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復習課 立體幾何初步學習目標 1.理解單元知識架構,能建構本單元知識體系. 2.了解化歸與轉化思想,掌握其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學習活動目標一:理解單元知識架構,建構本單元知識體系. 任務:根據下列問題,回顧本單元知識,建構單元知識框圖. 什么是基本幾何體的結構特征?你能用基本幾何體的結構特征解釋身邊物體結構嗎?舉例說明. 如何畫出空間幾何體直觀圖?其畫圖步驟有哪些? 如何計算柱、錐、臺、球的表面積和體積?柱、錐、臺體積公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平面的三個基本事實是什么?它是如何刻畫平面“平”、“無限延展”的? 我們應用了哪些思想和方法研究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其位置關系又有哪些?如何判定?有什么性質? 【歸納總結】目標二:了解化歸與轉化的思想,掌握其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化歸與轉化思想:將所研究的對象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并歸結為另一種研究對象的思想.一般將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轉化,使之成為大家熟悉的或容易解決的問題模式.在本章中,轉化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求體積、距離有時要用到頂點的轉化,球的切接問題要將空間幾何圖形轉化為平面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的證明、空間角的求解轉化到三角形中求解等等. 任務1:利用等體積思想求空間幾何體的體積和距離.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邊長為2,側棱長為,D為BC中點,則三棱錐C1-B1DA的體積為( ) ( ) A.3 B. C.1 D. 參考答案: 解:在△ABC中,D為BC中點,則有AD=AB=,=×2×=.又∵平面BB1C1C⊥平面ABC,AD⊥BC,AD 平面ABC,∴AD⊥平面BB1C1C,即AD為三棱錐A-B1DC1底面上高.∴=××=1.故選C. 【方法歸納】 等體積轉換法: (1)用等體積法求空間幾何體的體積:選擇合適的底面來求幾何體體積,常用于求三棱錐的體積,即利用三棱錐的任一個面可作為三棱錐的底面進行等體積變換. (2)用等體積法求點到面的距離:通常在三棱錐中,轉換底面與頂點,利用等體積求距離. 練一練: 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AD=2,AA1=1,則點B到平面D1AC的距離等于( ) ( ) A. B. C.1 D. 參考答案: 如圖,連接BD1,易知D1D就是三棱錐D1-ABC的高,AD1=CD1=,取AC的中點O,連接D1O,則D1O⊥AC,所以D1O==.設點B到平面D1AC的距離為h,則由,得·h=S△ABC·D1D.因為=D1O·AC=××2=,S△ABC=AB·BC=×2×2=2,所以h=.故選B. 任務2:利用轉化思想求解與球有關的組合體中的外接球的表面積. 已知三棱錐A-BCD中,△ABD與△BCD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且二面角A-BD-C為直二面角,求三棱錐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積. ( ) 參考答案: 取BD中點M,連接AM,CM.取△ABD,△CBD的中心即AM,CM的三等分點P,Q,過P作平面ABD的垂線,過Q作平面CBD的垂線,兩垂線相交于點O,則點O為外接球的球心,其中OQ=,CQ=.連接OC,則外接球的半徑R=OC=,所以表面積為4πR2=. 【方法歸納】 空間與平面轉換:與球有關的組合體問題,一種是內切,一種是外接.解決與球有關的組合體問題,不僅用到高維、也要用到低維.球與旋轉體的組合通常是作它們的軸截面解題,球與多面體的組合,通過多面體的一條側棱和球心,或“切點”“接點”作出截面圖,把空間問題化歸為平面問題. 練一練: 正三棱錐的高為1,底面邊長為2,內有一個球與四個面都相切,則棱錐的內切球的半徑為________. 參考答案: 如圖,過點P作PD⊥平面ABC于點D,連接AD并延長交BC于點E,連接PE. ∵△ABC是正三角形,∴AE是BC邊上的高和中線,D為△ABC的中心.∵AB=2,∴S△ABC=3,DE=1,PE=.∴S表=3××2×+3=3+3.∵PD=1,∴三棱錐的體積V=×3×1=.設球的半徑為r,以球心O為頂點,三棱錐的四個面為底面把正三棱錐分割為四個小棱錐,則(3+3)r=,r==-1. 任務3:利用平行與垂直的轉化關系,證明線面平行、垂直問題. 