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輝煌的美術歷程 第五課 《審美自律》教案執教人:教材及教學分析:本課是湘教版美術鑒賞第二單元第五課的內容 ,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中國古代藝術風格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書法、美術風格和形式演變的規律和藝術家對個人風格和形式美的追求。教學對象分析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書法繪畫只有粗略的了解。 具備自主研究、鑒賞的能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現在,高中學生一般對中國古代繪畫都沒什么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作品的新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目標1.了解“審美自律”的內涵,即美術風格和形式的發展規律。2.理解美術作品是如何表達藝術家的個人感受與獨特的形式之美的。3.感受中國書法、國畫的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學方法主要運用講授法、比較式鑒賞法、小組合作法、探究法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中國古代美術風格發展的規律和藝術家對自我風格和形式美的追求。難點:中國美術風格發展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教學過程一、問題情境1.出示“天下三大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寒食帖》,請同學們觀察,同是一種書體,為什么區別這么大?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藝術家的自我與個性并不被特別重視,一定時期的美術有一定的形制和樣式,那時的藝術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當美術家在作品中發現了自己的樂趣,獨立審美和個人風格便成為他們主動追求的目標,這就是“審美自律”的內涵。從而引出課題。二、講授新課(一)書法與審美自律1.鑒賞王羲之《蘭亭序》,分析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作品中出現了20個之字,可以隨意調換位置嗎?為什么?(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蘭亭序》的創作是一種即興的創作,是不可復制的,是一種相當純粹的自我娛樂和情感抒發,也更加凸顯了藝術家的自我與個性。2.鑒賞顏真卿《祭侄文稿》,這篇文章記錄了什么,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3.鑒賞蘇軾《黃州寒食帖》,蘇軾的人生境遇是什么樣的?他又是如何面對的?(學生回答)教師小結:蘇軾仕途坎坷,被貶黃州第三年寫下的《黃州寒食帖》,蘇軾面對人生的坎坷,都已樂觀的心態面對,就像這幅作品一樣,不需要字字精美,不完美才是人生,他主張“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因此他追求的是意造,張揚自己的意志,對于具體的點畫的書寫,從不斤斤計較,不推求一筆一畫,這是他的一個基本的藝術理念。總結:書法家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征、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筆法、章法、墨法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二)美術與審美自律1.比較郭熙的《早春圖》和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完成以下圖表中的內容。 (小組合作探究)早春圖 蕭湘奇觀圖作者身份 皇帝寵愛的畫師 普通朝廷官員構圖 全景式、三角形 半鋪式、長卷式筆觸 線 點欣賞對象 皇帝 自己、普通人繪畫目的 取悅、歌頌皇帝 感而作,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賺錢或者取悅他人而作。2.教師總結并詳細解析兩幅作品。欣賞《早春圖》,引出郭熙將繪畫與理論相結合的創作方式。講解“三遠法”。 并請學生找出作品中的“三遠法 ” 位置。欣賞《瀟湘奇觀圖》,強調“米氏云山”中以點代線的特殊表現技法及作者只為表達真切感受而不是取悅于他人的創作心態(三)繼承和創新欣賞“四君子”題材美術作品。欣賞徐渭部分作品,了解水墨的神韻。總結:在宋朝之后,畫家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與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的結合。美術創作動機更多是表達個人志向和超脫世俗的想法......拓展:展示現代生活中富有水墨元素的設計作業布置課后完成一幅水墨畫作品。1.要求運用點、線、面的形式創作。2.有自己的創意、想法和審美趣味。教學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傳統繪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種審美自律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段歷史時期里,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延續的,它豐富了藝術的形式,造就了絢爛的藝術歷程。板書設計審美自律美術:“三遠法”“米氏云山”“水墨藝術”審美趣味自我感受個性化表達書法:字法、筆法、墨法、章法個人修養、審美樂趣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審美自律》第1課時說課稿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以及同仁:大家好!接下來,我將與各位分享我對《審美自律》的教學設想。首先我想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美術鑒賞》必修第二單元第五課《審美自律》。我將本課劃分為2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以中國美術為主,主要介紹中國古代藝術風格發展的過程和規律。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書法、美術風格和形式演變的規律和藝術家對個人風格和形式美的追求。接下來,我再談一談我對學生的了解。高中階段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書法繪畫只有粗略的了解。 