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新教材 中外歷史綱要上 學案
注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編寫說明:
1.編寫嚴格按照新課標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創設新情境,力圖夯實課本基礎知識基礎上,提高靈活學習、知識前后貫通的效果。
2.每一課按照[夯實基礎][課內小結][素養提升][史料補充][習題鞏固]五部分循序漸進,提高學科素養。
3.[夯實基礎]以圖文并茂形式展開,[課內小結]以時間坐標形式提升時空觀素養,[史料補充]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分析文言文能力水平,[習題鞏固]精選習題、提升學生綜合解題思路與能力,做到知識融會貫通。
4.各個部分穿插學科素養,提升學生知識儲備與能力。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夯實基礎]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1、儒學的發展
時代 發展
漢武帝時期 正統地位,發展繁盛。
魏晉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隋唐時期 “三教合歸儒”,儒主,調和吸收佛、道。
唐朝 三教并行,儒正統受挑戰;復興儒學。
2、道教的發展
時代 發展
東漢時期 興起
魏晉南北朝 廣為傳播,“貴儒”、“尊道”。 儒道合流,形成玄學。
唐朝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的發展
時代 發展
兩漢 佛教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 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武則天時期 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
4、儒學復興
(1)背景
佛教、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2)目的
維護封建統治,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3)主張
以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反佛
(1)原因:
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
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
(2)表現:
①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先后滅佛。
(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概念闡釋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
歷史上的“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指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的合稱。這一現象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
(二)魏晉至隋唐的文學藝術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領域 時間 成就
文學 東漢末年開始 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唐朝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的
書法 東漢末年 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書體均已完備
東晉 王羲之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時期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
繪畫 東晉 出現知名專職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隋唐 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石窟 魏晉至隋唐時期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
微思考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
唐朝社會變遷對詩歌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背景。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期,詩風凝重憂郁,反映了唐帝國的由盛轉衰。
(三)魏晉至隋唐的科技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微思考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
古代中國科技的特點
(1)在科技內容上,重實用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
不夠。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輕
規律探究,缺少實驗。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并沒有
進一步轉化為生產力。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
藥學等方面。
(5)從成就上看,全面繁榮,多種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四)中外文化交流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1、佛教傳入
(1) 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2)中國名僧西行取經;東晉的法顯、唐朝的高僧玄奘
(3) 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2、佛教外傳
(1)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傳授佛法;
