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2.3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課件(共76張PPT)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2.3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課件(共76張PPT)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共76張PPT)
知識回顧
化學平衡狀態(化學平衡)特征

研究對象為可逆反應

v(正)= v(逆)

動態平衡,v(正)= v(逆) ≠0

條件一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濃度一定(不是相等)

條件改變,原平衡被破壞,發生移動,在新的條件下建立新的化學平衡
哪些條件能使化學平衡被破壞是平衡發生移動?
思考:如何改變化學平衡狀態呢?
化學平衡1
Q = K
改變反應條件
不平衡
Q ≠ K
一段時間
化學平衡2
思考:改變哪些反應條件可使Q ≠ K,從而改變化學平衡狀態?
濃度熵Q:
只與濃度有關
改變濃度C
Q 發生變化
平衡常數K:
只與溫度有關
改變溫度T
K 發生變化
第二章 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
第二節 化學平衡
第三課時 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一、化學平衡的移動
1.定義:
在一定條件下,當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后,如果改變反應條件,原有的平衡狀態被破壞,平衡體系的物質組成也會隨著改變,
直到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由原有的平衡狀態達到新的平衡狀態的過程,叫做化學平衡的移動。
2.原因:
某條件下平衡(Ⅰ)
v正 = v逆
各組分含量保持不變
改變條件
不平衡
v正 ≠ v逆
各組分含量發生變化
一定時間
新條件下平衡(Ⅱ)
v'正 = v'逆
各組分含量又保持不變
化學平衡移動
原因
本質
一、化學平衡的移動
3.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
v正 = v逆
某條件下平衡(Ⅰ)
改變條件
v正 > v逆
v正 < v逆
v正 = v逆
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不移動
v'正 = v'逆
新條件下平衡(Ⅱ)
4.化學平衡移動的理解:
①原反應必須達到平衡狀態
②外界條件改變必須影響速率,且對正逆反應速率影響不同
影響速率的外界條件
都有可能使化學平衡移動
外界條件改變后,化學平衡就一定移動嗎?
濃度
壓強
溫度
催化劑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實驗原理】
Fe3+ + 3SCN- Fe(SCN)3
淺黃  無色   血紅色
【實驗方案設計思路】
變量控制
溫度等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一種物質的濃度
增大C反應物
滴 飽和FeCl3 或 高濃度KSCN
減小C反應物
加 Fe粉 降低Fe3+濃度
Fe+2Fe3+ = 3Fe2+
【實驗2-1】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實驗 向試管b中加入少量鐵粉 向試管c中滴加4滴1 mol/L
KSCN溶液
現象
結論
溶液顏色變淺
溶液顏色加深
其他條件不變,
減小C反應物,平衡逆向移動
其他條件不變,
增大C反應物,平衡正向移動
Fe3+ + 3SCN- Fe(SCN)3
淺黃  無色   血紅色
【實驗原理】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注意:圖像有連接點
①增大反應物濃度,v’正 >v’逆,平衡 移

C反↑ v正瞬↑、
v逆漸↑ v正>v逆 正移
ν-t圖象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②減小生成物濃度,v’正 >v’逆,平衡 移


C生↓ v逆瞬↓ 、
v正漸↓ v正>v逆 正移
注意:圖像有連接點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ν-t圖象解釋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③增大生成物濃度,v’逆>v’正 ,平衡 移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有連接點
ν-t圖象解釋
C生↑ v逆瞬↑ 、
v正漸↑ v正<v逆 逆移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④減小反應物濃度,v’逆>v’正,平衡 移


