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生物與環境》命題分享567生物與環境單元大框架梳理當環境改變了食物鏈和食物網設計和制作生態瓶生物與環境134種子的發芽實驗綠豆苗的生長蚯蚓的選擇比較種子發芽實驗2植物生存與環境的關系動物生存與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生物、環境的關系對比實驗的設計1、2:種子的發芽實驗、比較種子發芽實驗1.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和適宜的溫度,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2.陽光和土壤不是種子發芽必需的條件。核心結論3.我們通過設置對比實驗來研究種子發芽所必需的條件,在實驗中,一次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同時要確保其他條件相同。實驗方法4.在實驗中,每個玻璃皿中至少要放3粒種子是為了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準確。5.在實驗中,設置兩組實驗進行對比是為了通過對比實驗效果來分析改變的因素。對比實驗設計及結果確定研究問題完成我的猜測設置不同條件設置相同條件設計具體操作(可行性)結果:兩組種子都發芽,說明綠豆種子發芽不需要土壤對比實驗設計及結果結果:澆水的種子發芽,不澆水的種子不發芽,說明綠豆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水分水分不能過多不能過少對比實驗設計及結果結果:兩組種子都發芽,說明綠豆種子發芽不需要光照。對比實驗設計及結果結果:20℃的種子發芽,冰箱里的種子不發芽,說明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宜的溫度。相關例題1.小科同學為了探究鳳仙花種子的發芽條件,設計了一個探究方案(如右表)。請根據方案中的信息,回答問題。(1)仔細閱讀方案,這個設計中有一處明顯的不足,我的改進建議是 。(2)改進方案后,如果要探究綠豆種子發芽是否需要土壤,應選擇培養皿 和 來進行實驗。(3)用甲、丁兩組進行對比,要探究的問題是綠豆種子發芽( )。A.是否需要水 B.是否需要空氣 C.是否需要陽光(4)種子發芽過程中最先長出的是 。培養皿編號 種子的數量/粒 種子所在的環境甲 1 培養皿底部墊有浸濕的紙巾,有干燥土壤,有陽光照射。乙 1 培養皿底部墊有干的紙巾,有干燥土壤,有陽光照射。丙 1 培養皿底部墊有浸濕的紙巾,無土,有陽光照射。丁 1 培養皿底部墊有浸濕的紙巾,有干燥土壤,黑暗。將種子的數量改為3粒甲丙C根3:綠豆苗的生長1.綠豆苗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和土壤。2.光合作用:在光照條件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綠色葉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養料,并釋放出氧氣。二氧化碳+水 養料+氧氣 (二氧化碳由植物的葉吸收,水由根吸收)條件:光照場所:綠葉3.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相關例題1.在黑暗的環境中生長的綠豆苗的特點是( )A.莖粗,葉子深綠且大 B.莖細,葉子發黃且細小 C.莖粗,葉子細小B2.自然界中很多植物的種子成熟后會落到土壤中,等到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才能發芽,這說明了種子發芽需要( )。A.充足的陽光 B.適量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氣 D.適宜的溫度D3:綠豆苗的生長比如芭蕉葉寬大,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區;松樹葉子針形,生活在水分較少的山地;仙人掌的葉退化為刺,生活在干旱的沙漠地區。4.不同環境里的植物對陽光、水分等條件的需求不同。植物能適應環境。相關例題1.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土壤中的養料不同 B.生長的環境不同C.植物發生了變異 D.當地人的喜好差異B2.寒冷的冬季,小明發現柳樹變得光禿禿的,而雪松卻依然郁郁蔥蔥。這說明( )。A.柳樹不能適應這里的冬天B.雪松比柳樹更能適應這里的冬天C.柳樹比雪松更能適應這里的冬天D.它們都能適應這里的冬天,只是適應的方式不同D4:蚯蚓的選擇1.蚯蚓適宜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實驗一研究的問題: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明的環境?不同的條件:光照(一端黑暗,一端光明)。相同的條件:土壤的干燥程度一樣、同一個盒子、 5條大小差不多的蚯蚓等。實驗方法:×5實驗二研究的問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潮濕的環境?不同的條件:一邊干燥,一邊潮濕。相同的條件:黑暗、同一個盒子、5條大小差不多的蚯蚓等。實驗方法:×5實驗現象:蚯蚓都在黑暗的一側。實驗結論:說明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實驗現象:蚯蚓都在土壤濕潤的一側,實驗結論:說明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相關例題1.科學小組的同學們需要捕捉一些蚯蚓進行實驗,他們在( )容易找到蚯蚓。A.鋪滿枯葉的濕潤樹林里 B.運動場上的沙地里C.干燥、鋪滿碎石頭的小路上 D.池塘里A2.如圖所示,為了研究蚯蚓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境里,小科把長方形盒蓋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將5條蚯蚓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10多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實驗中,小科把盒蓋的一端剪掉一塊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觀察蚯蚓的行為B.使盒子內的一端保持明亮C.使盒子內的空氣新鮮B4:蚯蚓的選擇2.動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動物在長期生活繁衍的過程中也形成了適應環境的特征。動物對環境條件的需求動物適應環境改變毛色、體型等形態特征,做出遷徙等行為方式來適應環境相關例題1.