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六 常見的酸和堿 中和反應 溶液的pH——2024屆中考化學一輪復習進階講義【人教版】【中考考情分析】常見的酸及其性質是中考的熱點內容,物質間的轉化大多數用到酸,在選擇題、實驗題、計算題中經常出現,一般難度中等偏上。牢記酸的酸性、與活潑金屬的反應、濃硫酸的腐蝕性以及濃硫酸的稀釋,總結規(guī)律,確保在考試中不丟分。常見的堿及其性質是中考的重點內容,在選擇題、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中均有出現,難度偏高。溶液的酸堿性、中和反應、二氧化碳的吸收、堿的用途是出題重點。牢記堿的俗名,尤其是氫氧化鈉不要和純堿搞混。注意氨水也是一種堿、酸堿中和反應會明顯放出熱量,牢記其他能放出熱量的情況。【基礎知識復習】識點講解考法一 酸堿指示劑(★★★★)1、定義:在酸或堿溶液里能顯示出不同顏色的物質叫酸堿指示劑,通常也簡稱指示劑。2、常見指示劑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的變色情況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堿性溶液紫色石蕊試液 變紅色 不變色(紫色) 變藍色無色酚酞溶液 不變色 不變色(無色) 變紅色藍色石蕊試紙 變紅色 不變色(藍色) 不變色(藍色)紅色石蕊試紙 不變色 不變色(紅色) 變藍色3、注意事項(1)酸堿指示劑遇到酸、堿性溶液變色是化學變化,變色的物質是指示劑,不是酸性或堿性溶液。例如: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也可以說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但不能說紫色石蕊試液使鹽酸變?yōu)榧t色。(2)不溶于水的酸或堿不能使指示劑變色。例如:氫氧化鎂是一種難溶于水的堿,它不能使無色酚酞變紅。(3)向某溶液中滴入無色酚酞試液,酚酞不變色,該溶液不一定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中性溶液,如氯化鈉溶液。考法二 常見的酸(★★★★★)1、酸的定義:在水溶液中解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2、鹽酸、硫酸的物理性質和酸的用途名稱 鹽酸 硫酸溶質的化學式 HCl H2SO4色、態(tài) 無色液體 無色黏稠、油狀液體氣味 有刺激性氣味 無味濃酸打開瓶蓋時的現象 瓶口有白霧 無現象濃酸特性 揮發(fā)性 吸水性、脫水性、強氧化性濃酸敞口放置后溶質 質量分數變小的原因 溶質減少 溶劑增多用途 ①金屬除銹②制造藥物 ③胃液中的鹽酸能幫助消化 ①金屬除銹②精煉石油 ③作干燥劑(濃硫酸)3、稀釋濃硫酸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以防止?jié)饬蛩崛苡谒畷r,放出大量的熱使水沸騰,造成液滴飛濺,如果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上或衣服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然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4、酸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鹽酸(HCl) 硫酸(H2SO4)與酸堿指示劑作用 紫色石蕊試液 紫色石蕊試液遇稀鹽酸、稀硫酸: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液 無色酚酞試液遇稀鹽酸、稀硫酸:不變色與活潑金屬反應 Zn 現象 產生氣泡化學方程式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Fe 現象 產生氣泡,溶液由無色變?yōu)闇\綠色化學方程式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與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 Fe2O3 現象 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yōu)辄S色化學方程式 Fe2O3+6HCl= 2FeCl3+3H2O Fe2O3+3H2SO4= Fe2(SO4)3+3H2OCuO 現象 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化學方程式 CuO+2HCl= 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與堿反應 Fe(OH)3 現象 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yōu)辄S色化學方程式 Fe(OH)3+3HCl= FeCl3+3H2O 2Fe(OH)3+3H2SO4= Fe2(SO4)3+6H2OCu(OH)2 現象 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yōu)樗{色化學方程式 Cu(OH)2+2HCl= CuCl2+2H2O Cu(OH)2+H2SO4= CuSO4+2H2O與碳酸鹽反應 Na2CO3 現象 產生氣泡化學方程式 Na2CO3+2HCl= 2NaCl+H2O+CO2↑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CaCO3 現象 固體溶解,產生氣泡化學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H2O+CO2↑ CaCO3+H2SO4= CaSO4+H2O+CO2↑不同的酸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考法三 常見的堿(★★★★★)1、堿的定義在水溶液中解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2、常見堿的性質及用途氧氧化鈉(NaOH) 