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西方專制主義理論?阿奎那的“君權神圣”?1.教權與王權的比較?社會生活的最終目的將不僅是德風廣播,而且還要通過有德行的生活達到享受上帝的快樂的目的。的確,如果依靠人類的天然德行可以達到這一目的的話,則指導人們走向這個目的,結果將成為君主的職責。然而我們相信,君主的職責是掌握世俗事務中的最高權力。政治按照它服務的目的的重要性而屬于一個更高的等級。……享受上帝的快樂這一目的,并不是單靠人類的德行就能達到的,而是要依靠神的恩賜,像使徒保羅①所告訴我們的那樣(《羅馬人書》②,第六章,第二十節):“唯有神的恩賜才是永生”。因此,只有神的統治而不是人類的政權才能導使我們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統治只能屬于既是人又是神的君主,即屬于耶穌基督、我們的主,他在使人們成為圣子時,已使他們享受天國的榮光。?這就是交托給他的政權:一種必然永遠不會終止的統治權,并且他由于這種權力才在《圣經》③中不僅被稱為神父而且也被稱為君王;像《耶利米書》④所說的(第二十三章,第五節):“君王必掌權,行事有智慧。”君王的神父身分就是從基督產生的,而且,所有基督的信徒既然是基督教徒,就成為神父和君王。這個王國的職務不是交托給這個世界的統治者,而是交托給神父,以便使世俗的事務仍舊和神的事務有所不同:并且,特別是,這個職務是委托給祭司長、彼得⑤的繼承者和教皇、羅馬教皇的;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應當受他的支配,像受耶穌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樣。因為,那些關心人生次要目的的人們,必須服從他這個關心最高目的的人,并受他的命令指揮。?──〔意大利〕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選》?【解讀】《阿奎那政治著作選》的中文本譯自拉丁文、英文對照本,原書由A. P. D’Entrèves編輯并撰寫序言,正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政治論文”收錄了《論君主政治》第一篇和《論對猶太人的統治》,前者涉及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君主制是最好的政體、君主政體的真正目的、君主的職責、教權和王權的比較等內容,后者是一封“致布拉班女公爵”的書信,集中討論了涉及如何統治猶太人的八個問題;“第二部分哲學著作選輯”輯錄了《反異教大全》《神學大全》等著述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涵著極為豐富的政治思想。這條材料主要涉及教權與王權的比較問題,這對于我們正確地理解托馬斯·阿奎那的“君權神圣”主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①阿奎那通過對比的方式,強調了教權高于王權的教權主義主張。②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占居支配地位,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響。③社會生活的終極目的就是追求永生、享受快樂,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必須依靠神的恩賜。④君權是神圣的、至上的和永恒的,基督教神學構成“君權神圣”的理論支柱。⑤基督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應當受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的繼承者羅馬教皇的支配,就像受耶穌基督本人的支配一樣。?【注釋】①保羅:《圣經》故事人物。他是散居在外的猶太人,生于小亞細亞的大數城,曾受過嚴格的猶太教育。他開始叫掃羅,后來叫保羅,在君王面前傳播福音,堅持不渝地宣揚基督30多年。他年復一年地到在各地建立教會,被稱為最偉大的教會創建者和宗教導師,后被羅馬皇帝尼祿處死。②《羅馬人書》:即基督教《圣經·新約全書》中的篇目。③《圣經》:基督教的最重要經典,涉及人類已有知識的各個方面,堪稱未經詳盡考訂的古代百科全書。其中,《新約全書》是基督徒與上帝之間訂立的契約,《舊約全書》則是猶太人與上帝之間訂立的契約,而這兩部分都為基督徒所必須遵守。