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2張PPT)鹽 化肥課標導航2022版課標內容 要求 1.了解食鹽 、純堿、小蘇打和碳酸鈣等鹽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3.理解化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學習活動建議 項目式學習活動:探究氮、磷、鉀元素與植物生長的關系。情境素材建議 海鹽、巖鹽、湖鹽和井鹽,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制鹽方法的描述,侯德榜對我國制堿工業的貢獻,農作物生長必需的化學元素。教師專享考情分析考點 近五年考查情況(題型/分值)2023 2022 2021 2020 2019考點一 鹽的常見性質與用途 工程、技術應用題/2 物質組成與變化分析題/2 物質組成與變化分析題/4考點二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物質組成與變化分析題/1 實驗探究題/1 實驗探究題/4 實驗探究題/5 生活、生產應用題/2物質組成與變化分析題/1實驗探究題/2續表考點 近五年考查情況(題型/分值)2023 2022 2021 2020 2019考點三 粗鹽的提純考點四 化學肥料 工程、技術應用題/1 選擇題/2 選擇題/4命題規律生活中常見的鹽的性質和用途,尤其是酸、堿、鹽性質的綜合考查,始終是山西中考命題中比較重要的部分,考查的形式較為靈活,在各種題型中都會呈現,尤其在物質組成與變化分析題、科學探究題中是必考內容。有關酸、堿、鹽知識的試題,都是中考命題中綜合性較強,分值、難度較大的試題,是對學生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綜合考查。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及其應用,在山西中考中最常見的考查方式是物質或離子的檢驗,主要考查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酸、堿、鹽等物質間能否相互反應或轉化的判斷依據,涉及這些知識點的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是中考命題的核心知識點。近幾年中考化學命題加大了對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試題的考查力度,與工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化肥”也就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載體,成為中考命題的熱點之一。通常從常見化肥的種類、化肥的鑒別、化肥的正確使用以及使用化肥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考查,將化肥與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涉及內容比較廣泛,難度適中。核心物質轉化關系圖(酸堿鹽)“—”表示物質間相互反應,“→”表示由一種物質可生成另一種物質,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 CaCl2+Na2CO3=2NaCl+CaCO3↓② CaCO3+2HCl=CaCl2+CO2↑+H2OCaCl2+Na2CO32NaCl+CaCO3↓CaCO3+2HClCaCl2+CO2↑+H2O③ Na2CO3+2HCl=2NaCl+CO2↑+H2O④ 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2HCl2NaCl+CO2↑+H2ONa2CO3+Ca(OH)2CaCO3↓+2NaOH⑤ Ca(OH)2+2HCl=CaCl2+2H2O⑥ Ca(OH)2+CO2=CaCO3↓+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CO2CaCO3↓+H2O⑦ 2NaOH+CO2=Na2CO3+H2O⑧ Na2CO3+BaCl2=2NaCl+BaCO3↓2NaOH+CO2Na2CO3+H2ONa2CO3+BaCl22NaCl+BaCO3↓⑨ 2NaOH+CuCl2=2NaCl+Cu(OH)2↓ ⑩ Ca(OH)2+CuSO4=CaSO4+Cu(OH)2↓2NaOH+CuCl22NaCl+Cu(OH)2↓ Ca(OH)2+CuSO4CaSO4+Cu(OH)2↓ 2NaOH+CuSO4=Na2SO4+Cu(OH)2↓ CuSO4+BaCl2=BaSO4↓+CuCl2 NaCl+AgNO3=AgCl↓+NaNO32NaOH+CuSO4Na2SO4+Cu(OH)2↓CuSO4+BaCl2BaSO4↓+CuCl2NaCl+AgNO3AgCl↓+NaNO3中考考點突破考點一 鹽的常見性質與用途1.定義:組成中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2. 常見的鹽:常見的鹽 氯化鈉 碳酸鈉 碳酸氫鈉 碳酸鈣俗稱或 主要成分 食鹽 的主要成分 俗稱: 純堿、蘇打 俗稱: 小蘇打 石灰石 、 大理石 的主要成分化學式 NaCl Na2CO3 NaHCO3 CaCO3 食鹽 純堿、蘇打 小蘇打 石灰石 大理石 NaCl Na2CO3 NaHCO3 CaCO3 續表常見的鹽 氯化鈉 碳酸鈉 碳酸氫鈉 碳酸鈣色態、 溶解性 白 色固體,易溶于水,溶液呈 中 性 白 色固體,易溶于水,溶液呈 堿 性 白色固體,能溶于水,溶液呈堿性 白色固體, 不 溶于水用途 作調味品、作融雪劑、醫療上配制生理鹽水、農業上用來選種、工業原料等 用于制 玻璃 、造紙、紡織和 洗滌劑 的生產等 發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治療 胃酸過多癥 等 重要的 建筑材料 、作 補鈣劑 等白 中 白 堿 不 玻璃 洗滌劑 胃酸過多癥 建筑材料 補鈣劑 3. 鹽的化學性質:規律:鹽溶液+金屬→新鹽+新金屬,基本反應類型:_________置換反應①硫酸銅溶液和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硝酸銀溶液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uSO4 +Fe =FeSO4 +Cu固體表面出現一層銀白色固體,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鐵原子變為亞鐵離子,銅離子變為銅原子2AgNO3 +Cu =Cu(NO3)2 +2Ag固體表面出現一層紅色固體,溶液由藍色變為淺綠色銅原子變為銅離子,銀離子變為銀原子舉例(1)與金屬反應規律:鹽+酸→新鹽+新酸,基本反應類型:___________復分解反應①碳酸鈉固體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碳酸氫鈉固體和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白色固體減少,有氣泡產生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白色固體減少,有氣泡產生舉例Na2CO3+2HCl =2NaCl+H2O+ CO2↑NaHCO3 +HCl =NaCl +H2O +CO2↑(2)與酸反應規律:鹽溶液+堿溶液→新鹽+新堿,基本反應類型:__________復分解反應①硫酸鐵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氯化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2(SO4)3+6NaOH =2Fe(OH)3↓+3 Na2SO4產生紅褐色沉淀,溶液由黃色變為無色氫氧根離子和鐵離子結合成氫氧化鐵沉淀CuCl 2 +2NaOH =Cu(OH)2↓+2NaCl產生藍色沉淀,溶液由藍色變為無色氫氧根離子和銅離子結合成氫氧化銅沉淀舉例(3)與堿反應③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2CO3 +Ca(OH)2 =CaCO3↓ +2NaOH產生白色沉淀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碳酸鈣沉淀舉例(3)與堿反應:規律:鹽溶液+鹽溶液→新鹽+新鹽,基本反應類型:_________復分解反應①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硫酸鈉溶液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象: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氯化鈣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______________微觀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gCl↓ +NaNO3產生白色沉淀銀離子和氯離子結合成氯化銀沉淀=BaSO4↓ +2NaCl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成硫酸鋇沉淀舉例NaCl + AgNO3Na2SO4 + BaCl2產生白色沉淀CaCl2 + Na2CO3=CaCO3↓ +2NaCl產生白色沉淀鈣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碳酸鈣沉淀(4)與鹽反應針對訓練1.(2023株洲)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在飛船太空艙里,常用鐵酸鎳[Ni(FeO2)2]作催化劑將航天員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氧氣。Ni(FeO2)2屬于( D?。?br/>A. 氧化物 B. 酸 C. 堿 D. 鹽D2.(原創)物質性質決定其用途。下列關于物質用途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 碳酸鈣可用作食品干燥劑B. 氯化鈉溶液可用于去油污C. 碳酸氫鈉用于治療胃酸過多D. 亞硝酸鈉代替食鹽作調味品C3. 如圖是某品牌發酵粉包裝上的部分信息,回答問題。(1)該發酵粉屬于 混合物 (填“純凈物”或“混合物”)。混合物 ①該反應前后減少的離子是 H+、 (填符號)。②人們使用發酵粉蒸饅頭時,蒸出的饅頭松軟可口,主要是因為生成物中的 CO2 受熱膨脹所致。H+、CO2 (2)將發酵粉放入適量水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NaHCO3+HR=NaR+H2O+CO2↑(淀粉不參加反應)。 4. (2023寧夏改編)化學對創造美好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醫療上生理鹽水用 氯化鈉 和水配制。氯化鈉 (2)農業上可用石灰乳與 硫酸銅 配制具有殺菌作用的波爾多液,其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a(OH)2+CuSO4=CaSO4+Cu(OH)2↓ 。硫酸銅 Ca(OH)2+CuSO4CaSO4+Cu(OH)2↓ (3)早在戰國時期,《周禮·考工記》就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制取氫氧化鉀以漂洗絲帛的工藝。大意是先將干燥的木頭燒成灰(含K2CO3),然后與水混合浸泡絲帛,再加入生石灰即可。請寫出其中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K2CO3+Ca(OH)2=CaCO3↓+2KOH 。K2CO3+Ca(OH)2CaCO3↓+2KOH 5.(原創)以典型物質為核心,進行問題的設置和整合,是我們全面認識物質性質及用途的有效途徑。小明同學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對碳酸鈉的相關問題,以結構圖的形式進行了如下梳理。聯系實際,解決問題:(1)碳酸鈉的俗稱是 純堿(或蘇打) 。(2)碳酸鈉的物理性質為 白色固體(合理即可) (寫一條)。純堿(或蘇打) 白色固體(合理即可) (3)我國為純堿制造工業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 侯德榜 。侯德榜 (4)檢驗碳酸鈉溶液酸堿性的方法是 取碳酸鈉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若溶液變紅,則碳酸鈉溶液呈堿性 。(5)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鈣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取碳酸鈉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振蕩,若溶液變紅,則碳酸鈉溶液呈堿性 Na2CO3+Ca(OH)2CaCO3↓+2NaOH 6. (原創)A~D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A的固體常作制冷劑。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圖中“→”指一種物質可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指兩種物質可發生反應。請回答下列問題:(1)A的物質類別是 氧化物 。(2)B與C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OH+HCl=NaCl+H2O(合理即可) 。氧化物 NaOH+HClNaCl+H2O(合理即可) (3)C與Na2C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HCl+Na2CO3=2NaCl+H2O+CO2↑(合理即可) 。(4)Na2CO3→D的微觀實質是 鈣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碳酸鈣沉淀(合理即可) 。