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測量》一、教材分析知識內容: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課程要求: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進行測量,讓學生掌握一些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受到一些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啟迪。所以本節課內容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實驗技能,認同“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方法、常用生物儀器、觀察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也有相應的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能夠在課堂中完成簡單的實驗。障礙點: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未系統設計實驗章節,學生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學習生物實驗的方法,所以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相對欠缺。待發展能力:發展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及創新的能力。三、教學目標生命觀念:能從生物學的視角認識測量的方法及意義。科學思維:能基于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尊重事實證據,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測量的基本方法,認同“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究實踐:初步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對實驗進行評價;同伴之間善于合作,勇于創新。態度責任:通過對樹葉測量的處理認識到生物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加強嚴謹細致意識,形成社會責任。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測量葉片的面積。教學難點:測量不規則生物體的周長。五、教學重難點教法:問題啟發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六、教學準備教師:實驗材料用具:幾片植物的葉(為防止個別小組忘帶)、細線、量筒、葡萄、冷水、熱水、四個大燒杯、水銀溫度計(兩只)。學生:樹葉,細線,直尺。七、教學過程環節一:提出問題自主閱讀P9的探究竟.實驗1和2,思考測量樹葉的周長和面積?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分析歸納,得出測量方法:1.用一根細線和一把刻度尺來測量葉片的周長;2.測算葉片的面積時,可將葉片放在一張畫有均勻方格的紙上,沿葉片邊緣畫線。數出葉片占有的方格數,對于不滿一格的,可以采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積乘以方格數即葉片的面積。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思考問題能力,通過個別提問,診斷學生的素養發展水平。環節二:練習測量葉片的周長(1)介紹工具:刻度尺。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測量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讀數時眼睛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值。(2)測量不規則生物體周長的方法:如何用一根細線和一把刻度尺測量圖1-2葉片的周長。學生回答、學生動手測量課本中葉片的周長,之后表達交流測量結果。認同“誤差”的存在。教師提出問題:當學生測量同一葉片,周長卻不同時,問為什么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會不相同?由于測量工具和測量人的不同,會產生誤差。誤差不等同于錯誤。因為錯誤是由于操作不正確等原因造成的,錯誤可以避免。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減少。減少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等。練習:書中葉片的周長應記錄為各同學測量的平均值。環節三:練習測量葉片的面積(1)學生閱讀技能卡,了解測算面積的方法。(2)選擇工具,開始測量。測算葉片的面積時,可將葉片放在一張畫有均勻方格的紙上,沿葉片邊緣畫線。數出葉片占有的方格數,對于不滿一個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積乘以方格數即葉片的面積。(3)報告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由小組代表說出各組測量結果,組長進行對比分析,看葉片放的位置是否一樣,測量結果是否相同。(4)認同“誤差”的存在。教師問題:為什么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會不相同?原理:原來葉片放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和測量人的不同,測量結果也就不同。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提出并解決,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拓展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落實了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目標,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環節四:測量體積、溫度設計意圖:通過實驗現象推斷出結論達成科學思維的素養,通過量體積的測量方法和溫度計的使用,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環節五:中考遷移根據對誤差的理解,引用2011年貴陽聯考題,分析減少誤差的方法?學生根據教師引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測量的處理認識到實驗誤差,同時鏈接中考題,凸顯本節課的重要地位!環節六:小結與作業小結:利用板書設計進行簡單小結。作業:1.如何測量一株小草的體積?2.某同學測量水的體積,在讀書時眼睛沒有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而是仰視讀數,那么他讀得的結過與實際水的體積相比?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和作業讓學生的鞏固所學知識,加強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能力,同時診斷學生的發展水平。八、板書設計設計意圖:板書設計按照測量葉子的周長--測量葉子的面積--測量葡萄的體積-測量熱水的溫度進行板書,方便學生整理記憶,內化知識。九、反思評價1.測算葉片的面積時,一定要將葉片盡可能放在一張畫有均勻方格的紙上,沿葉片邊緣畫線,這樣計算的數據才會更加準確;2.測量不規則生物體的周長和面積時,一定要進行多次測量,取其平均值,以盡可能減小誤差。教學過程:3.本節課從創設知識問題化到層層引導學生思考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最后到誤差分析處理引入中考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