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縣高中2021級歷史學《中外歷史綱要》上導學案 (03)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1)【學習目標】課程標準:概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概況,從中認識區域性統一的進步性與各民族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認識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知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及歷史意義。學習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學習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知識結構】【合作探究】1、(閱讀書本第一子目)請從性質方面說明圖1和圖2所示形勢的主要不同點,并舉例說明;而它們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時代特征?2、(閱讀書本第一子目)結合下列圖片和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爭在民族關系方面發生了怎樣的重要變化?有何主要影響?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山西渾源李峪村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發現的春秋后期晉墓出土有牛尊,特別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環。材料二:春秋時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戰國時期“砥礪甲兵,時爭利于天下”。據許倬云先生統計,春秋259年間,就《左傳》記載,共計大小戰役1 200余次,和平時間為78年;戰國的242年中,共計戰役460余次,和平時間89年。材料三:就百畝之田而言,《周禮·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戰國之初,卻成為“上農夫食九人”(《孟子·萬章下》),土地生產力增加28.57%,而人口則更大幅度地增加。(1)根據材料一中的考古發現,可以初步推測當時哪些社會生產情況?(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時代特征?(3)還有哪些史實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會現實在思想意識領域的反映,也是構成這個時代特征的重要內容?新縣高中2021級歷史學《中外歷史綱要》上導學案 (04)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2)【重點聚焦】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轉型的表現1.政治局勢:從列國紛爭、國家分裂走向國家統一。2.選官制度:以血緣世襲為特征的貴族政治瓦解,以選賢任能為特征的官僚政治確立;世卿世祿制被軍功爵祿制取代。3.國家體制:分封制為郡縣制取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確立起來。4.變法改革:春秋時期以稅制改革為核心,以齊國“相地而表征”、魯國初稅畝為代表;戰國時期則以政治、經濟制度的全面轉型為核心,以秦國的商鞅變法為代表。5.民族關系: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周邊少數民族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增強,華夏族不斷發展壯大。6.思想: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法家學說成為改革的思想武器。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的哲學思想、法家的變革精神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②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④形成的思想傳播到鄰國及西方,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鞏固提高】1.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2.《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3.(2017年全國Ⅱ卷24)下圖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 )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 B.爭霸戰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決定地方經濟狀況 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繁榮4.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五經”為闡發孔子儒學思想而作 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D.儒學傳統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5.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6.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定。考古顯示,戰國時期,秦國地區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達的東方六國地區,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A.經濟發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定凸顯了君主集權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治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7.孟子發揚孔子開創的儒學,主張涵養“浩然之氣”,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對后世影響極大。孟子這些言論所強調的是()A.努力完善個人品德 B.堅持個人獨特性格 C.勇于突破禮制束縛 D.敢于反抗專制暴政學案3—4探究1:時代特征:奴隸社會崩潰、封建社會確立的大變革大動蕩時期。探究2:主要影響:促進了民族大融合與文化交流,加速了“華夏認同”的進程。探究3:【答案】(1)情況:手工業水平,農業生產使用牛耕。 (2)特征:社會大變革(戰爭頻繁,社會生產力大發展)。 (3)史實:“百家爭鳴”。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主張“仁”“禮”;法家提倡法治、激進的功利主義、實行君主集權制度;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解析】第(1)題要依據材料中的考古發現進行合理推測。第(2)題根據材料二、三,從政治、經濟、人口等角度歸納時代特征。戰爭與和平、人口與生產力是反映一個時代發展的重要而顯著的內容。第(3)題要依據唯物史觀,理解思想意識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也是時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結合所學歸納各家思想中與時代特征相關的內容即可。1.【解析】材料鐵器實物并非就是鐵制農具,故A項錯誤;圖中新疆地區出現鐵器實物,但不能推斷它與中原地區鐵器實物的關系,故B項錯誤;圖中鐵器實物并沒有廣泛分布,可見冶鐵技術還未普及,故C項錯誤;當時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因此圖中黃河流域分布較其他地區更加廣泛,可見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故D項正確。【答案】D。2.【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農夫通過耕種土地即可養活家人,這有利于自耕農經濟的發展即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故A項正確;戰國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速度較快,不存在抑制之說,故B項錯誤;鐵犁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收益的增加,C項存在因果倒置的錯誤,且牛耕出現于春秋晚期,故C項不選;材料沒有涉及土地所有制的問題,故D項錯誤。答案:A。3.【答案】A。4.解析】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傳統主流思想,也是目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一直是歷年高考的重點知識點、必考點、命題的切入點,作為漢代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適應漢代加強專制皇權和中央集權需要被改造的披著儒學外衣的思想。作為一種能夠被統治者所接受并推崇的思想學說,就在于其適應了統治者自身需要與時代發展的要求。孔子的儒學思想與漢代統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思想具有本質的區別,故A項錯誤,漢代儒學中的“天人感應”學說實質上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體現,B項錯誤,秦始皇焚書后,儒學傳統并未斷絕,西漢初期遍訪儒生口述背誦下來的、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典的儒家經典,為今文經,西漢末年在山東曲阜發現的古文經,故D可排除。《論語》據說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其言行整理而成的著作,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答案】C。5.【解析】儒學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現實政治需要的正統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出儒學家反對社會變革,故B項錯誤;從“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可知儒學家要求統治者向古代圣賢一樣以完美的道德治國,體現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項正確;儒者稱頌“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是希望統治者實現仁政、德治,實現儒學的治國理念,不是希望恢復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項錯誤。【答案】C。6.【解析】本題存在三個關鍵要素:分封制下墓葬分等級,秦國除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外其余墓葬等級差別不明顯,但東方六國級差明顯。東方六國墓葬等級明顯,是符合分封制規定的(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結構);秦國除君王墓葬規模宏大,其余無明顯差別,顯然集中彰顯了“君王”的地位(水平面上的一枝獨秀)。A項,東方六國嚴格執行分封制并非因為經濟發達,而是因為這樣做符合分封制的規定;秦國君王之下級差不明顯,說明秦國沒有嚴格執行分封制。知識面寬的同學應該知道,秦國地處西戎,對中原文化“學習”的不好(類似的還有南蠻楚國),較早實行“縣”制。B項分封制凸顯了君主集權,與史實及材料本意不符(秦國與六國不一樣);D項東方六國遵循分封制度是不是“嚴格”姑且不論,從解題的角度看,本項以偏概全,沒有從宏觀上把握材料核心意思,忽略了秦國,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答案】C。7.【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