2HCl+Na2CO32NaCl+H2O+CO2↑(合理即可) 鈣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結合成碳酸鈣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A的固體常作制冷劑,且碳酸鈉能生成A,則A為二氧化碳;A~D是四種不同類別的物質,B能與A反應且可由碳酸鈉反應生成,則B為氫氧化鈉;C與B、碳酸鈉均能發生反應,則C為酸;D能與C發生反應且可由碳酸鈉反應生成,則D為碳酸鈣或碳酸鋇。7. (2023百校四)運城鹽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治畦、利用日光曬鹽的地方,在夏季,鹽湖五彩斑斕,美不勝收。該地某?;瘜W實踐小組的同學們對古代制鹽的原理、鹽湖多彩的成因、鹽湖水的成分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項目化學習活動。新課標情境素材建議: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制鹽方法的描述任務一:分析古代制鹽的原理【信息檢索】運城鹽湖是我國最早的產鹽地之一,當地人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墾畦澆曬”法制鹽。【分析交流】同學們分析后認為,古代勞動人民利用鹽湖水“曬”鹽的原理是 蒸發 結晶。【解析】鹽湖水經過風吹日曬使水分蒸發,湖水就會慢慢變成飽和溶液,繼續曬,食鹽晶體就會逐漸從湖水中析出,使鹽結晶,故原理是蒸發結晶。蒸發 任務二:了解鹽湖多彩的成因【查閱資料】高溫和藻類是鹽湖出現七彩的最主要原因。氣溫上升時,水分蒸發,湖水中各種成分濃度不同導致湖水變色;同時鹽湖生長著一種嗜鹽綠色微藻,正常情況下使湖水呈綠色。【小組交流】同學們聯想所學化學知識,想到了某些鹽的溶液具有美麗的顏色,例如 FeCl3(合理即可) 溶液。FeCl3(合理即可) 【解析】此空寫出有顏色的溶液即可,如氯化鐵溶液、硫酸銅溶液等。任務三:探究鹽湖水的成分【教師指導】老師告訴同學們:①運城鹽湖中含有大量NaCl、Na2SO4和MgSO4等物質;②Ag2SO4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體。老師拿來一瓶靜置后澄清的鹽湖水供同學們探究。【進行實驗】同學們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探究鹽湖水的成分。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鹽湖水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過量稀硝酸和過量Ba(NO3)2溶液,靜置 產生白色沉淀 鹽湖水中含有②取步驟①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幾滴 AgNO3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鹽湖水中含有Cl-產生白色沉淀 AgNO3溶液 【解析】①硫酸根離子與鋇離子結合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故加入硝酸鋇溶液,實驗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②檢驗氯離子用硝酸銀溶液。【反思評價】(1)步驟①中所加Ba(NO3)2溶液“過量”的目的是 檢驗并除盡(合理即可) ;若步驟①中加入的是過量稀硝酸和 BaCl2 (填化學式)溶液,則只能證明鹽湖水中含有,而不能確定是否含有Cl-。檢驗并除盡(合理即可) BaCl2 【解析】(1)硫酸銀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體,硫酸根離子對氯離子的檢驗有干擾。故硝酸鋇溶液“過量”的目的是檢驗并除盡硫酸根離子。將步驟①中的硝酸鋇溶液改成氯化鋇溶液,只能證明鹽湖水中含有硫酸根離子,而不能確定是否含有氯離子。(2)步驟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AgNO3+NaCl=AgCl↓+NaN 。AgNO3+NaClAgCl↓+NaNO3 【解析】(2)步驟②中的反應為硝酸銀溶液和氯化鈉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即可。【成果分享】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認知到:在人類獲取鹽和使用鹽的歷史上,始終伴隨著知識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他們將所學所獲做成板報進行了宣傳,請你與他們共同完成板報內容。提取NaCl制成食鹽供人食用(合理即可)【解析】鹽湖中的氯化鈉可制成食鹽供人使用,或可制成融雪劑等。考點二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1. 定義: 兩 種 化合物 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 兩 種 化合物 的反應。2. 特點: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各元素化合價不變。3.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兩 化合物 兩 化合物 離子 能發生反應的離子(不能共存的離子) 結合生成的物質H+ OH- H2O、 H2O和CO2OH- Cu2+ Cu(OH)2( 藍 色沉淀)Fe3+ Fe(OH)3( 紅褐 色沉淀)Mg2+ Mg(OH)2(白色沉淀)NH3和H2O藍 紅褐 4. 能生成沉淀、氣體或水的離子對:續表離子 能發生反應的離子(不能共存的離子) 結合生成的物質Ba2+ BaCO3(白色沉淀)Ca2+ CaCO3(白色沉淀)Cl- Ag+ AgCl(白色沉淀)Ba2+ BaSO4(白色沉淀)5. 類型:(1)酸與金屬氧化物的反應(酸+金屬氧化物→鹽+水)舉例:鹽酸和氧化鐵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6HCl+Fe2O3=2FeCl3+3H2O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生成 。(2)酸與堿的反應(酸 + 堿→鹽+ 水)舉例:硫酸和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H2SO4+Ca(OH)2= CaSO4+2H2O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水生成 。6HCl+Fe2O32FeCl3+3H2O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水生成 H2SO4+Ca(OH)2 CaSO4+2H2O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水生成 (3)酸與鹽的反應(酸 + 鹽→新酸+ 新鹽)舉例:①鹽酸和碳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氣體和水生成 。