(2)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空海)。
這些交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3、其他文化交流
(1) 聚集了使節、商人、僑民, 國際大都會。
(2) 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3) 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PS: 文字:日本的文字創制,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
思想宗教: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朝鮮。儒學傳入朝鮮、日本。
社會與習俗:飲茶、圍棋、服飾。
城市與建筑方面:新羅都城平壤,日本寺院建筑,唐招提寺。
科技方面: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日本,茶葉種植。
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調制。
[課內小結]
核心素養:時空觀、唯物史觀
[素養提升]
1、分析佛教的傳播對魏晉到隋唐時期社會發展的影響 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1)政治上,它被封建統治者用來腐蝕人民,維護封建統治。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得到很大發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為隋朝統一中國的條件之一。唐朝時,佛教與道教、儒學并存,玄奘西游、鑒真東渡密切了對外關系。但同時,佛教的盛行也導致了人口減少、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吏不問政事以及僧侶貴族與世俗地主的矛盾。
(2)經濟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種畸形的社會經濟一寺院經濟。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同時,僧尼眾多,卻沒有納入國家的戶籍,成為免除賦役的特權階層,使國家稅收減少,國庫虛空,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3)思想文化上,佛教的傳入及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儒家思想。自魏晉以來,儒學不斷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華,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等方面也有重大影響,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盛行,宗教畫也十分流行,我國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時開鑿。
2、分析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1)社會動蕩不安,長期的戰亂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當時佛教、道教都講究人生的終極關懷,對普通民眾有很強的吸引力。佛教所宣傳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的思想,把人們的眼光從痛苦的現實轉移到來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關愛窮苦人群,很容易得到廣大勞動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
(3)統治階級的提倡與支持。為維護統治,當時統治階級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尤其是唐朝統治者為用神權強化李唐政權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
[史料補充]
材料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1)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固有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有可能稀釋、消除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
(2)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
——《魏書·釋老志》
(3)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成,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致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栗聲于情游(指僧侶的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鎮《神滅論》
(4)自廢以來,民役稍稀,租調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豈非有益。
——《廣弘明集》
材料二:中國古代的科技
(1)舍本逐末,賢哲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齊民要術·序》
(2)張騫通西域,至唐代時中西交流有了較大規模,中國科技傳到了西方,對阿拉伯帝國(當時西方科技最發達的地方)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數學、醫學、煉丹、天文學著作中,清楚地顯示出受了中國的影響,但是反過來,中國科技吸收外來的的東西要少得多。例如,據阿拉伯史籍可知,蓋倫的著作由一位中國醫生帶回中國,可在中國史籍中根本沒有蓋倫著作傳人的影子,可見它在中國根本沒有引起注意和發揮影響。
——王烔華等:《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
[習題鞏固]
一、選擇題
1.雕版印刷究竟始于何時,是學術界一個爭議的問題。據張秀民先生統計,曾出現過漢朝、東晉、六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七種說法。通過文字、實物材料的發現和考辯,目前“唐朝說”已為絕大多數學者接受。至于具體時間段,仍然有不同的觀點。如張秀民先生主張唐初貞觀十年(636年)已有雕版印刷;宿白先生認為雕版印刷的開始“有可能在唐玄宗時代”;隨后出版的肖東發《中國圖書出版印刷史論》則又提出“雕版印刷產生于隋朝至唐初之際”。下列選項中,對此理解合理的是(  )