“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這句話中包含的科學道理是( )。A.生物影響環境 B.生物依賴環境 C.生物改變環境B2.為什么沙漠狐貍的毛色是棕褐色,而北極狐的毛色是白色?( )。A. 因為白色好看B.因為北極冰川覆蓋,可以隱藏自己C.因為基因突變B5:環境改變了1.當環境改變的時候,動物會努力適應新環境。動物們做出適應環境變化的行為包括:冬眠、遷徙、換毛、儲存食物、洄游等。2.青蛙具有冬眠行為,青蛙冬眠主要是為了適應冬季寒冷、缺少食物等惡劣環境,蛇、熊等也會冬眠。3.丹頂鶴具有遷徙行為,丹頂鶴遷徙主要是為了適應氣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變化。大雁、燕子等也會遷徙。相關例題1.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動物的生存,但動物的變化不會影響環境。( )。×2.下列事例中,不能體現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是( )。A.蚯蚓改良土壤 B.秋天落葉 C.青蛙冬眠A3.大雁每年都要遷徙,導致大雁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的多少 B.溫度的變化 C.空氣的質量B科學閱讀東非動物大遷徙——角馬每年5月中后期,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迎來旱季,食物和水源缺乏。角馬遷徙至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直至9月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迎來雨季,食物和水源再次充沛,角馬再遷徙回去。6:食物鏈與食物網1.綠豆苗→蚜蟲→瓢蟲→蜘蛛(1)生物之間因食物關系,構成很多的“鏈條”狀的聯系,像這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2)一般用“箭頭”表示食物鏈中“誰被誰吃”的關系。箭頭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3)食物鏈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一條食物鏈至少包含3個生物。(4)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比如綠豆苗是生產者,蚜蟲、瓢蟲、蜘蛛是消費者。相關例題1.花生地里最主要的害蟲是蠐螬(它是金龜子的幼蟲),除了使用殺蟲劑之外,還可以利用它的天敵——土蜂進行生物防治。像花生這樣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作 。請你根據以上內容寫出這條食物鏈:生產者花生→蠐螬→土蜂2.下面各項中,能夠完整地表示一條食物鏈的是( )A.狐貍吃兔子,兔子吃草B.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C.螳螂捕蟬,黃雀在后A6:食物鏈與食物網2.食物是動物的必要需求,動物消耗食物而獲得能量。3.生物之間因為食物關系相互聯系在一起呈現出的網狀結構,叫食物網。相關例題1.在食物網中,同一種動物可以吃幾種食物( )。√2.在草原食物網中,當狐被大量獵殺后,短時期內會使兔和鼠的數量 ,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增多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1.綠豆苗和它周圍的各種生物形成了一個群落。群落包括一定區域內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2.群落里的各種生物與環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3.群落是一定范圍內的所有生物,而生態系統是一定范圍內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4.制作生態瓶:(1)制作方法:剪開瓶子——放入沙和水(自然水域的水)——放入植物——放入動物。(2)注意的問題:動物、植物的數量配比要合理。5.評價生態瓶的主要標準是維持平衡的時間長短。相關例題1我們要在生態瓶中放入大量的植物,因為這樣可以給動物提供更多的氧氣和食物。( )。×2.呼倫貝爾草原上生活著很多動植物,以下可以看成是一個生物群落的是( )。A.草原上所有的小羊 B.草原上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C.整個呼倫貝爾草原B相關例題2.楠楠為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設計了4個密閉透明的生態瓶,甲生態瓶中水量是乙生態瓶中水量的一般,其他條件完全相同;丙生態瓶中的小魚數量是丁生態瓶中的一半,其他條件完全相同。觀察記錄表如下:一分鐘內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記錄表生態瓶 第1次觀察 第2次觀察 第3次觀察甲 3 3 4乙 1 0 0丙 0 0 1丁 4 3 3相關例題(1)甲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比乙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多,你覺得原因是(2)丁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比丙瓶中的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多,原因是丁瓶比丙瓶中小魚數量多,小魚進行 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導致丁瓶水中 相對不足。(3)我們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生態瓶中 和 會使水中氧氣不足,小魚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數就會增加。(4)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生態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得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呼吸氧氣量水量少動物多生態瓶內的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配比要合理,水量要適中。感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