具備自主研究、鑒賞的能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現在,高中學生一般對中國古代繪畫都沒什么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挖掘作品的新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對美術學科素養的要求,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圖像識圖:能夠從美術作品,內容形式風格分析“審美自律”現象,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分析作品如何表達思想。2.美術表現:能夠理解體現了“審美自律”現象的美術作品中展現了藝術家思維方式。3.審美判斷:理解美術作品中展現出獨特的形式美感,能夠清晰的加以分析和表述。4.創意實踐:嘗試從新的角度角度分析美術作品,能夠理解藝術家所展現的藝術個性、創意。5.文化理解:理解“審美自律”現象產生的不同原因,藝術家展現的藝術個性,思想內涵。教學重點:中國古代美術風格發展的規律和藝術家對自我風格的形式美的追求。教學難點:中國美術風格發展過程中的繼承與創新。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取以下教學方法,包括 “欣賞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學法則用自主探究法、比較分析法,我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力爭教學效果最優化。現在到了我說課的核心環節,我將隆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導我將出示“天下三大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蘇軾《寒食帖》,請同學們觀察,同是一種書體,為什么區別這么大?根據學生的回答,并總結:當美術家在作品中發現了自己的樂趣,獨立審美和個人風格便成為他們主動追求的目標,這就是“審美自律”的內涵。順利導入課題。(板書)展示學習目標,學生預習課本。(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通過問題驅動,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于主動參與思考。)二、講授新課(學)第一環節:中國書法與審美自律活動1:鑒賞王羲之《蘭亭序》,分析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作品中出現了20個之字,可以隨意調換位置嗎?為什么?(學生回答)活動2:鑒賞顏真卿《祭侄文稿》,這篇文章記錄了什么,你能感受他的心情嗎?(學生回答)活動3:鑒賞蘇軾《黃州寒食帖》,結合蘇軾的人生境遇是什么樣的?他是如何面對的?(學生回答)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書法家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征、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筆法、章法、墨法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書法不是呆板的“寫字”,而是一種能反映書寫精神狀態的一種藝術創作。提示:書法是我國獨有的傳統藝術。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字才能被稱為藝術。我們要熱愛和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堅持文化自信。(滲透思政文化)小結:第二環節:繪畫與審美自律(用)活動1:比較郭熙的《早春圖》和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完成以下圖表中的內容。(小組合作探究)早春圖 蕭湘奇觀圖作者身份 皇帝寵愛的畫師 普通朝廷官員構圖 全景式、三角形 半鋪式、長卷式筆觸 線 點欣賞對象 皇帝 自己、普通人繪畫目的 取悅、歌頌皇帝 感而作,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賺錢或者取悅他人而作。活動2:詳細分析《早春圖》,了解郭熙“三遠法”,并請學生找出作品中的“三遠法 ” 位置,他是如何在特定的條件下展現自己的才華。活動3:結合《江南美景》視頻,詳細分析《瀟湘奇觀圖》,了解“米氏云山”,畫家如何用筆墨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小結:本環節主要式引導學生分析畫家們在作品中所展現的藝術個性和創意,感受藝術家的獨特創作思維。繼承與創新(用)活動1:了解宋朝以后,畫家們繪畫目的,賞析“四君子”題材。活動2:欣賞徐渭部分作品,了解水墨的神韻。分析徐渭作平的繪畫筆觸,與徐渭的個性。此環節我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到在宋朝之后,畫家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與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的結合。美術創作動機更多是表達個人志向和超脫世俗的想法......,感受藝術家創作思維和表現形式,培養他們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五、拓展活動一:了解當代生活中的水墨情節,請學生談談水墨融入現代生活,有什么感受。六.總結請同學來談一談:當美術家們有了自己的審美自律后,給藝術發展帶來怎樣的變化?此環節主要是檢驗學生是否深入理解“審美自律”的內涵,并談談自己的想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同時也了解到藝術家們有了審美自律后,豐富了藝術的形式,造就了絢爛的藝術歷程。板書設計審美自律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清晰直觀,能夠突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以上就是我這一堂課說課的全部內容,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專家評委以及各位同仁批評指正。美術:“三遠法”“米氏云山”“水墨藝術”審美趣味自我感受個性化表達書法:字法、筆法、墨法、章法情感抒發思想感情人生境遇第二單元第五課 《審美自律》導學案執教人:學習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審美自律”的內涵,即美術風格和形式的發展規律。能力目標:理解美術、書法作品是如何表達藝術家的個人感受與獨特的形式之美的。情感目標:感受中國書畫的美,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重點:中國古代美術風格發展的規律和藝術家對自我風格和形式美的追求。學習難點:中國美術風格發展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自主學習:理解審美自律的內涵。