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學案·部編教材·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課標解讀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通過了解遼宋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這一時期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新變化 1.時空觀念:掌握宋朝開始種植棉花、在遼夏金元統治下邊疆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等有關內容。2.史料實證:通過具體史料,探究經濟重心的南移、遼宋夏金元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變化。3.歷史解釋:研思遼宋夏金元時期農業的發展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礎,進而推動了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等有關內容。4.唯物史觀:認知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變化等內容5.家國情懷:感悟宋元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重要貢獻,遼夏金元統治者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設考點整合一、儒學的復興1.北宋儒學復興⑴背景:儒家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沖擊,社會影響力下降。⑵主張: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程朱理學⑴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的朱熹。⑵理論:①世界觀:“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②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達到“圣人”境界。③認識論和方法論:“格物致知”,深刻探究萬物,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⑶特點:注重抽象思維;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⑷著作: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并且加以注釋,作為先于“五經”的儒學基礎讀物。⑸影響: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二、文學藝術1.文學⑴詞:唐朝后期出現,宋朝鼎盛;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柳永、李清照。⑵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元雜劇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等。⑶話本:宋元城市中說書的底本稱為話本,也是早期的白話小說。2.藝術⑴書法:宋元書法比唐朝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⑵繪畫:以山水畫最為突出,注重意境;花鳥畫、人物畫水平也很高。三、科技1.三大發明⑴印刷術:雕版印刷普及,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⑵火藥:廣泛用于軍事,由燃燒型發展為爆炸型、管形射擊火器。⑶指南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2.著名科學家⑴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⑵元朝郭守敬:設計多種天文儀器,主持天文測量,編定《授時歷》。⑶元朝王禎:編《農書》,記載南北方農業技術,農業工具介紹豐富。四、少數民族文字1.遼:先后創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還進行文學創作。2.金:創制了女真文字,在科舉中開設女真進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題。3.西夏:出土大量西夏文佛經、法律、字典,以及漢譯夏的經史著作。4.蒙古:⑴成吉思汗:畏兀體蒙古文,用于修史《蒙古秘史》。⑵忽必烈:委派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寫蒙古語及漢語等。課內思考(教材P66)思考點:你如何看待“存天理,滅人欲”?提示:⑴一方面,它給人們樹立了一種道德標桿,作為人,要恪守禮道,要有崇高的道德,不可以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脹;⑵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們的創新思維,一切都遵循舊的習俗,人們在條條框框當中,思想也就被禁錮了。(教材P67)學思之窗:元朝是怎樣確定科舉考試內容和答題標準的?理由何在?提示:⑴考試內容:一是考文學(詩賦),二是考儒家經書。⑵答題標準:對程朱理學的解釋。⑶理由:隋唐以來,科舉取士尚詞賦,導致風氣浮華;以“四書”“五經”和程朱理學的解釋為選拔標準,可以得到真正的人才。聯系分析1.“五經”和“四書”⑴漢武帝時董仲舒把孔子編訂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合稱“五經”,作為儒學經典。《春秋》原文過于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分別合刊。⑵南宋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并加以注解,合稱為“四書”。“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也是歷代科舉命題主要依據。“四書五經”在社會規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2.儒學與理學⑴儒學是以仁、禮、序等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它具有兼容并包的特點,從孔子創立儒學之后,各時期的儒學大師不斷吸收各種思想對儒學加以改造和發展。⑵理學是宋明儒學大師以傳統儒學為基礎,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體系(包括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是當時儒學的主流。理學強調三綱五常,其的“禁欲”主張與孔孟的強調“人性”背道而馳,但仁、禮、序等儒家思想觀念仍然是理學的核心。3.辯證看待理學的影響⑴理學的形成,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⑵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⑶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了人們的自然欲求。其主張尊卑等級、重男輕女、重義輕利、重禮輕法,產生了消極影響。練習鞏固1.佛教傳入中國對儒學產生了巨大沖擊,許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滅佛運動,卻沒能阻斷佛教的興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對佛教轉向寬容,佛教卻衰落了。這是因為( )A.儒學加強理論建設,適應時代要求 B.君主專制加強,儒學獨尊地位鞏固C.商品經濟發展,民眾價值取向變化 D.佛教沒有與時俱進,實現理論創新2.唐代女人喜歡騎著高頭大馬招搖過市,宋代婦女卻只能站在重重幃簾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張望一下。唐代婦女可以和男人一樣,大呼大叫地參加集體體育運動,宋代婦女卻裹起了三寸金蓮,講究起行不動裙,笑不露齒。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 )A.宋代的觀念趨于封閉和保守 B.程朱理學的盛行C.君主專制集權制度的強化 D.男女平等的社會關系被破壞3.培根曾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改變了整個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于這些發現了。”這里所說“影響”主要是指( )A.中國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體C.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 D.是歐美工業革命開展的根本原因4.宋明理學普遍倡導“存理去欲”的修養論,“格物”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齊家平天下”的功名論。其根本出發點是( )A.樹立理學的統治地位 B.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C.規范和穩定社會秩序 D.修身養性,提高個人修養5.程朱理學認為,“人欲”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與“天理”對立;并進而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如此看來,“存天理,滅人欲”( )A.特別注意提升人的個人修養 B.完全否定了人類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義維護專制統治6.南宋陸游曾作詩云:“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饑;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鴉舅,苗稚憂草茂。”這說明( )A.農業發展與傳統歷法結合 B.文學創作與生活相聯系C.文學作品呈現貴族化趨勢 D.農業生態環境開始關注7.宋代,詞人的創作不是專為抒發主體情志,而是去表現其精神產品的消費者的愿望和情緒;市民們在瓦舍中盡情地觀賞百戲和娛樂,但這種文化消費是要付費的。這些現象說明了宋代( )A.享樂主義觀念成為潮流 B.文藝的商品化、大眾化趨勢C.士人階層審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義精神開始興起8.以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為代表的科技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主要特點是( )A.政府壟斷科研活動 B.實用技術相對發達C.科學實驗備受重視 D.科學理論體系完整9.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學術文化取得突出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在哲學本體論上,他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標準的“三綱五常”。他認為,人性本與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強調“存天理,去人欲”。材料二 李約瑟從他對中國古代科技史的大量研究中得出結論:“每當有人根據中國文獻對科技史的任何一個領域進行研究時,他會發現其聚焦點總會落在宋代”。——《哈佛中國史·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材料三 在對自然和物質世界進行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畫家和科學家發現了雙方的共同之處——都對世界有著濃厚的求知欲。盡管他們以各自特有的個人技藝探求他們的共同興趣,但在宋代,對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探究是同時進行的。——《哈佛中國史·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⑴根據材料一,聯系所學知識,指出朱熹的主要觀點,并分析指明其精華與糟粕。⑵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科技的主要成就,并簡要說明其歷史意義。⑶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文化對內在世界探索的表現。9.⑴觀點: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精華:強調控制人欲,遵循正確道德規范的要求。糟粕:天理就是“三綱五常”,這是唯心主義;“存天理,去人欲”違背人性,對后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⑵成就: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意義: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⑶表現:宋代理學家認為,哲學的中心觀念是“理”,把“理”說成是產生世界萬物的精神的東西;宋代的繪畫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但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宋代的書法不再強調法度,追求意境。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