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目標任務 主干內容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素養達成 1.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一戰爆發的原因,理解一戰是帝國主義戰爭。 2.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過程,并對其進行歷史解釋,運用辯證的觀點評價該體系的影響。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根源 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主要矛盾)
法德矛盾 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
德俄矛盾 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
奧俄矛盾 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
軍事集團 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導火線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系統認知]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在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帝國主義列強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醞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爆發 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
三條戰線 英法軍隊與德軍對陣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在東線廝殺,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在南線爭斗
戰爭方式 陣地戰
戰爭性質 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續表
戰爭 進程 第一階段 1914年 西線 馬恩河戰役(德國“速決戰”破產)
其他 對德宣戰的日本占領中國山東,次年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第二階段 1915年 東線南線 意大利倒戈;德奧取得勝利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
1916年 西線 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絞肉機”、飛機、毒氣)
索姆河戰役(“索姆河地獄”、首現坦克)
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第三階段 1917年 美國和中國(北洋政府)參戰
1918年 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爭;1918年同盟國投降
戰爭影響 對殖民地半殖民地 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在世界中的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國際格局 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思想觀念 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系統認知] 一戰爆發后,其進程并沒有按照大國決策者的主觀意愿發展,而是走向了其反面:他們抱著短期取勝的僥幸心理,卻陷入了長期陣地戰的僵局,變成了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一戰以其極端的殘酷性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影響了世界格局的變動,也深刻教育了遭受災難的歐洲各國民眾。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形成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分別召開,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內容 ①懲罰戰敗國: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 ②民族自決原則: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③海軍軍備問題: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 ④共同宰割中國: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評價 ①一定程度上調整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為一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②激化了戰敗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列強之間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戰的隱患
2.國際聯盟
地位 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戰后國際政治秩序
性質 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
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機制 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
實質 英法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
影響 ①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②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系統認知] 一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它是帝國主義國家按新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新秩序,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緩和了它們之間的矛盾,對國際關系和歐美各國的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新的國際秩序建立在戰勝國的強權政治原則基礎上,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
探究點(一) 從歐洲走向世界的戰爭——一戰爆發
任務驅動 
1.——一戰爆發的原因
觀點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來說:“深深植根于整個歷史的陰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戰爭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淵源于人類的本性,淵源于人類領導者的弱點——自負、唯利是圖和優柔寡斷。”
觀點二 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在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描述了當時的歐洲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考:戰爭“是在戰前30年的和平時期積聚起來的內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劇性后果,那種內在勢力是勢必要發泄出來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們最喜歡的情緒——我們普遍都有的樂觀主義欺騙了我們,因為每個國家都相信別的國家將在最后一分鐘被嚇退”“戰爭的影子蔓延過我們全部的時代,不會再從我們這里消失。可是不管怎么說,每一個影子還是光明的產兒,而且只有經歷過光明和黑暗、和平與戰爭、興盛和衰敗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過”。
[解讀] 觀點一認為一戰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點,這一觀點顯然是不準確的。一戰的爆發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銳、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不能簡單歸因于人性的弱點。
觀點二認為一戰是戰前30年的和平時期積聚起來的內在力量發泄的結果,這一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資本主義列強紛紛加緊尋求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掀起爭奪、瓜分世界的狂潮;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相互敵對和軍備競賽,使國際摩擦頻頻發生。這些因素的累積,必然會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
2.——一戰爆發的根源
[材料] 1870—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對比表
項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業增速(倍數) 1.3 4.6 1.9 8.1
1913年工業產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 1 4 2 5
——摘自世界近代史上冊《教師教學用書》
[探究] 20世紀初西方列強的經濟實力和殖民地占有情況之間存在什么現象?這種現象反映的實質是什么?會產生什么影響?