如圖,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E為CD邊中點,且AE⊥CD,又G,F分別為DA,EC的中點,將△ADE沿AE折疊,使得DE⊥EC. (1)求證:AE⊥平面CDE; (2)求證:FG∥平面BCD; (3)在線段AE上找一點R,使得平面BDR⊥平面DCB,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證明:由已知得DE⊥AE,AE⊥EC. 因為DE∩EC=E,所以AE⊥平面CDE. (2)證明:取AB的中點H,連接GH,FH,所以GH∥BD,FH∥BC.因為GH 平面BCD,BD 平面BCD,所以GH∥平面BCD.同理FH∥平面BCD,又GH∩FH=H,所以平面FHG∥平面BCD.因為GF 平面FHG,所以GF∥平面BCD. (3)取線段AE的中點R,則平面BDR⊥平面DCB. 證明如下:取線段DC的中點M,取線段DB的中點S, 連接MS,RS,BR,DR,EM.則MS=BC且MS//BC,又RE=BC且RE//BC,所以MS=RE且MS//RE,所以四邊形MERS是平行四邊形,所以RS∥ME.在△DEC中,ED=EC,M是CD的中點,所以EM⊥DC.由(1)知AE⊥平面CDE,AE∥BC,所以BC⊥平面CDE.因為EM 平面CDE,所以EM⊥BC.因為BC∩CD=C,所以EM⊥平面BCD. 因為EM∥RS,所以RS⊥平面BCD.因為RS 平面BDR,所以平面BDR⊥平面DCB. 【方法歸納】 平行與垂直的轉換:平行、垂直關系的證明的核心是轉化,空間向平面的轉化,即面面 線面 線線.相互轉化關系如下: 練一練: 如圖,在梯形ABCD中,AB∥CD,AD=DC=CB=a,∠ABC=60°,平面ACFE⊥平面ABCD,四邊形ACFE是平行四邊形,點M在線段EF上.求證:BC⊥平面ACFE; 參考答案: 證明:在梯形ABCD中,因為AB∥CD,AD=DC=CB=a,∠ABC=60°,所以四邊形ABCD是等腰梯形,∠ADC=∠BCD=120°,所以∠DCA=∠DAC=30°,所以∠ACB=90°,所以AC⊥BC.又平面ACFE⊥平面ABCD,平面ACFE∩平面ABCD=AC,BC 平面ABCD,所以BC⊥平面ACFE. 任務4:利用化歸與轉化思想求解空間角.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D⊥PD,BC=1,PC=2,PD=CD=2. (1)求異面直線PA與BC所成角的正切值; (2)求證:平面PDC⊥平面ABCD; (3)求直線PB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參考答案: (1)在四棱錐P-ABCD中,因為底面ABCD是矩形,所以AD=BC且AD∥BC.故∠PAD為異面直線PA與BC所成的角.又因為AD⊥PD,在Rt△PDA中,tan∠PAD==2,所以異面直線PA與BC所成角的正切值為2. (2)證明:由于底面ABCD是矩形,故AD⊥CD.又因為AD⊥PD,CD∩PD=D,所以AD⊥平面PDC.而AD 平面ABCD,所以平面PDC⊥平面ABCD. (3)如圖,在平面PDC內,過點P作PE⊥CD交直線CD于點E,連接EB.由于平面PDC⊥平面ABCD,而直線CD是平面PDC與平面ABCD的交線,故PE⊥平面ABCD.由此得∠PBE為直線PB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PDC中,由PD=CD=2,PC=2可得∠PCD=30°. 在Rt△PEC中,PE=PCsin 30°=.由AD∥BC,AD⊥平面PDC,得BC⊥平面PDC,因此BC⊥PC. 在Rt△PCB中,PB==. 在Rt△PEB中,sin∠PBE==. 所以直線PB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方法歸納】 空間角向平面角的轉換: (1)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一般解法是通過平移轉化為平面角,將兩條異面的直線平移到相交狀態,作出等價的平面角,再解三角形即可. (2)求線面角,找出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關鍵是作垂線,找垂足,把線面角轉化到一個三角形中求解. (3)求二面角,利用幾何體的特征作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把該平面角轉化到某三角形或其他平面圖形中求解. 練一練: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DAB=∠ABC=90°,且AB=BC=2AD=2,側面PAB⊥底面ABCD,△PAB是等邊三角形. (1)求證:BD⊥PC; (2)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 參考答案: (1)證明:如圖,取AB的中點O,連接PO,CO. 因為△PAB是等邊三角形,所以PO⊥AB. 又側面PAB⊥底面ABCD,所以PO⊥底面ABCD. 又BD 平面ABCD,所以PO⊥BD.又AB=BC=2AD=2,∠ABC=∠DAB=90°,所以△DAB≌△OBC.所以∠BCO=∠ABD,所以BD⊥OC.