A.“雕版印刷始于何時”的學術觀點須資料確證,如無實證,擱置爭議,自圓其說
B.借助多種研究路徑并隨研究的不斷深入,“雕版印刷始于何時”有可能逐步弄清
C.歷史事實的考辯,只有通過考古學的進展和史學家的價值判斷才能最終得到解決
D.歷史敘述是歷史選擇的結果,研究結論可以有多種表述,但最終必成“一家之說”
2.如圖為2020年7月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手書的墓志,此次考古發現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此作品的發現(  )
A.有助于研究北宋書法藝術
B.揭開了顏真卿的身世之謎
C.填補了中國書法考古空白
D.為研究漢字演變提供實證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重現歷史事實的態度與方法。如表所列文獻史料,與其出處及所記事物對應正確的是(  )
① 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漁)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史記》 造紙術
② 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 《夢溪筆談》 指南針
③ (三種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藥配方):“毒藥煙球”、“火炮”、“蒺藜火球”;(多種火器):“火藥箭、引火球、霹靂火球、鐵嘴火鷂”等。 《抱樸子》 火藥
④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旌德縣志》 活字 印刷術
A.① B.② C.③ D.④
4.唐朝時期,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進吟詩、唱詩、賞詩、傳詩的熱潮中。唐人自選的詩集有30多種,流傳至今的還有10種。這一現象折射出唐朝(  )
A.詩歌創作的普及 B.文化氛圍的寬松
C.社會生活的豐富 D.注重文化的傳承
5.如圖是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局部),該書法“行以篆籀(先秦時代一種字體)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道勁而氣概凜然”。這一作品(  )
A.凸顯文人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懷
B.將中國書法的寫意發揮到極致
C.具有平衡對稱和整齊安定特點
D.突出“尚法”的時代文化特征
6.有學者認為:“一種藝術形式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個人‘性靈’,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并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這種藝術形式(  )
A.強調客觀景物的逼真摹寫
B.后世奉唐代詩人王維為其鼻祖
C.明人《江城送別圖》是其典型代表
D.將寫意性發揮到極致且變化異常豐富
7.魏晉時期,劉徽受《易經》中關于數量關系的啟發創立了割圓術。南朝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得了精確到第七位數字的圓周率,他還著有《易義辨》《孝經注》和《論語注》。北周甄鸞的《五經算術》,則專為《詩經》、《周易》、《禮記》等作注。據此可知當時(  )
A.自然科學與實踐的關系緊密
B.儒學加深了人們對數學的認識
C.技術水平在世界居領先地位
D.科學家在研究中注重邏輯思辨
8.魏晉時期,官方藏書以萬卷計,普通官員私人藏書也可達千卷,藏書之風和抄書之風尤為盛行。晉人張華搬家時,運輸書籍的車就達30輛之多,以至于“四海之內,家有文史”成為當時書籍興盛的寫照。對這一現象分析合理的有(  )
①造紙術的改進促進藏書量增加
②雕版印刷的發明推動文化興盛
③抄書之風興盛有利于文化傳承
④私人藏書增加適應了科舉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杜牧《入茶山下園水口草市絕句》有這樣的描述:“倚溪侵嶺多高樹,夸酒書旗有小樓。驚起鴛鴦豈無恨,一雙飛去卻回頭。”詩文生動描寫了湖州長興縣出產紫荀茶的水口鎮城外草市的興盛畫面。下列對詩句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A.可以佐證當時城市商業繁榮
B.草市開始出現了飲食服務功能
C.折射出當地經濟的專業特色
D.文學作品不具備歷史研究價值
10.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藏書萬卷的私人藏書家;唐代私家藏書有了進一步發展,藏書萬卷者人數很多;到了宋代,私人藏書更加興盛,擁有藏書最多者達十余萬卷。這表明(  )
A.儒學正統地位日益鞏固 B.科技進步助推文化發展
C.文化專制現象逐步消失 D.地方教育體系日趨完備
11.盛唐的詩人大多經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的生涯。詩人楊炯的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這一現象體現了那個時代(  )
A.崇尚英雄主義 B.社會動蕩不安
C.開始軍功授爵 D.文學樣式多樣
12.秦始皇使得篆書成為正統,后來又出現了書寫簡便的隸書;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這一“因子”,從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合體中游離出來。這反映出書法藝術(  )
A.促成了文字的統一 B.推動了文字的簡化
C.呈現出高雅化趨勢 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
13.如圖是“司空瑯琊康王墓表”,以碑體的篆書與楷書寫成,墓主是司馬金龍。碑文中可見下列資料:“大代”(國號)、“太和”(年號)、“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琊”(郡望)等。根據這些線索,可以推定墓主的年代是(  )
A.戰國 B.秦代 C.西漢 D.北魏
14.如圖是2020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掘出土的顏真卿(709﹣785年)早期書法真跡。下列選項符合該作品藝術風格的是(  )
A.端莊穩重,大氣雄渾 B.縱橫揮灑,飛動飄逸
C.行筆快捷,變化自如 D.骨力遒勁,柳體風格
