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導學案[時空觀念]【課前預習案】課程標準 課標解讀課標導航 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1.結合“開國大典”的相關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鞏固人民政權的必要性及影響。 3.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外交領域的開創性。 4.結合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相關史實,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的努力。【自主學習】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1)召開:(2)內容:2、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2)開國大典:3、意義:概念闡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中介與橋梁)。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知識拓展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追殲殘敵:2、土地改革:實質是調整農村生產關系①背景②依據③結果④意義3、穩定物價:①原因②措施:③結果:預習提醒:“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建國初期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政權的斗爭。人民政府進行的 “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是同資產階級的一場較量,性質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性質。表面上“銀元之戰”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戰”采用經濟手段,都是為了穩定物價,其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在爭奪市場的領導權。4、抗美援朝:(1)背景(2)過程(3)結果:(4)影響: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針:(1)方針: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體包括:(2)影響:易錯提醒:對“一邊倒”的認識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斗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它完全是一條政治路線。它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來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相反,它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2、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2)參加日內瓦會議:①時間、地點 ②特點③結果 ④意義(3)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提出 ②確認③內容 ④意義(4)參加亞非會議①召開 ②特點③成果 ④影響知識拓展:“求同存異”方針中的“同”和“異”“同”:一是指與會國家的歷史遭遇相同,都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與會國家都面臨著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任務。 “異”: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經濟:(1)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2)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3)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知識拓展: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工業化建設是發展生產力,三大改造是改革生產關系,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改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即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并舉。2.政治(1)召開一屆全國人大(2)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3)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概念闡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①性質不同——前者是國家的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后者屬于政黨制度的范圍,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②職能不同——前者有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后者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其決議無法律效力。③產生方式不同——人大代表由選舉產生,政協委員由民主協商推薦產生。3、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知識拓展:新中國民主政治的特色(1)本質: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2)根本特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3)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石,是當今中國社會制度和政治的核心內容。【課堂小結】構建知識樹【預習檢測】1. 下圖詩歌的創作背景是( )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 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 …… ——黃炎培《天安門歌》A.抗日戰爭的勝利 B.解放戰爭的勝利 C.新中國的成立 D.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2.新中國成立后,為完成對舊鄉村的改造,徹底廢除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 )A.推行土地改革 B.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C.掀起“大躍進”運動 D.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3.毛澤東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工業落后狀況,做了描述:“……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這一落后局面的改變開始于( )A.“一五”計劃時期 B.“大躍進”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社會主義建設時期4.周恩來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國棋手,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外交大棋局中縱橫捭闔,談笑風生,使新中國外交突破重圍,朋友遍天下。下列周恩來外交語言與下圖相符的是(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發言A.“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越中情誼深,同志加兄弟” D.“各國之間一定能找到共同點”5.“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③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課中探究案】探究主題一:鞏固政權的斗爭史料一 下面兩幅圖片分別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兩個事件圖一 圖2(1)上圖分別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影響?史料二 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是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2)據史料二,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奉行的外交政策。其原因有哪些?史料三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存在不同思想和社會制度,但這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系的基礎。----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演說。(3)據材料,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提出的外交政策。探究主題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 材料一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基本建設投資占總額的55.8%。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是重點,占58.2%。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壯舉。……一五”計劃中,蘇聯援建的156項大中型建設項目(實際施工的為150項)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1)據材料一,歸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材料二農民申請加入農業合作社 上海工商界申請全行業公私合營(2)上圖反映了什么事件?產生了什么影響?材料三: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單區第一屆人大代表的構成統計表。