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概念解析】中古時期: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500年左右的歐洲歷史。其中10—14世紀被看作是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它是古希臘羅馬文明與近代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一段過渡式的社會形態,習慣上稱之為西歐封建社會。【知識梳理】一、西歐封建社會建立基礎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日耳曼人不斷遷徙,建立了一系列王國。基本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產生原因 ①社會:社會動蕩 ②經濟:自然經濟的產物(自給自足) ③現實: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 ②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③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影響 消極 ①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西歐王權軟弱。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經濟上是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政治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積極 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經濟:莊園制度與農奴制度 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大小不一,耕地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組成。土地類型 經營者 權利與義務領主自營地 領主 ①提供農民土地; ②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 ③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帶有基層自治色彩)基本特征 經濟:莊園制度與農奴制度 農民份地 自由農 ①交納地租,服勞役;②法律上自由;③耕種土地。農奴 ①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 ②交納地租,自備工具服勞役; ③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宗教:基督教 地位 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表現 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政治: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精神: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 王權的加強 背景 ①封建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但蘊含了統一力量; ②國王是名義上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③城市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自治運動推動。表現 ①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 ②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國王擊敗了各地封建主,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為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城市的興起與自治 興起條件 政治: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 農業:耕地面積擴大,自然和畜力得到有效利用; 工商業: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興起時間 10—11世紀起爭取自治 原因 城市主要位于封建領主土地上,受封建領主奴役,束縛工商業發展。方式 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贏得一定自治權。影響 ①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 ②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2.東歐:拜占庭與俄羅斯拜占庭 發展歷程 ①395年建立,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期達到鼎盛 ②6世紀中后期,因游牧部族沖擊和內部矛盾而陷入混亂 ③7世紀中后期,喪失敘利亞到北非大片土地 ④9世紀中后期,一度復興,但再也未能恢復鼎盛時期的疆域 ⑤14世紀30年代,奧斯曼人興起,逐步蠶食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地區 ⑥1453年滅亡社會狀況 ①經濟發展:工商業發達,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②政治擴張:6 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貢獻: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羅馬民法大全》,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衰落原因 ①拜占庭的連年征服戰爭嚴重消耗自身資源; ②地處歐亞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原因使其常常發生戰爭。 ③由于游牧部族的沖擊、土地兼并引起的內部矛盾激化、繼承制度不完善引起的統治階級內部權力斗爭激烈,拜占庭帝國陷入混亂; ④十字軍東征帶來了巨大打擊(甚至君士坦丁堡曾被攻陷); ⑤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軍事占領。俄羅斯 發端 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被征服 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正式建國 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并向周圍擴張。1547年,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擴張 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思考這段話體現了封君與封臣之間怎樣的關系?材料一: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美]約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第一卷關系 ①以土地為紐帶形成從屬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 ②具有雙向契約關系,權利、義務交織; ③層級間相對獨立2.根據材料,比較奴隸與農奴的異同,分析中古時期西歐生產關系的變化?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匾氖?,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 ——[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同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農奴主或奴隸主的壓迫。異 奴隸是主人的財產,依附于主人,沒有任何自由,缺乏生產積極性; 農奴的地位相對奴隸較高,與奴隸相比,受到的束縛更寬松,生產積極性更高生產關系 由奴隸制經濟轉變為封建制經濟,生產關系進步。3.根據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中古中后期,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哪些新變化?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變化前 變化后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據 世俗王權加強經濟 莊園與農奴制度,自給自足 工商業發展,城市自治運動文化 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束縛人性 大學興起,思想解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