15.某書法作品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有著飛檐走壁之險,滿紙如云煙繚繞,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該書法作品,最有可能是(  )
A.李斯的篆書 B.王羲之的行書
C.張旭的草書 D.趙孟頫的楷書
16.唐朝某書法家被時人評為:“援筆掣電,隨手萬變。……貧無紙,種芭蕉萬余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書至再三,盤板皆穿。”據此可知,該書法家擅長的書體風格是(  )
A.工整清晰,飛灑活潑 B.平衡對稱,整齊安定
C.字形方正,規矩嚴整 D.變化豐富,奔放躍動
17.歷史學家岑仲勉指出:“王安石云,李白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不知變。大約元稹(779年﹣831年)以后,評者意多偏杜。”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作者意在“李杜并重”
B.杜甫作品呈人道主義色彩
C.李白的詩格律嚴整
D.李白見證唐帝國由盛轉衰
18.李白因為作詩《永王東巡歌》,在永王割據失敗后也被捕入獄。因郭子儀等人以天下動蕩、不宜大動干戈為由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兩年后,朝廷因旱災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獲自由身,從長江一路疾馳而下,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材料主要體現了(  )
A.唐朝以民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
B.唐朝綱常倫理得到強化
C.李白對于唐朝詩歌的突出貢獻
D.佛教思想影響唐朝司法
19.唐代以前很少有以商人為題材的詩,唐代則出現了很多以商人為題材的詩,商人的生活成為文學家關注的現象。白居易的《琵琶行》、《鹽商婦》、《商人婦》、元稹《估客樂》等是其中的代表。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坊市制度被逐漸打破
C.邊患問題得到解決 D.皇權開始直接控制地方
20.唐太宗為《晉書 王羲之傳》撰寫傳論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書法列為科舉取士的考量內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書法,逐漸取代鍾(繇)書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唐代書法(  )
A.逐漸成為一門藝術 B.呈現出一元化趨勢
C.發展受社會環境影響 D.難以超越前代水平
21.小楚同學酷愛書法,經常臨摹“顏體”楷書。有一天發現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如圖)雖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團,卻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查閱史書方有所悟,顏真卿是在得知顏杲卿父子英勇就義后,激昂悲憤而寫下這一傳世名作的。這說明(  )
A.顏真卿書法造詣臻于完善
B.行書比楷書更具審美功能
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創新
D.書法家氣節提升作品聲譽
22.晉唐草書是中國草書史上的兩座高峰。晉人王羲之創“今草”,運筆順勢疾行,有時一筆連寫兩三個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漢代“章草”的單字造型,形成“字群結構”,但另一方面,字畫方圓變易,仍不逸出常軌,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識摹學,如其《初月帖》(圖1);唐人草書,首推“張顛”,傳言張旭喜歡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當眾表演草書,個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態,有如驚雷激電,氣蒸煙合,如其《肚痛帖》(圖2)。據此可知晉唐之際草書創作的演變呈現出(  )
圖1 圖2
A.創作題材生活化的趨勢 B.創作材料平民化的趨勢
C.審美法度去標準化趨勢 D.情感演繹浪漫化的趨勢
23.824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所作序中寫道:“牛童走馬之口無不道其詩,至于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由此可以推知,唐朝中后期(  )
A.科技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播
B.儒家“重義輕利”觀念受到了沖擊
C.文學界的浮夸之風悄然興起
D.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發展
24.唐玄宗時高仙芝率軍攻打石國(西域古國),石國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公元751年,怛邏斯之役高仙芝幾乎全軍覆沒。阿拉伯人帶著高仙芝部隊的大批俘虜班師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紙工匠。阿拉伯人讓這些俘虜發揮長處,傳授造紙技術。由此,造紙術先傳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再傳到巴格達,最后傳到歐洲。這突出反映了唐代(  )
A.造紙術十分發達 B.國內外勢力相互勾結
C.絲綢之路曾受阻 D.科技傳播的特殊途徑
二、材料題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造紙術
材料一:東漢班固編纂的官修史書《漢書 外戚傳下 孝成趙皇后》記載:“武(籍武)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蹏(hètí)書。”東漢學者應劭認為:“赫蹏,薄小紙也。”南宋趙彥衛的筆記集《云麓漫鈔》注解:“赫蹏者……其實亦縑帛”。
材料二:南朝史學家范曄編纂的官修史書《后漢書 蔡倫傳》記載:“(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材料三:《天水放馬灘紙化驗報告》中“斷定其為麻類植物纖維紙……地圖紙上有山川等墨跡。”現代學者在《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中認為:“(天水放馬灘)墓內積水受潮,尸骨無存,而‘紙地圖’卻還能存在,這是不合常理的。地圖殘片很大可能不是紙地圖,而是片織物殘片,也可能是帛地圖。”
