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08張PPT)項目學習科學探究題中考題型分析近幾年的科學探究題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考查,其分值為9分。通過創設真實、復雜的驅動性任務,將單一的、細碎的、去情境的知識點轉化為結構化、體系化、生活化的知識,進而解決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最終展示研究成果。項目可以是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熱門的社會話題等,研究成果可以采用實物設計、宣傳欄、板報、小論文等形式展示。中考題型突破方法指導確定探究項目設計方案確定探究方法反思質疑展示成果從大氣環境、水體成分、土壤成分等角度創設情境探究的核心過程一般為物質的檢驗某些檢驗步驟或試劑是否合理撰寫建議、板報內容, 補充設計要素,等等探究的核心過程一般為物質的檢驗物理方法:通過顏色、狀態、溶解性等進行判斷化學方法:能否與酸等反應液體成分檢驗(離子檢驗)氣體成分檢驗選擇檢驗試劑關注試劑用量問題避免引入干擾離子混合氣體:利用氣體不同性質單一氣體:利用氣體特有性質固體檢驗某些檢驗步驟或試劑是否合理質疑檢驗步驟是否缺漏——陰、陽離子都需要檢驗質疑檢驗試劑是否合理質疑溶液中是否存在其他離子——根據離子能否共存進行判斷是否引入干擾離子用量是否合理針對訓練1. (原創)2023年第二屆中國能源管理&碳中和國際峰會,以“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管理和碳交易市場”為主題?;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展開基于碳中和理念設計低碳行動方案的項目化探究。類型一 大氣環境任務一:理解碳中和理念【查閱資料】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分析交流】通過小組討論,大家總結出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有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減少,合理即可) (寫一條)。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減少,合理即可) 【解析】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減少等。任務二:了解碳中和途徑【咨詢專家】專家介紹碳中和途徑:一是減少碳排放,二是促進碳吸收。【分析交流】甲組的同學經過討論提出可以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理由是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應 。因此,有同學提出可利用自然界中的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持續通入水中后,溶液的pH逐漸 減小 (填“減小”“不變”或“增大”)。小組同學評估后認為利用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會改變海洋的酸堿性,存在影響水生生物生存的風險。【解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應,故可用水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導致溶液酸性增強,pH會減小。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應 減小 任務三:設計碳吸收新方案【查閱資料】利用二氧化碳捕集生產小蘇打技術,是通過高效變壓吸附二氧化碳與聯堿裝置中的燒堿溶液充分反應,再經過一系列轉化最后生成小蘇打晶體。【小組討論】二氧化碳與聯堿裝置中的燒堿溶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二氧化碳與聯堿裝置中的燒堿溶液即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 + 2NaOH=Na2CO3 + H2O。CO2+2NaOH=Na2CO3+H2O 【進行實驗】利用實驗室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探究二氧化碳和燒堿溶液的反應。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適量的燒堿溶液,立即旋緊瓶蓋,振蕩 塑料瓶變癟 二氧化碳和燒堿溶液發生了反應②打開瓶蓋,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 足量稀鹽酸(或適量CaCl2溶液,合理即可) 有氣泡產生(或產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塑料瓶變癟 足量稀鹽酸(或適量CaCl2溶液,合理即可) 有氣泡產生(或產生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解析】步驟①向充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入適量的燒堿溶液,二氧化碳會與燒堿發生反應,瓶內壓強變小,塑料瓶變癟;由實驗結論可知要證明反應的發生,可通過檢驗碳酸鈉的生成來證明,步驟②中可以加入足量稀鹽酸(或適量CaCl2溶液)檢驗碳酸鈉的生成,其對應現象為有氣泡產生(或產生白色沉淀)。任務四:制定綠色低碳行動方案【成果展示】落實低碳,可以從個人行為、國家工程和國際合作三個層面行動,請你從個人層面提出一條合理建議: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或及時關燈,或節約紙張,等等,合理即可) 。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或及時關燈,或節約紙張,等等,合理即可) 2. (2021山西)2021年3月16日,沙塵暴席卷我國西北地區,次日多地又遇到降雨。某校環境監測實踐小組的同學們對沙塵暴的成因、危害、成分、防護、治理以及雨水酸堿度的異常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緊急立項,開啟了項目化學習的探究之旅。任務一:監測沙塵暴的成因同學們參與當地環境監測。他們在10 m高臺上,利用“風向風速器”測得風速為10 m/s時,有大量的沙塵被卷入空中,能見度迅速降低。引發這一自然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土質疏松(或大氣層不穩定,合理即可) (寫一條)。土質疏松(或大氣層不穩定,合理即可)任務二:分析沙塵暴的危害當人暴露于沙塵天氣中時,含有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病菌等的塵土可進入到口、鼻、眼、耳中,引發各種疾病。