[提示] 現象:實力與所占殖民地面積出現倒掛現象。
實質: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影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
史論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可能性
客觀條件 20世紀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個整體,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可能條件 科技進步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
現實條件 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爭奪殖民地的斗爭不會僅僅局限于某一地區,而必將是全球性的;不僅是宗主國,其所屬殖民地也勢必卷入沖突和斗爭
2.必然性
(1)根本原因:一戰的爆發,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新老帝國主義為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引起的。
(2)主要原因:隨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在歐洲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激烈斗爭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發生的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給帝國主義國家提供了發動戰爭的借口,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遷移訓練 
1.在1907年召開的海牙會議上,美國倡議各國限制軍備發展,但與會的44國僅愿承諾,一旦戰爭爆發,將以人道和公正的態度參戰。與此相關的時代背景是(  )
A.“大國一致”原則確立
B.列強聯合孤立美國
C.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D.美蘇軍備競賽激烈
解析:選C 據材料“1907年”“倡議各國限制軍備發展……一旦戰爭爆發”可知,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展開了軍備競賽,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斗爭日益加劇,故選C項。
2.右面漫畫原圖發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為“巴爾干麻煩”,桶蓋將被蒸汽頂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奧匈、沙俄等國。漫畫可以說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凡爾登戰役的空前慘烈
C.歐洲的優勢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會上的鉤心斗角
解析:選A 根據題干時間和“巴爾干麻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一戰前巴爾干半島被稱為“火藥桶”,帝國主義國家在這里矛盾尖銳。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在薩拉熱窩街頭遭到塞爾維亞青年的槍擊,皇儲夫婦被刺殺,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故A項正確。
探究點(二) 痛定思痛話戰爭——一戰的危害及其教訓
任務驅動 
1.——一戰的殘酷性
[解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其殘酷的殺戮為特點,人類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據統計,約900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2 000多萬人受傷,另有350萬人終身殘疾,其中,俄國死亡170萬人,德國死亡180萬人,英國死亡100萬人,法國死亡150萬人。這又是一場總體戰,整個社會被卷入,不只是向前挺進的軍隊,歐洲的山山水水都遭到踐踏。特別是法國作為主要戰場,六分之一國土化為焦土。這幅展示了埋葬著一戰死亡者的墓地的照片真實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性。
2.——一戰的教訓
[材料] 作為東道主,馬克龍在紀念一戰結束100周年活動中發表重要演講,他首先回顧了一戰給歐洲、給世界帶來的可怕災難與瘋狂,并著重指出全世界都要接受歷史教訓:“過去的惡魔還會重現。”他告誡要警惕狹隘的民族主義,稱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并不相容。馬克龍說:“我們必須面對人民重新賦予我們的責任,要留給子孫一個前輩渴望的夢想世界。”
——摘編自2018年新華網
[解讀]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留下了深刻的教訓。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戰爆發的重要原因,而民族主義者往往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進行宣傳,鼓噪戰爭。當今世界,一些國家的民族主義思潮泛濫,必將引起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警惕,從而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悲劇重演。
史論形成 
一戰的影響和啟示
1.影響
(1)經濟方面:促使政府機構改變了職能。
一戰中,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將整個國家經濟都納入戰爭的軌道,戰爭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對經濟進行干預,促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2)政治方面: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改變了世界格局。
①引發社會主義革命,出現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
②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改變了帝國主義力量對比,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發生動搖,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戰敗瓦解,英、法、意等國受到重創。美、日等國乘機迅速崛起。
③戰后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
④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3)科技方面:一戰成為新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催化劑。
①一戰前,發明不久的飛艇、飛機等在戰爭中受到重視,一戰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廣。一戰中汽車的機動性被人們重視,逐漸代替馬車成為陸上主要交通工具。
②戰爭還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及生產流程和管理的不斷改進。
(4)思想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和平主義)。
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和平主義思潮)。
2.啟示
(1)要通過正當的經濟手段促進自身的發展。
(2)通過和平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
(3)要正確應用科技,為人類造福。
(4)要警惕軍國主義和極端的民族主義等。
遷移訓練 
1.“在歐洲各國,戰爭爆發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熱的態度歡迎它的到來,對他們來說,戰爭脫離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興奮和刺激,為國家而戰被認為是崇高的理想。但到了1916年,人們開始懷疑,認為戰爭是丑陋的、無意義的行為,無論是對死去的人還是對國家都帶不來絲毫的價值和利益。”材料中人們對戰爭看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戰爭的曠日持久和殘酷
B.不滿于統治階級的虛偽宣傳
C.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失望
D.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解析:選A 材料體現的是人們對一戰的態度由興奮和刺激轉變為悲觀和失望,這主要是因為戰爭的曠日持久和殘酷,故選A項;B、C兩項材料未涉及,排除;1917年11月俄國的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排除D項。
2.下面是某同學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的歷史筆記。筆記橫線處應填寫的是(  )
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 2.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3.               4.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A.推動了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
B.促使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C.肅清了德國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D.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解析:選D 由材料“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故選D項。
3.“全世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必須加強團結,斯拉夫人必須在以俄國為首的泛斯拉夫主義旗幟下聯合起來,德國人必須學會‘大日耳曼主義思維’。”一戰前的這種思維反映出當時(  )
A.巴爾干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B.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
C.極端民族主義盛行
D.帝國主義各國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解析:選C 據材料可知,一戰前出現了民族劃分的思想,這說明對外擴張的極端民族主義盛行,故選C項;其他三項材料均未體現,排除。
探究點(三) “火山口上的和平”——一戰后的國際“新”秩序
任務驅動 
1.——凡爾賽體系隱含的矛盾
[材料一] 雖然迫于美國的壓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點”為和談的基礎。但在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幾乎每條都被違背、被歪曲或被忽視。他們排斥了俄國,愚弄了美國,苛刻地懲罰了德國,構建了一個異常拙劣的凡爾賽體系,這個體系從精神到內容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的延續,即使與一個世紀以前拿破侖戰爭后的對法和約相比,和當時列強構建的維也納體系相比,克里孟梭等一流的歐洲政治家也顯得確實是太退化和墮落了。
——摘編自宋曉東《凡爾賽和約與慕尼黑陰謀》
[材料二] 如圖為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驅報》上的一幅漫畫。畫中頭頂“1940年兵”字樣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國軍隊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對威爾遜和勞合·喬治說:“奇怪!我好像聽到有孩子在哭!”
