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義;2.會用基底表示某一向量;3.通過學習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讓學生體驗數學的轉化思想,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1.重點: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內容敘述與理解;用基底表示向量、用向量方法證明簡單的幾何命題2.難點:證明幾何命題中的向量思想課前預習 自主梳理知識點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條件 e1,e2是同一平面內的兩個不共線向量結論 對于這一平面內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對實數λ1,λ2,使a=λ1e1+λ2e2基底 若e1,e2不共線,把{e1,e2}叫做表示這一平面內所有向量的一個基底1.如果e1,e2是共線向量,那么向量a能否用e1,e2表示?為什么?提示:不一定,當a與e1共線時可以表示,否則不能表示.2.平面向量的基底是唯一的嗎?提示:不是.平面內任意兩個不共線的向量都可以作為基底,基底一旦確定,平面內任一向量都可以用這一個基底唯一表示.自主檢測1.判斷正誤(正確的寫正確,錯誤的寫錯誤)(1)基底中的向量不能為零向量.( )(2)平面內的任何兩個向量都可以作為一個基底.( )(3)若不共線,且,則. ( )(4)平面向量的基底不唯一,只要基底確定后,平面內的任何一個向量都可被這個基底唯一表示.( )(2021·全國·模擬預測)2.如圖,在平行四邊形中,是邊的中點,是的一個三等分點(),若存在實數和,使得,則( )A. B. C. D.(2023·高一課時練習)3.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為BC的中點,F為AE的中點,則( )A. B. C. D.(2023·廣東韶關·統考模擬預測)4.已知是平行四邊形,,若,則( )A. B.1 C. D.(2021下·福建福州·高一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學校考期中)5.在中,點為對角線上靠近點的三等分點,連結并延長交于,則( )A. B.C. D.新課導學學習探究環節一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物理學中的基本方法:受力分析與力的分解在物理學中,受力分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式,而力的分解是受力分析的重中之重.力的分解隨著問題場景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考慮如圖所示的兩個物體,圖1中的物體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圖2中的物體放在光滑斜面上,兩個物體都受到同樣的拉力F(假設拉力方向與斜面不平行).問題1:試運用物理學知識將力進行適合的分解.追問:你在分解的時候使用了怎樣的向量運算法則?【預設的答案】如圖所示,預設為大部分學生的分解結果.【設計意圖】對于高一學生而言,力是最常接觸、最常處理的向量(矢量),采用之前已經學過的力的分解作為引入,能夠讓學生從熟悉的情境著手,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知道,已知兩個力,可以求出它們的合力;反過來,一個力可以分解為兩個力.如圖6.3-1,我們可以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通過作平行四邊形,將力分解為多組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由力的分解得到啟發,我們能否通過作平行四邊形,將向量分解為兩個向量,使向量是這兩個向量的和呢 問題2:選取平面內的任意兩個兩個不共線的向量,假設向量與都不共線,試將按的方向進行分解.環節二 觀察分析,感知概念探究如圖6.3-2 (1), 設,是同一平面內兩個不共線的向量, 是這一平面內與,都不共線的向量.如圖6.3-2 (2),在平面內任取一點,作,,,將按,的方向分解,你有什么發現 如圖6.3-3,過點作平行于直線的直線,與直線交于點;過點作平行于直線的直線,與直線交于點,,由與共線,與共線可得,存在實數,,使得,,所以,也就是說,與,都不共線的向量都可以表示成的形式.當是與,共線的非零向量時, 也可以表示成的形式;當是零向量時, 同樣可以表示成的形式. (為什么 )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可以動態地展示.【活動預設】(1)分組活動,首先讓學生嘗試將向量進行分解,然后交流成果.(2)教師講解,將本題的分解過程完整板書.以向量為對角線,根據所在直線作平行四邊形,則根據平行四邊形法則可找到向量在方向上的分向量.容易看出這兩個分向量分別與共線,根據共線向量定理,他們分別可以寫成的形式,其中都是確定且唯一的實數.于是,向量可以寫成如下的分解式:.同理將的分解方式也進行板書.題目中向量的方向如此設計,可能會使一部分初學的學生有困難,故合作交流時會提示“直線的無限延展性”.(3)展示信息技術作圖,用大量實例直觀展示同一平面內任意向量關于的分解過程.環節三 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上述討論表明,平面內任一向量都可以按,的方向分解,表示成的形式,而且這種表示形式是唯一的.事實上,如果還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可得.由此式可以推出,全為0 (假設,不全為0,不妨假設,.由此可得,共線.這與已知,不共線矛盾),即,.也就是說,有且只有一對實數,,使.綜上,我們得到如下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是同一平面內的兩個不共線向量,那么對于這一平面內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對實數,,使.若,不共線,我們把叫做表示這一平面內所有向量的一個基底(base).