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隨著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傳播,人類文明逐漸產生。世界上形成了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等地區文明,這些文明基本獨立發展,各具特色,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古代世界的奴隸制帝國:農耕文明的優勢使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獲得了穩步發展;古代希臘不斷向周邊地區殖民,建立了眾多的城邦國家。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最終推動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的興起。絲綢之路促進了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之間的經貿和文化交流。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 2.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形成這些特點的不同時空條件。 唯物史觀:認識農耕畜牧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 史料實證:知道文明誕生的標志。 家國情懷: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發展特點。 時空觀念: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現出多元發展特點的條件。 階級 《漢謨拉比法典》 種姓制度 城邦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人類文明的產生 [學生用書(第1-2頁)]過程 農業產生 人類從依靠采集和漁獵為生到依靠農業和畜牧業為生社會分工 農業的發展促使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出現,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社會經濟的發展,讓一部分人可以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表現 城市 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階級 部落首領利用職權把一部分公共產品據為己有,私有制逐漸產生,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國家 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文字 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產生了概念闡釋 階級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產生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剩余產品的出現;二是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圖解歷史 文明產生的歷程主題一 曙光乍現——古代文明的產生名家論史 農業出現材料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區人民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人類從攫取性經濟轉變為生產性經濟。在農業生產中,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生產經驗。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和收獲。從事農耕和畜牧后,人類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儲它。——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解讀 農業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推動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加深,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并為文明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史料探究 國家形成材料 社會上出現了窮人和富人、奴隸和奴隸主之后,奴隸主階級為了保護他們手中的貨幣和其他財富,維持他們的特權地位,鎮壓被剝削者的反抗,便設立了各種強制性的暴力機關,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從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體,國家產生了,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馮克誠《世界史話》根據材料,指出國家形成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說“國家產生了,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標志:軍隊、監獄等強制機關的出現。原因:社會上出現了奴隸和奴隸主之后,奴隸主為了剝削和壓迫奴隸,設立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奴隸制國家形成,人類進入奴隸社會。深化拓展 唯物史觀——推動國家形成的因素經濟基礎 生產力的發展是國家出現的根本原因,農業的出現使產品出現了剩余,可以供養脫離生產的國家管理者和保衛者政治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和階級矛盾產生,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協調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沖突是國家的重要職能興修水利 在最早的亞非文明古國中,農業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興修水利特別是興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調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使建立統一的國家成為歷史的必然抵御外敵 原始社會后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不斷,組建強大的部落聯盟,在對外戰爭中獲勝就成為國家出現的現實原因(2023·駐馬店高一期中)有學者在《質疑四大文明古國》中認為文明產生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城市的建設和文字、文獻的形成,城市建設代表主要的物質財富,屬于硬件;文字、文獻代表主要的精神財富,屬于軟件。只有兩者同時出現,才能說明文明已經產生。據此判斷,人類走向文明時代的必要條件是( )A.城市的興起和文字的形成B.國家制度的確立和文字的出現C.農業的產生和階級的出現D.城市建筑出現和私有制的產生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只有兩者同時出現,才能說明文明已經產生”可知,人類走向文明的必要條件是城市的興起和文字的形成,A項正確。知識點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學生用書(第3-4頁)]區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實行制度 文化成就兩河 流域 蘇美爾文明古巴比倫文明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專制制度;《漢謨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洪水和方舟傳說、60進制、戰車尼羅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為農業發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 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法老掌握著最重要的權力 神話和文學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建筑和數學方面達到較高的水平、莎草紙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廣闊;恒河流域生產工具的進步,雨水豐沛、植被茂盛 種姓制度 佛教;《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中的部分島嶼 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古希臘文明 多山少平原,陸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區性大國的興起 城邦制度;斯巴達是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史學:希羅多德被稱為“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 哲學: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問題思考 閱讀教材《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概括早期文明區域的共同地理特征,并指出五大區域文明從屬類型。