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導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導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導學案及答案
【課標要求】
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主要表現;認識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歷史淵源
【預習重點】
1.“一個時代”指資本主義時代從產生、發展、成熟完善到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一條主線”指西方近代人文主義的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一個關系”指西方近代思想與近代科學相互促進的關系。
4.“四大方面”指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興起和啟蒙運動。
【自主學習】
知識點1 文藝復興
一、興起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 的萌芽。
(2)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
(3)意大利的文化條件
① 文化積淀豐厚。
②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料。
③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
實質:創立符合 需要的新文化。
3.精神內核: ,即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禁欲主義,崇尚理性;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
二、成就
1.14世紀“文學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 的自由。
2.15世紀“美術三杰”: 、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15 世紀后期,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 和
道德觀念。
三、影響
1.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
2.解放了被 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
知識點2 宗教改革
一、德意志宗教改革
1.背景
(1) 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
(2)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
2.序幕:1517 年,馬丁· 路德撰寫 。
3.主張
(1)因信稱義
①內容:人的靈魂獲救靠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實質:借《圣經》和上帝的名義否定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
(2)建立獨立的 教會和 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4.結果:形成了路德派新教。
二、擴展:瑞士的 和英國的 影響最大。
三、宗教改革的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2.有利于歐洲 的成長。
3.推進了歐洲 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知識點3 近代科學的興起
一、背景: 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變化。
二、成就(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
1.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 ,否定 “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
2.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 ,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光學、熱學、電磁學、 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三、意義
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 思維方式。
2.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3.促進了 和社會進步。
知識點4 啟蒙運動
一、背景
1.17~18世紀, 經濟進一步發展。
2.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
3.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 和教會的思想束縛。
二、發展歷程:17 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 世紀, 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 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
三、內容
1.以 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
2.精神內核是理性:強調 與自主精神,是判斷是非的標準。
3.對 提出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制、 等。
四、代表及主張
1.法國
(1)孟德斯鳩: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
(2)伏爾泰:“開明”君主進行改革, 建立 。
(3)盧梭:主張 。
2.英國亞當·斯密: “現代經濟學之父”,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 。
3.德國康德:集大成者,認為人應該 ,理性判斷, 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五、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 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
2.直接推動了美國 和法國 ,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3.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 的精神武器。
【課堂作業】
1.14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對古代異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對現世幸福的熱情贊美,與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觀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這表明,當時意大利( )
A.人文主義思想成為主流思想
B.出現否定中世紀價值觀的傾向
C.反基督教成為資產階級訴求
D.具有反對封建王權的社會基礎
2.15~16世紀,南歐掀起文藝復興,北歐進行宗教改革,到17世紀時結果卻大相徑庭∶那些經過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國家,后來都發展成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說明宗教改革( )
