x+4 B.y=2x+4C.y=-2x+4 D.y=-x+42.已知△ABC的三個頂點分別是A(-5,0),B(3,-3),C(0,2),則BC邊上的高所在直線的斜截式方程為 . 探究3:由一般式確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情境設置問題1:給出直線的一般式,如何解決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中的參數(shù)問題 問題2:直線l1和l2的方程分別是A1x+B1y+C1=0和A2x+B2y+C2=0,其中A1,B1不全為0,A2,B2也不全為0.當l1∥l2時,直線方程中的系數(shù)應滿足什么關系 問題3:在問題2的條件下,當l1⊥l2時,直線方程中的系數(shù)應滿足什么關系 新知生成1.直線l1和l2的方程分別是A1x+B1y+C1=0和A2x+B2y+C2=0.(1)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l1∥l2 法向量平行 A2=λA1,B2=λB1,C2≠λC1,λ是非零實數(shù).(2)兩條直線垂直的條件l1⊥l2 法向量垂直 (A1,B1)·(A2,B2)=A1A2+B1B2=0.2.與直線Ax+By+C=0平行的直線方程可設為Ax+By+m=0(m≠C),與直線Ax+By+C=0垂直的直線方程可設為Bx-Ay+n=0.新知運用例3 (1)已知直線l1:2x+(m+1)y+4=0與直線l2:mx+3y-2=0平行,求m的值.(2)當a為何值時,直線l1:(a+2)x+(1-a)y-1=0與直線l2:(a-1)x+(2a+3)y+2=0互相垂直 【方法總結】在利用直線的一般式求解直線的平行或垂直問題時,參數(shù)的值或取值范圍易忽視討論.鞏固訓練已知直線l的方程為3x+4y-12=0,當直線l'滿足下列條件時,求直線l'的一般式方程.(1)過點(-1,3)且與l平行;(2)過點(-1,3)且與l垂直.【隨堂檢測】1.已知經(jīng)過點P(-2,m)和Q(m,4)的直線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線,則實數(shù)m的值是( ). A.4 B.1 C.1或3 D.1或42.已知直線l1:ax+y+1=0與直線l2:x+(2a-3)y+5=0垂直,則a=( ).A.3 B.2 C.1 D.-13.已知在△ABC中,A(0,3),B(2,-1),E,F分別為AC,BC的中點,則直線EF的斜率為 . 4.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2,3),B(3,-2),C,m,D(0,-3).(1)若點C在直線AB上,求m的值;(2)若直線AC與直線BD平行,求m的值;(3)若直線AC與直線BC垂直,求m的值.22.3.1 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學習目標】1.理解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及兩條直線垂直的條件.(直觀想象)2.能根據(jù)已知條件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與垂直.(邏輯推理)3.能應用兩條直線的平行或垂直解決實際問題.(數(shù)學運算)【自主預習】預學憶思1.我們知道,平面中的兩條不重合直線有兩種位置關系:相交、平行.當直線l1與l2平行時,它們的斜率k1與k2滿足什么關系 證明你的結論.【答案】相等,因為兩條直線平行,它們的傾斜角相等.2.兩條直線平行,它們的斜率一定相等嗎 【答案】不一定,因為兩條直線平行,有可能它們的斜率都不存在.3.當兩條相交直線的斜率都存在時,它們的斜率不相等;反之,當兩條直線的斜率不相等時,它們相交.在相交的位置關系中,垂直是最特殊的情形,直線l1,l2垂直時,它們的斜率除了不相等外,是否還有特殊的數(shù)量關系 【答案】若斜率存在,則k1k2=-1;若有一條直線的斜率為0,則另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自學檢測1.