借助教材或者其它資料,分析王羲之《蘭亭序》,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出現20個“之”字,每一個都不同,如果將他們在作品中的位置調換,會影響整篇布局和諧嗎?為什么?請查找資料,了解顏真卿《祭侄文稿》和蘇軾《寒食帖》創作背景和個人經歷。早春圖 蕭湘奇觀圖作者身份構圖筆觸欣賞對象繪畫目的4.比較課本郭熙《早春圖》和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能者將有感擾新失興河以興懷其致一也渚之樽令之視普與悲爽故列齊望蕩茵委作淺之視合今一與未嘗不騰文懂博不文於懷國知一范生萬靈不痛我客攬普人興義必由期樸盡古人才死生出大英星能不以之興懷況情短隨化醬欣汽們之聞以萬陳止指不隨事遺藏脫保之關雨嗎加光之將至及其開之脫楂情抗兩遇著得於已快熱自茶趣合萬張靜珠不同當其的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寶之肉媒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你伴觀宇宙之大僑察品類之盛是日也天朗幕清逸風知楊你或一能一詠二三以暢教幽情列塵其次雅無煉作管孫之瑞膜帶左方引以萬流精曲水有歲領茂林情廿又有清流敗也潭賢華至少長成集此地我山全之蘭亭情稱事九年歲在癸墓播之初會(共34張PPT)審美自律湘美版美術鑒賞新知導入王羲之 東晉《蘭亭序》顏真卿 唐《祭侄文稿》蘇軾 宋《寒食帖》導入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藝術家的自我與個性并不被特別重視,一定時期的美術有一定的形制和樣式,那時的藝術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體現自己的個性特色,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當美術家在作品中發現了自己的樂趣,獨立審美和個人風格便成為他們主動追求的目標,這就是“審美自律”的內涵。新知講解一、書法家們是如何在作品中表現自我與個性?書法王羲之 《蘭亭集序》書法書法王羲之 《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字法,筆法自然天成,沒有刻意為之,一種即興的創作,是不可復制的,是一種相當純粹的自我娛樂和情感抒發,也更加凸顯了藝術家的自我與個性。書法顏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你能感受到書寫者的情緒是怎么樣的嗎?他記錄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字間行氣,隨情而變書法蘇軾《寒食帖》蘇軾的人生境遇是怎樣?他是如何面對?天下第三行書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小結書法家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征、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字法、筆法、章法、墨法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所以,中國書法不是呆板的“寫字”,而是一種能反映書寫精神狀態的一種藝術創作。繪畫二、接下來我們看看哪些畫家是在規定的前提下展現自己獨特的才華?又有哪些藝術家是在自由的狀態下抒發自我情感的?《早春圖》 北宋 ·郭熙繪畫《瀟湘奇觀圖》 南宋 ·米友仁繪畫早春圖 瀟湘奇觀圖作者身份構圖筆觸欣賞對象繪畫目的比較郭熙《早春圖》和米友仁《瀟湘奇觀圖》,小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郭熙(北宋)皇帝寵愛的宮廷畫師米友仁(南宋)朝廷官員全景式、三角形平鋪式,長卷式面、墨點線條自己、普通人等皇帝、大臣供皇帝政務之余消遣欣賞有感而作,真切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為了賺錢或者取悅他人而作。《早春圖》描寫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蘇,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干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繪畫“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深遠高遠平遠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全景式構圖。123思考:郭熙“三遠法”分別體現在畫面何處,請同學們指出來?小組交流:簡要概括畫面中有什么?水樹人山、石房子一家四口兩個漁夫“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火眼金睛:畫中是否出現人物?在何處?樵夫旅客漁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個個意態欣然。《早春圖》畫面內容圖中的主峰隱喻了君主,樓閣象征著官員。整幅圖體現了在中央皇權的統治下,官員們各司其職,國家長治久安,萬民歸化,一心向往皇權的寓意。《早春圖》思想情感圖中的主峰隱喻了什么?何謂“墨戲”?畫家是如何表現江南煙雨朦朧的美景的?米家山水的取景,不拘泥于自然山水的細枝末節,從虛無的煙云中尋找生機。《瀟湘奇觀圖》宋代 米友仁萬里江天杳靄,一村煙樹微茫。只欠孤篷聽雨,恍如身在瀟湘。北宋之后,國破家亡,文人士大夫難以實現政治上的抱負,大多寄情于筆墨。在米友仁看來,繪畫的目的在于借物寫心,以“暢神”,是畫家自娛的工具。因此,以“墨戲”完成的《瀟湘奇觀圖》,不僅展現了畫家心中超脫世俗的理想山水,也進一步明確了藝術精神的本質——寄興游心。沒骨法無根樹不同的筆墨運用、構圖章法及表達意圖的不同,畫面效果,感受也不同。繼承與創新中國文人畫—— “ 四君子”題材墨梅圖 王冕 (元)《墨蘭圖》鄭思肖 (元)《竹》鄭板橋 (清)菊竹圖 徐渭 (明)美術作品“四君子”等題材其實就是畫家本人的志向、態度及思想情感的寫照。徐渭—大寫意徐渭《黃甲圖》臺北故宮博物院徐渭 《蕉石圖》用“似于不似”、夸張形狀,酣暢淋漓的筆墨,來表達內心的苦悶、委屈和淚水。是一種“自我”的表達。線點面拓展現代生活中的水墨情結總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傳統繪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種審美自律不是只存在于某一段歷史時期里,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延續的,它豐富了藝術的形式,造就了絢爛的藝術歷程。總結:當藝術家們有了“審美自律”現象后,美術領域會有什么變化?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5審美自律》美術教案.doc 《審美自律》說課稿.doc 審美自律.pptx 第二單元第五課導學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