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特征:中緯度、北溫帶、多在大河流域。類型:古希臘文明屬于海洋文明,其余屬于大河文明(農耕文明)。思維點撥 人類文明與自然條件的關系人類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區的時空條件,越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條件的制約越大,但自然地理環境并不是決定性因素。受地理和歷史環境影響,古代西亞、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先后建立起地區性大國,古希臘建立起城邦國家。概念闡釋 城邦城邦或稱城市國家,古代希臘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征。主題二 星光璀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名家論史 影響文明發展的因素材料 自“人猿相揖別”后,人類開始了漫長的采集漁獵生活。由采集漁獵生活分化出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又因為生產和流通的需要出現了手工業和商業。后來由于物產資源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農業內部又進一步細致分工,形成不同經營對象的區域和行業;手工業內部也進一步分工,形成不同行業。這些生活和生產各異的人群必然在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產活動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因而呈現出不同的文明內容和文明水平的差異。——高欣、郭風平《人類文明多元化管見》解讀 人類文明產生及發展的根源在于生活和生產這個物質基礎,只要人類還存在著不同的生活和生產,就必然有從事這些不同的生產和生活的人類群體,就必然存在著多元化的人類文明。史料探究 文字的多樣性材料 人類早期的文字名稱 產生時間 產生地區 書寫材料楔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 兩河流域 削尖的蘆葦稈、木桿作筆,寫在泥板上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 尼羅河流域 蘆管削尖為筆,寫在“紙草”上印章文字 約公元前2500年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刻寫在石頭或陶土上甲骨文 約公元前1600年 黃河流域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腓尼基文字 公元前1500年 兩河流域 泥板瑪雅文字 公元元年前后 中美洲地區 刻在石碑和廟宇、墓室的墻壁上,或玉器和貝殼上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人類早期文字的異同點,并分析造成這些不同點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相同點:主要出現在大河流域或沿海地區;產生的時間比較久遠;受地理環境影響,書寫材料就近取材。不同點:有明顯的時空差異;書寫材料有巨大差異。原因:人類最初的文明受制于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深化拓展 家國情懷——認識世界文明的多樣性(1)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應該有一個科學的評價。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不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要正確認識文明差異與國際沖突的關系。文明的沖突并不是各種暴力沖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也不是不同文明相互關系的唯一方面。國家間的沖突歸根到底是利益的沖突,只要現實的利益問題得以解決,文明或文化問題的霧紗都會消退。(3)既要看到各種文明之間差異、矛盾、沖突的一面,更要看到統一、共存的一面,積極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4)全面客觀地看待東西方文明的差異。(2023·成都高二期中)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卷入無窮的依賴性里面。”他意在說明( )A.人類文明具有多樣性B.國家統一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C.民族性格具有特殊性D.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重大影響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海洋文明一般商業較為發達,大河文明一般農業比較發達,體現了海洋文明與大河文明的差異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D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大河文明與海洋文明的不同,但黑格爾強調的是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統一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性格的特殊性,排除C項。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 2.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 3.從公元前3500年左右開始,古代埃及、古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 4.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長處、優點,文明無高低優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紅之別。百家爭鳴 文明的概念事實上,文明至少是一個雙義詞。它既表示道德價值又表示物質價值。因此,卡爾·馬克思區分了經濟基礎(物質上)與上層建筑(精神上)——在他看來,后者嚴重地依賴于前者。夏爾·塞尼奧博斯指出:“文明不過是道路、港口和碼頭之類的東西。”……馬塞爾·莫斯斷言:“文明是人類所達到的全部成就”;而對歷史學家歐仁·卡維涅克來說,文明是“最低限度的科學、藝術、秩序和美德……”——摘編自[法]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解讀 作者提到了對于文明的三種觀點:一種認為文明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種認為文明就是物質;一種認為文明就是精神文化。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研究文明的視角不同,即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家國情懷 多元與共性在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代中國、古印度)及希臘人、瑪雅人的神話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滅世的傳說,只是原因和過程不盡相同。古代希伯來人和古代希臘人也有類似的洪水傳說,其源頭是蘇美爾神話。在蘇美爾人的泥版文書上,人們發現了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后通過史詩《吉爾伽美什》被古代希伯來人繼承,并傳到古代希臘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傳至今的洪水傳說。中國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但顯然與上述神話差異較大。