②鹽酸和硝酸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HCl+AgNO3=AgCl↓+HNO3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2HCl+Na2CO32NaCl+H2O+CO2↑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氣體和水生成 HCl+AgNO3AgCl↓+HNO3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4)堿與鹽的反應(堿 + 鹽→新堿+ 新鹽)舉例:①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NaOH+CuSO4=Cu(OH)2↓+Na2SO4 。②氫氧化鈣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反應物均可溶,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反應物均可溶,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5)鹽與鹽的反應(鹽 + 鹽→新鹽+ 新鹽)舉例:氯化鈣溶液和碳酸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Cl2+Na2CO3=CaCO3↓+2NaCl 。反應能發生的原因: 反應物均可溶,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CaCl2+Na2CO3CaCO3↓+2NaCl 反應物均可溶,互相交換成分后有沉淀生成 針對訓練1. 皮蛋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用于制作皮蛋的皮蛋粉由純堿、生石灰和食鹽等組成。同學們利用皮蛋粉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下列有關該實驗的描述正確的是( C )A. ②中溶質成分為NaOH、Ca(OH)2B. ③中滴入酚酞溶液后無明顯現象C. ④中發生的反應為復分解反應D. 白色固體和白色沉淀的成分不同C【解析】皮蛋粉中加入水,其中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經過濾得到的白色固體為碳酸鈣,濾液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鈉、氯化鈉,濾液顯堿性,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變紅,故A、B錯誤;向濾液中滴加碳酸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濾液中還含有氫氧化鈣,碳酸鉀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鉀,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過濾后所得白色固體和④中白色沉淀的成分都是碳酸鈣,故C正確、D錯誤。故選C。2. (2023適應性)化學實驗現象是判斷化學反應發生的重要依據之一,以下實驗需要借助酸堿指示劑才能判斷反應發生的是( D )D【解析】當反應有明顯現象時則不需要借助酸堿指示劑判斷反應發生。A中產生白色沉淀;B中產生藍色沉淀;C中有氣泡產生;D中無明顯現象,需借助酸堿指示劑判斷反應發生。故選D。3. (原創)在一次復習課上,同學們將五種不同類別的常見物質的相互關系表示如下。已知A為目前年產量最高的金屬,圖形中“→”指一種物質可反應生成另一種物質,“—”指兩種物質可發生反應。分析1:C的物質類別是 酸 。酸 分析2:B與C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合理即可] ,其基本反應類型為 復分解反應 。分析3:D生成E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Ca(OH)2=CaCO3↓+2NaOH(或2NaOH+CO2=Na2CO3+H2O,合理即可) 。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合理即可] 復分解反應 Na2CO3+Ca(OH)2CaCO3↓+2NaOH(或2NaOH+CO2Na2CO3+H2O,合理即可) 考點三 粗鹽的提純基礎實驗 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步驟 實驗用品 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 部分實驗操作目的①溶解 托盤天平、藥匙、燒杯、玻璃棒、量筒(10 mL) 用 托盤天平 稱取5.0 g粗鹽,用 量筒 量取約10 mL蒸餾水。將粗鹽和蒸餾水轉移到燒杯中,用玻璃棒 攪拌 ,直到粗鹽不再溶解 玻璃棒的作用是 攪拌,加速溶解 托盤天平 量筒 攪拌 攪拌,加速溶解 續表實驗步驟 實驗用品 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 部分實驗操作目的②過濾 鐵架臺(帶鐵圈)、燒杯、漏斗、玻璃棒、濾紙 濾紙緊貼漏斗內壁的目的是 加快過濾速率 ;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加快過濾速率 引流 續表實驗步驟 實驗用品 實驗操作及注意事項 部分實驗操作目的③蒸發 鐵架臺(帶鐵圈)、蒸發皿、坩堝鉗、酒精燈、玻璃棒、火柴 把澄清濾液倒入蒸發皿,加熱,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當 蒸發皿中 出現較多固體 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余熱使濾液蒸干 玻璃棒的作用是 攪拌,防止液體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 出現較多固體 攪拌,防止液體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 【思考】過濾后濾液仍然渾濁的原因可能有 濾紙破損 、 漏斗內液面高于濾紙邊緣 等。濾紙破損 漏斗內液面高于濾紙邊緣 實驗 粗鹽中可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目的】粗鹽(已除去難溶性雜質)中可溶性雜質Na2SO4、MgCl2、CaCl2等的去除。【實驗步驟】(1)溶解。將粗鹽加入燒杯中,加足量水,用玻璃棒攪拌至粗鹽全部溶解。(2)除雜。一種方案為:步驟 加入的試劑 所除雜質 化學方程式① 過量的 BaCl2溶液 Na2SO4 BaCl2+Na2SO4=BaSO4↓+2NaCl ② 過量的NaOH溶液 MgCl2 2NaOH+MgCl2=Mg(OH)2↓+2NaCl ③ 過量的 Na2CO3溶液 CaCl2 CaCl2+Na2CO3=CaCO3↓+2Na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BaCl2溶液BaCl2+Na2SO4BaSO4↓+2NaCl 2NaOH+MgCl2Mg(OH)2↓+2NaCl Na2CO3溶液CaCl2+Na2CO3CaCO3↓+2NaCl BaCl2+Na2CO3BaCO3↓+2NaCl (3)過濾。