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2017秋)科學一年級下冊每課教學反思第一單元 石頭與泥土1.石頭2.玩泥巴3.沙子與黏土第二單元 水4.水是什么樣的5.玩轉小水輪6.鹽和糖哪兒去了第三單元 空氣7.找空氣8.這里面有空氣嗎9.空氣是什么樣的第四單元 動物與植物10.形形色色的動物11.多姿多彩的植物12動物·人第一單元 石頭與泥土1.石頭1、小組合作任務明確具體。以小組為單位一起玩石頭跳房子的游戲。使學生認識到石頭的分類有不同的標準,同一塊石頭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以小組為單位觀察。組長提問組員輪流回答。提醒學生從多個特征上面來描述自己的石頭的特征,比較自己的石頭和他人的不同。在合作中樂于分享交流,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表達和建議。小組合作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2、氣泡圖孩子第一次接觸,通過師生合作完成氣泡圖,學生參與氣泡圖的繪制過程,會降低學生完成氣泡圖的難度。3、學生到黑板上通過小故事總計本節課的內容。把本課知識轉變成自己的小故事表達出來,靈活的鞏固了本節課知識點。本節課不足之處:1、應加強學生學習習慣和養成教育。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不夠專注,需要老師不斷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本節課中活動較多,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夠專注。2、科學觀察習慣和方法應加強指導和訓練。在教學中雖然告訴了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順序,但是學生再觀察石頭的時候容易忽視,仍然按照原來的習慣觀察,還應該加強訓練和指導。3、對學生的表達和問題的答案應該做出正確及時的評價。4、可以深入挖掘學生帶到學校的石頭材料,加深對石頭的觀察和描述。比如李曼彤采集的是火山巖,可以放在課下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火山巖的形成過程。劉子赫帶來的是好看的瑪瑙石,可以跟普通石頭進行對比,引導學生總結出石頭還具有透明度的特征。2.玩泥巴本周一年級的課程內容為玩泥巴,教學內容主要凸顯一個“玩”,帶著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課程從取材-選材-制作-再加工幾個方面展開。教學目標第一讓學生能意識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物質;第二通過篩泥土的活動,知道天然泥土中混雜著各種物體,泥土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第三通過做泥塑的活動,感受泥的特點。從課程本身出發,玩泥巴是特別好玩,學生興趣濃厚的一節課。從幾個班的情況看來,學生積極性很高,自己準備了實驗材料,興致盎然。但在上課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1、多數學生注意力完全被自己帶的土迷住了,所以注意力不集中。2、實驗環節小朋友過于興奮,不會認真的聽清楚注意事項盲目開始。3、課堂常規在興趣面前完全打折。4、課后的衛生清理工作加大,一年級很多同學不會清理桌面,有時候會影響下節課的課程展開。40分鐘內容需要反思的內容很多:第一課堂常規管理要到位,自己平時上課不夠嚴厲,給學生留下“松”老師的印象。之前認為科學課是一個放松大腦的時間,過分注重調動大家興趣忽略了常規強調,后來再抓困難重重。第二實驗環節考慮不夠細致,導致很多學生桌面搞的一團糟。第三時間把控要再精準。3.沙子與黏土觀察沙子與黏土,首先要教會學生識別這兩種物質,這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相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見,因此本活動通過信息技術介紹了一種通過“篩”來獲得黏土的簡易方法,讓學生知道黏土是極細的泥土顆粒。先讓學生進行猜測,看看學生對沙子與黏土的先前認知,再通過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為了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用軟件呈現倒數計時,讓學生有緊迫感,不拖拉;運用貼貼紙的方式來完成實驗報告單的填寫,既簡單又有趣,激發了學生科學實驗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實驗的有效性,并教導學實驗過程中要與人合作,互相配合,不爭搶,做個文明,友善的好學生。通過這個簡單的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這兩種物質的滲水現象有什么不同。這個活動并不需要上升到對兩種物質滲水性、保水性等性質的認識,而是基于此前對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認識,描述現并猜想為什么會這樣。利用信息技術直播操作規范的小組,讓學生觀看學習模仿,實驗結果要實事求是,誠信不撤謊,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第二單元 水4.水是什么樣的本節課我遵循了科學課要以學生為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力求讓學生親身經歷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研討方法)——觀察比較——整理歸納——拓展應用的探究過程。通過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進行猜測,研討方法;觀察比較,發現特征;對比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學會一定的認識事物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但也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沒有引導學生發現更多的觀察方法;沒有盡可能地讓學生把物體地特征表述出來;教師的提問和解答不夠準確;對課堂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對生成的問題處理還欠妥當。5.玩轉小水輪根據思維可視化理論,讓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運用圖示、動手操作、多媒體等多種手段直觀、深入淺出地將思維的過程表現出來。從學生實際出發,充滿針對性的課堂教學,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想學"、"會學",進而"學會",真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小水輪對于他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股吸引力能讓他們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課堂中來。