除此之外,沙塵暴還會產生的危害是 影響出行(或影響戶外工作,等等,合理即可) (寫一條)。影響出行(或影響戶外工作,等等,合理即可)任務三:探究沙塵暴的成分【信息檢索】我國西北地區含有大量鈉鹽的干涸鹽湖和鹽堿地總面積約有50萬平方千米,為沙塵暴的形成埋下隱患。【猜想假設】此次沙塵暴中可能含有碳酸鈉等堿性物質。【進行實驗】取少量鹽堿地的土壤與蒸餾水按1∶5的質量比在燒杯中混合,充分攪拌后靜置, 取上層清液,用如圖裝置完成如下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擠壓膠頭滴管a,滴入 過量(或適量,或足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等,合理即可) ②擠壓膠頭滴管b,滴入幾滴酚酞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沙塵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酚酞溶液不變色過量(或適量,或足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等等,合理即可)【解析】根據實驗結論可知,沙塵暴中含有Na2CO3,不含NaOH。實驗步驟①為檢驗并除去碳酸根離子,可加入足量的可溶性鈣鹽或鋇鹽等,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有碳酸鈉;步驟②為檢驗氫氧根離子,①中消耗完碳酸根離子后,加入酚酞溶液不變色,說明不含氫氧化鈉。【反思評價】(1)步驟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Cl2+Na2CO3=BaCO3↓+2NaCl,等等,合理即可) 。(2)自然界的土壤通常不含NaOH,理由是 NaOH易與空氣中的CO2反應 。CaCl2+Na2CO3=CaCO3↓+2NaCl(或BaCl2+Na2CO3=BaCO3↓+2NaCl,等等,合理即可) NaOH易與空氣中的CO2反應 (3)若加入的X是 Ca(OH)2[或Ba(OH)2] (填化學式),則只能證明沙塵暴中含有Na2CO3,而不能確定是否含有 NaOH。Ca(OH)2[或Ba(OH)2] 【解析】(3)步驟①中若加入其他試劑,只能證明沙塵暴中含有碳酸鈉,不能確定是否含氫氧化鈉,可知是加入了堿,而X溶液含鋇離子或鈣離子,可知X為氫氧化鈣或氫氧化鋇。任務四:評價雨水pH異常的原因【數據監測】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從環保部門獲得了當地雨水的部分pH數據。測定時間 3月5日 3月17日 3月28日 3月31日pH 5.57 5.73 5.60 5.59【表達交流】3月17日雨水pH出現異常的原因是 沙塵暴中含有Na2CO3,引起雨水pH增大(合理即可) 。【解析】正常雨水pH約為5.6。根據表格信息,3月17日,pH為5.73,大于5.6,結合任務三的結論,可知沙塵暴中含有碳酸鈉,碳酸鈉溶液呈堿性,可導致雨水pH異常。沙塵暴中含有Na2CO3,引起雨水pH增大(合理即可) 【檢查進度】該項目化學習還沒有進行探究的項目是 沙塵暴的防護和治理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該項目探究的是沙塵暴的成因、危害、成分、防護、治理以及雨水酸堿度的異常變化,探究過程中未涉及沙塵暴的防護及治理。沙塵暴的防護和治理 3. (2019山西)某地區冬季霧霾頻發。某校社會實踐小組的同學對當地霧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啟了項目化學習之旅。【信息檢索】霧是浮游在空氣中的大量微小水滴。霾是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高造成的能見度較低的現象。霾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鹽、硝酸鹽、銨鹽,不溶性有機物、黑碳、金屬元素和其他元素。【提出問題】某地霾的成分是什么?【實驗準備】選擇該地重度霧霾天氣,用SDLKC-1000型大流量TSP采樣器在室外采集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10 g。活動一: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銨鹽和硫酸鹽實驗 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 取5 g樣品,加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放出刺激性氣味__氣 含有銨鹽方案二 取5 g樣品,加適量水,充分溶解后過濾,向濾液中滴加 BaCl2溶液(或 BaCl2溶液和稀鹽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含有硫酸鹽放出刺激性氣味氣體BaCl2溶液(或BaCl2溶液和稀鹽酸) 【解析】方案一中檢驗出含有銨鹽,可加入熟石灰研磨,現象是產生刺激性氣味氣體;方案二中檢驗硫酸鹽,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可以加入可溶性鋇鹽。【總結反思】工業上應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農業上應合理施用化肥。活動二:探究霾中是否含有黑碳同學們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創新實驗(將活動一得到的殘渣干燥后置于中間凹槽內)。【實驗步驟】①滴入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排出裝置內空氣后,在導管口接上氣球。②向右邊的凹槽內滴入澄清的石灰水。③接通電源,用紅熱電阻絲點燃殘渣。【實驗現象】殘渣劇烈燃燒,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氣球變大。【實驗結論】霾中含有黑碳。裝置內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交流研討】某同學質疑“霾中含有黑碳”的結論,理由是 可能含有不溶性有機物,它燃燒也會生成CO2(合理即可) 。Ca(OH)2+CO2=CaCO3↓+H2O 可能含有不溶性有機物,它燃燒也會生成CO2(合理即可) 【解析】點燃殘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二氧化碳,不能說明霾中有黑碳,原因是不溶性有機物燃燒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活動三 :查閱資料霾中還含有Al、Na、Zn、Pb、Hg、Cd 等金屬元素,其中的有害元素除 Cd 外,還有 Hg、Pb?。ɑ蚬?、鉛) 。【解析】除Cd外,霾中的Hg、Pb均屬于有害元素。Hg、Pb?。ɑ蚬?