(4)除雜。向濾液中加入足量 稀鹽酸 ,攪拌,使其充分反應。加入稀鹽酸的作用是 除去過量的OH-、CO 。(5) 蒸發 。將溶液倒入蒸發皿中加熱、結晶。稀鹽酸除去過量的OH-、CO32-蒸發【注意】(1)在多步除雜中,所加試劑要過量,目的是 將雜質離子除盡 。(2)后加入的試劑要能除去先加入的過量試劑,如Na2CO3溶液要在BaCl2溶液之后加入,作用是 除盡Ba2+、Ca2+ 。(3)加入NaOH溶液順序不限。將雜質離子除盡除盡Ba2+、Ca2+針對訓練1. (2023吉林改編)下列“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實驗中的操作,正確的是( C?。?br/>A. 溶解 B. 過濾 C. 蒸發 D. 熄滅酒精燈C2. (2023安徽模擬)下列是粗鹽提純的操作步驟,其中正確的是( D?。?br/>A. 溶解時用玻璃棒攪拌可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B. 濾紙沒有緊貼漏斗壁會導致濾液仍然渾濁C. 停止加熱后立即將蒸發皿直接放實驗臺上D. 蒸發時沒用玻璃棒攪拌導致氯化鈉產率偏低D3. (2023宜昌改編)氯化鈉是一種電解質補充藥物,對于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液恒定的pH起重要的作用。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分組對氯化鈉的提純歷史和提純原理做了如下項目式探究。任務一:了解古人制鹽智慧【翻閱古籍】《水經注》中描述:“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這樣得到食鹽的方法在化學上稱為 蒸發結晶 。【小組討論】我國勞動人民在公元1873年便開始嘗試取井水煮鹵,獲得的氯化鈉中仍然含有氯化鎂等雜質,古人采用“淋鹽瀝水”(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粗鹽)的方法來除去氯化鎂,是因為 飽和氯化鈉溶液不能繼續溶解氯化鈉,但還能溶解氯化鎂 。蒸發結晶 飽和氯化鈉溶液不能繼續溶解氯化鈉,但還能溶解氯化鎂 任務二:現代工藝之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查閱資料】通過晾曬海水或煮鹽井水、鹽湖水等可得到粗鹽。粗鹽中含有可溶性雜質(如硫酸鈉等)和不溶性雜質(泥沙等)。【進行實驗】取少量粗鹽,加足量水溶解,可通過 過濾 的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雜質。該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 玻璃棒 (寫一種);該操作過后,發現液體仍渾濁,可能的原因是 濾液高于濾紙邊緣(或濾紙破損,合理即可) 。過濾 玻璃棒 濾液高于濾紙邊緣(或濾紙破損,合理即可) 任務三:現代工藝之粗鹽中可溶性雜質的去除【小組匯報】小晉同學選擇硝酸鋇溶液除硫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解析】溶液中的硝酸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即可。【反思交流】小紅認為他選的試劑不正確。經過小組討論,最終選定的試劑是 氯化鋇溶液 。【解析】生成的硝酸鈉(即硝酸根離子)屬于新的雜質,為了不引入新的雜質,應選擇的除雜試劑是氯化鋇溶液。【成果展示】通過老師的指導,同學們了解到除雜所選試劑需滿足以下條件:①不與原物質反應,只與雜質反應;② 不能生成新的雜質 。【解析】除雜所選試劑需滿足以下條件:不與原物質反應,只與雜質反應;不能生成新的雜質。氯化鋇溶液 不能生成新的雜質 考點四 化學肥料農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中,氮、磷、鉀需要量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鉀肥是最主要的化學肥料。①氮肥:氨水(NH3·H2O)、尿素[CO(NH2)2]、銨鹽(如_______等)和硝酸鹽(如NaNO3等)作用:促進植物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提高植物蛋白質含量②磷肥:磷礦粉[Ca3(PO4)2]、過磷酸鈣[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等作用:促進作物生長,增強作物抗寒、抗旱能力1. 分類NH4Cl③鉀肥: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抗病蟲害和抗倒伏能力④復合肥:同時含氮、磷、鉀中的___種或____種營養元素的化肥,如 NH4H2PO4、______等1. 分類比較外觀:氮肥、鉀肥為_____晶體,磷肥為_______粉狀 灰白色粉狀比較溶解性:氮肥、鉀肥_______,大多數磷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溶于水化學方法:取少量化肥于研缽中,加熟石灰粉末研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為銨態氮肥物理方法2. 鑒別K2SO4、KCl、K2CO3兩三KNO3白色灰白色溶于水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產生利:提高農作物產量弊:過量使用會對土壤、水源、大氣造成污染3. 影響【注意】銨態氮肥不能與__________混合使用,否則會 不能生成新的雜質 。堿性物質產生氨氣而降低肥效針對訓練1. (2023營口)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化肥中屬于復合肥的是( A )A. KNO3 B. NH4NO3C. Ca3(PO4)2 D. KClA2. (2023懷化改編)化肥和農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br/>A. 氫氧化鉀中含鉀元素,故可作鉀肥B. 生活中可以通過觀察顏色鑒別氮肥和鉀肥C. 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D. 將銨態氮肥與草木灰混用,有利于增加肥效C3. (2022山西)尿素[CO(NH2)2]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量較大,它在土壤中的轉化和吸收過程模擬如圖Ⅰ至圖Ⅲ所示,土壤中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Ⅳ所示。分析下圖信息,所得結論正確的是 ( C?。?br/>A. 圖Ⅰ中氮元素可直接被植物吸收B. 圖Ⅱ中生成的銨態氮肥一定含NH4ClC. 圖Ⅲ中暴雨會使銨態氮肥營養流失D. 圖Ⅳ中降溫結晶可使兩種物質分離C【解析】A. 