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小水輪時,他們會迫不及待想了解它。根據他們此時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我采用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6.鹽和糖哪兒去了通過講《鹽和糖哪兒去了》我對科學教學流程有了更深刻的結識。鹽和糖溶解到水中了是常識。通過這一課目的是讓學生在對比實驗中揭示概念——溶解現象。教學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從導課到實驗環環相扣,直奔重點。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節課都不也許做到完美無缺。由于本節課的探究活動較多,每個環節的時間很緊。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體現與交流的機會和時間不是很充足,顯得有些“以點帶面”、“急于求成”。同步,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單向交流較多(一問一答),忽視了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忽視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她人意見的習慣。本節課,找到自己需要刻苦錘煉的教學技能:一、課件的純熟應用。我把握不夠精確。二、教學語言需要錘煉。三、學生的愛好點和掌握學情。這些,僅憑個人平常教學經驗遠遠不夠。需要自己做個有新人。虛心學習,請教人們。我需要學習的地方諸多,但愿我能在集體協助下成為一種布滿智慧的教師。我在科學的課堂上,將努力朝著目的邁進。第三單元 空氣7.找空氣本課的探究主題是“空氣”,引導學生認識空氣,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學生每時每刻生活在空氣的包裹之中,而不自知。一年級學生雖然朦朧的知道空氣的存在,但對于空氣是一種物質,尤其是空氣的基本特征,還缺少明確的認識。本課的設計從水與空氣在氣球里進行展示,揭示空氣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特點導入課堂,接著從簡單易行又生動,有趣的“找空氣”出發,通過三個活動帶領學生充分感知空氣的存在:1.裝空氣(學生用塑料袋體驗裝空氣)2.感受空氣(借助感官、工具,觀察現象。)3.憋氣活動。在初步認識空氣的特征,體會空氣的重要性,初步建立起空氣是一種物質的概念。聽課后,大家進行了交流反饋,研討教學方法,指出了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導入上可以使用猜一猜引入所學的課題——“空氣”。看不見,摸不著,聞起來沒味道,無孔不入到處跑,動物植物都需要!多好的猜謎啊!在學生猜出是空氣的時候,接著問我們呼吸的是什么 學生肯定回答是空氣,接著問空氣有什么性質啊 讓學生根據活動單開展具身定性觀察,感知空氣的性質——用眼睛看有無顏色,是否透明 用鼻子聞有無氣味 用舌頭嘗有無味道 ……,讓學生表達出空氣是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初步感知,活動單很重要),課堂環節設置可以更合理,課堂小組合作應該加強,問題指向性應該更明確等。作為新教師的我一定要鉆研教材,虛心求教。8.這里面有空氣嗎在新課導入部分,通過出示兩個空瓶子:一個有蓋,一個無蓋兒。讓學生分別猜測這兩個空瓶中有沒有空氣?學生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如何驗證你的想法在對上節課復習的基礎上,提出共同提出正確的驗證方法,最后,老師視頻展示,展示驗證的方法。在新知講解部分,第一部分:猜測和驗證粉筆、磚塊、海綿、彈珠幾種物質中是否有空氣,學生先進行猜測,然后通過實驗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第二部分:用放大鏡對各物品的孔隙大小進行觀察;第三部分:拓展活動,思考如何驗證空桶中有沒有空氣。本節課的優點:1.課堂導入具有趣味性,通過直觀物體呈現和問題想結合的方式,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當中,并積極進行思考;2.在新知講解部分,同樣按照先猜測后驗證的思路,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和自己的猜想不一樣?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3.拓展活動部分,拋出更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進一步將本單元所學知識形成體系。本節課的不足:1.在新知講解部分,雖然強調學生仔細觀察,可是,很多學生可能看到實驗材料過于興奮,沒能認真聽講,實驗效果不是很好;2.成果分享部分,學生一味認為自己的觀察就是正確的,會發生爭執,沒有好的思考和傾聽習慣;3.由于一年級學生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缺乏實物,不能夠很好的思考。改進之處:1.在實驗部分,在下發實驗材料之前,先演示,以便學生很好的掌握實驗方法;2.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分析出現不一樣觀察結果的原因在哪里;3.帶來空桶,讓學生面對實物進行思考。9.空氣是什么樣的本課是對于空氣性質的繼續研討而展開的,空氣由于它比較特殊的狀態,即看不見也摸不著,那么它是否會像固體,液體那樣也會占據空間呢,是同學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問題。因此這堂課正好可以協助同學解決心中的疑問,整堂課同學都表示出了比較大的熱情,課堂氣氛比較的活躍,每個同學都能開動腦筋,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整堂課中有兩個重要的結論:1.空氣是會占據空間的。2.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會變化的。為了使同學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讓同學通過自身親手實驗來驗證。前一個實驗是在老師的慢慢引導下完成的,老師應作到循循善誘,從同學的原有思維動身,一步一步的去啟發同學的思維,最終使同學探索到正確的實驗方法。老師的職責和使命是做一個擺渡者,使同學的思維有所前進和跨躍,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第二個實驗要求同學自身來探究,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操作整個過程,以和會得出怎樣的結論,讓同學慢慢脫離老師的指導,學會獨立的探究和實驗。使同學明白科學探究必需要注重過程,注重同學的“體驗”,同學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勝利,體驗失敗,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干真正探究了科學,即使自身的探索失敗了,對同學來說,也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使他們懂得了探究的過程是漫長和艱苦的,使同學體會到“原來任何科學結論的得出都要經歷很多失敗,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同學考慮“壓縮空氣的性質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局部內容有助于培養同學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讓同學懂得舉一反三,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知識。