注意:圖像有連接點
C反↓ v正瞬↓、
v逆漸↓ v正<v逆 逆移
在等溫條件下,對于一個已達到化學平衡的反應,當改變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時,根據濃度商與平衡常數的小關系,可以判斷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
當Q=K時,可逆反應處于___________狀態;
平衡
當Q直至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正反應
當Q直至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逆反應
【知識回顧】
1.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Fe3++3SCN- Fe(SCN)3
C反應物 減小
Fe+2Fe3+ = 3Fe2+
加入鐵粉,
Q =
Q 增大 ,Q>K,平衡逆向移動
C反應物 增大
加入KSCN,
Q =
Q 減小,Q<K,平衡正向移動
Fe3+濃度減小,
SCN-濃度增大,
【實驗結論】
增大C反應物 或 減小C生成物
減小C反應物 或 增大C生成物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
(2)從化學反應平衡常數角度解釋:
Q 減小,Q<K,平衡正向移動
Q 增大,Q>K,平衡逆向移動
1.實驗2-1中,向平衡體系中加入少量氯化鉀固體,溶液顏色怎么變?為什么?
沒有變化,
思考與交流:
氯化鉀不參與該反應,不會改變反應物和生成物濃度。
2.可逆反應H2O(g) + C(s) CO(g) + H2(g)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狀態,改變下列條件,能否引起平衡移動?CO的濃度有何變化?
①增大水蒸氣濃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H2濃度
①平衡正向移動,CO濃度增大
②平衡不移動,CO濃度不變
③平衡逆向移動,CO濃度減小
注意點:
②增加固體或液態純凈物的量不能改變其濃度,也不能改變速率,所以V(正)仍等于V(逆),平衡不移動。
①作為離子反應,只有改變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濃度對平衡有影響,
比如:FeCl3 + 3KSCN Fe(SCN)3 + 3KCl
若增加Cl—或K+的濃度,化學平衡不移動。 因為KCl不參與反應。
③在工業生產中,適當增加廉價反應物的濃度,平衡正向移動,提高價格較高原料的轉化率,降低成本。
例、已知在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NH3 + H2O NH3· H2O NH4+ + OH-
向氨水中加入MgCl2固體,平衡向 移動,
OH-濃度 ,NH4+濃度 。
(2)向氨水中加入濃鹽酸,平衡向 移動,
此時溶液中濃度減小的粒子有 。
(3) 向氨水中加入少量NaOH固體,平衡向 移動,
此時發生的現象是 。
正反應方向
減小
增大
正反應方向
OH-、NH3·H2O、NH3
逆反應方向
有氣體放出
針對訓練
針對訓練:嘗試分析這三個ν—t圖分別改變的是哪個條件?
0
ν
t
ν(正)
ν(逆)
原平衡
ν′(正)
ν′(逆)
新平衡
的濃度
t2
t
0
ν
ν(正)
ν(逆)
原平衡
ν′(正)
ν′(逆)
的濃度
t1
t2
0
ν
t
ν(正)
ν(逆)
原平衡
ν′(正)
ν′(逆)
新平衡
的濃度
t1
t2
增大反應物
增大生成物
減小反應物
只要是增大濃度,不論增大的是反應物濃度,還是生成物濃度,新平衡狀態下的反應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狀態;
減小濃度,新平衡狀態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狀態。
結論: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2.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圖2-6壓強對平衡的影響
【實驗原理】
【實驗方案設計思路】
變量控制
溫度等因素不變,只改變壓強(可通過改變體積改變壓強)
縮小體積
壓強增大
增大體積
壓強減小
【實驗2-2】
實驗 體系壓強增大 體系壓強減小
現象
結論
2.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氣體顏色先變深,后變淺
最終比原來深
氣體顏色先變淺,后變深
最終比原來淺
其他條件不變,
增大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移動
其他條件不變,
減小壓強,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
2.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aA(g)+bB(g) cC(g)+dD(g) a+b > c+d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①增大壓強,v’正 >v’逆,平衡 移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②減小壓強,v’逆>v’正,平衡 移

