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 導學案【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核心素養突破】 唯物史觀識記春秋戰國經濟發展的史實,認識它們與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文化變革的關系。時空觀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了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特征、影響。歷史解釋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百家爭鳴的內容、影響。家國情懷認識到諸侯紛爭促進了華夏民族認同,早期儒學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學習要求】 1.課前:請同學們自主通讀課本內容,做好不懂的標記。 2.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探究部分、掌握重難點。 3.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對知識進行活學活用;加強重點,難點,考點的記憶。【重難點】 1.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2.難點:多角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學習過程】 第一環:自學(課前) 一.主干知識自主梳理: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列國紛爭 (1)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 2、華夏認同 (1)春秋時期民族關系: (2)戰國時期民族關系: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經濟發展 (1)農業: (2)工商業: 2、變法改革 (1)背景: (2)結果: (3)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創立儒家: (2)孔子的思想及貢獻: 2、老子 (1)創立道家: (2)老子的思想: 四、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1、社會變革(百家爭鳴的背景) (1)經濟: (2)階級: (3)文化教育: (4)政策: 2、百家爭鳴 (1)儒家: (2)道家: (3)墨家: (4)法家: (5)其它學派: 第二環:合作探究(課中)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通過下面材料歸納鐵器出現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鐵制工具使農業有可能從原先的黃河發源地向南擴展到森林茂密的長江流域。鐵制工具還促進了流域地區興修大批的排水工程、為遠距離運輸大批商品而進行的運河開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區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合作探究(二)小農經濟形成的條件和影響? 合作探究(三) 多角度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合作探究(四)如何評價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知識分子階層作為一支獨立的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在這場偉大而深刻的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充當了變革的輿論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當了變革的設計者,三是充當了變革的實踐者,四是充當了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 ——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三.反饋訓練 1、春秋初期發生過“周鄭交質”,鄭莊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繼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著把太子送到了鄭國居住,以證明雙方互信。這反映出( ) A.周王對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長子繼承制度遭到破壞 C.同姓諸侯國恪守分封義務 D.周禮規范了貴族階層2、《呂氏春秋 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的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3、商鞅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實行“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的治國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治國政策。這表明( ) A.集權行政體制建立 B.“禮治”逐步讓位于“法治” C.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國立足普通民眾4、先秦儒家學派主張將“學”、“思”和“行”相結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形成了“養心、養氣”之說,即所謂“求放心”、“有心養心”、“養浩然之氣”等等。這說明了先秦儒家學派( ) A.強調仁禮重要性 B.注重主體自覺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張格物致知論5、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鼻f子意在說明( ) A.“道”是萬物本源 B.“道”沒有形狀 C.應當“無為而治” D.“道”十分神第三環:跟蹤(課后) 四.課后跟蹤(作業) 1.課時作業(2) 2.背記重點,考點 五.糾錯跟蹤(錯題重寫,糾錯總結)六.反思總結【構建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