氫氧化鈣[Ca(OH)2]俗稱 燒堿、火堿、苛性鈉 熟石灰、消石灰色、態(tài) 白色半透明狀晶體 白色粉末溶解性 易溶于水,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 微溶于水,溶解度隨 溫度的升高而減小腐蝕性 有強烈的腐蝕性 有腐蝕性吸水性 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逐漸潮解 無吸水性露置在空氣中 發(fā)生的變化 易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潮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而變質,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Na2CO3和H2O 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CaCO3和H2O保存方法 密封保存 密封保存制取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O+H2O=Ca(OH)2用途 用作干燥劑、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造紙;用來去除油污(爐具清潔劑中含氧氧化鈉) 工業(yè)上用來制漂白粉;農業(yè)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爾多液;作建筑材料3、堿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氧氧化鈉(NaOH) 氫氧化鈣[Ca(OH)2]與酸堿指示劑作用 紫色石蕊試液 紫色石蕊試液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變藍色無色酚酞試液 無色酚酞試液遇氫氧化鈉、氫氧化鈣:變紅色與酸 反應 HCl 化學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 CaCl2+H2OH2SO4 化學方程式 2NaOH+H2SO4= Na2SO4+2H2O Ca(OH)2+H2SO4= CaSO4+2H2O與某些鹽反應 Na2CO3 現象 —— 產生白色沉淀化學方程式 —— Na2CO3+Ca(OH)2= CaCO3↓+2NaOHCuSO4 現象 產生藍色沉淀化學方程式 2NaOH+CuSO4= Cu(OH)2↓+Na2SO4 Ca(OH)2+CuSO4= Cu(OH)2↓+CaSO4FeCl3 現象 產生紅褐色沉淀化學方程式 FeCl3+3NaOH= Fe(OH)3↓+3NaCl 2FeCl3+3Ca(OH)2= 2Fe(OH)3↓+3CaCl2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CO2 化學方程式 2NaOH+CO2= Na2CO3+H2O (NaOH變質的原因) Ca(OH)2+CO2= CaCO3↓+H2O [Ca(OH)2變質的原因]SO2 化學方程式 2NaOH+SO2=Na2SO3+H2O Ca(OH)2+SO2= CaSO3↓+H2O不同的堿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原因是:不同的堿溶液中都含有OH-考法四 中和反應(★★★★)1、定義: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作中和反應。2、表達式:酸+堿 → 鹽和水3、中和反應實驗及實質(1)裝置(2)實驗步驟、分析及結論實驗步驟 在燒杯中加入約5 mL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幾滴酚酞試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用玻璃棒攪拌溶液,至溶液顏色恰好變成無色為止。實驗分析 稀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滴入幾滴酚酞試液后,溶液變?yōu)榧t色;當滴入的鹽酸量較少時,溶液中氫氧化鈉有剩余,溶液仍呈堿性;當滴入的鹽酸與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呈中性。實驗結論 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3)中和反應的實質中和反應的實質:。酸堿發(fā)生反應時,溶液中H+和OH-都減少,因而溶液的酸堿性也發(fā)生改變,中和反應都是放熱反應,表現為反應后溶液的溫度升高。(4)判斷反應是否發(fā)生的方法①根據中和反應放熱檢驗;②借助指示劑:向滴加了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時,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③測溶液的pH:pH<7時,酸過量;pH=7時,恰好完全反應;pH>7時,堿過量。(5)中和反應后溶液中溶質成分的判斷恰好完全反應 酸過量 堿過量溶液中溶質成分 生成的鹽 酸和生成的鹽 堿和生成的鹽如: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反應后溶質成分 NaCl NaCl、HCl NaCl、NaOH檢驗的試劑 石蕊試液現象 紫色(pH=7) 紅色(pH<7) 藍色(pH>7)4、中和反應的應用(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2)處理工廠廢水,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3)中和反應在醫(yī)藥方面的應用,如中和胃酸過多。注意事項:不能用氫氧化鈉中和胃酸,因為它有很強的腐蝕性。考法五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1、溶液的酸堿度是定量表示溶液酸堿性強弱程度的一種方法,常用pH表示。