ν-t圖象解釋
Ⅰ.縮體反應:
縮體
增體
aA(g)+bB(g) cC(g)+dD(g) a+b < c+d
①增大壓強,v’逆 > v’正,平衡 移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②減少壓強,v’正> v’逆,平衡 移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增大壓強,平衡向 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向 方向移動。
縮體
增體
Ⅱ.增體反應:
Ⅲ.等體反應:
aA(g)+bB(g) cC(g)+dD(g) a+b = c+d
v
t
v’正= v’逆
v正= v逆
壓強變化 等體反應的化學平衡。
不改變
結論:
v
t
v’正= v’逆
v正= v逆
2.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2)從化學反應平衡常數角度解釋:
mA(g) + nB(g) pC(g) + qD(g)
平衡濃度(mol/L) a b c d
增大壓強為
原來的2倍時:
mA(g) + nB(g) pC(g) + qD(g)
濃度(mol/L) 2a 2b 2c 2d
m+n>p+q ( 體反應),p+q –(m+n) 0, Q K,平衡 向移動
m+nm+n=p+q ( 體反應),p+q –(m+n) 0 ,Q K,平衡______



<
<

>
>



不移動
針對訓練:
例、壓強的變化不會使下列反應的平衡發生移動的是( )
A、H2(g)+I2(g) 2HI(g)
B、 N2(g)+3H2(g) 2NH3(g)
C、2SO2(g)+O2(g) 2SO3(g)
D、 C(s)+CO2(g) 2CO(g)
E 、 Fe3++n SCN- [Fe(SCN)n] 3-n
A E
固態或液態物質的體積受壓強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當平衡混合物中都是固態或液態物質時,
改變壓強后化學平衡一般不發生移動。
注意點:
針對訓練:
例:在N2(g)+3H2 (g) 2NH3 (g)密閉反應體系中,充入He氣體:
⑴容積不變時,反應物質濃度—————,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⑵氣體壓強不變時,氣體物質的濃度———,化學平衡向—————方向移動
不變
不變
不移動
減小
增體
壓強變化若沒有引起濃度的變化,
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____________。
不變
不移動
注意點:
改變壓強平衡一定移動嗎?
不一定
①若反應無氣體參與,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
②若反應前后氣體總體積不變,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
③若是恒容條件下充入惰性氣體,改變壓強平衡不移動。
歸納總結:
例、恒溫下, 反應aX(g) bY(g)+cZ(g)達到平衡后, 把容器體積壓縮到原來的一半且達到新平衡時, X的物質的量濃度由0.1mol/L增大到0.19mol/L,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a>b+c
B、 a<b+c
C、 a=b+c
D、 a=b=c
A
針對訓練:
課堂小結:
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
濃度
①c反增大:平衡正向移動
②c生增大:平衡逆向移動
③c反減小:平衡逆向移動
④c生減小:平衡正向移動
壓強
①增大壓強(縮小體積),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進行。
②減小壓強(增大體積),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進行。
還有哪些條件能使化學平衡被破壞是平衡發生移動?
影響平衡移動的因素
濃度
①c反增大:平衡正向移動
②c生增大:平衡逆向移動
③c反減小:平衡逆向移動
④c生減小:平衡正向移動
壓強
①增大壓強(縮小體積),平衡向氣體體積縮小的方向進行。
②減小壓強(增大體積),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進行。
還有哪些條件能使化學平衡被破壞是平衡發生移動?
知識回顧
【實驗原理】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實驗方案設計思路】
變量控制
濃度等因素不變,只改變溫度
升高溫度
降低溫度
放在熱水浴中
放在冰水浴中
【實驗2-3】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實驗探究
實驗 浸泡在熱水中 浸泡在冰水中
現象
結論
熱水
冰水
氣體紅棕色加深
氣體紅棕色變淺
升高溫度,NO2濃度增大
降低溫度,NO2濃度減小
大量實驗證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升高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_______反應的方向移動;
降低溫度,會使化學平衡向_______反應的方向移動。
吸熱
放熱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ν-t圖象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T↑ v正↑、v逆↑
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混合物受熱時,速率均( ),但 ,故平衡向 方向移動;
增大
△ (吸熱)>△ (放熱)
吸熱反應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ν-t圖象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T↓ v正↓、v逆↓
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
2、混合物遇冷時,速率均( ),但 ,
故平衡向 方向移動;
減小
△ (吸熱)<△ (放熱)
放熱反應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ν-t圖象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T↑ v正↑、v逆↑
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1)從化學反應速率角度解釋:
ν-t圖象解釋
t2
v’正 = v’逆
v’逆
v’正
平衡狀態Ⅱ
v正= v逆
v正
v逆
t1
t
v
0
平衡狀態Ⅰ