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紙
材料四:魏晉南北朝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建業(今江蘇南京)、揚州(今江蘇揚州)等成為著名的造紙中心,紙張逐漸取代簡牘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唐朝官私造紙作坊遍布各地,還有許多分散的個體小紙鋪,全國有10多個州邑,每年向朝廷進貢紙張。晚唐馮贄在《云仙雜記》中說:“楊炎在中書,后閣糊窗用桃花紙,涂以冰油,取其明甚。”唐朝人還用油紙制傘面,糊燈籠。陸羽在《茶經》中寫道:“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茶香也”。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造紙術的起源及其影響的認識。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陳子昂文學創作主張
唐初,繼承南北朝時代駢體文、宮體詩的遺風,追求雕詞琢句的形式美,內容卻空虛貧乏,陳子昂反對這種只講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他在《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大聲疾呼:“文章道盡五百年矣”,必須改變魏晉南北朝以來“采繁競麗而興寄都絕”,“逶迤頹靡,風雅不作”,發揚《詩經》風雅頌和西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才能使文學振興起來。他在創作中就是貫穿了“詩以言志”,文必達意古雅的新文風。《新唐書》本傳說:“唐興,文章承徐、庾余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子昂所論著,當世以為法。”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陳子昂文學創作主張。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古代漢字發展及傳播
時期 發展和傳播概況
秦漢 秦朝統一以小篆為標準字體。西漢進一步規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書之一《說文解字》問世。書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嶺南百越、南詔等已使用漢字,漢字成為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并開始傳入日本、越南。
魏晉南北朝 紙張逐漸取代簡牘成為主要書寫材料,促使篆隸草行楷各書體發展完備,北魏曾頒布一千余字作為標準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書風交流融合,都向現行楷體靠近。
唐宋 唐代科考設明書科,“楷法道美”成為銓選官員的四大要求之一,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形成了作為印刷體并沿用至今的宋體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漢字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漢字為基礎創造出假名文字。
——摘編自陸錫興《漢字傳播史》等
圍繞中國古代漢字發展及傳播,自行擬定一個論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
附: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24小題)
1.【分析】本題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和史料的基本方法,考生可結合材料“雕版印刷始于何時”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歷史研究的問題,可借助多種研究路徑并隨研究的不斷深入,因此關于“雕版印刷始于何時”有可能逐步弄清,B項正確;
學術問題的研究,因為“無實證”就“擱置爭議,自圓其說“,這一說法不合理,A項排除;
C項“只有通過考古學的進展和史學家的價值判斷才能最終解決“過于絕對,排除;
歷史研究的結論可以有多種表述,但說最終必成“一家之說”過于絕對,D項欠妥,排除。
故選:C。
2.【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書法的發展,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書法發展的特點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依據材料“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手書的墓志”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中的書體為楷體,楷體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重要字體,其筆畫工整、規矩有法度,此作品的發現為研究漢字演變提供實證,D項正確;
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選項中北宋書法藝術與之無關,A項排除;
依據材料“此次考古發現是目前國內唯一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早年書跡真品”可知,材料只涉及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未涉及其身世信息,B項排除;
材料只是強調第一次經由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的早年書跡真品,書法考古歷朝歷代都有,“填補了中國考古空白”說法錯誤,C項錯誤。
故選:D。
3.【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表格信息①②③④反映的是發明成就,結合這些發明成就出現的時間和出處和表格中的出處分析即可。
【解答】依據材料“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漁)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可知,反映的是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而《史記》是西漢司馬遷的著作,故①錯誤,故A項錯誤;