、鉛) 【能力發展】請你聯系實際填寫關于霧霾的問卷調查表:序號 霧霾頻發的成因 控制霧霾頻發的做法 政府采取的應急措施① 能源結構不同 推廣太陽能發電 人工降雨② 燒散煤取暖 集中供暖(或煤改電,或煤改氣) 向空中或地面灑水③ 汽車尾氣 推廣新能源汽車 私家車限號出行集中供暖(或煤改電,或煤改氣) 汽車尾氣 【檢查進度】小組同學沒有進行探究的項目是 霾中是否含有硝酸鹽(或是否含有不溶性有機物,或是否含有其他元素,或霧霾的危害) 。【解析】根據題干,探究的是霧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及防治,活動中沒有探究的項目是霧霾的危害;根據【信息檢索】,霾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可溶性硫酸鹽、硝酸鹽、銨鹽、不溶性有機物、黑碳、金屬元素和其他元素,以上探究活動沒有探究的項目是霾中是否含有硝酸鹽或不溶性有機物或其他元素。霾中是否含有硝酸鹽(或是否含有不溶性有機物,或是否含有其他元素,或霧霾的危害) 針對訓練1. (2023百校二)為強健身體,預防疾病,日常生活中可適量補充含一定量電解質的飲用水。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分小組對市售的電解質水進行了調查,并對其作用、適用情況、成分進行了探究。任務一:認識電解質水的作用【查閱資料】電解質水就是富含鉀、鈉、鎂等人體所需元素的水,這些元素在水中以離子形式存在。【分析交流】同學們交流后認為,電解質水中能夠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液恒定的pH的離子是 Na+(合理即可) (寫一種)。【解析】電解質水中鉀元素和鈉元素可以維持人體內的水分和維持體內恒定的pH,因此其對應的離子為Na+、K+。Na+(合理即可) 類型二 水體成分任務二:了解電解質水的適用情況【專家介紹】同學們在電視上看到專家介紹:在人的血液和細胞液中含有多種電解質,當人體大量出汗時,電解質會伴隨汗液排出,因此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小組討論】同學們討論后認為,日常生活中,人在進行了 劇烈運動(合理即可) 而引發大量出汗的情況下一定要飲用電解質水。劇烈運動(合理即可) 任務三:探究電解質水的成分同學們買來一瓶市場上常見的電解質水,對其成分進行了探究。【教師指導】電解質水中含有的檸檬酸是一種有機酸,溶于水后能產生少量H+。【進行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適量電解質水于試管中,滴加幾滴Na2CO3溶液 產生氣泡 電解質水中含有H+,不含Ca2+②另取少量電解質水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 硝酸銀溶液 產生白色沉 電解質水中含有Cl-產生氣泡 硝酸銀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解析】由實驗結論可知含有氫離子不含鈣離子,因此滴入碳酸鈉溶液,其現象是產生大量氣泡;證明電解質中含有Cl-,應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其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反思評價】(1)有同學提出:步驟①的實驗結論不合理,理由是 加入的碳酸鈉可能太少,被酸全部消耗,無法檢驗鈣離子 。(2)寫出步驟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Cl+AgNO3=AgCl↓+NaNO3(合理即可) 。【實驗驗證】同學們將實驗方案改進后進行了操作,證明了電解質水中含有Ca2+。加入的碳酸鈉可能太少,被酸全部消耗,無法檢驗鈣離子 NaCl+AgNO3=AgCl↓+NaNO3(合理即可) 【解析】(1)步驟①中會優先與H+反應,再與Ca2+反應,滴入幾滴碳酸鈉溶液,可能被酸全部消耗,無法檢驗鈣離子,因此步驟①結論不合理。任務四:自制電解質水【查閱資料】柑橘中富含鉀、鎂元素。【成果展示】同學們經過上述探究,了解了電解質水的作用和成分,大家用家庭生活中的物質自制了電解質水(如圖),請你對所用物質進行補充。食鹽拿分技巧碳酸根離子可與氫離子、鈣離子反應,且先與氫離子反應,后與鈣離子反應。2. (原創)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瘜W興趣小組的同學對造紙的原料、造紙工藝、廢水成分及紙張節約利用等產生了興趣,開啟了項目化學習之旅。活動一:調查造紙所用原料【咨詢交流】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光明造紙廠,獲悉造紙原料有植物纖維和非植物纖維兩大類,目前造紙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該廠所用原料為樹、竹、草。【分析交流】該造紙廠所用的造紙原料為 天然有機高分子 材料。天然有機高分子 活動二:參觀造紙生產過程【參觀實踐】同學們通過技術人員的講解,了解到造紙的簡易過程如下:【小組討論】向原料中加入燒堿蒸煮分離纖維,是利用了燒堿的 腐蝕 性,該過程發生的變化為 化學變化 。腐蝕 化學變化 活動三:檢驗廢水成分【進行猜想】同學們獲得了一瓶廢水,根據所學,猜想廢水成分可能含有NaOH和Na2CO3。【實驗驗證】同學們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廢水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 該廢水中有Na2CO3②取步驟①中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 酚酞溶 溶液變紅 該廢水中有NaOH產生白色沉淀酚酞溶液【解析】步驟①的實驗結論為廢水中含有碳酸鈉,故滴加氯化鈣溶液對應的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根據步驟②的實驗結論含有氫氧化鈉和實驗現象溶液變紅,可知步驟②中滴加的是酚酞溶液。【反思質疑】(1)步驟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l2+Na2CO3=CaCO3↓+2NaCl 。(2)有同學認為此實驗過程不能證明該廢水中含有NaOH,其原因是 步驟①中加入少量CaCl2溶液,無法確定是否將碳酸鈉全部除去,酚酞溶液遇到碳酸鈉溶液也會變紅 。【實驗改進】同學們將實驗方案進行改進后重新進行了操作,驗證了廢水中含有NaOH和Na2CO3。CaCl2+Na2CO3=CaCO3↓+2NaCl 步驟①中加入少量CaCl2溶液,無法確定是否將碳酸鈉全部除去,酚酞溶液遇到碳酸鈉溶液也會變紅 【解析】(2)碳酸鈉對氫氧化鈉的檢驗有干擾,故驗證廢水中含有氫氧化鈉,必須將碳酸鈉除盡。實驗步驟①中滴加的是少量的氯化鈣溶液,無法確定是否將碳酸鈉全部除去,故不能證明廢水中含有氫氧化鈉。活動四:探尋節約紙張的途徑【成果展示】通過以上探究,同學們了解了造紙原料和工藝,也知道了造紙產生的廢水會對環境造成影響,深刻認識到節約紙張的必要性,同學們提出了很多節約紙張的建議。請你與他們一起完成節約紙張的海報。節約紙張 從我做起1. 紙張正反兩面用2. 將草稿紙寫滿3. 