注意:圖像無連接點
T↓ v正↓、v逆↓
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
3.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解釋
(2)從化學反應平衡常數角度解釋:
不同溫度下H2(g) + I2(g) 2HI(g) △H<0 的平衡常數
溫度 623K 698K 763K
濃度平衡常數 66 .9 54.4 45.9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升高溫度使K減小,Q>K,
正反應為吸熱反應:升高溫度使K增大,QQ不變
T
移動方向
K變化
△H
平衡向逆反應方向(吸熱方向)移動。
平衡向正反應方向
(吸熱方向)移動。
針對訓練:
反應:A(g)+3B(g) 2C(g) ΔH<0達到平衡后,
將反應體系的溫度降低,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正反應速率增大,逆反應速率減小,平衡向右移動
B、正反應速率減小,逆反應速率增大,平衡向左移動
C、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都減小,平衡向右移動
D、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都減小,平衡向左移動
C
影響化學 平衡的因素 改變條件 移動方向
濃度 增大反應物濃度
減小反應物濃度
增大生成物濃度
減小生成物濃度
壓強 增大壓強
減小壓強
溫度 升高溫度
降低溫度
歸納總結:
正向
逆向
逆向
正向
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
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
吸熱方向
放熱方向
上述平衡移動的結果有沒有共同的規律?
三、勒夏特列原理
1、定義:
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溫度、壓強及參加反應的物質的濃度),
平衡就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該結論就是勒夏特列原理,也稱化學平衡移動原理。
(1)適用范圍
適用于任何動態平衡體系
(2)適用條件
能影響化學平衡的外界條件
2、平衡移動的結果:
“減弱”外界條件的影響,而不能消除外界條件改變的影響
三、勒夏特列原理
“減弱”而不是“消除”外界條件的影響。
舉個例子
原平衡(100℃)
升溫到200℃
減弱(降溫)
吸熱反應方向移動
新平衡(溫度介于100-200℃之間)
減弱但不抵消
綜上所述:改變濃度、壓強、溫度等因素可以提高反應產率或者抑制反應進行的程度。
思考并完成下列表格 2SO2(g) + O2(g) 2SO3(g)
“減弱”而不是“消除”外界條件的影響。
條件的改變 平衡移動的方向 新平衡建立時
具 體 增大O2的濃度
減小SO3的濃度
增大壓強
升高溫度
抽象 改變一個條件
向右即O2濃度減小的方向
O2濃度較原平衡大
向右即SO3濃度增大的方向
SO3濃度較原平衡小
向右即壓強減小方向
總壓強比原平衡大
向左即溫度降低的方向
平衡溫度比舊平衡高
減弱這種改變
不能抵消這種改變
解讀:勒夏特列原理
1、原理僅適用于已經達到平衡的反應體系,
2、原理只適用于判斷“改變一個條件”時平衡移動的方向。
若同時改變多個影響平衡移動的幾個條件,則不能簡單的依據該原理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只有在改變條件時對平衡移動的影響方向一致時,才能根據該原理進行判斷。
不可逆過程或者未達到平衡的可逆過程均不能使用該原理。
此外,勒夏特列原理對所有的動態平衡(如電離平衡等)都適用。
解讀:勒夏特列原理
3、原理中的“減弱”不等于“消除”,更不是“扭轉”,即平衡移動不能將外界影響完全消除,而只能減弱。
例如,平衡體系的壓強為P,若其他條件不變,
將體系的壓強增大到2P,平衡將向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
達到新平衡的體系,壓強介于P—2P之間。
4、應用原理時應弄清是否真的改變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
例如:對于aA(g)+bB(g) cC(g)+dD(g),當a+b=c+d時,即使改變壓強,化學平衡也不移動。
例如,改變平衡體系中固體或純液體的量,對于有氣體存在的化學平衡體系,在定容、定溫條件下充入惰性氣體等未改變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
還要弄清可逆反應是否存在能否減弱某項條件改變的反應方向。
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N2+3H2 2NH3 △H<0
高溫、高壓
催化劑
在工業生產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提高合成氨的產率。請利用有關知識分析采取這些措施的原因
1.向反應器中注入過量N2。
2.在高壓下進行反應。
3. 及時移去液氨。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4.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論分析
催化劑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
正反應的活化能降低,
逆反應的活化能也降低,
正逆反應的活化分子百分數增加倍數相同,
正逆反應速率增加的倍數也相等。
催化劑不能改變達到平衡狀態的反應混合物的含量,
只改變到達平衡的時間。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4.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圖像分析
v'正=v'逆
催化劑可同等程度地改變正、逆反應速率,
含量
t
t1
t2
a
b
先拐先平
a使用催化劑
催化劑同步、等倍數改變v正和 v逆
結論:催化劑 使化學平衡發生移動;
改變反應混合物含量;但可以 達到平衡的時間。
不能

