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jié)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課標導航課標內容 課標要求 目標層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理解原命題與其逆命題,原定理與其逆定理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會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二、核心綱要1.互逆命題和互逆定理(1)互逆命題:如果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和題設,則這樣的兩個命題叫做互逆命題.如果把其中一個叫做原命題,那么另一個叫做它的逆命題.(2)互逆定理:一般地,如果一個定理的逆命題經(jīng)過證明是正確的,它也是一個定理,稱做原定理的逆定理,稱這兩個定理互為逆定理.注:每個命題都有逆命題,但每個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滿足.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注:(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用它判斷三角形是否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驟是:①確定最大邊(不妨設為c);②若 ,則△ABC是以∠C 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 則此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其中c為最大邊);若 則此三角形為銳角三角形(其中c為最大邊).(2)定理中的a、b、c及( 只是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能認為是唯一的.若三角形三邊長a,b,c滿足 那么以a、b、c為三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為斜邊.3.勾股數(shù)滿足 的三個正整數(shù)a、b、c稱為勾股數(shù).注:①常見的勾股數(shù)有:(3,4,5);(6,8,10);(5,12,13);(8,15,17);(7,24,25);(9,40,41);(9,12,15);(12,16,20)等;②如果(a,b,c)是一組勾股數(shù),那么(ak, bk, ck)也是一組勾股數(shù)(k為正整數(shù)).4.證明垂直的方法(1)根據(jù)垂直的定義,只需證明一個角是直角.(2)根據(j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證明.本節(jié)重點講解:一個定理,一個方法.三、全能突破基礎演練1.下列命題中,沒有逆定理的是( ).A.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B.相反數(shù)的絕對值相等C.直角三角形中兩銳角互余 D.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2.下列線段不能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6,b=8,c=103.五根小木棒,其長度分別為7、15、20、24、25,現(xiàn)將他們擺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如圖 17-2-1 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4.三角形的三邊長為a、b、c,且滿足等式( ,則此三角形是(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鈍角三角形 D.等邊三角形5.判斷以下命題:(1)在△ABC中,∠A=∠C--∠B,則△ABC為直角三角形. ( )(2)在△ABC中, ,則△ABC是以∠A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 )(3)在△ABC中,a:b:c=1:3: ,則△ABC為直角三角形. ( )(4)在△ABC中,∠A:∠B:∠C=5:2:3,則△ABC為直角三角形. ( )(5)在△ABC 中,. ,則△ABC為直角三角形. ( )6.若△ABC中,(b-a)(b+a)=c ,則∠B= .7.在△ABC中,AB=12cm,BC=16cm,AC=20cm,則 S△ABC為 .8.在△ABC中,∠A、∠B、∠C的對邊分別是a、b、c,若 已知c=5,則最大邊上的高為 .9.如圖17-2-2 所示,在四邊形 ABCD中,AB⊥BC,AB=1,BC=2,CD=2,AD=3,求四邊形 ABCD 的面積.。10.如圖 17-2-3所示,在四邊形 ABCD 中,∠B=90°,AB=BC=4,CD=6,DA=2,求∠DAB的度數(shù).能力提升11.如圖17-2-4 所示,在△ABC中,D 是 BC 的中點,若AB=5,AC=13,AD=6,則 BC的長為( ).C.13 D.1212.若△ABC的三邊長a、b、c滿足條件( ,則△ABC 的面積為( ).A. B.30 C.32.5 D.7813.如圖17-2-5 所示,在△ABC中,CD⊥AB于點D,且滿足( ,則∠ACB=( ).A.30° B.45° C.60° D.90°14.已知 與z -10z+25互為相反數(shù),則以x、y、z為三邊的三角形是 三角形.15.如圖 17-2-6 所示,P是正三角形ABC 內的一點,且 PA=6,PB=8,PC=10.若將△PAC繞點A 逆時針旋轉后,得到△PAB,則點 P 與點P'之間的距離為 ,∠APB= °.16.(1)若△ABC 的三邊長為a、b、c,且滿足 則△ABC的形狀是 .(2)閱讀下列解題過程:已知a、b、c為△ABC的三邊,且滿足 試判斷△ABC 的形狀.解: abc∴△ABC是直角三角形. d問:①上述解題過程是從哪一步開始出現(xiàn)錯誤的 請寫出該步的代號 ;②錯誤的原因是 ;③寫出正確的解答過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7.如圖17-2-7 所示,南北向 MN為我國的領海線,即 MN 以西為我國領海,以東為公海.