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一章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與研究方法第二節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課題1 有機化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內容索引學習目標活動方案課堂反饋學 習 目 標1. 知道分離和提純有機化合物的常用實驗方法。2. 掌握蒸餾、萃取、重結晶等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項。活 動 方 案1. 海水中含有較多的KCl、CaCl2、MgCl2和NaCl等物質,實驗室可采用如右圖所示裝置分離得到較純凈的水。(1) 該實驗方法的名稱是什么?分離出的較純凈的水收集在哪里?該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答案】 蒸餾。錐形瓶中。利用水的沸點低于雜質的沸點,將水加熱蒸發成蒸氣,然后冷凝后收集。活動一:學習利用蒸餾、萃取的方法分離物質(2) 在蒸餾燒瓶中加入幾粒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實驗時冷水應從冷凝管的哪一端進入?實驗開始時,是先通冷水還是先加熱,實驗結束時,是先停止通冷水還是先停止加熱?【答案】 防止液體暴沸。A。實驗開始時,先通冷水后加熱,實驗結束時,先停止加熱,后停止通冷水。(3) 甲烷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得到的液態混合物中含有下表所示的各物質。利用右上圖裝置分離這三種物質時,錐形瓶中依次收集到的物質是什么?【答案】 CH2Cl2 CHCl3 CCl4物質 CH2Cl2 CHCl3 CCl4沸點 40 ℃ 62 ℃ 77 ℃2. 完成下列實驗,體驗萃取、分液在物質分離中的應用。實驗1:取兩支試管,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水和乙醇,另一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水和四氯化碳。充分振蕩,觀察現象。實驗2:取三支試管,分別加入三粒米粒大小的單質碘,再分別加入2 mL水、乙醇和四氯化碳。充分振蕩,觀察現象。實驗3:取10 mL碘的水溶液于分液漏斗中,再注入4 mL 四氯化碳,蓋好玻璃塞,振蕩,放在鐵圈中靜置(如右圖實驗裝置所示)。實驗4:拔去實驗3中分液漏斗玻璃塞(或將玻璃塞的凹槽旋轉至與分液漏斗口的凹槽重合),調節活塞使下層液體流入燒杯中,關閉活塞,將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入另一只燒杯中。(1) 實驗1中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答案】 加有水和乙醇的試管中液體互溶,加有水和四氯化碳的試管中液體存在分層現象,因為水和乙醇互溶,而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2) 實驗2中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碘易溶于什么物質?【答案】 加入水的試管中,液體呈棕黃色,有少量碘未溶解。加入乙醇的試管中,碘完全溶解,液體呈紫褐色。加入四氯化碳的試管中,碘完全溶解,液體呈紫紅色。碘易溶于乙醇和四氯化碳。(3) 實驗3靜置后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答案】 分液漏斗中液體分為兩層,上層為淺黃色,下層為紫紅色。碘溶解到了四氯化碳中。(4) 實驗4中拔去玻璃塞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上層液體要從上口倒出而不是繼續從下口放出?【答案】 使得瓶內氣體與空氣相通,放液時,液體能順利流下。若上層液體從下口放出,則會混有導管中殘留的下層液體。(5) 實驗3、4的操作名稱為萃取、分液,CCl4是萃取碘的溶劑,是該實驗的萃取劑。該實驗可以用乙醇作萃取劑嗎,應該如何選擇萃取劑?【答案】 不能使用乙醇作萃取劑。萃取劑應與原溶劑不互溶,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應大于在原溶劑中的溶解度。1. 重結晶是提純物質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被提純物質與雜質在同一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將雜質除去。下圖所示為KNO3、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曲線。活動二:學習利用重結晶的方法分離物質(1) 若KNO3固體中含少量泥沙,如何分離得到純凈的KNO3固體?【答案】 將KNO3固體溶于水中,過濾,將所得濾液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得KNO3?;驅NO3固體溶于熱水中,過濾,將所得濾液冷卻結晶,過濾得KNO3。(2) 若KNO3固體中含少量NaCl,如何分離得到純凈的KNO3固體?【答案】 將KNO3固體溶于水中,將所得溶液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得KNO3。