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6張PPT)第1課彩陶發源于距今約100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記錄著人類文明初期的文化與生活。1234彩陶罐 新石器時代陶器用陶土作為坯胎,用火燒制而成的器物。窯溫在900—1050度。用彩繪顏料裝飾過的陶器,稱為彩陶。半坡型廟底溝型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圓底或平底盆大口、小底、曲腹長頸短頸無頸小口寬肩雙耳1. 你能嘗試根據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紋樣裝飾推斷其用途,并由此想象原始人類的生活情景嗎?彩陶 旋紋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彩陶船形壺 新石器時代2.這個彩陶罐的裝飾紋樣會讓你聯想到什么?3.依據這組人物的裝扮,說說他們的舞蹈具有什么意義。4.仔細觀察,說一說人面魚紋是由哪幾種圖形構成的。鋸齒菱格紋彩陶雙耳罐彩陶 旋紋尖底瓶 新石器時代彩陶船形壺 新石器時代 你能嘗試根據彩陶器物的造型和紋樣裝飾推斷其用途,并由此想象原始人類的生活情景嗎?鋸齒菱格紋彩陶雙耳罐 新石器時代這個彩陶罐的裝飾紋樣會讓你聯想到什么?美麗的多方連續圖案,均衡對稱,活潑生動 。依據這組人物的裝扮,說說他們的舞蹈具有什么意義。彩陶 舞蹈紋盆 新石器時代 彩陶藝術記錄了我們祖先的生產生活,也體現了他們的精神價值和審美趣味。彩陶紋飾-動物紋樣彩陶紋飾—自然紋樣彩陶紋飾—人物紋樣彩陶紋飾-幾何紋樣具象紋樣抽象紋樣彩陶魚紋圖案的變化 彩陶鳥紋圖案的變化彩陶蛙紋圖案的變化青銅器青銅器的制作過程制范陶模:“模”、“范”,都是制作陶器的工具。澆箸去范打磨青銅器的制作過程制成青銅是紅銅加錫或鉛制作的合金,色相為青,故稱青銅。早在夏初,華夏先民就開始制作青銅器,進入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四羊方尊 商代青銅器的種類兕觥(sigong,音四公)甗(yan)戟匜(yi,音儀)編鐘食器酒器兵器樂器水器車馬器秦始皇陵銅車馬,秦代農具饕餮是傳說中的一種貪食的惡獸。《呂氏春秋·先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青銅器的紋飾鳳紋夔龍紋象紋蟬紋青銅器的紋飾乳釘紋蟠螭紋云雷紋四羊方尊 商代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形成豐富精細的視覺效果。四羊與器身巧妙地結合為一體,器物的造型十分生動。邊緣的棱脊增強了器物造型的氣勢。學習活動二后母戊鼎 商代高133厘米,重875千克鼎耳:雙虎與人頭圖案四足:獸面紋飾帶:雙龍組成的獸面紋口耳腹足利簋(guǐ ) 西周口耳腹圈足座利簋(guǐ )西周簋腹內底部4行32字銘文記載了武王伐商 “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雙獸頭耳及垂珥方座飾有獸面紋云雷紋為地,分別再飾獸面紋、夔紋夔紋組成的獸面紋蓮鶴方壺 春秋高118厘米, 重64.28千克通體滿飾蟠螭紋。腹部四角各攀附立體飛龍。兩側用回首之龍形怪獸為耳。盛開的雙層蓮瓣,中立一鶴,昂首舒翅。圈足下兩個卷尾獸側首吐舌。東漢 馬踏飛鳥“馬踏飛鳥”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從力學上分析,使馬的重量落于一足,其余三足懸空,利用視覺的對稱均衡感,使飛馳的飛馬有了泰然不動的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奔馬昂首揚尾,三足騰空,頭微左顧,右后足踏一飛鳥,飛鳥兩眼似鷹,展翅回首。高118厘米高133厘米思考·練習紋 飾對比不同時代的青銅器后母戊鼎蓮鶴方壺時 代器 型用 途結 論利簋視 覺效 果銅奔馬商代西周春秋東漢鼎簋壺特殊形陪葬品素器禮器雙虎食人首紋獸面紋、龍紋、魚紋、云雷紋方正、厚重、莊嚴饕餮紋、夔紋、蟬紋、云雷紋禮器肅穆、厚重莊嚴、神秘輕盈、生動酒器水器蟠螭紋器形由厚重變得輕靈,造型由威嚴變得奇巧,手法由濃厚的神秘色彩而趨向寫實,裝飾紋樣也變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清新、活潑你對青銅器有了什么新的了解?青銅器的出現為社會進步帶來哪些變化?思考·總結溫度表層吸水性陶器瓷器普通的粘土瓷土(高嶺土)一般在1000度以下一般在1100度以上不施釉或施低溫釉多施釉胎質粗松,斷面吸水率高胎體堅固致密,斷面基本不吸水聲音敲擊聲發啞敲擊聲清脆陶器和瓷器的區別瓷器的發展歷程青花鴛鴦蓮紋盤 元代青釉弦紋瓷尊 商代原始青瓷,釉色滋潤穩重,造型端莊工整,樸實無華。商代:原始瓷器唐代瓷器的發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系統,一般以“南青北白”稱之。唐代邢窯白瓷唐代越窯青瓷隋唐:南青北白長沙窯花鳥執壺 唐代唐代長沙窯為釉下彩陶瓷的發源地,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瓷器紋飾題材民生活,其中的詩文書法,在當時十分罕見。