縮短
二、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4.催化劑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圖像分析
提醒 ①一般說的催化劑都是指的正催化劑,即可以加快反應速率。
特殊情況下,也使用負催化劑,減慢反應速率。
②用速率分析化學平衡移動的一般思路
ν′正= ν′逆
課堂小結
化學平衡的移動
原因
改變條件使v正 ≠ v逆
方向
v正 >v逆 Qv正 K逆反應方向移動
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濃度
壓強
溫度
勒夏特列原理
c反↗,正向;c反↘,逆向
c生↗,逆向;c生↘,正向
p↗,向氣體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
p↘,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
升吸降放
催化劑
——只影響反應速率,不影響化學平衡
課堂小結:
平衡移動的
判斷方法
根據速率判斷
①υ正 =υ逆:平衡不移動
②υ正 >υ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③υ正 <υ逆: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根據Q和K判斷
①Q < K,反應向正向進行
②Q = K,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③Q > K,反應向逆向進行
根據濃度判斷
①若體積不變,直接判斷。
②若體積變化,先轉化成物質的量,再作判斷。
練習、判斷正誤
(1)溫度可以影響任意可逆反應的化學平衡狀態(  )
(2)催化劑能加快反應速率,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產量,
也能提高反應物的轉化率(  )
(3)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化學平衡正向移動(  )
(4)升高溫度,反應速率加快,但反應物的轉化率可能降低(  )
(5)對于可逆反應,改變外界條件使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平衡常數一定增大(  )
(6)升高溫度,化學平衡常數增大(  )
(7)平衡移動,平衡常數不一定改變,但平衡常數改變,
平衡一定發生移動(  )