回收廢書、廢報紙 回收廢書、廢報紙3. (2022山西)勝利中學與某沿海學校建立了“手拉手,結對子”的聯盟校。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兩所學校的同學無法實地交流,于是借助數字化平臺舉行了“云端”活動,他們對海洋中海水利用概況、海水處理技術、海水提取車間廢水成分以及海洋產業發展前景等展開了項目化學習的探究。任務一:調查海水利用概況【查閱資料】我國海水利用方式主要有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化學資源利用等。【分析交流】兩所學校的同學們共同獲悉,海水里的化學資源有 氯化鈉(或碘,合理即可) (寫一種)。【解析】任務一:海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如氫、氧、氯、鈉等化學元素,以及水、氯化鈉等物質。氯化鈉(或碘,合理即可) 任務二:咨詢海水處理技術【咨詢專家】同學們通過數字化平臺,向海洋專家進行了咨詢,專家介紹, 海水淡化使用了反滲透膜淡化技術,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小組討論】同學們就以下兩個問題,在網上進行了交流并達成共識。(1)海水通過反滲透膜,發生改變的是 含鹽量降低(或密度減小,合理即可) 。【解析】(1)根據圖中信息,海水通過反滲透膜后得到淡水,含鹽量降低、濃度降低、密度減小。(2)淡化后的海水可用于 生活用水(或工業用水,合理即可) (寫一種)。【解析】(2)淡化后的水可用于生活用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等。含鹽量降低(或密度減小,合理即可) 生活用水(或工業用水,合理即可) 任務三:探究海水提取車間廢水成分沿海學校的同學獲得一瓶海水提取車間的廢水,在“云端”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究。【教師指導】①海水提取車間未經處理的廢水含有酸性物質。②BaSO4為難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猜想假設】該強腐蝕性廢水中可能含有硫酸和鹽酸。【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廢水成分。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廢水于試管中,滴入幾滴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變紅(或溶液變紅) 廢水中含有硫酸和鹽酸②另取少量廢水于試管中,滴加過量Ba(NO3)2溶液,靜置 產生白色沉淀③取步驟②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滴加幾滴 AgNO3溶液(或硝酸銀溶液 ) 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溶液變紅(或溶液變紅)AgNO3溶液(或硝酸銀溶液) 【解析】根據實驗結論,廢水中含有硫酸和鹽酸,步驟①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說明廢水中含H+;步驟②為檢驗硫酸根離子,滴加過量的Ba(NO3)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廢水中含,且過量的Ba(NO3)2溶液將硫酸根離子全部消耗完;步驟③為檢驗Cl-,可取步驟②的上層清液,向其中滴加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廢水中含Cl-。【反思評價】(1)廢水中不含的原因是 與H+不能共存(或碳酸根離子能與氫離子發生反 應 。(2)步驟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AgNO3+HCl=AgCl↓+HNO3 。與H+不能共存(或碳酸根離子能與氫離子發生反應) AgNO3+HCl=AgCl↓+HNO3 【解析】(1)廢水中含有H+,H+與 不能共存,因此廢水中不含。【解析】(2)步驟③中加入的硝酸銀溶液和廢水中的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任務四:展望海洋產業發展前景【小組交流】同學們了解到隨著海水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富含碘、硒等微量元素的海水食物將為人類健康提供必要的保障,他們一致認為,經常食用海水食物可預防的疾病是甲狀腺腫大(或__癌癥,或皮膚角質化) (寫一種)。【解析】碘元素可預防甲狀腺腫大,硒元素可預防表皮角質化和癌癥。【成果分享】通過“云端”合作,同學們知道了海洋作為人類重要的資源寶庫,不僅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還為人類提供通過科技手段推動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環境條件。甲狀腺腫大(或癌癥,或皮膚角質化) 4. (2020山西)在一次實踐活動中,某小組同學對游泳館內清澈湛藍的池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對池水呈現藍色的原因、溶質成分、池水處理方法和對環境的影響展開了連續性問題探究。活動一:查閱相關資料,尋找池水呈現藍色的原因【查閱資料】水對藍光的反射作用使水呈現藍色,水越深藍色越深。【交流討論】光的反射使池水呈現藍色,從微觀角度分析,水分子本身 沒有 改變。有同學質疑:池水呈現藍色可能是因為加入了硫酸銅。【解析】光反射使池水呈現藍色,是物理變化,水分子本身沒有發生改變。沒有 活動二:檢驗泳池水中是否加入硫酸銅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Ⅰ. 取少量泳池水于試管中,滴加幾滴 NaOH溶液[或Ca(OH)2溶液,等等,合理即可] 有藍色沉淀產生 池水中含有Cu2+Ⅱ. 另取少量泳池水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無明顯現象,再滴加幾滴 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合理即可) 產生白色沉淀 池水中含有的離子是 (用符號表示)NaOH溶液[或Ca(OH)2溶液,等等,合理即可] 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合理即可) 【實驗小結】泳池水中含有硫酸銅。步驟Ⅰ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uSO4+2NaOH=Cu(OH)2↓+ Na2SO4 。【實驗調查】同學們咨詢了游泳館的管理人員,得知:①泳池水是定期凈化再利用的。②泳池水中的硫酸銅起到抑制藻類繁殖等作用。CuSO4+2NaOH=Cu(OH)2↓+Na2SO4 【解析】檢驗水中是否含有硫酸銅,即檢驗Cu2+和是否存在。