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制取氧氣》一、教材分析在第二單元及本單元第一節課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氧氣的一些性質和用途,在此基礎上,本課題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為后面第六單元《燃燒與燃料》的學習也起到鋪墊作用,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二、學情分析本課題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因此,通過實驗探究、小組交流、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等活動,力求使學生學會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并在今后的學習中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分析歸納能力。三、設計思路從教師的目標達成度來看,根據本節課在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別設計了探究第一站:確定反應原理;探究第二站:確定制取裝置;探究第三站:確定實驗步驟。根據老師的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動手實驗等學習方式,逐步探索出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思路,并成功制取了一瓶氧氣。通過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思路分析,總結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四、教學目標【化學觀念】了解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原理,能寫出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文字表達式,說出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能對實驗室制取氧氣裝置圖回憶再現。【科學思維】使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兩套裝置及氣體的收集方法。【科學探究與實踐】通過探究“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綜合分析實驗現象并從中歸納結論的思維方法。【科學態度與責任】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保證,提高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不斷調高課堂效率與質量,從而達到實驗教學的目的。五、教學重點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六、教學難點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這幾種裝置都可以用來制備氧氣,你認為哪一種更合適?為什么?這里有這四個裝置,哪些適合做過氧化氫制氧氣的發生裝置?為什么不選第四個?根據我們剛才的判斷,你能總結出選擇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嗎?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們都積極思考,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強了利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氧氣的欲望。課內探究 收集氣體的方法有三種,裝置如下,分別是向上排空氣法,向下排空氣法和排水法。請觀察向上向下指的是什么? 他們的收集原理分別是這樣的,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氣體具有什么性質?向下排空氣法呢?排水法的呢? 討論發言。觀察、發言。并從色、態、味方面描述。觀察、討論、交流、發言。閱讀課本自學 由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出新知識,使知識的引入自然流暢直觀的了解氧氣的顏色,狀態通過類比加深對氧氣的三態變化的認識。分組討論 學習制取物質的方法,要先考慮反應原理,再考慮操裝置和實驗步驟。學會了如何加熱固體,為什么試管要向下傾斜。 思考、交流、發言。描述檢驗的操作、現象、結論 讓學生了解檢驗物質的一般步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思維延伸 向下排空氣法適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向上排空氣法適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氣的氣體,排水法適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氣體。 已知:氧氣的密度大于空氣,不易溶于水。我們可以選擇那種方法收集?你能總結選擇收集裝置的依據嗎?提醒大家注意,使用排空氣法時,導氣管一定要伸到集氣瓶的底部,為什么? 傾聽、思考 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課堂小結 學習完本節課的內容后,這節課你會有哪些收獲?你覺得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八、板書設計課題3氧氣制取九、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比較合理,能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將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活動、設計意圖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開發課程資源,充分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學設計中注意知識的溫故再知新,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逐級搭建知識的“階梯”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降低難度。整堂課中知識點層層遞進,讓學生學習起來感到輕松,難度不大易于接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