——摘編自《世界文明探源》解讀 世界各文明之間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感悟與思考 記錄點滴心得 培育歷史學科素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時精練1.(2023·太原高一月考)如圖為世界范圍內農業發源地示意圖(部分存在爭議)。據此可知( )A.不同文明可以獨立發生B.世界文明在交流中發展C.農業起源均處大河流域D.農耕文明具有擴張潛能答案 A解析 從世界范圍內農業發源地示意圖來看,分布相對分散,說明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A項正確;古代美洲文明與歐亞文明相對隔絕,排除B項;由示意圖可知,并非所有農業起源都處于大河流域,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農耕文明對外擴張的信息,排除D項。2.英國某學者認為:“所謂文明就是人類集群定居在農田附近,擁有可長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內部的共同守則。”這反映出文明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分工的發展 B.集群生活的出現C.農業的產生發展 D.早期國家的形成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中“人類集群定居在農田附近”可知,人類文明是從農業產生開始的,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農業的發展,并沒有涉及社會分工,排除A項;材料中集群生活的出現并不是文明產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沒有關于早期國家形成的信息,排除D項。3.(2023·廣元高一階段練習)人類社會經歷了從采集到種植,從部落到國家,從野蠻到文明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根本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發明 B.建筑技術的發展C.私有制度的產生 D.生產技術的進步答案 D解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人類文明演進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進步,D項正確;人工取火和建筑技術是生產技術發展的具體體現,排除A、B項;私有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4.(2023·保定高一聯考)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集中居住在旁遮普地區的多雨地帶,因為那里有大片的草地可供放牧牲畜。漸漸地,他們開始擴散到森林茂密的恒河流域。他們的擴張最初很緩慢,因為手頭可用的工具只有石斧、青銅斧和銅斧。但是,約公元前800年時,鐵得到采用,擴張的步子大大加快了。這反映了( )A.地理環境對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B.生產力的發展對文明的輻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C.古代文明的發展大多都伴隨著武力擴張D.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著雅利安人社會的轉型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鐵得到采用,擴張的步子大大加快了”可知,當鐵制工具應用到生產活動中時,雅利安人的擴張速度大大加快,反映出生產力的發展對文明的輻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人對自然環境的克服,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武力擴張”的相關表述,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雅利安人社會的轉型”的相關論述,排除D項。5.(2023·南通高一期中)下圖是一幅兩河流域地區的歷史地圖。對圖文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A.封建專制制度建立 B.統一是歷史的趨勢C.古代文明多元特征 D.城邦逐漸發展起來答案 B解析 根據地圖并結合所學可知,約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可見統一是歷史的趨勢,B項正確;古巴比倫王國是一個奴隸制國家,排除A項;地圖只涉及了兩河流域文明,不能體現多元特征,排除C項;地圖無法體現城邦的發展狀況,排除D項。6.(2023·南陽高一月考)古代埃及建筑師為法老營造的龐然大物,不論是陵與廟,在內部構造上顯現的抑制人們內心世界的神秘的氣氛,已達到對人們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束縛和控制。由此可知,古埃及( )A.人文主義氛圍濃厚 B.法老權力至高無上C.建筑具有宗教色彩 D.法老是人心中的神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中“陵與廟”“神秘的氣氛”和其作用可知,古埃及通過建筑展現了宗教色彩,從而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神秘主義,不是人文主義,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法老權力至高無上,排除B項;法老只是神在人間的代表,排除D項。7.(2023·唐山高一期中)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講:“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無一不對其人口進行控制……一個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們在其中能有自給自足的舒適生活并且易于監視的最大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古希臘( )A.人口數量影響城邦治理B.城邦實行了民主政治C.直接民主弊端充分暴露D.城邦以農業經濟為主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臘通過控制人口數量實現城邦的有效治理,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數量與城邦治理的關系問題,沒有涉及民主政治問題和經濟形態問題,排除B、C、D項。8.(2023·宜昌高一檢測)下表是關于古希臘文明的一些基本介紹。據此可知( )文明拓展方式 國家組織形式 政治體制古希臘 通過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 城邦制,小國寡民,各邦自治 君主制、僭主制、貴族制、民主制A.大規模海外殖民造成各邦小國寡民B.古希臘城邦政治體制具有多樣性C.子邦與母邦是宗主與殖民地的關系D.全體居民被授予法律規定的公民權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古希臘諸城邦在國家治理上,有君主制、僭主制、貴族制、民主制等多種政治體制,反映出城邦政治體制具有多樣性的特點,B項正確;造成各邦小國寡民的是其政治、經濟、地理和思想等因素,并非大規模海外殖民,排除A項;古代希臘子邦與母邦之間在政治、經濟方面是互相獨立的,并非真正的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系,排除C項;古代希臘城邦只授予擁有本邦戶籍的成年自由男子公民權,排除D項。9.(2022·無錫高一期末)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寫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輕信的人的話。至于我本人,在這部書中保持那個總的規則,就是把各國的傳統照我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由此可知,希羅多德撰寫《歷史》遵循的原則是( )A.堅持觀察判斷調查 B.展現各國傳統風貌C.保持歷史原始信息 D.根據個人主觀意愿答案 C解析 希羅多德認為歷史研究不能輕信別人,強調把各國的傳統照“聽到的樣子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體現出希羅多德撰寫《歷史》遵循的原則是保持歷史原始信息,C項正確。10.(2023·黃石高一聯考)文明是指一種社會進步狀態,是由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的成就構成。分析下表中人類早期區域文明的部分成就,可以得出( )古巴比倫 君主專制制度;《漢謨拉比法典》;《吉爾伽美什》;楔形文字古埃及 法老;太陽歷;金字塔;象形文字古印度 種姓制度;創造從1到9的數字;《摩訶婆羅多》;佛教古希臘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農神廟;神話、喜劇、悲劇;史學、哲學A.