又OC,PO 平面POC,OC∩PO=O,所以BD⊥平面POC.又PC 平面POC,所以BD⊥PC. (2)如圖,取PC的中點E,連接BE,DE.因為PB=BC,所以BE⊥PC.又BD⊥PC,BE∩BD=B,所以PC⊥平面BDE.所以PC⊥DE,所以∠BED是二面角B-PC-D的平面角(或其補角).因為BC⊥AB,平面PAB∩平面ABCD=AB,平面PAB⊥平面ABCD,所以BC⊥平面PAB.又AD∥BC,所以AD⊥平面PAB.所以BC⊥PB,AD⊥PA.由平面幾何知識,可求得BE=PC=,PD=BD=,所以DE=.因為BE2+DE2=BD2,所以∠BED=90°,即二面角B-PC-D的大小為90°.學習總結任務:回顧本單元內容,完成下表.2復習課 立體幾何初步學習目標 1.理解單元知識架構,能建構本單元知識體系. 2.了解化歸與轉化思想,掌握其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學習活動目標一:理解單元知識架構,建構本單元知識體系. 任務:根據下列問題,回顧本單元知識,建構單元知識框圖. 什么是基本幾何體的結構特征?你能用基本幾何體的結構特征解釋身邊物體結構嗎?舉例說明. 如何畫出空間幾何體直觀圖?其畫圖步驟有哪些? 如何計算柱、錐、臺、球的表面積和體積?柱、錐、臺體積公式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平面的三個基本事實是什么?它是如何刻畫平面“平”、“無限延展”的? 我們應用了哪些思想和方法研究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其位置關系又有哪些?如何判定?有什么性質? 【歸納總結】目標二:了解化歸與轉化的思想,掌握其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化歸與轉化思想:將所研究的對象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并歸結為另一種研究對象的思想.一般將有待解決的問題進行轉化,使之成為大家熟悉的或容易解決的問題模式.在本章中,轉化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求體積、距離有時要用到頂點的轉化,球的切接問題要將空間幾何圖形轉化為平面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的證明、空間角的求解轉化到三角形中求解等等. 任務1:利用等體積思想求空間幾何體的體積和距離.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邊長為2,側棱長為,D為BC中點,則三棱錐C1-B1DA的體積為( ) ( ) A.3 B. C.1 D. 【方法歸納】 練一練: 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AD=2,AA1=1,則點B到平面D1AC的距離等于( ) ( ) A. B. C.1 D. 任務2:利用轉化思想求解與球有關的組合體中的外接球的表面積. 已知三棱錐A-BCD中,△ABD與△BCD是邊長為2的等邊三角形且二面角A-BD-C為直二面角,求三棱錐A-BCD的外接球的表面積. ( ) 【方法歸納】 練一練: 正三棱錐的高為1,底面邊長為2,內有一個球與四個面都相切,則棱錐的內切球的半徑為________. 任務3:利用平行與垂直的轉化關系,證明線面平行、垂直問題. 如圖,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E為CD邊中點,且AE⊥CD,又G,F分別為DA,EC的中點,將△ADE沿AE折疊,使得DE⊥EC. (1)求證:AE⊥平面CDE; (2)求證:FG∥平面BCD; (3)在線段AE上找一點R,使得平面BDR⊥平面DCB,并說明理由. 【方法歸納】 練一練: 如圖,在梯形ABCD中,AB∥CD,AD=DC=CB=a,∠ABC=60°,平面ACFE⊥平面ABCD,四邊形ACFE是平行四邊形,點M在線段EF上.求證:BC⊥平面ACFE; 任務4:利用化歸與轉化思想求解空間角.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D⊥PD,BC=1,PC=2,PD=CD=2. (1)求異面直線PA與BC所成角的正切值; (2)求證:平面PDC⊥平面ABCD; (3)求直線PB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方法歸納】 練一練: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DAB=∠ABC=90°,且AB=BC=2AD=2,側面PAB⊥底面ABCD,△PAB是等邊三角形. (1)求證:BD⊥PC; (2)求二面角B-PC-D的大小.學習總結任務:回顧本單元內容,完成下表.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復習課 立體幾何初步(學生版).docx 復習課 立體幾何初步(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