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任一向量都可以由同一個基底唯一表示, 這為我們研究問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設計意圖】前面創設的實際情境與數學情境是為本節的重要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而服務的,需要通過清晰準確的敘述和解釋來抓住學生的思維,帶領學生更深刻的思考.環節四 辨析理解,深化概念例1 如圖,,不共線,且,用,表示.解:因為,所以.觀察,你有什么發現?平面向量的等和線,“爪”字型圖及性質:(1)已知,為不共線的兩個向量,則對于向量,必存在,,使得.則,,三點共線 .當,則點與位于同側,且位于與之間.當,則與位于兩側.時,當, 則在線段上;當 ,則在線段的延長線上(2)已知在線段上,且,則.問題3:觀察分解式兩基底的系數,你發現了什么?再分別觀察以及的位置關系,你又發現了什么?試討論并總結你的觀察.探究并證明以下問題:若在直線上有一點,滿足,試用表示【預設答案】教師將該結論板書總結:三點共線的重要結論環節五 概念應用,鞏固內化例2 如圖6.3-5,是的中線, ,用向量方法證明是直角三角形.分析: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任一向量都可由同一個基底表示,本題可取為基底,用它表示,.證明,可得,從而證得是直角三角形.證明:如圖6.3-6,設,,則,,于是..因為,所以.因為,,所以 .因此.于是是直角三角形.向量的數量積是否為零,是判斷相應的兩條線段(或直線)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設計意圖】(1)初步熟悉用基底表示向量的一般過程,回顧向量運算法則.(2)借助階梯式的設問,一步步深入探究關于三點共線的結論,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與問題解決意識.環節六 歸納總結,反思提升 我們在本節課中學習了如下知識: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內容用基底表示向量的一般方法三點共線的重要性質用向量方法證明簡單的幾何命題【設計意圖】再次回憶、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鞏固加深印象,為后續學習做準備.環節七 目標檢測,作業布置完成教材:第27頁 練習 第1,2,3,題第36頁 習題6.3 第1,11(1)題備用練習(2021下·高一課時練習)6.O為ABCD的對角線的交點,,,則等于( )A. B.C. D.(2022·高一單元測試)7.在△中,AB邊上的高為CD,,,,則( )A. B.C. D.(2023下·陜西西安·高一統考期中)8.如圖,點是正方形的中心,為線段的中點,則( )A. B.C. D.(2023下·湖北武漢·高一武漢市第一中學校聯考期中)9.如圖所示,點為的邊的中點,為線段上靠近點B的三等分點,則( )A. B. C. D.(2023·湖北·高二統考學業考試)10.如圖,在任意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AD,BC的中點,且,則實數( ) A. B.2 C. D.3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 正確 錯誤 正確 正確【分析】根據題意,結合向量的定義,平面向量基底的定義,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逐項判定,即可求解【詳解】對于(1)中,因為零向量和任意向量共線,所以基底中的向量不能為零向量,所以(1)正確;對于(2)中,平面內不共線的兩個向量才可以作為一個平面基底,所以(2)錯誤;對于(3)中,由不共線,且,根據向量的運算法則,可得,所以(3)正確;對于(4)中,根據平面基底的定義,可得平面向量的基底不唯一,根據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得平面內的任何一個向量都可被這個基底唯一表示,所以(4)正確.故答案為:(1)正確;(2)錯誤;(3)正確;(4)正確.2.C【分析】根據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利用向量的線性運算進行向量的基底表示,即可得的值.【詳解】因為是的一個三等分點(),所以.因為是邊的中點,所以.又,所以.故選:C.3.C【分析】根據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平面向量的共線定理、平面向量的加法的幾何意義,結合已知和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進行求解即可.【詳解】故選:C【點睛】本題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平面向量共線定理、平面向量的加法的幾何意義,屬于基礎題.4.C【分析】根據平面向量線性運算法則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計算可得.【詳解】因為,所以,所以,又,所以,.故選:C.5.B【分析】把向量作為基底,根據題意可得為的中點,然后根據向量的加減法法則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求解即可【詳解】解:因為點為對角線上靠近點的三等分點,所以,因為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所以∥,所以,所以,所以,,故選:B6.B【分析】根據向量的線性運算法則即可求解.【詳解】由得,即,所以故選:B7.D【分析】由已知條件可得,再由及向量加法的幾何意義即可得結果.【詳解】由題設,△△△且,則,所以.故選:D8.D【分析】根據條件可得出,,從而可得出結果.【詳解】根據條件:,故選:D.【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向量加法和數乘的幾何意義,屬于基礎題.9.C【分析】根據平面向量的線性運算結合圖像將用、表示,即可得出答案.【詳解】解:.故選:C.10.B【分析】先將分別用表示,再結合題意即可得解.【詳解】,,所以,又因為,所以.故選:B.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