Cu2+的檢驗,加可溶性堿,可加NaOH溶液或Ca(OH)2溶液;的檢驗,根據現象,產生白色沉淀,可加入含Ba2+的可溶性鹽,如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等。活動三:設計泳池水凈化模擬實驗裝置(如圖)【進行實驗】小組同學取一定量的泳池污水于水槽中,加入適量的絮凝劑 (聚合氯化鋁)。10分鐘后,打開水泵使水循環。在此過程中,石英砂的作用是 過濾 。過濾 【歸納提升】①為保證凈化后的池水安全、衛生, 還應增加的一個凈水步驟是 投藥消毒 。②從愛護水資源角度分析,池水凈化再利用的好處是 節約用水(或防止水體污染,合理即可) 。投藥消毒 節約用水(或防止水體污染,合理即可) 5. (2020山西晉中)水體污染不僅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還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某校項目化學習小組的同學們對本地水體污染的來源、防治措施、污水處理后的水質成分及用途進行了如下探究。任務一:水體污染的來源調查【搜集資料】①水體污染的來源有很多,經調查梳理后的情況如圖所示,分析對比可知,a 處或 b 處水體污染的來源是 工業廢水(或農業排水,合理即可) 。工業廢水(或農業排水,合理即可) ②污水除集中處理外, 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還有 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或農業上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合理即可) (寫一條)。【解析】②防治水體污染的措施可以從減少污染和廢水處理兩個方面考慮。學習小組對本地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質進行抽樣檢驗,并對其成分做進一步的分析。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或農業上合理使用農藥和化肥,合理即可) 任務二:檢驗處理后的水質成分【進行實驗】檢驗水中是否含有CuCl2。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 取少量處理后的水于試管中,滴加幾滴 硝酸銀溶液(或AgNO3溶液) ,再滴加幾滴稀硝酸 產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Cl-方案二 取少量處理后的水于試管中,加入一根潔凈、光亮的鐵釘 鐵釘表面無紅色固體出現 溶液中不含的離子是 Cu2+ (用符號表示)硝酸銀溶液(或AgNO3溶液) Cu2+ 【解析】方案一,檢驗溶液中是否含有Cl-,可以加入AgNO3溶液。方案二,廢水中加入鐵釘,沒有生成紅色固體銅,說明溶液中不含Cu2+。【交流研討】 處理后的水中可能含有氯化鈉,因此,方案一中可能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NaCl+AgNO3=AgCl↓+NaNO3 。【知識拓展】 污水的處理和利用緩解了水資源緊缺的狀況,大大提高了污水利用率。污水經處理達標后的用途是 農業灌溉(或綠化用水,合理即可) (寫一個)。NaCl+AgNO3=AgCl↓+NaNO3 農業灌溉(或綠化用水,合理即可) 【解析】如果廢水中含有氯化鈉,則在方案一加入AgNO3溶液時,氯化鈉和AgNO3溶液會發生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針對訓練1. (2023百校三)科學實踐小組的同學發現校園內丁香花的長勢不盡如人意,他們查閱資料后得知植物生長情況與土壤酸堿性有關,于是他們采集了丁香花附近的土壤樣品,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土壤的酸堿度、土壤酸堿度對丁香花生長的影響、土壤酸堿度變化的原因等開展了項目化學習。類型三 土壤成分任務一:測定土壤的酸堿度【實驗用品】土壤樣品、蒸餾水、托盤天平、藥匙、量筒、膠頭滴管、燒杯、 玻璃棒 、玻璃片、pH試紙。【實驗步驟】同學們將土壤樣品與蒸餾水按質量比1∶5在燒杯中充分混合,靜置后在上層得到澄清的土壤浸出液。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 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 ,讀出pH為5。玻璃棒 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 任務二:調查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的影響【查閱資料】丁香花適宜在中性或堿性土壤中種植。【小組討論】同學們交流后認為,校園內的丁香花長勢不好的原因是 土壤呈酸性(合理即可) 。【解析】由【查閱資料】可知,丁香花適宜在中性或堿性土壤中種植,通過任務一測得土壤的pH=5,可知土壤顯酸性,故導致丁香花長勢不好。土壤呈酸性(合理即可) 任務三:分析土壤酸堿度變化的原因【查閱資料】酸雨沉降、過多施用硫酸銨等肥料均會使土壤酸性增強;干旱地區降水量少,土壤中的物質與水作用會使土壤堿性增強。【教師提示】本地近幾年實行了“煤改氣”政策后,已經大大減少了煤燃燒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物 SO2(合理即可) (填一種)的排放,因此不太可能產生酸雨,土壤酸堿度的變化應該與施用硫酸銨肥料有關。SO2(合理即可) 【解析】引起酸雨的氣體有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實行“煤改氣”政策后,大大減少了空氣中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的排放,因此不太可能產生酸雨。【進行實驗】同學們根據猜想,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進行驗證。實驗步驟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 取少量土壤樣品,加入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 有刺激性氣味產生(合理即可) 土壤中含有(NH4)2SO4② 取少量土壤浸出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 Ba(NO3)2溶液(合理即可) 產生白色沉淀有刺激性氣味產生(合理即可) Ba(NO3)2溶液(合理即可) 【解析】該實驗的目的是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硫酸銨,即檢驗銨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根據實驗結論土壤中含有硫酸銨,故步驟①加入熟石灰研磨的目的是檢驗銨根離子,實驗現象是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生;步驟②的目的是檢驗硫酸根離子,檢驗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如: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實驗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分析解釋】同學們認為步驟②中發生的反應是 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合理即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合理即可) 【解析】步驟②中的反應是硫酸銨與氯化鋇(或硝酸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銨(或硝酸銨),寫出對應的化學方程式即可。