A.推動了社會深刻變革 B.促進了民主意識覺醒
C.沖擊了羅馬教廷權威 D.繼承了文藝復興思想
3.馬丁·路德在《論世俗政權》說,“上帝在人間設立世俗政府……把劍賜予皇帝是用來懲罰盜賊、謀殺者、無知者以及不敬畏上帝的行為,目的是防止不敬畏上帝的人陷于罪惡的和有害的動機中”。路德提倡“君權神授”論,其真實用意是(  )
A.否定教權至上 B.實行政教合一
C.否定教階制度 D.建立民族教會
4.有學者認為:“相對于路德的思想主張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獲得思想神圣性的同時犧牲了人的行動自由的宗教思想,加爾文的思想主張讓上帝直接呈現于日常生活和職業勞動中,使現實的經濟活動獲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顯然是一種全新的倫理觀念。”由此可見加爾文的思想主張( )
A.與路德的主張有著本質不同
B.比路德的思想體系更為科學合理
C.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D.限制了人們精神信仰的自由
5.有學者指出,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觀念。啟蒙思想家把牛頓學說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批判羅馬教的權威、政治上的專制主義。材料旨在說明,牛頓學說( )
A.開始動搖封建神學在歐洲的統治地位
B.揭示了宏觀宇宙中物體運動的規律
C.為啟蒙運動的理性認識提供了方法
D.構建了一個科學與民主的嶄新時代
6.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  )
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
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
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
7.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利克里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伏爾泰的觀點(  )
A.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
C.強調歷史的延續不斷
D.反映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
8.英國的啟蒙思想家認為理性沒有本領創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來,也沒有能力構建文明社會。法國的啟蒙思想則強調唯理主義,把“理性”提高到相當于“上帝”的地步。與英國相比,法國啟蒙思想(  )
A.舉起了反封建專制制度的大旗
B.建立在經驗事實的理論基礎上
C.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
D.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的地位
9.達·芬奇曾說:“我們在種種場合和種種情況下談論經驗,由此才能夠引出一般的規律。自然界始于原因,終于經驗,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即人必須從實驗開始,以實驗探究其原因。”達·芬奇旨在(  )
A.強調經驗主義     B.倡導科學實踐
C.探究社會規律 D.反對因循守舊
10.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  )
A.理性主義的產生 B.人文主義的興起
C.宗教改革的開始 D.浪漫主義的發展
11.啟蒙運動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惡,因為任何邪惡的存在……僅僅是不良環境的產物,而這種環境是人類創造的,人類也可以改變它”。這反映出他們已經理性地思考(  )
A.宗教改革運動的缺陷 B.社會的改造問題
C.科學的價值與作用 D.人類與環境的辯證關系
12.15世紀的歐洲城市,逐漸重視公共空間的建設。暢通的道路、宏偉的廣場、藏品豐富的博物館成為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趨勢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原始積累
B.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C.教會權力正被世俗政權所取代
D.人們宗教信仰的改變
13.盧梭認為崇拜理性,把理性視為人類行為和真理絕無謬誤的向導是不可靠的,生活中更多的問題,依靠情感,聽任本能和情緒辦事更可靠、更經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指出了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B.反映了其思想的激進偏執
C.阻礙了啟蒙思想宣傳發展
D.誘發了現實主義思潮興起
【參考答案】
知識點1 文藝復興
一、興起
1.背景
(1)根本原因: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文化基礎:西歐文化自身的傳承與發展。
(3)意大利的文化條件
①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豐厚。
②從東方汲取了大量文化養料。
③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
實質:創立符合新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文化。
3.精神內核:人文主義,即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禁欲主義,崇尚理性;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
二、成就
1.14世紀“文學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
2.15世紀“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15 世紀后期,英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李爾王》等,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
三、影響
1.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秩序。
2.解放了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人性,使人們開始更多關注人本身與現世世界。
知識點2 宗教改革
一、德意志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
(2)人們對羅馬教廷的長期盤剝日益不滿。
2.序幕:1517 年,馬丁· 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
3.主張
(1)因信稱義
①內容: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實質:借《圣經》和上帝的名義否定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
(2)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4.結果:形成了路德派新教。
二、擴展:瑞士的加爾文教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
三、宗教改革的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2.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