由圖Ⅰ可知,氮元素需轉化為銨態氮肥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A錯誤;B. 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發生變化,尿素和水在土壤中酶的作用下轉化成銨態氮肥,尿素和水中均不含Cl,所以生成的銨態氮肥不含NH4Cl,故B錯誤;C. 由圖Ⅲ可知,銨態氮肥會被暴雨沖走,導致營養流失,故C正確;D. 由圖Ⅳ可知,溫度低于t1 ℃時,Na2SO4和NH4HCO3的溶解度均隨溫度升高而明顯增大,不能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將兩種物質分離,故D錯誤。故選C。4. (2023宜賓節選)施肥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手段。某肥料包裝袋的部分說明書如圖,據圖回答問題。(1)該化肥屬于 A (填字母)。A. 氮肥 B. 磷肥C. 鉀肥 D. 復合肥A (2)由說明書的“注意事項”,推測該化肥可能具有的性質是 受熱易分解 (寫一點)。(3)一袋該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質量約為 8.9 kg 。(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一位)受熱易分解 8.9 kg 5. (原創)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護好耕地,才能端牢“中國飯碗”。某化學社會實踐小組的同學為深入了解當地土壤保護情況,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土壤肥力、退化、成分、保護等方面的項目化學習研究。情境素材建議:農作物生長必需的化學元素任務一:探究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信息搜索】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其肥力就越高,土壤顏色越黑。土壤中有機質的來源主要包括栽培作物殘茬,人類每年向土壤中施用的堆肥、漚肥和廄肥等。【實地考察】小組同學走訪了當地多個村莊耕地,觀察到土壤的顏色均為黃色。【交流討論】(1)當地土壤肥力 不高 (填“較高”或“不高”)。【解析】土壤中的有機質越多顏色越黑,土壤為黃色,故肥力不高。(2)政府禁止焚燒秸稈來增加土壤的肥力,原因是 焚燒秸稈會污染空氣 。不高 焚燒秸稈會污染空氣 任務二:探究導致土壤退化的原因【專家咨詢】同學們通過數字化平臺,向農科院專家進行咨詢,得知導致土壤退化有人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如風蝕、水蝕等自然災害會導致土壤退化。【分析思考】你認為導致土壤退化的人為因素有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或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或工業“三廢”對土壤造成污染,等等,合理即可)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農藥的不合理使用,或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或工業“三廢”對土壤造成污染,等等,合理即可) 任務三:探究土壤中礦物質的成分【提出問題】土壤中是否含有氯化鈉、碳酸鈉?【實驗準備】取少量土壤樣品與蒸餾水按1∶5的質量比在燒杯中混合,充分攪拌后,靜置。【進行實驗】小組同學為探究當地土壤成分設計如下方案,并完成了實驗。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①取少量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 有氣泡產生 樣品中含有Na2CO3②向步驟①所得溶液中再滴加幾滴 AgNO3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樣品中還含有NaCl有氣泡產生 AgNO3溶液 【反思評價】(1)步驟①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2CO3+2HCl=2NaCl+H2O+C O2↑ 。(2)小明對步驟②的結論質疑,理由是 步驟①中加入稀鹽酸引入氯離子,會對氯化鈉的檢驗造成干擾 。H2O+CO2↑ Na2CO3+2HCl2NaCl+步驟①中加入稀鹽酸引入氯離子,會對氯化鈉的檢驗造成干擾 【解析】(2)實驗步驟②繼續在步驟①的試管內加入AgNO3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但產生的白色沉淀AgCl不一定是土壤樣品中的NaCl與AgNO3反應產生的,因為在步驟①中加入了足量的稀鹽酸,引入了氯離子,對氯化鈉中氯離子的檢驗造成了干擾。任務四:交流當地土壤的保護【成果共享】土壤保護需要農、林、牧、工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壤資源,多用有機肥,適當提高需要量較大的營養元素N、P、 K 的含量,使土壤肥力、土壤生產力以及環境景觀都得到改善和提高。【解析】農作物生長需要量較大的營養元素有氮、磷、鉀三種。K 專項突破·物質成分的探究方法指導1. NaOH、Ca(OH)2變質探究(對應針對訓練1、2):(1)NaOH變質探究。變質原因 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2NaOH + CO2=Na2CO3 + H2O探究1:探究氫氧化鈉是否變質 探究思路 檢驗碳酸根離子的存在方案 方案1:取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酸,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方案2:取樣于試管中,加入少量含Ca2+或Ba2+的溶液,觀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產生續表變質原因 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2NaOH + CO2 Na2CO3 + H2O探究2:若已變質,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 探究 思路 NaOH完全變質的成分為Na2CO3,部分變質的成分為NaOH、Na2CO3,探究變質程度的關鍵在于檢驗氫氧化鈉(即OH-)是否有剩余注意:的存在對OH-的檢驗有干擾,故應先除去,再檢驗OH-續表變質原因 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2NaOH + CO2Na2CO3 + H2O探究2:若已變質,探究氫氧化鈉的變質程度 方案 步驟1:取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或其他可溶性鋇鹽、鈣鹽等],有白色沉淀產生。