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年級科學知識要點第一單元 經歷科學科學家發現水杉的研究過程是: 提出問題——收集資料(證據)——提出猜想——進一步收集資料驗證——得出結論科學家研究發現維生素B1時還經過了以下過程: 提出新問題——進一步調查和實驗——提出新猜想——繼續研究有了新的發現3、16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對擺進行了研究發現: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4、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測量溫度一般用溫度計,-20℃是指是 度。第二單元 植物的葉和莖一個完整的葉是由葉柄、葉片、和托葉組成的。少其中一部分的叫不完全葉。一個柄上生有一個葉片的叫單葉(楊樹、向日葵)。一個葉柄上生有片以上小葉的叫復葉(槐樹)。葉片是由表皮、葉肉、葉脈組成的。表皮具有保護作用;葉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葉脈是葉片骨架,又是葉片中的運輸管道,葉脈的形態特點對鑒定植物有很大的價值。按葉片的形狀分類有針形(松樹)、條形(柳樹)、帶形(玉米)、扇形(銀杏)、掌形(楓樹、法國梧桐)、圓形(荷葉)、橢圓形(柿子)等。按葉片的葉脈特點分類可以分為網狀脈、平行脈和叉狀脈。植物在枝條上的葉有互生、對生和輪生三種方式。同一枝條上的葉片,以鑲嵌的狀態交錯排列而不互相遮擋的現象叫的葉鑲嵌,可以使每張葉片接受陽光的面積最大。仙人掌的葉變成了刺狀,洋蔥的葉變成了鱗片狀、豌豆的葉變成了卷須狀。變態的還有豬籠草、茅膏菜……等等。植物的莖上有節、節上有葉、葉腋有芽。兩節之間叫節間。楊樹的莖主要有樹皮和木質部兩部分,這樣的莖叫木質莖。一般比較高大堅硬,生有木質莖的植物叫做木本植物。有明顯而直立的主莖多年生木本植物叫喬木。沒有明顯主莖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叫灌木。像各種野草、蔬菜和糧食作物大多是草質莖,這些叫草本植物。在植物的莖里有運輸水分的管道叫導管。能把根吸收的水送到葉、花、果實和種子里。還有一種運輸養料的管道叫做篩管,把養料運輸到花、果實、和根里。有了導管和篩管,水份和養料就能送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植物莖大部分在地面上能向上直立生長(直立莖), 楊樹、向日葵有的以螺旋方式纏繞在其他物體向上生長(纏繞莖)。 牽牛花、架豆有的附著其他物體向上攀升(攀緣莖)。 葡萄、爬山虎還有的匍匐在地面上蔓延(匍匐莖)。 甘薯、草莓植物由于生活環境不同,莖也有多種變態:有的變成了卷須(絲瓜、葡萄),有的卷須末端變成了小的吸盤(爬山虎),也有的莖變成刺(皂角)。還有些植物的莖生長在地下叫地下莖。有塊莖------(馬鈴薯、菊芋)、有球莖-------(芋頭、 荸薺)、有鱗莖-------(洋蔥、 水仙)、有根狀莖-----(藕、 姜)第三單元 電與生活物體經過摩擦,能夠吸引輕小的東西,說明物體帶了電。用摩擦的方法使用物體帶電,叫摩擦起電。產生的電叫靜電。同種電互相排斥,異種電互相吸引。廢舊電池會污染環境,應該回收加以處理。干電池的銅蓋一端是正極(+)鋅殼是負極(—)。用導線把電池、小電珠、開關連接,組成一個閉合的環路,就是一個簡單電路。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絕緣體。兩個不同的帶電體相互接近,有時會出現電火花,并發出噼啪聲,這種現象叫做放電。雷電是天空中帶不同電的云相互接近時,發生的大規模放電現象。第四單元 磁與生活磁鐵的兩端吸鐵能力強,即磁性強;磁鐵的中間部位吸鐵能力弱,即磁性弱。磁鐵上磁性較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分別用字母N表示北極 、用S表示南極。磁鐵有同極互相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性質。將一枚曲別針(或鐵釘、鋼針等)在磁鐵的磁極上按一定的方向摩擦幾下,曲別針就能吸引其他的曲別針,表明這枚曲別針有了磁性,這種現象叫做磁化。5、指南針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司南、指南魚等是利用了磁鐵指南北的性質。6. 指北的磁極叫( ),用字母( )表示;指南的磁極叫( ),用字母( )表示。7、電磁鐵的構造主要由鐵芯和線圈兩部分組成。8、電磁鐵的性質:(1)、電磁鐵通電能產生磁性,斷電磁性消失。 (2)、改變電流方向和線圈繞制方向,可以改變電磁鐵的磁極方向。 (3)、改變電流的大小和增減線圈的數量可以改變電磁鐵磁力的大小。9、電磁起重機是利用電磁鐵原理制作的搬運鋼材的設備。第五單元 聲與生活物體振動發出聲音。物體振動越快,發出聲音的音調就越高;物體振動越慢,發出聲音的音調就越低。人只能聽到每秒振動在20次——20000次之間的聲波。我們將每秒振動超過20000次的聲波叫超聲波,每秒振動不到20次的聲波叫次聲波。當物體發聲時,會引起周圍的空氣也跟著振動。空氣的振動可以向四周傳播。聲音在不同的物體中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為每秒340米,在水中每秒大約為1500米,在鋼鐵中每秒大約為5000米。琵琶等弦樂器弦細或短——振動快——音調就高;弦粗或長——振動慢——音調就低。而發出聲音的大小與用力大小有關,用力大——振幅大——音量就大;用力小——振幅小——音量就小。5、噪聲是物體無規律的、雜亂的振動產生的聲音。不僅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還會引起聽力下降,使人生病,尤其對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更大。6、聲音的強弱學用“分貝”數來表示。分貝值越大——聲音越強,一般把超過60分貝的聲音稱為噪聲。7、聲音在傳播中,有時會先遇到一個物體后才到達我們的耳朵里,這時我們聽到的是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一般來為說聲音遇到光滑、堅硬的物體表面,容易反射回來形成回聲;而松軟、粗糙的物體表面不容易反射,并且會吸收聲音。8、噪聲是污染環境的公害之一,減少噪聲污染是保護環境的重要任務。如路邊植樹,樹冠會吸收聲音可以減少噪聲5—7分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