判斷下列結論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若不重合的兩條直線的斜率相等,則這兩條直線平行. ( )(2)若l1∥l2,則k1=k2. ( )(3)若兩條直線中有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條直線的斜率存在,則這兩條直線垂直. ( )(4)若兩條直線的斜率都不存在且兩直線不重合,則這兩條直線平行. ( )【答案】(1)√ (2)× (3)× (4)√2.已知點A(2,0),B(3,3),直線l∥AB,則直線l的斜率kl=( ). A.-3 B.3 C.- D.【答案】B【解析】由題意知kAB==3,∵l∥AB,∴kl=3.3.若直線l1,l2的斜率是方程x2-3x-1=0的兩根,則l1與l2的位置關系是( ).A.平行 B.重合C.相交但不垂直 D.垂直【答案】D【解析】設l1,l2的斜率分別為k1,k2,由題意知k1·k2=-1,所以l1⊥l2.故選D.4.已知l1過點A(m,1),B(-3,4),l2過點C(0,2),D(1,1),且l1∥l2,則m= . 【答案】0【解析】設直線l1,l2的斜率分別為k1,k2,∵l1∥l2,且k2==-1,∴k1==-1,∴m=0.【合作探究】探究1: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情境設置 問題1:如果兩條直線中某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那么怎么判斷它們的位置關系 【答案】當直線的斜率不存在時,可以畫圖判斷它們的位置關系.問題2:如何用斜率關系證明三點共線 【答案】對于A,B,C三點,如果直線AB的斜率等于直線AC的斜率,或直線AB與AC的斜率均不存在,它們有公共點A,那么A,B,C三點共線.新知生成 兩條直線平行(1)兩條直線都有斜率且不重合時的平行已知直線l1:y=k1x+b1,l2:y=k2x+b2,則l1∥l2 k1=k2且b1≠b2.(2)特殊情況下的兩條直線的平行若兩條平行直線中的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則另一條直線的斜率也不存在,反之,若兩條不重合直線的斜率都不存在,則這兩條直線平行.特別提醒:討論兩條直線平行時,要分斜率存在和斜率不存在兩種情形,缺少任何一種情形都有可能發(fā)生錯誤.新知運用例1 求m,n的值,使直線l1:y=(m-1)x-n+7滿足:(1)平行于x軸;(2)平行于直線l2:7x-y+15=0.【解析】(1)當直線l1平行于x軸時,直線l1的斜率為0,即m-1=0,得m=1.又直線l1不與x軸重合,所以-n+7≠0,即n≠7.綜上所述,當m=1且n≠7時,直線l1平行于x軸.(2)將7x-y+15=0化為斜截式得y=7x+15,得到直線l2的斜率k2=7,截距b2=15.當l1∥l2時,應有直線l1的斜率k1=k2=7且截距b1≠b2=15,即m-1=7且-n+7≠15,∴m=8且n≠-8.【方法總結】 (1)判斷兩條直線平行,應首先看兩條直線的斜率是否存在,即先看兩點的橫坐標是否相等,橫坐標相等是特殊情況,應特殊判斷.在證明兩條直線平行時,要區(qū)分平行與重合,必須強調不共線才能確定平行,因為斜率相等也可能推出兩條直線重合.(2)應用兩條直線平行求參數(shù)值時,應分斜率存在與不存在兩種情況進行討論.鞏固訓練判斷下列各組直線是否平行,并說明理由.(1)l1:y=3x+2,l2:y=3x+1.(2)l1:x+2y-1=0,l2:x+2y=0.(3)l1:x+2=0,l2:2x=1.【解析】(1)平行.理由如下:設兩條直線l1,l2的斜率分別為k1,k2,在y軸上的截距分別為b1,b2.由l1,l2的方程可知k1=k2=3,且b1≠b2,故l1∥l2.(2)平行.理由如下:設兩條直線l1,l2的斜率分別為k1,k2,在y軸上的截距分別為b1,b2.因為l1,l2的方程可分別化為斜截式l1:y=-x+,l2:y=-x,所以k1=k2=-且b1≠b2,所以l1∥l2.(3)平行.理由如下:由l1,l2的方程可知,l1⊥x軸,l2⊥x軸,且兩條直線l1,l2在x軸上的截距不相同,故l1∥l2.