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中國美術作品概覽(一)《鹿王本生故事圖》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敦煌石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的敦煌。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約1000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莫高窟現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結合的立體藝術。 [8]洞窟分南北兩區:南區492個洞窟是莫高窟禮佛活動的場所,北區243個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有時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1961年國務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作為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位于甘肅省的西部,從自然地理的位置上說,正處在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處。這里南接青海,西連新疆,自漢代以來一直就是中西交通的樞紐。 [3]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為抵御匈奴,設敦煌郡作為邊防哨所。自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后,作為西陲重鎮的敦煌,成為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交通樞紐、絲綢之路沿線的商業中心,以及各種民族與文化交匯的場域。其中,佛教文化和藝術在內的中西文明在這里交匯、碰撞,這是敦煌石窟藝術產生的歷史根源。輝煌燦爛的敦煌石窟飛天現今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魏晉南北朝時,曾把壁畫中的飛仙亦稱為飛天,后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佛教的飛天、道教的飛仙在藝術形象上互相融合。“飛”的造型方式,傳承了印度的天人乾達婆和緊那羅的造型,同時又融入了中國道教“羽人”的形象,最終形成了飛天的形象。飛天的形成包含了 “中國人對‘飛’的不解情結” 。他的飛舞給佛國世界帶來的歡樂、音樂、芳香,同時也給了信眾以精神解脫的自由。因此飛天的形象,“飛”的造型是繼承了傳統,并加入了中國人自己的理想。假如你是設計師,以飛天為元素,你會設計哪些作品?云岡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門統曇曜主持復法大業。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 [11],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1961年3月4日,云岡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7]截至2023年12月8日,云岡石窟景區年度游客人數突破300萬人次,門票收入突破2億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