它突出反映了類別 政府 黨派 團體 駐區機關 工人 文教衛生 私營工商業 少數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人數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3)材料三 反映的是我國哪一項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分析其特點,并說明其作用。【當堂檢測】1.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說:“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中國人從此站起來”是指中國實現了( )A.全境解放 B.社會主義 C.國家富強 D.民族獨立2.在中國百年現代化歷程中,私營企業在1956年集體消亡,這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原因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B.全國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C.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D.農業生產合作社迅速發展3.印尼總統蘇加諾談到某次國際會議時說:“當中國龍、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緬甸孔雀、泰國白象、越南九頭蛇、菲律賓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時,殖民主義將被徹底粉碎。”這次會議( )A.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廣泛興起 B.促成了印度支那問題的圓滿解決C.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 D.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4.下圖是1953年的一幅漫畫,描繪了資源勘探隊員來到深山,手持“邀請函”叩響山洞大門的情景。這反映了當時我國( )A.已經初步改變工業落后局面 B.開始進行對礦產資源的開采C.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D.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正在展開5. 如果說1954年憲法開啟了一個新制度,那么這個制度的契機和雛形早已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孕育了。這說明1954年憲法( )A.缺乏變革的創新性 B.堅持了社會主義原則C.具有歷史的繼承性 D.推動了社會制度轉型6. 史料一 我們要打破舊的外交傳統,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則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我們的態度。 ——1949年11月周恩來史料二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歷久彌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它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符合國際關系發展的本質要求,符合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當今國際關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世界和平與發展才有保障。史料三 1958年美國人伊羅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國關于中國與印度的形象》一書,將美國對中國的總體看法分為下列六個時期:①尊敬時(18世紀),②輕視時期(1840~1905),③樂善好施時期(1905~1937),④贊賞時期(1937~1944),⑤清醒時期(1944~1949),⑥敵對時期(1949~)。(1)史料一中為“打破舊的外交傳統”,新中國實行了哪些外交方針?取得了哪些成就?(2)根據史料二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質?(3)從“中國在美國的形象”的變化中,你獲得了哪些啟示?【課后鞏固案】1.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根據圖中的內容,你認為最適當的標題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C.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D.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文中“最可愛的人”是指A.中國工農紅軍 B.八路軍 C.中國人民解放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3. “精準扶貧”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始終重視“三農”的一貫原則。這一原則在建國初期最典型的表現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進行抗美援朝 C.實行土地改革 D.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4.牛軍在《論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說,從1952年開始醞釀,到1954年間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稱之為“和平統一戰線政策”的對外政策。作為這項政策的兩個重要目標“擴大和平中立趨勢”和“推廣和平中立地帶”,首先落實到中國的周邊地區。這一政策(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 B.率先為印度和越南兩國接受C.意在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 D.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分歧5.材料 社論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報紙編輯部就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以下是1949年《人民日報》部分社論的目錄摘編。時間 社論標題1月1日 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九四九年新年獻詞2月4日 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3月17日 把消費城市變成生產城市7月29日 嚴厲取締投機活動,保持物價平衡!9月7日 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西藏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10月6日 中蘇友好萬歲!10月20日 人民民主專政的機構10月24日 美國反動派必將自食其果11月13日 嚴懲怙惡不悛的反革命分子11月21日 地方人民政權建設的示范12月4日 戰勝財政困難,爭取物價穩定!12月15日 斯大林同志——列寧偉大事業的繼承者《人民日報》的社論折射了我國當時多個領域的走向。依據材料指出其中兩個領域的走向并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緊扣材料,史實準確,史論結合。)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參考答案【預習檢測】1-5 CAAAA探究主題一:(1)事件:圖一是土地改革運動使農民獲得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圖二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勝利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造就了國內前所未有的團結統一和社會穩定。(2)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因:吸取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外交的教訓;以蘇聯未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對立。(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的方針。探究主題二:(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重點發展區域集中在東北地區。成因:重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加強國防建設的需要;借鑒蘇聯的經驗;東北地區重工業基礎好,資源豐富。東北靠近蘇聯,便于獲得援助。(2)事件: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影響: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特點:人民代表的來源具有廣泛性、民主性。作用:集中人民意志,充分保障了人民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當堂檢測】1-5 DACDC6.(1)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成就:中國同蘇聯等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2)實質:維護家主權和平等;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3)啟示:增強綜合國力;加強國際交流;理性對待他國。【課后鞏固案】1-4 BDCD5.示例一 政治領域走向: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說明:成立新中國;建立各級地方人民政權;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示例二 經濟領域走向: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說明:大力發展生產;打擊投機活動,穩定物價;爭取財政好轉。示例三 外交領域走向: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立。說明:建立中蘇友好關系;反對美國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威脅;實行“一邊倒”方針。示例四 軍事領域走向:解放戰爭走向全面勝利。說明: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準備解放西藏。(還可從中共執政地位的建立、中共工作重心的轉移等走向加以論述。每個示例中觀點正確2分,緊扣材料、至少2例準確的史實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