依據材料“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可知,反映的是指南針的操作方法,《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的著作,書中記載了指南針的操作方法,故②正確,故B項正確;
依據材料“(三種火器各自不同的火藥配方)”可知,反映的是火藥運用于軍事,結合所學可知,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是在唐朝末年,《抱樸子》是東晉葛洪的著作,故③錯誤,故C項錯誤;
依據材料“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可知,反映的是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旌德縣志》是元朝元禎的著作,故④錯誤,故D項錯誤。
故選:B。
4.【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卷進……熱潮中”“自選的詩集”。
【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時不同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均可參與詩歌創作和傳播,可以自選詩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唐代社會的開放和文化氛圍的寬松,故B正確;
A項說法片面,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與材料內容主旨不符,均排除。
故選:B。
5.【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氣勢恢宏,骨力道勁而氣概凜然”。
【解答】根據材料中該書法的藝術特點和圖片可知,該作品是楷書,“氣勢恢宏,骨力道勁而氣概凜然”,突出體現了唐朝“尚法”的時代文化特征,故選D項;
從該書法的藝術特點中不能看出文人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懷,排除A項;
草書將中國書法的寫意發揮到極致,而圖片所示是楷書,排除B項;
隸書具有平衡對稱和整齊安定的特點,與楷書的特點不對應,排除C項。
故選:D。
6.【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抒發個人‘性靈’”“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
【解答】結合所學可知,文人畫集書法、文學、繪畫、篆刻藝術為一體,強調意境,追求神韻意趣,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畫,結合所學可知,后世奉唐代詩人王維為文人畫鼻祖,故選B項;
A是現實主義繪畫特點,C屬于山水畫,D是草書的特點,不符合題意,均排除。
故選:B。
7.【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受《易經》中關于數量關系的啟發”“著有《易義辨》《孝經注》和《論語注》”“《五經算術》,則專為《詩經》、《周易》、《禮記》等作注”。
【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數學與儒學并行不悖,相互促進,在某種程度上儒學加深了人們對數學的認識,故B正確;
A、C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是指西方近代科學,均不符合。
故選:B。
8.【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魏晉時期”。
【解答】①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于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于漢朝東漢時期,而造紙術的改進促進了書籍的增加,同時促進了藏書量增加,故第①項正確;
②雕版印刷術發明于唐朝,與材料時期不符,故第②項錯誤;
③抄書之風興盛有利于書籍流傳、文化傳承,故第③項正確;
④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且私人藏書是壟斷教育資源,不利于科舉取士,故第④項錯誤。
故選:A。
9.【分析】本題考查草市,考生可結合材料“倚溪侵嶺多高樹,夸酒書旗有小樓”進行分析。
【解答】材料“詩文生動描寫了湖州長興縣出產紫荀茶的水口鎮城外草市的興盛畫面”體現出當地經濟的專業特色,故C正確;
草市不屬于城市商業,排除A;
草市開始出現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
D項說法過于絕對,文學作品也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排除D。
故選:C。
10.【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中國古代科技,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解答】A.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挑戰,排除;
B.結合已學知識可知,南北朝時期,我國出現了藏書萬卷的私人藏書家主要是由于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降低的造紙的成本;唐代和宋代私家藏書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是由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的推動,故選B;
C.文化專制現象不曾消失;
D.與題干無關,排除。
故選:B。
11.【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唐詩,考生可根據材料“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分析。
【解答】初唐、盛唐詩人在詩歌中表達了為國立功的榮譽感,而且多有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的經歷,唯物史觀中強調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這說明當時的崇尚英雄主義,A正確;
初唐、盛唐社會穩定,排除B;
軍功爵制在戰國時期就存在,排除C;
題干僅僅列舉了當時的詩,不能得出文學樣式多樣的結論,排除D。
故選:A。
12.【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這一‘因子’,從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合體中游離出來”。