(1)pH的范圍通常在0~14之間;(2)pH與溶液酸堿性的關系:0 7 14酸性增強 中性 堿性增強pH = 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強。pH>7,溶液呈堿性,pH越大堿性越強。(3)溶液酸堿度的應用①在化工生產中,許多反應必須在一定pH的溶液里才能進行;②在農業(yè)生產中,農作物一般適宜在pH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長;③測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CO2,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氣的污染情況;④測定人體內或排出的液體的pH,可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2、pH測定的方法(1)測定pH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2)測定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到溶液的pH。(3)注意事項:①不能直接將pH試紙浸入待測的溶液中,會使待測液受到污染。②不能先用蒸餾水將pH試紙濕潤,再向試紙上滴待測液。③用pH試紙測溶液pH時,一般讀數為整數。④檢驗氣體的酸性或堿性,可將試紙濕潤再用。3、有關溶液的pH圖像分析(1)向酸性或堿性溶液中加水稀釋A B分析:A圖中,未加水時溶液的pH<7, 即圖A為向酸性溶液中加水,隨著加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不斷增大至接近7,但不會大于7。圖B中,未加水時溶液的pH>7,即圖B為向堿溶液中加水,隨著水量的增加,溶液的pH減小至接近7,但不會小于7。(2)向水中加入酸性溶液或堿性溶液C D分析:圖C中,未加入酸時溶液的pH=7,為中性溶液,即圖C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酸性溶液,隨著酸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減小。圖D中,未加堿時溶液的pH=7,為中性溶液,即圖D為向中性溶液中滴加堿性溶液,隨著堿性溶液的滴入,溶液的pH增大。(3)酸堿中和反應圖像分析(以HCl和NaOH反應為例)E F分析:圖E中,隨著HCl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斷減小,即圖E為向NaOH溶液中加入HCl溶液。a點pH>7,即NaOH過量,發(fā)生,此時溶液為NaCl和NaOH的混合溶液。P點pH=7,即NaOH與HCl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為NaCl溶液。b點pH<7,即加入的HCl過量,此時溶液為NaCl和HCl的混合溶液。圖F中,隨著NaOH的滴入,溶液的pH不斷減小,即圖F為向H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c點pH<7,即HCl過量,發(fā)生,此時溶液中HCl和NaCl的混合溶液。Q點pH=7,即HCl與NaOH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為NaCl溶液。d點pH>7,即加入的NaOH過量,此時為NaOH與NaCl的混合溶液。【典型例題復習】典例剖析1.(2023·湖南常德·統(tǒng)考中考真題)雞蛋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化學興趣小組對雞蛋殼進行了實驗探究,具體實驗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實驗1中,打開分液漏斗,滴加鹽酸,一段時間后,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B.實驗2中,溫度計會顯示溶液的溫度升高C.實驗2中顯示的操作都是規(guī)范的D.實驗2中,燒杯中溶液會變紅2.(2023·寧夏·統(tǒng)考中考真題)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重要保證。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A. 過濾 B. 測定溶液的pHC. 稀釋濃硫酸 D. 熄滅酒精燈3.(2023·江蘇南通·統(tǒng)考中考真題)已知常溫下溶解度為0.17g。向一定量飽和溶液中滴加鹽酸,溶液pH隨V(鹽酸)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為檢測某生石灰樣品中鈣元素含量,實驗如下:步驟1:取0.60g樣品于錐形瓶中,向其中加入200mL蒸餾水,蓋上表面皿充分振蕩。步驟2:向冷卻后的錐形瓶中滴入幾滴酚酞,再逐滴加入稀鹽酸至反應完全。反應完全時錐形瓶內溶液紅色恰好褪去。經換算,消耗g。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步驟1中充分振蕩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步驟2中紅色恰好褪去時,消耗 mL鹽酸C.步驟2中化學反應方程式為D.該樣品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66.67%4.(2023·江蘇無錫·統(tǒng)考中考真題)市售餅干、海苔等食品包裝中常用的干燥劑是A.生石灰 B.氯化鈉 C.濃硫酸 D.氫氧化鈉5.(2023·湖北襄陽·統(tǒng)考中考真題)現有80g稀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過量氯化鋇溶液,充分反應后再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測得生成沉淀的質量與滴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a點溶液中含有兩種溶質B.a→b段溶液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為CuSO4+2NaOH=Na2SO4+Cu(OH)2↓C.