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三章 能量的轉化與守恒第4節 簡單機械浙教版 科學(初中)九年級上1課堂導入觀察思考你能想起哪些滑輪的應用?利用滑輪,人可以輕松拉起一輛摩托車,與滑輪哪些因素有關?互動學習2一、定滑輪和動滑輪1.觀察滑輪,并指出它的結構特點。滑輪是一種周邊有槽,可以繞著中心軸轉動的輪子。使用滑輪工作時,根據滑輪軸的位置是否移動,可將滑輪分成定滑輪(fixed pulley)和動滑輪(moving pulley)兩類。定滑輪動滑輪定滑輪的軸固定不變,動滑輪的軸隨鉤碼一起移動。2.請用滑輪、細線、鐵架臺等設計兩種方案,要求利用滑輪把鉤碼提升起來,在圖中畫出實驗裝置示意圖。oo方案一滑輪的軸固定不動就是定滑輪。支點在軸心o處方案二滑輪的軸跟物體一起運動是動滑輪。支點在邊緣o處。3.利用設計的方案,組裝好裝置,提升鉤碼。1、如圖甲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的重G1。甲乙F1G12、如圖乙所示,通過定滑輪用彈簧測力計勻速向下拉動鉤碼,記錄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1,并與鉤碼的重相比較。使用定滑輪,無論拉力方向怎么變化,彈簧秤的拉力始終與鉤碼重力相等即:F1 =F2 =F3 =G1丙G1F3F2改變拉力的方向,如圖丙所示,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是否發生變化?結論:定滑輪特點: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距離,但能改變力的方向。始終不變丁G2F2F2讀數近似等于鉤碼和滑輪的總重的一半。3.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和滑輪的總重G2。如圖丁所示,通過動滑輪用彈簧測力計勻速向上拉動鉤碼,記錄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2,并與鉤碼和滑輪的總重相比較。動滑輪特點: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的力,而且費距離。結論: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實際所用的力要大一些。F1L2L1F2=G你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來分析論證嗎?G定滑輪在使用時,相當于一個等臂杠桿,動力臂和阻力臂都等于滑輪的半徑。在圖乙、丁中分別作出定滑輪、動滑輪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并找出動力臂和阻力臂之間的關系。分析為什么使用定滑輪不省力,而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因此:只使用定滑輪,無論拉力方向怎么樣,F=G所以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F1F2=GO由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即:F1L1=GL2所以:F1 =G因為:L1=L2OL1L2F2F1動滑輪在使用時,O 點為杠桿支點,滑輪的軸為阻力作用點,提升重物時,若不改變拉力的方向,則動滑輪相當于動力臂是阻力臂2 倍的省力杠桿。由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即:F1L1=GL2所以F1 =G/2因為 L1=2L2L1L2F2=GF1因此: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互動學習2二、滑輪組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動滑輪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1、滑輪組: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那么,使用滑輪組時,拉力的大小究竟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滑輪組優點:不但可以省力,而且可以改變力的方向。2、實驗探究:滑輪組的拉力和物重的關系(1)實驗器材:定滑輪、動滑輪、彈簧測力計、細繩、鐵架臺、鉤碼。(2)實驗步驟: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和動滑輪的總重G。②按如圖甲所示方式勻速拉動繩子,記錄此時承擔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繩子股數和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1。你知道承擔重物繩子股數有多少嗎?承擔重物繩子即與動滑輪連接的繩子股數n=4F1③.按如圖乙所示方式勻速拉動繩子,記錄此時承擔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繩子股數和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2。乙承擔重物繩子即與動滑輪連接的繩子股數n=5F2滑輪組的拉力和物重的關系記錄表實驗 鉤碼和動滑輪的總重 (牛) 承重繩子股數 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牛) 拉力與物重關系甲 4.13 4 1.04乙 4.13 5 0.83F1=G/4F2=G/5實驗結論:拉力F的大小與承擔物體總重的繩子段數n有關。在使用滑輪組吊重物時,若動滑輪重力和摩擦力不計,動滑輪被幾股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1nF=GS=nh杠桿、滑輪等簡單機械,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使用它們時,有的可以少移動距離,有的卻要多移動距離。在使用簡單機械時,你認為省力或費力、省距離或費距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使用簡單機械時,省力的就要費距離,且力是幾分之一、距離就是相應的幾倍;費力的就可以省距離,且力是幾倍、距離就是幾分之一。[例題]纏繞滑輪的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300 牛,用它連接成如圖3-49 所示的滑輪組,能否提升600 牛的重物?(已知動滑輪重20 牛,摩擦及繩的質量不計)解:在圖所示的滑輪組中,重物和動滑輪的總重G= 600 牛+ 20 牛= 620 牛。因為總重是由2 股繩子承擔,所以,所用的拉力為:可見,拉力大于繩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所以不能用來提升600 牛的重物。答:該滑輪組不能用來提升600 牛的重物。F=G/2=310N3課堂小結典例分析考點一:定滑輪和動滑輪4【典型例題1】重力均為1 N的A、B滑輪如圖所示組裝,重物G重20 N,繩端拉力為F。若不計摩擦,在勻速提起重物時,下面結論中,正確的是( )A.A、B均為定滑輪,F=20 NB.A、B均為動滑輪,F=5.5 NC.A為定滑輪、B為動滑輪,F=10.5 ND.A為定滑輪、B為動滑輪,F=9.5 ND【遷移訓練1】小科、小明和小紅進行探究定滑輪的特點的實驗。(1)這個探究活動中彈簧測力計需要測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科、小明和小紅分別利用如圖甲、乙和丙所示方法對彈簧測力計進行調零。然后他們進行圖丁的實驗操作,則正確的實驗操作是( )A. 甲 B. 乙 C. 丙 D. 都可以(3)本實驗始終利用圖丁的方式拉彈簧測力計,對下列實驗探究方案的分析,最合理的是________。A方案一:拉相同數量鉤碼,多次測量求平均值。B方案二:拉不同數量鉤碼,各測一組數據。鉤碼重力與彈簧測力計拉力BB考點二:滑輪組【典型例題1】小柯用圖中裝置提升重為400N的物體,不計摩擦和滑輪自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兩個滑輪均為定滑輪B. 人將繩子拉過1m,物體也上升1mC. 物體勻速上升時,人對繩子的拉力為200ND. 使用該裝置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C【遷移訓練1】如圖所示(滑輪組的繞繩未畫出),人以力F向下拉動繞在滑輪組的繩子一端10s,使繩端勻速向下移動了1.5m,重為G物=550N的物體勻速上升了0.5m,己知每個滑輪的質量均為m輪=5kg,滑輪與軸間的摩擦可以忽略不計(g=10N/kg)。(1)按題意畫出滑輪組的繞繩。(2)人所做功的功率多大?(2)每個滑輪的重力G輪=m輪g=5kg×10N/kg=50N根據繞繩情況可知,拉力F=(G物+ G輪)/3=(550N +50N)/3=200N拉力的功率P=W/t=Fs/t=200N×1.5 m/10s=30W(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