探究2: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情境設置 問題1:如果兩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的方向向量具有怎樣的關系 【答案】如果兩條直線垂直,那么這兩條直線的方向向量垂直.問題2:若兩條直線垂直,則它們的斜率之積一定為-1嗎 【答案】不一定,如果兩條直線l1,l2中的一條與x軸平行(或重合),另一條與x軸垂直(即與y軸平行或重合),即兩條直線中一條的傾斜角為0°,另一條的傾斜角為90°,從而一條直線的斜率為0,另一條直線的斜率不存在,但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新知生成 兩條直線垂直如果兩條直線都有斜率,且它們互相垂直,那么它們的斜率之積等于 -1 ;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之積等于 -1 ,那么它們互相垂直.即l1⊥l2 k1·k2=-1. 特別提醒:l1⊥l2 k1·k2=-1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兩條直線的斜率都存在.新知運用例2 (1)已知l1經(jīng)過點A(3,2),B(3,-1),l2經(jīng)過點M(1,1),N(2,1),判斷l(xiāng)1與l2是否垂直;(2)已知直線l1經(jīng)過點A(3,a),B(a-2,3),直線l2經(jīng)過點C(2,3),D(-1,a-2),若l1⊥l2,求a的值.【解析】(1)由題意得,直線l1的斜率不存在,直線l2的斜率為0,所以l1⊥l2.(2)由題意知,l2的斜率k2一定存在,l1的斜率可能不存在.當l1的斜率不存在時,3=a-2,即a=5,此時k2=0,則l1⊥l2,滿足題意;當l1的斜率k1存在時,a≠5,由斜率公式得k1==,k2==.由l1⊥l2知,k1k2=-1,即·=-1,解得a=0.綜上所述,a的值為0或5.【方法總結】利用斜率公式判定兩條直線垂直的步驟:一看:看所給兩點的橫坐標是否相等,若相等,則該直線的斜率不存在,這時只需看另一條直線上的兩點的縱坐標是否相等,若相等,則兩條直線垂直;若不相等,則進行第二步.二代:將點的坐標代入斜率公式.三求:計算斜率的值,進行判斷.尤其是點的坐標中含有參數(shù)時,應用斜率公式時要對參數(shù)進行討論.鞏固訓練1.與直線y=2x+1垂直,且在y軸上的截距為4的直線的斜截式方程是( ). A.y=x+4 B.y=2x+4C.y=-2x+4 D.y=-x+4【答案】D【解析】直線y=2x+1的斜率k1=2,則與直線y=2x+1垂直的直線的斜率k2=-,因為在y軸上的截距為4,所以直線的斜截式方程為y=-x+4.2.已知△ABC的三個頂點分別是A(-5,0),B(3,-3),C(0,2),則BC邊上的高所在直線的斜截式方程為 . 【答案】y=x+3【解析】設BC邊上的高為AD,則BC⊥AD,所以kAD·kBC=-1,因為kBC==-,即-·kAD=-1,所以kAD=,所以BC邊上的高所在直線的方程為y-0=(x+5),即y=x+3.探究3:由一般式確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情境設置問題1:給出直線的一般式,如何解決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中的參數(shù)問題 【答案】由平行或垂直可得到兩條直線斜率的關系式,然后建立方程求解,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況.問題2:直線l1和l2的方程分別是A1x+B1y+C1=0和A2x+B2y+C2=0,其中A1,B1不全為0,A2,B2也不全為0.當l1∥l2時,直線方程中的系數(shù)應滿足什么關系 【答案】當兩條直線的斜率都不存在時,B1=B2=0,A1A2≠0,≠,因此有A1B2-A2B1=0且A1C2-A2C1≠0,當兩條直線的斜率都存在時,-=-且-≠-,因此有A1B2-A2B1=0且B1C2-B2C1≠0,所以l1∥l2的條件是A1B2-A2B1=0且A1C2-A2C1≠0(或B1C2-B2C1≠0).