原混合溶液中H2SO4與CuSO4的質量比為49:80D.向c點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不會立即出現白色沉淀6.(2023·黑龍江·統(tǒng)考中考真題)碳酸鎂和氫氧化鎂的混合物10g,經測定混合物中鎂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6%,向其中加入100g溶質質量分數為14.7%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不飽和溶液,將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體質量為A.12g B.18g C.24g D.36g7.(2023·甘肅武威·統(tǒng)考中考真題)科學的進步源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下列實驗方案不能達到目的的是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A 鑒別和 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B 鑒別和固體 加水溶解C 除去溶液中少量的 加入過量的大理石、過濾D 除去中少量的 點燃A.A B.B C.C D.D8.(2023·四川巴中·統(tǒng)考中考真題)化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夏天被蚊子叮咬,涂肥皂水可以減輕痛癢 B.垃圾分類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再利用C.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之前,應進行燈火實驗 D.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對人體都有害9.(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是向稀和稀的混合液中,滴加溶液的圖像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點的溶液 B.點的溶液中溶質可能有C.點和點的溶液 D.點的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10.(2023·四川·統(tǒng)考中考真題)熟石灰廣泛用于生產農藥、漂白劑,其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熟石灰極易溶于水B.熟石灰溶液的pH<7C.60℃的熟石灰溶液降溫至20℃,溶液變渾濁D.30℃時熟石灰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11.(2023·山東淄博·中考真題)向一定量稀鹽酸和氯化鎂的混合溶液中滴加一定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生成沉淀的質量與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OM 段溶液中發(fā)生中和反應B.M 點溶液中的溶質有 3 種C.向 Q 點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D.NP 段發(fā)生反應:12.(2023·遼寧阜新·統(tǒng)考中考真題)復習酸的化學性質時,某同學總結了鹽酸化學性質的思維導圖如下圖所示(A、B、C、D、E均能與鹽酸發(fā)生反應)。請根據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若C是紅棕色固體,則其化學式為 。(2)若單質B是鐵,取一根打磨光亮的鐵釘于試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單質B這類物質與稀鹽酸發(fā)生反應,需滿足的條件是 。(3)若E為氫氧化鉀溶液,向該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溶液后,再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稀鹽酸,當觀察到溶液呈無色時,則所得溶液的溶質是 。該實驗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基本反應類型為 。13.(2023·青海西寧·統(tǒng)考中考真題)在學習完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后,同學們對某些酸、堿、鹽之間是否發(fā)生反應進行了以下實驗驗證: (1)實驗中所需的稀硫酸可由濃硫酸稀釋得到,以下稀釋濃硫酸的操作正確的是 (填“甲”或“乙”) 甲:將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濃硫酸中,并不斷攪拌乙:將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斷攪拌(2)A、B、C、D四組實驗中能看到明顯現象的是 (填字母編號) (3)同學們對試管 A中是否發(fā)生了反應存在疑問,進行如下實驗探究:【提出問題】氫氧化鈉溶液能否與稀硫酸發(fā)生反應 【作出猜想】猜想Ⅰ:能發(fā)生反應;猜想Ⅱ:不能發(fā)生反應【進行實驗】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步驟1:取少量氫氧化鈉溶液于試管中,滴加幾滴 溶液 溶液變?yōu)榧t色 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能發(fā)生反應,其化學方程式為步驟2:向步驟1的溶液中再滴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4)歸納總結:酸、堿、鹽溶液之間并不是都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只有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有 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fā)生 (5)反思交流:經測定,實驗結束后的廢液中含有大量的 H+,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會造成管道腐蝕,所以,可向廢液中加入 (填“酸性”或“堿性”)物質中和處理后再排放 14.