【解答】根據材料中的“唐宋書法家在隸書的基礎之上抒發自己的創作靈感,藝術性這一‘因子’,從實用性與藝術性之合體中游離出來”可得出書法變成了一種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形式,呈現出高雅化趨勢,故C正確;
書法與文字統一無關,故排除A;
B、D兩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故排除。
故選:C。
13.【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大代”(國號)、“太和”(年號)。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原國號為“代”(“大代”),“太和”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447年至499年的年號,由此可推斷出墓主所處的年代為北魏時期,故D正確;
根據材料“以碑體的篆書與楷書寫成”可知,當時已經出現了楷書,結合所學可知,楷書始于漢末,故A、B、C三項錯誤。
故選:D。
14.【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顏真卿”。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顏真卿的楷書結構方正茂密,筆畫橫輕豎重,筆力雄強圓厚,氣勢莊嚴雄渾,故A項正確;
B項錯誤,“縱橫揮灑,飛動飄逸“屬 于草書的特征,故排除;
C項錯誤,“行筆快捷,變化自如”屬于行書的特征,故排除;
D項錯誤,柳體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不符合題意。
故選:A。
15.【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痛快淋漓”。
【解答】A.李斯的篆書呈長方形,并且有著嚴格的比例,精簡,樸實有力,A不符合題意;
B.王羲之的行書的特點:運筆沒有強烈的停頓感,每個轉折的位置講究平動,使得筆鋒旋轉起筆與收筆上做的細致到位,B不符合題意;
C.張旭的草書行筆急速,線條動蕩,意態狂亂,筆鋒雄健,有文人的書卷飄然之感,C符合題意;
D.趙孟頻的楷書的特點是形意結合,削繁就簡,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16.【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援筆掣電,隨手萬變”。
【解答】從材料中的“援筆掣電,隨手萬變”可以得出,該書法家擅長的是草書,其風格是變化豐富,奔放躍動,故D正確;
A是行書,B是隸書,C是楷書,均不符合。
故選:D。
17.【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779年﹣831年”。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發生在755年12月16日﹣763年。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元稹(779年﹣831年)以后評者意多偏杜,表明受政治形勢影響,李白的詩不再受推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它的詩歌是否受偏重反映了唐帝國的盛衰變化,故D正確;
李杜并重并未體現,后面強調多偏杜,故排除A;
人道主義精神并沒有體現,故排除B;
李白歌詩豪放飄逸,“其格不知變”,格律并不嚴整,故排除C。
故選:D。
18.【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天下動蕩、不宜大動干戈為由”,朝廷因旱災大赦天下”。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郭子儀等人以“天下動蕩、不宜大動干戈為由”為李白求情,使其減刑,“朝廷因旱災大赦天下”使李白重獲自由等,主要反映了唐朝以民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A項正確;
唐朝綱常倫理得到強化與永王割據嚴重違背綱常倫理,與之相關的李白卻重罪輕罰不符,B項錯誤;
李白對于唐朝詩歌的突出貢獻與材料中介紹的李白一首詩的創作背景不符,C項錯誤;
材料不能說明“佛教”思想影響唐朝司法,D項錯誤。
故選:A。
19.【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以商人為題材”。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出現了很多以商人為題材的詩,商人的生活成為文學家關注的現象”是唐代商品經濟發展在文學上的體現,故A項正確;
材料得不出坊市制度被打破的結論,B項排除;
C項說法太絕對,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且兩項與材料內容無關,均排除。
故選:A。
20.【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唐太宗……把書法列為科舉取士的考量內容之一”。
【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提倡王羲之的書法,并把書法列為科舉取士的考量內容之一,從而使王羲之的書法大行于世。這表明,唐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故C正確;
書法逐漸成為一門藝術是在漢魏之際,故排除A;
唐代書法呈多元化趨勢,在前代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故排除B、D。
故選:C。
21.【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發展,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在得知顏杲卿父子英勇就義后,激昂悲憤而寫下……”。
【解答】顏真卿書法造詣臻于完善在材料中并未體現,且說法過于絕對,故A項錯誤;
材料中并未涉及行書與楷書的對比,故B項錯誤;
材料中并未體現創新,故C項錯誤;
根據顏真卿是在得知顏杲卿父子英勇就義后,激昂悲憤而寫下這一傳世名作的”,可以看出顏真卿的氣節,這使其雖然有涂改,仍然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故D項正確。
故選:D。