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自身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同學更好的`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第四單元 動物與植物10.形形色色的動物本課教學前,盡管認真準備了教案,而且在教研組內討論過如何上,但從今天上下來的結果來看,確實有許多不足之處,與之前口己的預設有很人的不同,許多自己課前的思想沒有很好的在課上表達出來,學生的很多反映沒有很的總結,沒試教過是一個原因,但人部分的原因還是在于白己缺少課堂調控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些是隨著課堂經驗的積累而豐富起來的,平時上的課雖然也在認真的備,但畢竟跟公開課是有很人的區別,上的好與壞也不會有人來評價你,有些話說的也比較隨便,漸漸的會養成習慣,在上公開課出現突發事件的時候會冒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平時注意。不過,要做到這個是有點困難的,人都是要血子的,特別是有其它老師聽課,當然是想上的盡量好了。從這節課中得到的最人的啟示是要改變這種思想,每節課上給自己定一個小小的日標(可以是處理某一個好的環節,處理突發的一個小問題等等),要變得勤快一點,有些教案什么可以主動的給師傅去看一下,或考多請師傅聽幾節課等,現在的我是師傅叫我千什么我就干什么,一點都是不主動的。對于這堂課,存在的缺點如下:課件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反而成為一大缺點:找出相似的動物中,蝗蟲出現了兩次,當學生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即使的處理,而用了沒關系就對付過去了,其實改一下很容易,導致了后來有第二個同學提出同一個問題。后來還是在師傅的提醒下修改的,防止了第三個同學提出同樣的問題。也就說明了課前檢查的不夠仔細,這張幻燈片是中午的時候臨時加進去的,所以也就沒檢杳了。11.多姿多彩的植物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在研究“走近了解一株植物”時,充分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想法自主觀察,進行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且給學生們適當的引導。引導他們發現其它有價值的特點,充分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功。提供學生有興趣的觀察對象和工具,讓學生在活動中有熱情。在教學中,我交給學生真實的植物,讓他們有興趣去觀察,還準備了學生比較喜歡的放大鏡,讓他們像科學家那樣去觀察植物,讓學習不再像照本宣科那樣無味,而是像做游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花、葉、莖的特點。相互合作,實現腦力資源共享。在本節教學中,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本節的難點。比如在設計“植物觀察記錄單”時,這是一個非常考驗總結歸納能力的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與合作,班級內組與組之間的相互補充,很好的探究出來,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驚喜。在本節課教學中,我給了學生盡量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科學探究。整堂課探究氛圍濃郁,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觀察能力,增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細節之處更應關注。設計教學環節應考慮學生實際情況,通過感官和借用工具去觀察在一年級上冊就有所涉及,教師理所當然認為學生對這一認識環節并沒有障礙,實際是總結植物特點時不能比較全面發現植物特點或不準確,需教師在一旁另加引導。各小組重復指導,無高效性,教師對于學生情況應事先做出了解,更合理設計教學,針對性制定解決方案。12動物·人本單元以生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為主線,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動植物之間不同與相同的機會。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在發展觀察技能,所以本課引導學生采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以及游戲、給動物分類等活動去比較動物,用多種形式記錄、表達、描述交流結果。小學生對動物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導入部分我制作了多種多樣的動物的課件,緊緊抓住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他們盡情地去辨識,說一說它們的名字,讓學生充分感知五彩繽紛的動物世界,再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動物的什么,并要說明理由,這樣做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與描述能力,又為后面的比較、討論動物的不同和相同作了鋪墊。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科學課,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訓練剛起步,就要求教師重在指導,所以在比較兩種動物的異同點時我先作了集中指導:大家一起觀察貓和兔子的圖片,說說異同點。選這兩種小動物是因為孩子們對它們比較熟悉,男女生比賽看誰找異同點的多,激發了孩子們的觀察熱情,我有意引導學說一說兩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生命共同特征、不同點是什么?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學生七嘴巴舌各述己見課堂熱烈、相互補充達到高潮上,抓住時機我發給每個小組一套動物卡片,要求選出兩種最喜歡或最熟悉的動物進行比較,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這樣一來,學于記雙重達標,學生樂學、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氣氛熱烈,秩序井然,你不難想象:學生勇于探索得勁頭會隨著興趣伸向遠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