×
×

×
×

練習、對可逆反應2A(s)+3B(g) 2C(g)+2D(g) ΔH<0,
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平衡,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②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v正減小
③壓強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動,v正、v逆不變
④增大B的濃度,v正>v逆
⑤加入催化劑,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A、①② B、④
C、③ D、④⑤
B
已知: =-92.4kJ.mol-1,反應過程中,反應速率的變化如圖所示,請根據速率的變化回答采取的措施
t1
t2
t3
t4
增大c(N2)或c(H2)
加入催化劑
降低溫度
增大壓強
速率增大:升溫、加壓、增大濃度、加催化劑
速率減小:降溫、減壓、減小濃度
正逆速率相對大小:確定平衡移動方向。
學習目標:
1.掌握濃度-時間圖(重點);
2.理解某物質的轉化率(或百分含量)-時間-溫度(或壓強)圖;
3.理解某物質的轉化率(或百分含量)-溫度(或壓強)圖(難點);
4.了解其他特殊的平衡圖像。
補充:化學平衡圖像
例:
t
c
C
A
B
0.3
0.2
0.1
可用于:
(1)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反應物的轉化率:
A+2B 3C
A的轉化率=________
B的轉化率=________
33.3%
66.7%
練:
A
B
C
t
c
0.4
0.3
0.2
0.1
(1)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反應物的轉化率:
5A 3B+2C
A的轉化率=________
62.5%
一、濃度—時間(c—t)圖像:
a使用了催化劑
轉化率不變 ,
解題原則:
二、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時間—溫度(或壓強)圖像:
——先出現拐點的,反應則先達到平衡
先拐先平
先拐先平
二、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時間—溫度(或壓強)圖像:
T2 > T1
溫度↑, 產率↓ ,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解題原則:
“先拐先平,數值大”
——先出現拐點的,反應則先達到平衡
①確定ΔH
mA(g)+nB(g) pC(g)+qD(g) ΔH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升溫右移
ΔH<0
二、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時間—溫度(或壓強)圖像: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p2 > p1
壓強↑,轉化率↓ ,
正反應為氣體分子數增大反應
②確定左右氣體系數
解題原則:
“先拐先平,數值大”
——先出現拐點的,反應則先達到平衡
加壓左移
m+n<p+q
三、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溫度(或壓強)圖像:
單看壓強為105 Pa曲線:
溫度↑, 百分含量↓ ,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溫度T不變,作輔助線:
壓強↑,百分含量↑ ,
正反應為氣體分子數減小反應
③同時確定ΔH和左右氣體系數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m+n>p+q
ΔH<0
三、百分含量(或轉化率)—溫度(或壓強)圖像:
單看溫度為400℃曲線:
壓強 ↑, 百分含量 ↓ ,
正反應為氣體分子數增大反應
壓強P不變,作輔助線:
溫度↑,百分含量 ↓ ,
正反應為放熱反應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③同時確定ΔH和左右氣體系數
m+n<p+q
ΔH<0
看圖像“五步走”
一看軸
橫坐標和縱坐標的意義
二看點
起點、拐點、交點、終點、最高點的意義
三看曲線
曲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
四看輔助線
在相同溫度或相同時間,對應的點
五看量的變化
濃度、溫度、轉化率、物質的量斜率的變化
課堂練習:
一定條件下,下列反應中水蒸氣含量隨反應時間的變化趨勢符合下圖的是(  )
A
四、其它特殊的圖像: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T
v
v逆
v正
T1
T2
溫度由T1升到T2,
v正>v逆,
平衡右移,
T
v
v正
v逆
正反應吸熱
平衡點
溫度升高,
v正>v逆,
平衡右移,
正反應吸熱
平衡點
平衡點



四、其它特殊的圖像: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T
C%
450℃
平衡點
溫度升高,C%減小,
平衡左移,逆反應吸熱
正反應放熱
P
A%
P1
平衡點
壓強增加,A%增加,
平衡左移,逆反應縮體
m+n

四、其它特殊的圖像: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P
v
v正
v逆
平衡點
m+n> p+q
壓強增加,
v正>v逆,
平衡右移,正反應縮體
交點為平衡狀態,
交點左側為達平衡過程,
右側為平衡移動過程
①找平衡點
②平衡后改變條件對速率或轉化率、百分含量的影響。
再用勒夏特列原理進行分析。
解題原則:

研究下列圖像,分析對應可逆反應 焓變特點、計量數m+n和p+q的大小關系
mA(g)+nB(g) pC(g)+qD(g) ΔH
四、其它特殊的圖像:
L線上所有的點都是平衡點。
左上方(E點),
A%大于此壓強時平衡體系中的A%,
E點必須朝正反應方向移動才能達到平衡狀態,
所以,E點v正>v逆;
則右下方(F點)v正線為平衡點
線外未平衡點
四、其它特殊的圖像:
對于 m A (g) + n B (g) p C (g) △H 有如圖所示的變化,則:
①p1與 p2 的關系是 ;
②m + n 與p的關系是 ;
③T1 與 T2的關系是 ;
④△H 0。
C%
t
0
T2 P2
T1 P2
T1 P1
P2 > P 1
m + n > p
T 1>T2
<
圖象中有三個量時
定“一”議“二”
解題原則:
對于2A(g)+B(g) C(g)+3D(g) △H>0 ,有如下圖所示的變化,
圖中Y軸可能表示:
A、B物質的轉化率
B、正反應的速率
C、平衡體系中的A%
D、平衡體系中的C%
P
Y
100℃
200℃
300℃
增體反應
A、D
右圖曲線a表示放熱反應X(g)+Y(g) Z(g)+M(g)+N(s)進行過程中X的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若要改變起始條件,使反應過程按b曲線進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升高溫度
B.加大X的投入量
C.加催化劑
D.減小體積
等體反應
CD
遵守兩個原則:①定一議二;②先拐先平。
小結
化學平衡圖像題的解題方法
一、看圖像
1、一看軸,即橫坐標和縱坐標的意義。
2、二看點,即一些特殊點如起點、拐點、交點、終點、最高點的意義。
3、三看線即弄清圖像中線的走向和變化趨勢。
4、四看輔助線弄清圖像斜率的大小。
5、五看量的變化如濃度、溫度、轉化率、物質的量斜率的變化等。
二、想規律:依據圖像信息,利用平衡移動原理,分析可逆反應的特征
三、做判斷:先拐先平數值大,定一議二
課堂達標
1、下列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釋的是( )
①棕紅色NO2加壓后顏色先變深后變淺
②Fe(SCN)3溶液中加入固體KSCN后顏色變深
③氯水宜保存在低溫、避光條件下
④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應,往往加入過量的空氣
⑤打開易拉罐有大量氣泡冒出
⑥加催化劑,使氮氣和氫氣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氨氣 

課堂達標
2、如圖是關于反應A2(g)+3B2(g) 2C(g)(正反應為放熱反應)的平衡移動圖像,影響平衡移動的原因可能是( )
A.升高溫度,同時加壓
B.降低溫度,同時減壓
C.增大反應物濃度,同時減小生成物濃度
D.增大反應物濃度,同時使用催化劑
C
課堂達標
3、對于可逆反應mA(g)+nB(g) qC(g) ΔH=a kJ·mol-1,其反應速率隨溫度或壓強的變化如下圖所示。下列關系式正確的是( )
A.m+n>q,a>0 B.m+n<q,a<0
C.m+n>q,a<0 D.m+n<q,a>0
等溫或等壓線
B
平衡狀態
v正=v逆
溫度升高v正壓強增大v正課堂達標
4 、課本P40T5在容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一定量的SO2、O2發生反應:2SO2(g)+O2(g) 2SO3(g)。溫度分別為t1和t2時,SO3的體積分數隨時間的變化如右圖。該反應的△H____0(填“>”“<”或“=”,下同);若t1、t2時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分別為K1、K2, 則K1______K2。
<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峨县| 吉安市| 旬阳县| 桂东县| 普陀区| 突泉县| 阿拉善左旗| 临安市| 汝南县| 新乡市| 红安县| 江孜县| 儋州市| 普陀区| 略阳县| 呼玛县| 靖宇县| 邻水| 喀喇沁旗| 全州县| 巨鹿县| 西乌珠穆沁旗| 洪湖市| 奎屯市| 遂平县| 饶平县| 邯郸县| 青阳县| 昆山市| 牡丹江市| 沐川县| 桃源县| 上虞市| 即墨市| 阿拉善右旗| 日土县| 阿鲁科尔沁旗| 安庆市| 亚东县| 金华市|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