[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凡爾賽體系隱含的矛盾,并舉例說明。
[提示] 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如英法對美國的愚弄;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如法國與德國的矛盾;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如英法排斥蘇俄;資本主義國家與被壓迫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如英、法、美等國不顧中國反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重要權益轉交給日本。凡爾賽體系創造出的表面的“和平”,其實卻隱含著重重矛盾,預示著新的更大沖突的到來。
2.——對一戰后國際秩序的評價
[材料] 1919年初,大大小小國家的政治家們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決辦法。雖然議事日程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列入《凡爾賽條約》加以解決,但是有些問題到1923年仍為懸案。戰后歐洲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一系列民族國家出現;法國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盟軍占領了萊茵省,英法肢解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德國的力量遭到了削弱。日本將山東歸還了中國,卻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島嶼群。在1921—1922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上,各國同意根據相對標準來限制各自的作戰艦隊的規模,從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因此,20世紀20年代初,國際體系已趨于穩定。
——摘編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解讀]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是建立在列強新的實力對比基礎上的;一定程度上協調了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了20世紀20年代的世界和平;以戰勝國和強國意志為出發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國際矛盾,又產生了新的矛盾,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史論形成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關系的一次大調整,是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戰后初期戰勝國(列強)實力對比較量的結果,是他們分贓和妥協的產物。分贓不均,必然引起列強之間的矛盾。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西方、亞太地區的關系,客觀上維護了歐洲、亞太形勢的相對穩定,有利于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沒有改變世界的基本格局——資本主義列強剝削和壓迫廣大落后國家和地區。因此,資本主義大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該體系不但沒有消除列強間的矛盾,反而因分贓不均,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復雜,從而注定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必然崩潰的命運。
遷移訓練 
1.巴黎和會后,一位代表說:“我們初來巴黎時,對即將建立新秩序滿懷信心;離開時,則感到新秩序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巴黎和會后建立的“新秩序”(  )
A.沒有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秩序
B.徹底消除了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C.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
D.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
解析:選D 通過巴黎和會,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但是凡爾賽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新秩序比舊秩序更加糾纏不清,故選D項。
2.丘吉爾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該體系(  )
A.對戰敗國的嚴懲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
B.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C.促使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D.忽略了綜合國力強大的美國的利益
解析:選A 凡爾賽體系建立在對戰敗國的嚴厲懲罰和處置基礎之上,勢必會引發其不滿,所以在戰敗國崛起之后會產生復仇行為,從而引發新的國家沖突,因而丘吉爾稱其為“勝利者的蠢事”,故選A項。
3.國聯是《凡爾賽條約》簽訂后組成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下列關于國聯的評價,正確的是(  )
A.能夠維護世界的和平
B.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工具
C.有效制裁了德國侵略
D.美國操縱國際事務的組織
解析:選B 據材料“其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可知,國聯是維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工具,故選B項;據所學,二戰最終爆發,說明國聯不能維護世界和平,排除A項;德國發動二戰,說明國聯不能有效制裁德國侵略,排除C項;美國沒有參加國聯,排除D項。
多閱讀·發展學科素養
(一)——歷史認知更豐滿
極端民族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系
各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都堅信本國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而戰爭則是執行文化傳播的“天意”和“使命”。法國人指責德國文化“粗魯野蠻”,德國人污蔑法國文化“腐朽墮落”。民族主義使人們對人類任何一部分的權利和利益漠不關心,“除非與他們自己有同樣的名稱,講同樣的語言”“民族情緒遠遠超過對自由的熱愛,人們都愿慫恿統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類、語言有異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獨立”“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話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類思想和行動的最高指南”。
——摘編自漢森·W.鮑德溫《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綱》
(二)——換一種視角看歷史