上午9 時50分,我國反走私艇 A 發(fā)現(xiàn)正東方有一走私艇C 以每小時13 海里的速度偷偷向我領海開來,便立即通知正在線上巡邏的我國反走私艇 B 密切注意,A 和C 兩艇的距離是13 海里,A 和B 兩艇的距離是5 海里,反走私艇 B 測得距離C 艇是 12 海里,若走私艇C的速度不變,最早會在什么時間進入我國領海 18.圖17-2-8(a)所示為一上面無蓋的正方體紙盒,現(xiàn)將其剪開展成平面圖,如圖17-2-8(b)所示.已知展開圖中每個正方形的邊長為1.(1)求在該展開圖中可畫出最長線段的長度 這樣的線段可畫幾條 (2)試比較立體圖中∠BAC 與平面展開圖中. 的大小關系 19.如圖17-2-9 所示,四邊形 ABCD 的三邊 AB、BC、CD 和BD 都是5cm,動點 P 從點A 出發(fā)(A→B→D)到點 D,速度為2cm/s,動點 Q從點 D 出發(fā)(D→C→B→A)到點 A,速度為2.8cm/s,5 秒后,點 P、Q 相距3cm,求 AD的長.20.如圖 17-2-10 所示,在正方形 ABCD 中,E 是 BC 的中點,F 為 CD 上一點,且 求證:△AEF 是直角三角形.21.已知,在 Rt△ABC中,∠C=90°,CD⊥AB于點 D,設 BC=a,AC=b,AB=c,CD=h,求證:(1)以a+b、h、c+h為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c+h>a+b.中考鏈接22.(四川巴中)已知a、b、c是△ABC的三邊長,且滿足關系 則△ABC的形狀為 .23.(江西南昌)如圖17-2-11.所示,把矩形紙片 ABCD 沿EF 折疊,使點B 落在邊AD 上的點B'處,點 A落在點 A'處;(1)求證:B'E=BF.(2)設 AE=a,AB=b,BF=c,i試猜想a、b、c 之間的一種關系,并給予證明.巔峰突破24.在銳角△ABC中,已知某兩邊a=1,b=3,那么第三邊 c的變化范圍是( ).A.225.如圖 17-2-12 所示,在 四 邊 形 ABCD 中,∠ADC+∠ABC=90°, 求 BD的長.基礎演練1. B;2. D;3. C;4. B5.(1) ;(2)×;(3) ;(4) ;(5) .6.90°;7.96cm ;8.9.連接AC.∵AB⊥BC,∴∠B=90°.在Rt△ABC中,AC =AB +BC ,AB=1,BC=2,∴AC =AB +BC =5.∴AC= .∵CD=2,AD=3.∴AC +CD =5+4=9=AD .∴∠ACD=90°.10.連接AC,在 Rt△ABC中,∠B=90°,AB=BC=4,∴∠BAC=45°.∴AC =AB +BC =16+16=32.∵CD=6,DA=2,在△ADC中,AD +AC =4+32=36=CD ,∴△ADC 是直角三角形.∠DAC=90°.∴∠DAB=∠BAC+∠DAC=45°+90°=135°.能力提升11. B;12. B;13. D;14.直角;15.6.15016.(1)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①c;②等式兩邊不能同時除以 因為 可能等于0;或∴a=b或∴△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17.設 MN與AC 相交于E,則∠BEC=90°.∴△ABC 為直角三角形,∠ABC=90°.由于 MN⊥CE,所以走私艇C進入我領海的最短的距離是CE.解得:9時50分+51分=10時41分即走私艇C最早在10時41分進入我領海。18.(1)在平面展開圖中可畫出最長的線段長為 /10.如圖(a)中的 A'C',在 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答:這樣的線段可畫4條(另三條用虛線標出).(2)∵立體圖中∠BAC為平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銳角,∴∠BAC=45°.在平面展開圖中,連接線段 BC'.由勾股定理可得:又‘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B'C'為直角三角形.又∴△A'B'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與∠B'A'C'相等.19.如下圖所示,運動5s后點 P 運動了:2×5=10(cm).點 Q運動了:2.8×5=14(cm).∵AB=BD=CD=BC=5,∴點 P到達點D,BQ=4,AQ=1.在△BDQ中,PQ=3,BD=5,BQ=4.∴∠BQD=90°.在 Rt△AQD中,AD =AQ +QD =1 +3 =10.20.如下圖所示,延長 FE交AB 的延長線于點G,∵∠C=∠GBE=90°. CE=BE.∠1=∠2.∴△CEF≌△BEG.∴EF=EG,CF=BG.設正方形 ABCD的邊長為a,則在 Rt△ADF 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EF=EG,∴AE⊥FG.∴∠AEF=90°.∴△AEF 是直角三角形.在 Rt△ABC 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以a+b、h、c+h為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由(1)可得:∵c+h>0. a+b>0.∴c+h>a+b.中考鏈接22.等腰直角三角形23.(1)如下圖所示,由題意得 BF=BF,∠BFE=∠BFE,在矩形ABCD 中,AD∥BC.(2)答:a. b. c三者關系不唯一.有兩種可能情況:(i)a. b. c三者存在的關系是(如圖所示,連結 BE,則.由(1)知B'E=BF=c,∴BE=c.在△ABE中..∵AE=a,AB=b,∴a +b =c .a、b、c三者存在的關系是:a+b>c.如下圖所示,連結 BE,則.由(1)知B'E=BF=c.∴BE=c.在△ABE中,AE+AB>BE,∴a+b>c.巔峰突破24. D25.如下圖所示.作∠CDE=∠ADB,且DE=DB,連接BE,延長 DC交 BE 于點F.∵AD=CD,∴△ADB≌△CDE.∴AB=CE.∠DAB=∠DCE.∵AB=BC=3,∴BC=CE=3.∵DE=DB,∴DC垂直平分BE.∴∠DFE=90°.∵∠DAB+∠ADC+∠DCB+∠ABC=360°.∠ADC+∠ABC=90°,∴∠DAB+∠DCB=270°.∴∠DCE+∠DCB=270°.∴∠BCE=90°.∴△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EF=45°.∵∠DFE=90°,∴∠CEF=∠ECF=45°.∴CF=EF.在 Rt△CEF 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在 Rt△DEF 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