3.推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知識點3 近代科學的興起
一、背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變化。
二、成就(16~17世紀,歐洲的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學興起,被稱為“科學革命”)
1.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 “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
2.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也取得了巨大進步。
三、意義
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
2.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3.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知識點4 啟蒙運動
一、背景
1.17~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2.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
3.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和教會的思想束縛。
二、發展歷程:17 世紀,英國出現早期啟蒙思想。18 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18 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
三、內容
1.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治帶來的黑暗。
2.精神內核是理性: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是判斷是非的標準。
3.對未來社會提出政治思想,如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制、權力制衡等。
四、代表及主張
1.法國
(1)孟德斯鳩: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衡。
(2)伏爾泰:“開明”君主進行改革, 建立君主立憲制。
(3)盧梭:主張主權在民。
2.英國亞當·斯密: “現代經濟學之父”,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
3.德國康德:集大成者,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五、影響
1.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
2.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3.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
選擇題 答案以及解析
1.14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對古代異教文化的大力推崇和對現世幸福的熱情贊美,與基督教所渲染的罪孽觀念和禁欲精神是格格不入的。這表明,當時意大利( )
A.人文主義思想成為主流思想
B.出現否定中世紀價值觀的傾向
C.反基督教成為資產階級訴求
D.具有反對封建王權的社會基礎
1.答案:B
解析:基督教宣揚的神學世界觀是中世紀西歐的價值觀,據材料“與基督教……是格格不入的”可知,14世紀意大利出現否定中世紀價值觀的傾向,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人文主義者對基督教觀念的沖擊,并未提及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無法看出其是否成為主流,排除A項。據所學文藝復興的知識可知,14世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者并不反對基督教,只是反對教會宣揚的禁欲苦行等觀念,抨擊教會的腐敗,排除C項。據所學文藝復興的知識可知,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并不反對封建王權,排除D項。
2.15~16世紀,南歐掀起文藝復興,北歐進行宗教改革,到17世紀時結果卻大相徑庭∶那些經過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國家,后來都發展成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說明宗教改革( )
A.推動了社會深刻變革 B.促進了民主意識覺醒
C.沖擊了羅馬教廷權威 D.繼承了文藝復興思想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根據材料可知,在宗教改革的推動下,北歐發展成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反映了宗教改革對社會變革的深刻影響,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宗教改革對民主意識覺醒、羅馬教廷權威的影響,故排除B、C兩項;材料主要是在講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區別,不是在講它們之間的聯系,故排除D項。
3.馬丁·路德在《論世俗政權》說,“上帝在人間設立世俗政府……把劍賜予皇帝是用來懲罰盜賊、謀殺者、無知者以及不敬畏上帝的行為,目的是防止不敬畏上帝的人陷于罪惡的和有害的動機中”。路德提倡“君權神授”論,其真實用意是(  )
A.否定教權至上 B.實行政教合一
C.否定教階制度 D.建立民族教會
3.答案:A
4.有學者認為:“相對于路德的思想主張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獲得思想神圣性的同時犧牲了人的行動自由的宗教思想,加爾文的思想主張讓上帝直接呈現于日常生活和職業勞動中,使現實的經濟活動獲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顯然是一種全新的倫理觀念。”由此可見加爾文的思想主張( )
A.與路德的主張有著本質不同
B.比路德的思想體系更為科學合理
C.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
D.限制了人們精神信仰的自由
4.答案:C
解析:加爾文的主張對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提供了精神動力,故選C項。加爾文的改革與馬丁 路德的改革都屬于歐洲宗教改革,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他們兩者的主要觀點存在分歧,但也不能說明加爾文比路德的思想體系更為科學合理,排除A、B兩項。加爾文的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思想束縛,并沒有限制人們精神信仰的自由,排除D項。
5.有學者指出,牛頓的成就證明,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綜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觀念。啟蒙思想家把牛頓學說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批判羅馬教的權威、政治上的專制主義。材料旨在說明,牛頓學說( )
A.開始動搖封建神學在歐洲的統治地位
B.揭示了宏觀宇宙中物體運動的規律
C.為啟蒙運動的理性認識提供了方法
D.構建了一個科學與民主的嶄新時代
5.答案:C
解析:通過題干可知,啟蒙思想家利用牛頓的物理學成就、理性觀念等來批判教權主義、專制主義,故選C項;由題干不能得出A項結論;B項與材料主旨無關;D項不是牛頓學說的貢獻。