任務四:展示土壤酸堿度研究成果【成果展示】通過以上探究,同學們了解了土壤酸堿度與植物生長的關系,明白了化肥對土壤酸堿度的影響,請你與他們共同撰寫園林綠化小論文。園林綠化的改進措施隨著時代的發展,園林綠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綠化過程中,進行土壤改良、合理使用肥料,應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具體方法如: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合理即可) 【解析】進行土壤改良、合理使用肥料,具體方法如: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合理使用化學肥料,提倡使用農家肥;銨態氮肥不能與堿性物質一起使用等。2. (2022太原二模)春風送暖,萬物復蘇,社會實踐小組的同學們發現某公路兩側的植物生長情況明顯劣于其他地區的同類植物,同學們對該公路兩側土壤的成分、土壤污染的成因及防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啟了項目化學習之旅。【信息檢索】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黃土中含有Na+、以及Fe2O3等,而公路兩側的土壤中鈉、鉀、鋅、鉛、鎘等元素含量較高。活動一:驗證土壤中含有和Fe2O3【實驗準備】同學們從公路兩側取少量土壤帶回實驗室,在土壤樣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攪拌、靜置、過濾,得到濾液。【進行實驗】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方案一 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加適量 NaOH溶液 產生紅褐色沉淀 土壤中含有Fe2O3方案二 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土壤中含有NaOH溶液 產生紅褐色沉淀 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 【解析】由題中信息可知,在進行實驗之前,同學們先在土壤樣品中加入了足量的稀硫酸。方案一驗證土壤中含有氧化鐵,即驗證濾液中含有鐵離子,故加入的試劑是可溶性堿,如氫氧化鈉溶液等,對應的現象是產生紅褐色沉淀。方案二驗證土壤中含有硫酸根離子,可加入的試劑是含鋇離子的溶液,如氯化鋇溶液等。【反思評價】(1)方案一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2)有同學認為方案二的結論不正確,若想得到正確結論,應進行的改進是 用稀鹽酸溶解土壤樣品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用稀鹽酸溶解土壤樣品 【解析】(2)實驗之前加入的稀硫酸對檢驗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硫酸根離子有干擾,故改進方案是用稀鹽酸溶解土壤樣品。活動二:分析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及其來源【分析反思】公路兩側土壤中影響植物生長的有害元素是鋅、鎘、 鉛 ,這些有害元素的主要來源是 汽車尾氣排放 。鉛 汽車尾氣排放 活動三:討論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討論交流】處在公路兩側的農田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這種污染不僅影響農作物生長,而且人食用了被污染的農產品后,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威脅。為防止農田土壤受到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 汽車改用清潔燃料 。汽車改用清潔燃料 3. (原創)土壤板結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暑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對某地土壤板結的成因、危害、成分以及如何預防土壤板結產生了很大興趣,進行了有關項目化學習的研究。任務一:調查土壤板結的成因【調查研究】土壤板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長期單一施用化學肥料,重氮輕磷鉀肥,土壤有機質下降,腐殖質不能得到及時補充,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分析交流】農業上常用的氮肥有 硫酸銨(合理即可) (寫一種)。硫酸銨(合理即可) 任務二:了解土壤板結的危害【走訪調查】同學們向當地技術人員了解到,土壤板結后使得土壤通透性降低,使土壤中 缺少氧氣 ,影響根的呼吸。缺少氧氣 任務三:探究板結土壤中的成分【查閱資料】板結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的物質為Na2CO3、Na2SO4、CaCl2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實驗】取少量土壤于燒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餾水進行溶解,過濾得到濾液。實驗步驟 現象 結論①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適量的 稀鹽酸(合理即可) 產生氣泡(合理即可) 含有Na2CO3,不含有 CaCl2②另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含有 Na2SO4稀鹽酸(合理即可) 產生氣泡(合理即可) 【解析】根據實驗結論含有碳酸鈉不含有氯化鈣,可知實驗步驟①中加入的試劑是為了檢驗碳酸鈉,試劑可以是酸(稀鹽酸或稀硫酸)或含鈣離子、鋇離子的溶液,對應的現象是產生氣泡或產生白色沉淀。