問題3:在問題2的條件下,當l1⊥l2時,直線方程中的系數(shù)應滿足什么關系 【答案】若兩條直線中的一條斜率不存在,則另一條斜率為0,如B2=0,A1=0,A1A2+B1B2=0;若兩條直線斜率都存在,則-·-=-1,即A1A2+B1B2=0,所以l1⊥l2的充要條件是A1A2+B1B2=0.新知生成1.直線l1和l2的方程分別是A1x+B1y+C1=0和A2x+B2y+C2=0.(1)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l1∥l2 法向量平行 A2=λA1,B2=λB1,C2≠λC1,λ是非零實數(shù).(2)兩條直線垂直的條件l1⊥l2 法向量垂直 (A1,B1)·(A2,B2)=A1A2+B1B2=0.2.與直線Ax+By+C=0平行的直線方程可設為Ax+By+m=0(m≠C),與直線Ax+By+C=0垂直的直線方程可設為Bx-Ay+n=0.新知運用例3 (1)已知直線l1:2x+(m+1)y+4=0與直線l2:mx+3y-2=0平行,求m的值.(2)當a為何值時,直線l1:(a+2)x+(1-a)y-1=0與直線l2:(a-1)x+(2a+3)y+2=0互相垂直 【解析】(1)由題意得2×3=m(m+1),解得m=-3或m=2.當m=-3時,l1:x-y+2=0,l2:3x-3y+2=0,顯然l1與l2不重合,所以l1∥l2;同理當m=2時,l1:2x+3y+4=0,l2:2x+3y-2=0,顯然l1與l2不重合,所以l1∥l2.所以m的值為2或-3.(2)由題意知直線l1⊥l2,所以(a+2)(a-1)+(1-a)(2a+3)=0,解得a=±1,將a=±1代入方程,均滿足題意,故當a=1或a=-1時,直線l1⊥l2.【方法總結】在利用直線的一般式求解直線的平行或垂直問題時,參數(shù)的值或取值范圍易忽視討論.鞏固訓練已知直線l的方程為3x+4y-12=0,當直線l'滿足下列條件時,求直線l'的一般式方程.(1)過點(-1,3)且與l平行;(2)過點(-1,3)且與l垂直.【解析】(1)∵l'與l平行,∴可設l'的方程為3x+4y+m=0(m≠-12).將點(-1,3)代入上式得m=-9.∴直線l'的方程為3x+4y-9=0.(2)∵l'與l垂直,∴可設其方程為4x-3y+n=0.將(-1,3)代入上式得n=13.∴直線l'的方程為4x-3y+13=0.【隨堂檢測】1.已知經(jīng)過點P(-2,m)和Q(m,4)的直線平行于斜率等于1的直線,則實數(shù)m的值是( ). A.4 B.1 C.1或3 D.1或4【答案】B【解析】由題意知=1,解得m=1.2.已知直線l1:ax+y+1=0與直線l2:x+(2a-3)y+5=0垂直,則a=( ).A.3 B.2 C.1 D.-1【答案】C【解析】由題意得a·1+1·(2a-3)=0,解得a=1.3.已知在△ABC中,A(0,3),B(2,-1),E,F分別為AC,BC的中點,則直線EF的斜率為 . 【答案】-2【解析】因為E,F分別為AC,BC的中點,所以EF∥AB,所以kEF=kAB==-2.4.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2,3),B(3,-2),C,m,D(0,-3).(1)若點C在直線AB上,求m的值;(2)若直線AC與直線BD平行,求m的值;(3)若直線AC與直線BC垂直,求m的值.【解析】(1)因為點C在直線AB上,所以kAB=kAC,即=,解得m=.(2)因為直線AC與直線BD平行,所以kAC=kBD,即=,解得m=,經(jīng)檢驗兩直線不重合,所以m=.(3)因為直線AC與直線BC垂直,且兩直線斜率均存在,所以kAC·kBC=-1,即·=-1,解得m=.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1 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 - 副本.docx 2.3.1 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