6.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  )
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
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
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
6、A 解析:文藝復興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貶低神的地位和作用,西歐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稱義,反對天主教會的因行稱義,否定了天主教會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信仰的力量,二者都在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所以推動了西歐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7.伏爾泰提出人類歷史上有四個“值得重視”的時代:伯利克里時代、奧古斯都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和路易十四時代,并將路易十四時代作為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大加贊頌。伏爾泰的觀點(  )
A.體現歷史進步的信念
B.肯定君主享有至高無上權威
C.強調歷史的延續不斷
D.反映啟蒙運動天賦人權思想
7.A 解析:伏爾泰提出的四個時代中,伯利克里時代是雅典民主制的頂峰;奧古斯都時代是古羅馬強盛時期;文藝復興時代是文藝璀璨的時期,這三個時期都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而與自己接近的路易十四時代是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體現了歷史進步的信念
8.英國的啟蒙思想家認為理性沒有本領創造出完全合乎理性的未來,也沒有能力構建文明社會。法國的啟蒙思想則強調唯理主義,把“理性”提高到相當于“上帝”的地步。與英國相比,法國啟蒙思想(  )
A.舉起了反封建專制制度的大旗
B.建立在經驗事實的理論基礎上
C.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
D.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的地位
8、解析:C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的啟蒙運動構建了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C項正確;A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材料與經驗事實無關,排除B項;D項不是啟蒙運動的內涵及影響,排除。
9.達·芬奇曾說:“我們在種種場合和種種情況下談論經驗,由此才能夠引出一般的規律。自然界始于原因,終于經驗,我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即人必須從實驗開始,以實驗探究其原因。”達·芬奇旨在(  )
A.強調經驗主義     B.倡導科學實踐
C.探究社會規律 D.反對因循守舊
9、解析:B 材料體現了達·芬奇主張通過實驗探究原因,體現了其主張科學實踐的思想,故B正確;材料強調實驗而非經驗,故A排除;材料強調探究的方式,而且也沒有特別強調探究社會的問題,故C排除;達·芬奇并沒有反對因循守舊,D與材料無關,故排除。
10.15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家逐漸減少了從圣徒中選擇創作主題。騎士、商隊、城市市場、大學生活、士兵行軍和野營等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這反映德國(  )
A.理性主義的產生 B.人文主義的興起
C.宗教改革的開始 D.浪漫主義的發展
10、解析:B 材料說明15世紀下半葉,也就是文藝復興期間,德國的藝術家們在創作中逐漸減少了宗教題材,增加了世俗文化題材,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這體現了人文主義的興起,B正確。理性主義出現在17~18世紀的歐洲,它是啟蒙運動的精神內核,排除A。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排除C。浪漫主義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出現于18世紀晚期,排除D。
11.啟蒙運動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惡,因為任何邪惡的存在……僅僅是不良環境的產物,而這種環境是人類創造的,人類也可以改變它”。這反映出他們已經理性地思考(  )
A.宗教改革運動的缺陷 B.社會的改造問題
C.科學的價值與作用 D.人類與環境的辯證關系
11、解析: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啟蒙思想家提出了邪惡是人類所創造的不良環境的產物,人類可以改變不良環境的觀點,由此可知當時的啟蒙思想家已經認識到社會的改造問題,故B項正確。
12.15世紀的歐洲城市,逐漸重視公共空間的建設。暢通的道路、宏偉的廣場、藏品豐富的博物館成為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趨勢出現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開辟促進資本原始積累
B.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
C.教會權力正被世俗政權所取代
D.人們宗教信仰的改變
12、解析: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城市重視道路、廣場、博物館等公共空間建設,城市發展規劃體現人文精神,主要是因為社會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直到15世紀晚期,新航路才得以開辟,排除A項;教會權力被世俗政權取代的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排除C項;15世紀歐洲人的宗教信仰并未發生改變,排除D項。
13.盧梭認為崇拜理性,把理性視為人類行為和真理絕無謬誤的向導是不可靠的,生活中更多的問題,依靠情感,聽任本能和情緒辦事更可靠、更經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指出了人類理性的有限性
B.反映了其思想的激進偏執
C.阻礙了啟蒙思想宣傳發展
D.誘發了現實主義思潮興起
13、解析:A “把理性視為人類行為和真理絕無謬誤的向導是不可靠的,生活中更多的問題,依靠情感,聽任本能和情緒辦事更可靠、更經常”,表明盧梭認為人的理性并不完全可靠,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依靠情感能解決更多問題,指出了人類理性的不足,故選A項;“靠情感,聽任本能和情緒辦事更可靠、更經常”,反映的是盧梭的浪漫主義思想,豐富了人文主義的內涵,思想并不激進偏執,排除B項;浪漫主義發展了啟蒙運動的宗旨,推動了啟蒙思想的宣傳發展,不是起到阻礙作用,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盧梭的浪漫主義思想,誘發的是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工布江达县| 宿迁市| 温宿县| 彰武县| 白水县| 城步| 偏关县| 卓资县| 清流县| 开封市| 都安| 娄底市| 和政县| 绍兴市| 通州区| 兴国县| 丰顺县| 巴青县| 福海县| 临潭县| 曲沃县| 甘孜县| 炉霍县| 云南省| 平江县| 厦门市| 奉贤区| 托里县| 子洲县| 凤山县| 建德市| 东城区| 鲁山县| 泸西县| 安义县| 武功县| 喀什市| 渭源县| 张北县| 东城区|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