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生物學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 2.通過精子的形成過程掌握減數分裂過程及圖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精子的形成過程;2.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量變化。教學難點: 1. 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變化。教學過程1、精子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減數第一次分裂 間期:染色體復制(包括DNA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交叉互換。 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減數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并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 把精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和剛形成的次級精母細胞以及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有何變化?(精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次級母細胞相同,比初級精母細胞減少一半。)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生物學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 理解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及圖解; 2. 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對比; 3. 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 4.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減數分裂的概念 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量變化和受精作用的過程 教學難點: 1.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變化 2.精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教學過程二、卵細胞形成的過程1.場所: 卵巢 2.過程:減數第一次分裂 體細胞(染色體數:2n)有絲分裂→1個卵原細胞(染色體數:2n)→間期:細胞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1個初級卵母細胞(染色體數:2n)→前期:聯會、四分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兩側→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末期:形成1個次級卵母細胞和1個第一極體(染色體數:n)減數第二次分裂 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第一極體(染色體數:n)→1個卵細胞+3個第二極體(染色體數:n)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生物學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數目等的變化。 2. 通過圖像模型和曲線模型辨析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異同。 3. 建立減數分裂染色體、核DNA和染色單體等曲線模型。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通過圖像模型和曲線模型辨析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異同。 教學難點: 1. 建立減數分裂染色體、核DNA和染色單體等曲線模型。教學過程一、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異同點 二、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圖像辨析 三、建立減數分裂相關曲線模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