【交流討論】(1)步驟①所得結論:土壤中含有Na2CO3,而不含有CaCl2的原因是 Na2CO3+CaCl2=CaCO3↓+2NaCl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經過交流,同學們一致認為步驟②所得結論不正確,其原因是 BaCl2與Na2CO3反應也會產生白色沉淀 ,同學們對步驟②的實驗進行了改進,從而證明土壤中含有Na2SO4,具體操作是 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 。【解析】(2)碳酸鈉溶液與氯化鋇溶液反應也會產生白色沉淀,故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無法證明溶液中含有硫酸鈉。碳酸鈉對硫酸鈉的檢驗有干擾,故應選擇合適的除雜試劑先除去碳酸鈉再檢驗硫酸鈉。Na2CO3+CaCl2=CaCO3↓+2NaCl BaCl2與Na2CO3反應也會產生白色沉淀 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先加入過量稀硝酸,再滴加BaCl2溶液 項目四:了解預防土壤板結的方法【成果展示】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加深了對土壤板結的認識。請你與他們共同提出預防土壤板結的一條建議: 合理使用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合理即可) 。合理使用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合理即可) 針對訓練1. (2023太原一模)垃圾被稱為“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對垃圾進行分類與回收利用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利用周末時間對塑料垃圾的產生及危害、處理方法、焚燒后氣體的成分、防止污染的途徑等內容開展了項目化學習活動。類型四 環保措施活動一:調查塑料垃圾的產生及危害【走訪調查】同學們分成若干小組進入社區進行調查,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喜歡使用塑料制品,原因是 塑料制品便宜 。【小組交流】同學們交流后認為,塑料屬于 有機合成 材料,不易降解,廢棄塑料制品的隨意丟棄會造成“白色污染”。塑料制品便宜 有機合成 活動二:了解塑料垃圾的處理方法【咨詢專家】同學們就“塑料垃圾的處理方法”咨詢了市垃圾處理廠的技術專家,據專家介紹,大多數可回收塑料被加工成顆粒,然后制造成新的塑料產品。然而,塑料薄膜、薄塑料袋等卻不可回收利用,通常它們會被填埋或焚燒掉。【分析討論】日常生活中可被回收的塑料制品是 塑料凳子(合理即可) (舉一種)。塑料凳子(合理即可) 活動三:探究塑料垃圾焚燒后氣體的成分【查閱資料】塑料焚燒時會產生多種有害氣體,特別是用于包裝物品的塑料袋中常含氯元素,焚燒后會產生氯化氫氣體。【實驗驗證】同學們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以下實驗,探究含氯塑料焚燒產生的氣體中是否有氯化氫。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含氯塑料置于焚燒爐中進行焚燒,將焚燒產生的氣體通入水中 含氯塑料焚燒產生的氣體中有氯化氫②取步驟①所得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變紅 ③另取步驟①所得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適量稀硝酸和 硝酸銀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溶液變紅 硝酸銀溶液 【解析】由實驗結論可知產生的氣體中有HCl,步驟②中紫色石蕊溶液用于檢驗氫離子,現象為溶液變紅,步驟③的目的是檢驗氯離子,現象為產生白色沉淀,可知向其中加入了AgNO3溶液。【反思評價】(1)實驗步驟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HCl+AgNO3=AgCl↓+HNO3 。(2)有同學認為,塑料屬于有機物,所以步驟②中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還可能是 有機物中含碳元素,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HCl+AgNO3=AgCl↓+HNO3 有機物中含碳元素,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解析】(2)步驟②中現象是石蕊溶液變紅,可知一定產生了酸,結合塑料是有機物,有機物中含有碳元素,其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變紅。活動四:探尋防止塑料污染的途徑【交流探討】同學們根據調查結果,結合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交流,認為防止塑料污染的途徑主要有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尋找替代塑料的新材料等。【成果展示】同學們通過項目化學習活動對塑料垃圾的產生、危害、處理和防治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將學習成果制成海報,張貼在學校、社區進行宣傳,請你與他們一起完成海報的內容設計。向塑料垃圾說“不”日常生活中防止塑料垃圾危害應做到:1. 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如: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或少使用塑料餐盒等) 。2. 提高塑料回收利用率。3. 尋找替代塑料的新材料。4.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或少使用塑料餐盒等)2. (2023山西)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城市垃圾的處理成為了一項重要工程。某校實踐小組的同學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帶著極大的興趣對垃圾的分類、處理、焚燒產物及宣傳活動等展開了項目化學習。任務一:調查垃圾分類的價值【咨詢交流】同學們參觀了一個垃圾分類處理廠,獲悉城市生活垃圾可分為 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的綜合化分類具體可得到金屬、塑料和 廢紙(或可燃物,合理即可) 等可再利用的資源。【解析】城市生活垃圾可分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的綜合化分類具體可得到金屬、塑料、廢紙和可燃物等可再利用的資源。