歐洲和平主義思想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了巨大損失,參戰雙方死亡人數接近1 000萬,其中德國、法國、英國、俄國、奧匈帝國均超過100萬。從戰爭后期到戰后,歐洲社會充滿了反戰、厭戰的情緒,戰前受到打壓的和平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大多數參戰國都有很多人罷工、拒服兵役甚至發生士兵嘩變。俄國、德國、奧匈帝國等國的士兵和平民則將憤怒灑向給他們帶來戰爭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選項。戰后和平運動影響日益擴大,英法等國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和相關限制戰爭的國際法就與這種潮流有關。但20世紀30年代和平運動的綏靖化,間接地鼓勵了法西斯國家不斷侵略擴張直至發動另一場大戰。
——摘編自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
(三)——發展視角看歷史
中國勞工在一戰中的重要貢獻
1988年,法國政府公布了華工檔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車站附近的一座廣場鑲建了華工紀念銅碑,紀念在一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據統計,一戰期間,歐洲戰區華工總計約有14萬人之巨,盡管他們與協約國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參戰,但通過此舉,中國不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參與國際事務的渴望,表明中國人有誠意且有能力支持協約國,而且以此方式將中國與協約國戰爭命運直接綁定,進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標之實現,正是這些華工成為中國致力于創建新的國家認同的前驅。他們的血汗、犧牲為中國外交官在巴黎和會上爭取列國承認、為中國登上世界舞臺和實現國際化提供了重要的憑借。
——摘編自徐國琦《中國與大戰:尋求新的
國家認同與國際化》
精訓練·體現核心價值
1.20世紀初期的德國宣稱,“我們是所有民族中的精華……最有資格統治其他民族”“要在舊歐洲狹窄的邊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務”。與此同時,俄國也急欲完成“占領海峽,控制君士坦丁堡這樣的大斯拉夫主義的‘歷史任務’”。據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是(  )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B.歐洲狹隘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
C.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盛行
D.列強結盟導致國際局勢的緊張
解析:選B 據材料可知一戰前,德國、俄國都在積極宣傳或者踐行狹隘的民族主義,這一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潮泛濫,加速了一戰的爆發,故選B項;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體現各國的經濟情況,排除A項;法西斯主義盛行是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的形成與軍備競賽加速了一戰的爆發,但材料并未涉及列強結盟情況,排除D項。
2.《國際聯盟盟約》第十六條(一)款規定:聯盟會員國如有不顧本約……所規定而從事戰爭者,則根據事實,應視為對于聯盟所有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其他會員國應即與之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上之關系……并阻止……聯盟會員國與非會員國之人民與該國人民之財政上、商業上之往來。由此可見,國際聯盟(  )
A.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
B.以委任統治為主要原則
C.順應了戰后的和平主義思潮
D.阻止了世界大戰的發生
解析:選C “應視為對于聯盟所有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其他會員國應即與之斷絕各種商業上或財政上之關系”表明目的是為了阻止戰爭,體現了戰后的和平主義思潮,故選C項。
3.一戰期間,14萬華工成為中國派往世界的“使者”,來到法國參戰。華工們吃苦耐勞,挖戰壕、修鐵路,甚至搏殺于前線,為中國贏得了很高的榮譽。一戰華工(  )
A.迫使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B.為中國成為戰勝國作出重大貢獻
C.用艱辛勞動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國政府成功收復山東主權
解析:選B 據材料“華工們吃苦耐勞,挖戰壕……為中國贏得了很高的榮譽”可知,一戰期間,十幾萬華工在歐洲前線從事各種艱苦工作,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中國成為戰勝國,故選B項。
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戰爆發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反戰聲音微乎其微。各國的民眾積極支持戰爭,英國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在德國,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婦女們爭相向士兵槍管里插入鮮花,運兵車上寫著“圣誕節回家”……
材料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彈噓噓,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這里……一戰期間英國士兵在戰壕里唱的歌。
材料三 一戰中,士兵死亡上千萬,戰爭耗費近3 600億美元,無數城鎮化為廢墟。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土崩瓦解,第一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英、法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富,美國則從債務國一躍成為債權國,并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剝削的中心。由于戰爭,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戰后初期,相繼爆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埃及的獨立運動等。戰后,和平主義者反對一切戰爭,要求維持戰后的世界和平。
——摘編自盧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
現代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1)據材料一、二,概括人們對戰爭的態度分別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戰的影響。
答案:(1)材料一態度:滿懷信心、積極支持等。
材料二態度:絕望、恐懼、厭惡、逃避等。
(2)影響: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或德意志、奧匈帝國戰敗,英法受到重創);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或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戰后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甘谷县| 鱼台县| 溧水县| 长顺县| 仪征市| 襄樊市| 城市| 阿克苏市| 广南县| 秭归县| 黔西| 临武县| 河北省| 炎陵县| 阿拉善盟| 罗平县| 陵水| 凤冈县| 行唐县| 安溪县| 灌阳县| 天镇县| 双峰县| 会同县| 贵溪市| 凌源市| 兴海县| 山东| 平南县| 阿尔山市| 都安| 万宁市| 乐都县| 肥西县| 佛冈县| 九寨沟县| 星子县| 上杭县| 绩溪县| 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