④《耶利米書》:基督教《圣經·舊約全書》中的篇目。⑤彼得:《圣經》故事人物。原名西門,生于加利利的伯賽大。他第一個認出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和雅各、約翰都是耶穌的核心門徒,耶穌基督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他,使其在教會中具有重要的領導地位,后被羅馬人處死。?詹姆士一世與“君權神授”?1.詹姆士一世的宗教態度與政治主張?詹姆士一世①一開始對清教徒②曾抱有某種同情,因為他自己就是作為一個加爾文派被撫育成人的。在收到一群清教徒代表人物的請愿書以后,詹姆士召集了一次有主教和清教徒頭面人物參加的會議,由他親自主持。盡管他準備向清教徒作出某些讓步,但聽到廢除主教制度的建議后被激怒了。他發出了“沒有主教就沒有國王”的名言。他下令作好重譯圣經的準備,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欽定本或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圣經。總的說來,他對宗教的態度是非常寬容的、折衷的。但是,1605年11月5日羅馬天主教徒企圖炸毀議會的那次著名的火藥陰謀案敗露后,詹姆士一世對從事天主教活動就不客氣了。他曾對不參加英國教會③做禮拜的人免予懲處,此刻重新處罰他們了。?作為火藥陰謀案的結果,詹姆士與其第一次議會的關系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得很好。那次議會是1604年3月召集的。但他過分要求擴大王權的作法使人厭煩。他在離開蘇格蘭以前所寫的一本叫做《神權》的書(1603年出版)中,強調君權神授,把國王比作上帝。他喜歡以高傲的措詞對議會發表演說,頌揚君權至高無上。?──〔英國〕安東尼婭·弗雷澤編著《歷代英王生平》?【解讀】這是一本歷代英國君主的傳記,全書20余萬字,由湖北人民出版社根據1980年英國麥克唐納·富圖拉出版公司出版的《英王生平》翻譯出版。作者安東尼婭·弗雷澤還撰寫了兩部在國際上頗有影響的傳記《瑪麗:蘇格蘭女王》和《克倫威爾:人之驕子》,她還編纂了25卷本《英國國王和女王》叢書。這條材料選自《歷代英王生平》一書,主要涉及詹姆士一世的基本宗教態度和政治主張。?詹姆士一世是一個來自于蘇格蘭的專制國王,通過閱讀這條材料我們可以發現:①他最初接受的是加爾文派的宗教主張。②他的政治主張制約著他的宗教思想,而他對待清教徒、天主教徒的態度,是為他的專制統治服務的。③他的專制統治的理論支柱,就是他的“君權神授”主張。④不論思想上還是行動上,他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專制君主。?【注釋】①由于伊麗莎白女王(1558—1603)終身未嫁,她去世時身后留下的英國王位由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詹姆士是英王亨利七世(1485—1509)的女兒瑪格麗特的后代,即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子。他繼承英國王位后,稱詹姆士一世。對于英格蘭人而言,他出身于斯圖亞特家族,自然屬于外族人,而他的統治風格也使英國人無法適應。如果說人們已經習慣于伊麗莎白女王那種溫和的專制統治的話,那么,他們決不會容忍詹姆士一世的獨斷專行。②清教徒:Puritans,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起源于16世紀中葉,其思想源于加爾文的宗教主張。伊麗莎白一世繼位后,那些在瑪麗女王時期(1553—1558)受到迫害而流亡國外的英國國教徒回國,他們要求在宗教禮儀和教義上清除國教中保留的天主教殘余,主張純潔教會;在宗教制度和教會結構上反對主教制,主張寬容政策和信仰自由;在世俗觀念上,反對懶惰、邪惡,主張節儉、勤勞,因而被稱為清教徒。隨著清教勢力日益壯大,他們在17世紀革命中扮演了領導者角色。③英國教會:指英格蘭民族教會即英國國教會,或稱新教安立甘宗,又稱圣公會,創立于16世紀宗教改革時代。亨利八世(1509—1547)從政治上為劃定了英國國教會的大致輪廓,從而排斥了羅馬教皇權的權威性;愛德華六世時期(1547—1553),新“祈禱書”和《四十二信條》為它規定了基本的禮儀和教義原則;而伊麗莎白女王批準的《三十九條信綱》,則規定以圣經為信仰的唯一準則,并簡化了宗教儀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