或將KNO3固體溶于熱水中,將所得濾液冷卻結晶,過濾得KNO3。2. 粗苯甲酸樣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鈉和泥沙,實驗提純苯甲酸的過程如下:將1 g粗苯甲酸放入100 mL燒杯,加入50 mL蒸餾水。加熱,攪拌。使用漏斗趁熱將溶液過濾至另一只燒杯中,將濾液靜置,緩慢冷卻。待濾液完全冷卻后濾出晶體,并用少量蒸餾水洗滌。將晶體晾干。已知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溫度/℃ 25 50 75溶解度/g 0.34 0.85 2.2(1) 實驗中加熱、攪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使得苯甲酸充分溶解。(2) 實驗中為什么要趁熱過濾?【答案】 除去泥沙,同時防止溫度降低時苯甲酸從溶液中析出。(3) 用少量蒸餾水洗滌析出晶體時,如何檢驗晶體已經洗滌干凈?【答案】 取最后一次洗滌濾液少許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后,滴加硝酸銀溶液,若出現白色沉淀,則晶體未洗滌干凈;若無沉淀出現,則晶體已洗滌干凈。1. 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目前從大豆中提取油有壓榨法和浸出法。大豆先用“扎坯機”進行加工,然后將加工過的大豆投入浸出器,浸出溶劑一般有兩種,一是“6號”抽提油,二是“正己烷”,它們統稱“溶劑油”,它把油脂從大豆中“帶走”。然后經過處理回收溶劑,容器中剩下的就是豆油。(1) 利用“溶劑油”把油脂從大豆中“帶走”的分離方法是什么?【答案】 萃取(2) 如何將“溶劑油”和豆油分開?【答案】 蒸餾活動三:綜合利用實驗方法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離提純2. 已知實驗室制取環己烯的化學原理: 密度/(g·cm-3) 熔點/ ℃ 沸點/ ℃ 水中的溶解性環己醇 0.96 25 161 可溶環己烯 0.81 -103 83 難溶除去環己烯粗品中的雜質,主要通過下列兩個步驟:步驟1:向環己烯粗品中加入飽和Na2CO3溶液,振蕩、靜置、分層、靜置。步驟2:利用儀器X分離出初步提純的環己烯,向其中加入生石灰,通過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一步精制。(1) 環己烯粗品中含有的哪些雜質?【答案】 環己醇、硫酸(2) 步驟1靜置后,環己烯位于哪一層?步驟2所用儀器X的名稱是什么?【答案】 上層 分液漏斗(3) 寫出裝置中字母表示的玻璃儀器的名稱。【答案】 a:溫度計 b:蒸餾燒瓶 c:冷凝管 d:錐形瓶(4) 分離出環己烯時應控制溫度為多少?如何檢驗蒸餾出的環己烯中是否含有水?【答案】 83 ℃。取少量所得餾分,加入無水硫酸銅,白色固體變藍,說明環己烯中含有水。課 堂 反 饋24131. 下列常用儀器中,不能用于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的是( )D24132.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A. 蒸發氯化鈉溶液時,應將水分完全蒸干B. 蒸餾操作時,應先加熱再通冷卻水C. 萃取操作時,可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D. 分液操作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D2433. 從海藻中提取單質碘時,可先將海藻制成海藻灰(NaI),再進行如下實驗:已知:步驟②發生的主要化學反應為2NaI+Cl2===2NaCl+I 2。(1) 步驟①③④采用的分離方法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步驟③所使用的主要玻璃儀器是____________,有機層在______(填“上”或“下”)層;步驟④中,最后固體I2在____________(填儀器名稱)里聚集。1過濾萃取分液蒸餾分液漏斗下 蒸餾燒瓶243(2) 若要使上述實驗水層中的溶質析出,可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_。1蒸發結晶 2434. 青蒿素是一種有效的抗瘧藥,常溫下為無色針狀晶體,難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其提取流程如下:已知:①提取過程中溫度超過60 ℃,所得青蒿素的藥效明顯降低。②常見有機溶劑的沸點如下:1物質 丙醇 四氯化碳 乙醚 煤油沸點/℃ 97.4 76.5 34.5 180~310243(1) 溶劑X應選擇上表中的________(填名稱)。(2) “操作Ⅰ”的名稱是________。(3) “操作Ⅱ”所需的玻璃儀器除酒精燈、溫度計、牛角管、錐形瓶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在該操作過程中所采取的加熱方式應為____________。(4) 某學生對青蒿素的性質進行探究。將青蒿素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攪拌,發現溶液紅色變淺??傻玫降膶嶒灲Y論是________________。1乙醚過濾 蒸餾燒瓶、冷凝管水浴加熱 青蒿素有酸性 謝謝觀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