可回收垃圾 廢紙(或可燃物,合理即可) 任務二:學習垃圾分類處理的方法【參觀學習】小組同學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了解到垃圾回收處理的過程如下:分類收集→運輸→垃圾處理廠篩分→分類處理→最終處置【小組交流】垃圾篩分時,可根據 顏色 區分銅和鋁。顏色 【解析】銅為紫紅色固體,鋁為銀白色固體,可以通過顏色加以區分。任務三:探究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成分【提出問題】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中是否含有SO2、CO、CO2?【查閱資料】①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常用于檢驗SO2。②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與SO2反應而褪色,常用于除去SO2。③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成分。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將除塵后的氣體通入盛有少量品紅溶液的試管中 紅色褪去 含有SO2 ②將除塵后的氣體先通過圖1裝置后,再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含有CO2含有SO2 【解析】【進行實驗】根據【查閱資料】可知,SO2能使紅色的品紅溶液褪色,①將除塵后的氣體通入盛有少量品紅溶液的試管中,紅色褪去,說明除塵后的氣體中含有SO2。【反思評價】(1)步驟②中,氣體從 b 端通入圖1裝置。(2)步驟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Ca(OH)2=CaCO3↓+H2O 。b CO2+Ca(OH)2=CaCO3↓+H2O 【解析】(1)步驟②氣體除雜時,要遵循長導管進氣,短導管出氣的原則,應從圖1裝置的b端進氣。【解析】(2)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因為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化學方程式為CO2 + Ca(OH)2=CaCO3↓ + H2O。(3)如圖2所示,小組同學測得焚燒垃圾產生的氣體中CO體積分數變化如圖,t1~t2時間段內CO體積分數出現異常的原因是 氧氣不足(或燃燒不充分,合理即可) 。氧氣不足(或燃燒不充分,合理即可) 【解析】(3)由圖2可知,t1~t2時間段內,一氧化碳體積分數變大,可能是因為與可燃物接觸的氧氣不足,導致燃燒不充分。任務四:設計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活動活動主題 實現垃圾分類 共建美麗家園 活動對象 小區居民時間地點 5月6日上午、文明小區 活動形式 演講活動流程 ①用講解的方式普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分類知識。 ②引導小區居民認識垃圾桶上的分類標識。 ③活動總結,撰寫實踐報告。【成果分享】同學們通過各種方式,學到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分類管理知識。在項目化學習的成果報告中,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為了強化垃圾分類處理意識,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執行分類措施,你還能提出的一條有價值的建議是 制作小海報(或學習垃圾回收法律條文,合理即可) 。【解析】為了強化垃圾分類處理意識,還可以制作小海報、學習垃圾回收法律條文等。制作小海報(或學習垃圾回收法律條文,合理即可) 針對訓練1. (原創)科技改變生活。采用了先進的自發熱控溫技術的蒸汽眼罩,具有緩解視疲勞,改善干眼癥狀,幫助快速入眠的作用。化學綜合實踐小組的同學們對某品牌蒸汽眼罩的發熱原理、物質成分、使用注意事項等展開了項目化學習探究。類型五 科技應用任務一:查閱產品信息,分析發熱原理產品信息【產品名稱】熱敷蒸汽眼罩香氛款【規格】10片/盒【香型】洋甘菊、茉莉、薰衣草【保質期】3年【結構成分】無紡布、鐵粉、蛭石、活性炭、無機鹽、高吸水樹脂、水、彈力耳掛【分析討論】(1)通過閱讀產品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同學們分析出蒸汽眼罩的發熱原理是空氣中的氧氣與蒸汽眼罩中的 鐵粉、水 發生反應而放熱。(2)蒸汽眼罩中的活性炭具有 吸附 作用。鐵粉、水 吸附 任務二:分析蒸汽眼罩中無機鹽成分【查閱資料】通過查閱資料,同學們了解到無機鹽的成分可能是Na2CO3和NaCl中的一種或兩種。【進行實驗】取少量蒸汽眼罩中的固體,加足量蒸餾水使其充分溶解,過濾,得到溶液。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①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稀鹽酸 無明顯現象 無機鹽中不含有 Na2CO3 ②繼續向步驟①的溶液中滴加 AgNO3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無機鹽中含有NaClNa2CO3 AgNO3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無機鹽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鈉和氯化鈉中的一種或兩種,滴加稀鹽酸,無明顯現象,說明無機鹽中不含有碳酸鈉。步驟②的目的是驗證無機鹽中含有氯化鈉,故滴加的試劑是硝酸銀溶液,現象是產生白色沉淀。【反思質疑】(1)步驟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AgNO3+NaCl=AgCl↓+NaNO3 。(2)小亮認為實驗步驟②所得結論不正確,理由是 步驟①中加入的稀鹽酸也會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實驗驗證】同學們將實驗方案改進后進行了操作,證明了無機鹽中含有NaCl。AgNO3+NaCl=AgCl↓+NaNO3 步驟①中加入的稀鹽酸也會與硝酸銀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解析】(2)步驟①中加入的稀鹽酸也會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會對步驟②中NaCl的檢驗造成干擾。任務三:了解使用蒸汽眼罩的注意事項【查閱資料】蒸汽眼罩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導致結膜炎、角膜炎、發熱灼傷皮膚。【成果展示】通過上述探究,同學們了解了蒸汽眼罩的發熱原理以及所含成分,同時也明白一定要合理使用蒸汽眼罩。例如使用時應注意 不要長時間戴蒸汽眼罩(合理即可) 。不要長時間戴蒸汽眼罩(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