(BaCl2溶液需足量,目的是檢驗并除盡)步驟2:過濾,向濾液中加入無色酚酞溶液(或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若酚酞溶液變紅(或產生藍色沉淀,或產生紅褐色沉淀),則氫氧化鈉部分變質;若酚酞溶液不變紅(或無藍色沉淀產生,或無紅褐色沉淀產生),則氫氧化鈉完全變質(2)Ca(OH)2變質探究。變質原因 氫氧化鈣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Ca(OH)2 + CO2=CaCO3 ↓ + H2O探究1:探究氫氧化鈣是否變質 探究思路 檢驗碳酸鈣的存在方案 取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則氫氧化鈣已變質續表變質原因 氫氧化鈣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Ca(OH)2 + CO2=CaCO3 ↓ + H2O探究2:若已變質,探究氫氧化鈣的變質程度 探究 思路 Ca(OH)2完全變質的成分為CaCO3,部分變質的成分為CaCO3、Ca(OH)2,探究變質程度的關鍵在于檢驗氫氧化鈣是否有剩余(即檢驗是否存在Ca2+或OH-)續表變質原因 氫氧化鈣在空氣中會與CO2反應而變質:Ca(OH)2 + CO2=CaCO3 ↓ + H2O探究2:若已變質,探究氫氧化鈣的變質程度 方案 方案1:取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有白色不溶物,過濾,向濾液中加入無色酚酞溶液(或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若溶液變紅(或產生藍色沉淀,或產生紅褐色沉淀),則氫氧化鈣部分變質;若溶液不變色(或無藍色沉淀產生,或無紅褐色沉淀產生),則氫氧化鈣完全變質方案2:取樣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的水,過濾,向濾液中通入CO2(或向濾液中滴入少量Na2CO3溶液)。若溶液變渾濁(或產生白色沉淀),則氫氧化鈣部分變質;若溶液不變渾濁(或無白色沉淀產生),則氫氧化鈣完全變質2. 反應進行程度探究(對應針對訓練3):當A、B兩種物質在溶液中發生反應生成C、D時(D為沉淀、氣體或水,A、B、C均溶于水),反應進行程度分三種情況:①恰好完全反應 溶液中只有C;②反應物A過量 溶液中含有A、C;③反應物B過量 溶液中含有B、C。【注意】檢驗溶液中溶質成分時,生成物C一定存在,只需檢驗A或B是否過量即可。3. 廢液成分探究(對應針對訓練4):(1)廢液成分分析。對于廢液中成分的分析,主要考查物質或離子共存問題。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實質是溶液中各離子間的反應,具體分析如下:①根據混合后廢液中出現的現象判斷一定有的物質,再找出不能共存的離子;②不發生反應的離子,一定存在于溶液中;③能發生反應的離子,其中某一種離子可能存在。【注意】一定有的離子和一定沒有的離子不需要檢驗,可能有的離子才是此類題探究的方向。(2)廢液處理。①酸性廢液:一般加入適量熟石灰充分反應后排放。如果題中是加過量物質,可采用加石灰石的方法。②堿性廢液:一般加入適量稀硫酸處理。③含重金屬離子如銅離子的廢液:一般加入適量熟石灰或足量鐵粉處理。針對訓練1.(原創)松花蛋是我國的一種傳統風味食品,用料泥包裹雞蛋或鴨蛋加工而成。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松花蛋的加工方法、料泥成分及形成原因開啟了項目化學習探究之旅。任務一:了解松花蛋的加工方法【查閱資料】先將純堿和食鹽放入小瓷缸中,沖入開水,待二者充分溶解后,再分批加入生石灰和柴草灰,待生石灰全部“化”開時,料泥就制作好了。然后把料泥(適當加入些稻殼或麥糠)均勻地涂在洗干凈的鮮蛋上,存放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分析交流】(1)料泥制作過程中生石灰和水反應會 放出 (填“放出”或“吸收”)熱量。(2)料泥中加入氯化鈉的作用是 作調味品(或延長保存時間) 。【解析】氯化鈉既可以作為調味品,也可以腌制松花蛋,防止松花蛋變質,從而延長保存時間。放出 作調味品(或延長保存時間) 任務二:探究松花蛋的料泥成分【猜想假設】小花同學認為該料泥中一定含有CaCO3和NaOH,可能含有Ca(OH)2或Na2CO3。理由是 料泥中,NaOH和CaCO3是生成物,一定存在;Ca(OH)2和Na2CO3是反應物,可能存在其中的一種 。【解析】料泥制作過程中,生石灰與水反應生成Ca(OH)2,Ca(OH)2與Na2CO3進一步反應生成CaCO3和NaOH,故NaOH和CaCO3一定存在;Ca(OH)2和Na2CO3作為反應物不能共存,故只可能存在其中之一。【準備實驗】小組同學選取市售的松花蛋若干,剝取料泥,研碎,加足量水充分溶解,過濾。料泥中,NaOH和CaCO3是生成物,一定存在;Ca(OH)2和Na2CO3是反應物,可能存在其中的一種 【進行實驗】為探究料泥成分,小組同學設計實驗并完成如下探究。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濾渣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 固體減少,有氣泡產生 料泥中含有CaCO3②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產生 料泥中含有Na2CO3,一定不含Ca(OH)2③取步驟②少量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再滴加幾滴 無色酚酞溶液 溶液不變色 料泥中不含NaOH固體減少,有氣泡產生 無色酚酞溶液 【解析】①料泥中含有CaCO3,CaCO3與稀鹽酸反應生成CO2氣體,故實驗現象為固體減少,有氣泡產生。③根據實驗現象“溶液不變色”可知,加入的試劑為酸堿指示劑,檢驗堿性溶液時常用無色酚酞作為指示劑。【反思評價】(1)步驟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l2+Na2CO3=CaCO3↓+2NaCl 。(2)大家對步驟③得出的結論很是驚訝,請你幫他們找出其中的原因: 松花蛋長時間存放在空氣中,料泥中的氫氧化鈉已全部變質 。CaCl2+Na2CO3CaCO3↓+2NaCl 松花蛋長時間存放在空氣中,料泥中的氫氧化鈉已全部變質 【解析】(1)根據實驗步驟②的操作、現象和結論可知,CaCl2與Na2CO3發生反應,生成NaCl和白色的CaCO3沉淀。【解析】(2)根據題中信息推理判斷,料泥長時間存放在空氣中,其中的NaOH會與空氣中的CO2反應,變質生成Na2CO3。任務三:認識松花蛋的形成原因【教師指導】氫氧化鈉經蛋殼滲入到蛋清和蛋黃中,經一系列變化使鮮蛋轉變成松花蛋。【成果分享】通過項目化學習,同學們認識到:松花蛋的制作原理,實際上就是利用Ca(OH)2和Na2CO3反應生成的NaOH破壞蛋白質的結構,使鮮蛋中的蛋白質 變質(或變性) 。他們紛紛表示要在家里嘗試腌制松花蛋。變質(或變性) 2. (2023眉山改編)某化學興趣小組發現上次做實驗用的澄清石灰水忘記蓋瓶蓋,試劑瓶內壁附著一層白色固體,底部也有白色固體。