22.【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書畫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運筆順勢疾行,有時一筆連寫兩三個字”“個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其字逸出常態,有如驚雷激電,氣蒸煙合”。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草書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無論是王羲之“運筆順勢疾行,有時一筆連寫兩三個字”,還是張旭“個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其字逸出常態,有如驚雷激電,氣蒸煙合”,均體現了這種流暢縱情的審美風格,反映了情感演繹浪漫化的趨勢,故D正確。
A、B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均排除。
故選:D。
23.【分析】本題考查雕版印刷術和唐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作答時考生要緊扣材料關鍵詞,并結合所學中關于雕版印刷術和唐詩的相關知識來分析本題。
【解答】根據材料“繕寫模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技術為雕版印刷術,再根據“牛童走馬之口無不道其詩”“炫賣于市井”,可知雕版印刷術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故A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關于儒家觀念受到沖擊、文學界的浮夸之風悄然興起的信息,故排除B項和C項;
材料中白居易的詩不屬于世俗文化,故排除D項。
故選:A。
24.【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先傳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再傳到巴格達,最后傳到歐洲”。
【解答】材料表明,中國的造紙術通過怛邏斯之役,“先傳到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再傳到巴格達,最后傳到歐洲”,體現了戰爭是科技傳播的特殊途徑,故D正確。
A、C兩項說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B項缺乏史實依據,均排除。
故選:D。
二.材料題(共3小題)
25.要點如下:
(1)(點明起源)示例一:造紙術發明于西漢。出土于甘肅放馬灘“古紙”為實物史料,證明西漢時期“紙”的存在。《天水放馬灘紙化驗報告》以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科學化驗,得出甘肅放馬灘“古紙”為植物纖維紙的結論,較為可靠;《漢書》有關于“赫磃”的記載,東漢學者應劭認為西漢的“赫蹏”是紙,距西漢較近,較為可信,且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相互印證,說明造紙術發明于西漢。《后漢書》雖為官修史書,但時間較《漢書》晚,且孤證不立,可信度相對低;南宋《云麓漫鈔》認為“赫蹏”為絲織品,但距西漢時間較遠,可信度不高。《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是現代學者的研究,以主觀推斷為主,反駁西漢有紙的結論,缺乏有力證據。綜上所述,通過對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史料分析及相互印證,造紙術發明于西漢。
示例二:造紙術發明于東漢。《后漢書》認為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作為官修史書,有一定的權威性。對《漢書》關于“赫磃”的記載,南宋《云麓漫鈔》認為“赫蹏”為絲織品,表明紙不是發明于西漢。《中國古代造紙工程技術史》是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反駁“西漢天水放馬灘紙”是紙的結論。但要證明造紙術發明于東漢,還需要進一步用其它史料加以印證。
(2)(點明影響)改變了書寫材料,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形成多個造紙中心,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紙的用途日益廣泛,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6.要點如下:
(1)主張:依據材料“陳子昂反對這種只講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可以得出反對只講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依據“發揚《詩經》風雅頌和西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才能使文學振興起來。他在創作中就是貫穿了‘詩以言志’,文必達意古雅的新文風”可以得出在詩歌創作上主張復古,“詩以言志”。
(2)簡評:依據材料“陳子昂反對這種只講形式不重內容的文風”,結合所學可知,促進文風的革新;依據“發揚《詩經》風雅頌和西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才能使文學振興起來。他在創作中就是貫穿了‘詩以言志’,文必達意古雅的新文風”,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依據“唐興,文章承徐、庾余風,天下祖尚,子昂始變雅正”,結合所學可知,推動唐詩的發展。
27.
論題:漢字與統一多民族國家。
論據: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不同,形體紛繁。秦統一后,秦始皇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通用文字,到漢代繼續在全國推行規范的文字,這有利于文化認同和法令的推行,鞏固了國家統一。唐宋時期,各個少數民族效仿漢字創建自己的文字,學習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促進民族融合。
小結:我國古代漢字的發展和傳播,推動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畴县| 新化县| 金溪县| 古蔺县| 北安市| 松溪县| 密云县| 武隆县| 凤阳县| 廉江市| 喀喇沁旗| 彭阳县| 土默特右旗| 嘉禾县| 深泽县| 绥化市| 垫江县| 商洛市| 拉萨市| 西安市| 古丈县| 博兴县| 余江县| 江阴市| 洪洞县| 个旧市| 静安区| 武威市| 罗定市| 碌曲县| 德安县| 玉门市| 抚顺县| 宁德市| 石首市| 溆浦县| 云和县| 嵊州市| 松桃| 福贡县| 灵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