唐代長沙窯除廣泛流傳全國,還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向外傳播的同時,也吸取了外域的藝術風格。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汝窯:釉色極佳,“似玉,非玉而勝似玉”。官窯:追求青銅器的造型和玉器的光澤。哥窯:巧妙利用斷裂紋(開片)。鈞窯:釉色千變萬化,史稱“窯變”。定窯:以刻花、印花做裝飾。宋代:五大名窯圖1圖2圖3圖4圖5北宋汝窯長頸瓶汝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宋代名為汝州,所以得名汝窯。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天青色汝窯杯子哥窯貫耳爐 宋代哥窯瓷器器型莊重穩定又不乏生動的變化。通體龜裂的開片紋自然天成,裂紋顏色黑黃交錯,故有“金絲鐵線”之稱。鈞窯三足洗 宋代鈞窯為古代北方瓷窯,窯址在鈞州境內(今河南禹州),故名。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窯瓷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 。定窯白釉孩兒枕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產白瓷著稱。元代:青花瓷元代 “鬼谷下山圖”青花瓷罐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使用含氧化鈷的青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制而成,屬于釉下彩。釉上彩釉下彩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半成品)上繪制各種紋飾,然后罩以白色透明又或者其他淺色血釉入窯,高溫1200到1400攝氏度一次燒成。(上色-上釉-燒制)釉上彩又稱爐彩,所謂釉上彩,就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后再入窯,經600到900攝氏度高溫烘烤而成。(上釉-燒制-上色-上釉-燒制)元代:釉里紅元代 青花釉里紅釉里紅是我國的傳統釉下彩裝飾之一,它是用銅做著色劑的色料,在胚體上描繪各種紋樣,然后施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氣氛燒成在釉里透出紅色的紋樣,故稱釉里紅因燒成合格品很困難,故極其名貴。釉里紅有單獨裝飾的,但大多數與青花相結合在一起進行裝飾,稱為青花釉里紅。元代 釉里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景德鎮窯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瓶 元代景德鎮窯青花折枝花果紋帶蓋梅瓶 明代思考·練習比較兩件青花梅瓶,說說它們釉色的差別。青花五彩云龍紋蓋罐 明代五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發展、盛行,其配方經過不斷的創新,并進行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后,才出現以紅、黃、綠、藍、黑、紫等為主的彩瓷。明清:彩瓷斗彩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彩瓷工藝。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最后入彩爐低溫燒成。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清乾隆 粉彩九桃瓶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面粉潤柔和,富于國畫風格。皇帝粉彩龍鳳紋印盒 清代清雍正 五彩花熏黃地琺瑯彩開光嬰戲紋瓶 清乾隆時期青花瓢紋葫蘆瓶 清代清代瓷器傳承了中國瓷器2000年的底蘊,擁有了精巧絕倫的陶瓷工藝,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的一頁。新石器時代—— ——產生商代中期—出現 ——由陶到瓷的過渡過程漢代—出現 ——標志瓷器的成熟隋唐—出現 ——宋代—官窯|民窯——五大名窯( )元、明、清— ——瓷器的高度發展“南 北 ”新石器時代——原始彩陶——產生商代中期—出現原始瓷器——由陶到瓷的發展過程漢代—出現青瓷——標志瓷器的成熟隋唐—出現白瓷——南青北白宋代—官窯|民窯——五大名窯(汝、哥、定、官、鈞)元、明、清—青花瓷、彩瓷——瓷器的高度發展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積淀著豐厚的文化信息,我們在贊嘆它們精美的造型和巧奪天工的技藝的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一個偉大民族的情感和智慧。通過對美術知識的廣泛涉獵,我們能夠了解更多的文化現象,以此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生活。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