小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該瓶石灰水中的白色固體成分及其保存方式進行了如下項目式探究。任務一:探究白色固體成分【猜想與假設】猜想一:碳酸鈣;猜想二:氫氧化鈣;猜想三: 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 。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 【實驗探究】(1)甲同學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入過量稀鹽酸,振蕩,固體全部溶解并有氣泡產生。產生氣泡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2HCl=CaCl2+CO2↑+H2O 。甲同學得出結論:猜想一正確。CaCO3+2HClCaCl2+CO2↑+H2O (2)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實驗結論不夠嚴謹,理由是 在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中,加入過量稀鹽酸,振蕩,固體也會全部溶解并有氣泡產生 。乙同學補充實驗如下: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適量的水振蕩,靜置,在上層清液中滴加 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合理即可) 猜想三成立在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中,加入過量稀鹽酸,振蕩,固體也會全部溶解并有氣泡產生 酚酞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合理即可) 【解析】(2)根據結論“猜想三成立”,即固體成分為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混合物,前面探究中通過加稀鹽酸冒氣泡可知固體中含有碳酸鈣,故此實驗中只需證明固體中含氫氧化鈣即可。任務二:了解澄清石灰水的保存方式【實驗反思】實驗室的澄清石灰水等堿溶液應該 密封 保存。【成果分享】通過探究學習,同學們知道了為確保實驗成功,在使用久置的堿溶液前應該 檢驗其是否變質(合理即可) 。密封 檢驗其是否變質(合理即可) 3. (2023陜西改編)氫氧化鈣和碳酸鈉是工農業生產和實驗室常見的物質。學習小組同學分別對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并展開了拓展學習與探究。任務一:觀察與分析實驗(1)實驗A中無明顯現象,B中溶液顏色呈 紅 色。(2)寫出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OH)2+2HCl=CaCl2+2H2O 。紅 Ca(OH)2+2HClCaCl2+2H2O 任務二:探究反應后A中溶液的溶質成分【猜想與假設】猜想一:CaCl2;猜想二:CaCl2、HCl;猜想三: CaCl2、Ca(OH)2 。【查閱資料】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Ca(OH)2 【進行實驗】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無明顯現象 猜想三 不成立方案二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硝酸銀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成立猜想三 產生白色沉淀【質疑反思】同學們針對方案二提出疑問,認為方案二不合理,理由是 HCl也會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HCl也會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 【成果分享】(1)同學們經過討論和交流,最終確定了猜想二成立,他們的方案是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鈉溶液,有氣泡產生(合理即可) 。(2)分析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時,除了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要考慮 反應物是否有剩余 。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鈉溶液,有氣泡產生(合理即可) 反應物是否有剩余 4. (2023濱州改編)純堿在工業生產中用途極廣,廣泛應用于冶金、造紙、紡織、印染和洗滌劑生產等領域。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預習了純堿的相關知識后,對純堿的制備和部分化學性質展開項目化學習,并對部分實驗廢液進行了拓展探究。任務一:了解純堿的制備 ——“侯氏制堿法”【查閱資料】“侯氏制堿法”的主要過程是利用飽和食鹽水先后吸收兩種氣體,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銨,再加熱碳酸氫鈉即可制得純堿。(1)純堿的物質類別是 鹽(或化合物,合理即可) 。(2)“侯氏制堿法”的主要過程中需要吸收的兩種氣體是 BD (多選,填字母序號)。A. Cl2 B. NH3 C. SO2 D. CO2鹽(或化合物,合理即可) BD 任務二:探究純堿與酸、堿、鹽的反應向盛有一定量純堿溶液的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稀鹽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鋇溶液,實驗現象記錄如下:試管編號 1 2 3加入試劑 稀鹽酸 澄清石灰水 氯化鋇溶液實驗現象 產生氣泡 產生白色沉淀 產生白色沉淀產生氣泡 產生白色沉淀 任務三:對部分廢液的拓展探究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將實驗后試管2和試管3中的物質進行過濾,分別得到濾液甲和濾液乙。【提出問題】濾液乙中的溶質是什么?【猜想與假設】猜想一:氯化鈉;猜想二:氯化鈉和碳酸鈉;猜想三: 氯化鈉和氯化鋇 。氯化鈉和氯化鋇 【進行實驗】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少量濾液乙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稀硫酸 產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拓展延伸】基于以上探究結論,同學們取一定量的濾液甲和濾液乙于小燒杯中混合,發現有白色沉淀產生,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BaCl2+Na2CO3=BaCO3↓+2NaCl 。產生白色沉淀BaCl2+Na2CO3BaCO3↓+2NaCl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