早期各區域文明是同時產生的B.各地區建立君主專制制度C.文明多樣,折射人類社會生活D.城邦國家形成,各國文字出現答案 C解析 依據表格中的“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古埃及的太陽歷、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古希臘的民主政治”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人類早期文明呈現出多樣性,折射人類社會生活的特點,C項正確;同時產生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古希臘是城邦民主政治,排除B項;只有古希臘有眾多城邦國家,排除D項。11.(2023·衡陽高一月考)有學者認為高緯度地區,人們生存條件太差,無法種植。低緯度地區,采集條件相對較好,人們不需要農耕。只有中緯度地區的人們面臨饑荒,他們需要儲藏食物,挑戰饑荒,才能度過冬天,而儲藏與農業起源密切相關。該學者強調( )A.農業與畜牧業為古代文明創造前提B.古代農耕文明呈現獨立發展的特征C.地理氣候是文明起源的決定性因素D.適度的生存挑戰是農業起源的關鍵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中緯度地區的人們面臨生存挑戰,需要儲藏糧食,農業起源與糧食儲藏相關,據此判斷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畜牧業,A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農耕文明的獨立發展,B項錯誤;“決定性因素”說法過于絕對,C項錯誤。12.(2023·重慶高一階段練習)馬克思指出勞動和國家的產生有密切關系,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在部落所有制的條件下,由于生產的不發達,所以分工也并不細致,社會結構的擴大僅局限于父權制下家庭的擴大。由此可知,國家產生本質上( )A.催化了階級分化和對立B.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C.依托于人民的辛勤勞動D.創造了國家專制機器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強調生產力發展推動國家的產生和發展。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B項正確;先有階級分化對立后產生國家,排除A項;人民勞動對社會進步的作用不是國家產生的根本因素,排除C項;國家產生后才設置了國家專制機器,排除D項。13.(2022·湖北卷)在雅典城邦,獲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臺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紀中期,著名將軍客蒙用大量家財捐助公共服務、資助同村公民,以獲取政治上的支持。這表明( )A.貴族對村民有庇護義務B.公民責任意識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D.理性精神逐漸消解答案 C解析 在雅典城邦,著名將軍客蒙為獲取政治上的支持,用大量家財捐助公共服務、資助同村公民,容易造成社會精英利用手中的財富獲得政治權利,影響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庇護村民是貴族的義務,排除A項;材料強調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無法體現公民責任意識衰落,排除B項;D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14.大約公元前6世紀前后,整個歐亞大陸——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希臘的理性主義哲學家都在探討和思索這樣的問題: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礎,社會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這些探討的意義在于( )A.加快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B.導致東西方價值觀的對立C.促進歐亞進入“文明時代”D.促使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等地的學者在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宇宙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觀點,深刻影響了各自地區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D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排除A項;東西方價值觀并不完全對立,而是有很多契合和相通之處,排除B項;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等地產生文明的時間遠早于公元前6世紀,排除C項。15.東亞、南亞文明與西亞、北非、南歐文明,都以農畜牧經濟文化為起點,從而產生國家和文明,從奴隸制小邦開始,發展為奴隸制帝國。發展到后來,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都日益復雜,文明地區的分區分界逐漸失去意義。這說明( )A.不同文明區域發展道路相同B.早期文明普遍存在奴隸制度C.不同文明區域在交流中攜手共進D.早期文明發展自有內在歷史邏輯答案 D解析 材料“都以農畜牧經濟文化為起點,從而產生國家和文明”“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都日益復雜”可知,不同地域的早期文明有著相似的發展進程,故早期文明發展有著一定的歷史邏輯,故選D項;不同地域的早期文明具體發展道路不同,呈現多元發展格局,排除A項;奴隸制度只是早期文明發展共同歷史邏輯的其中一部分,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不同文明間交流推動“共進”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16.(2023·聊城高一期中)(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第一編 農業文明時代第一章 古代西亞文明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第四章 古代中華文明第五章 __________第六章 古代羅馬文明……——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放棄了他們舊石器時代前輩們的游蕩生活,轉而在農田附近永久定居下來。剩余的糧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們的時間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專業上,從而脫離了糧食生產。個人可以用糧食或手工制品來換購寶石、珠寶和其他貴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專業的勞動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一起促成產生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組織——城市。生活在農業社會的人們必須懂得季節的變換,他們逐漸積累起天地關系的知識,并向精確的歷法邁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時代的神不僅有類似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式的形象,還有與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關的神靈。——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對材料一目錄空缺部分予以補充,并說明理由。(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原始農業的出現對社會文化的重大影響。(7分)答案 (1)古代希臘文明。理由: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文明對歐洲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希臘的政治、哲學、科技等對世界影響較大;古希臘是海洋文明的代表;古希臘文明通過多種方式向外拓展。(2)影響:過上定居生活;私有財產出現;出現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人口膨脹;城市出現;實用科技的發展;宗教神靈的崇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