(2023·遼寧·統(tǒng)考中考真題)同學們學習了酸、堿、鹽等物質的相關知識后,構建了以碳酸鈉為中心物質的網絡關系圖。其中甲、乙、丙、丁分別是初中常見的不同類別化合物,丁是常見的溫室氣體。各物質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表示相鄰兩種物質能發(fā)生反應;“→”表示兩種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圖中部分反應物、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 (1)甲的化學式為 。(2)若乙中只含兩種元素,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3)若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用途是 。(4)甲和丁的反應 (填“屬于”或“不屬于”)復分解反應。15.(2021·浙江紹興·統(tǒng)考中考真題)酸堿理論的發(fā)展如下:①17世紀前,人們對酸堿的認識模糊,只憑感覺器官的感受來判定。②17世紀木,樸素的酸感理論:凡物質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屬,跟堿接觸會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叫酸;凡物質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觸后會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試液變藍的物質叫堿。③19世紀末,酸堿電離理論: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電離時所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堿。④20世紀初,酸堿質子理論:任何能給出質子的物質(分子、原子或離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質子的物質(分子、原子或離子)都是堿,且酸堿有如下關系:酸→H++堿,兩者彼此聯系在一起叫做共軛酸堿對。酸失去一個質子后形成的物質叫做該酸的共軛堿,堿結合一個質子后形成的物質叫做該堿的共軛酸。(1)根據樸素的酸堿理論,Na2CO3屬于 (選填“酸”或“堿”)。(2)根據酸堿電離理論理解酸堿反應的實質是: 。(3)已知 和,由酸堿質子理論,H2CO3的共軛堿是 。(4)隨著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酸堿理論的描述也在不斷完善。下列對不同酸堿理論的分析合理的是 。A.酸堿電離理論認為酸堿是兩種不同的物質B.酸堿電離理論認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C.酸堿質子理論認為酸和堿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離子D.酸堿質子理論擴大了酸和堿的范圍,不再具有局限性試卷第1頁,共3頁(第1頁 共22頁)答案以及解析1.C【詳解】A、實驗1中,打開分液漏斗,滴加鹽酸,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一段時間后,澄清石灰水會變渾濁,故說法正確;B、實驗2中,碳酸鈣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放熱,所以溫度計會顯示溶液的溫度升高,故說法正確;C、膠頭滴管應該豎直懸空滴加液體,故說法錯誤;D、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能使酚酞變紅色,故說法正確。故選C。2.C【詳解】A、過濾時,要注意“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圖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沒有緊靠在燒杯內壁上,圖中所示操作錯誤。B、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方法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污染待測液,圖中所示操作錯誤。C、稀釋濃硫酸時,要把濃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使熱量及時的擴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濃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飛濺,圖中所示操作正確。D、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熄滅酒精燈時,不能用嘴吹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滅,圖中所示操作錯誤。故選:C。3.D【詳解】A、由題意可知,常溫下溶解度為0.17g。取0.60g樣品于錐形瓶中,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生成的氫氧化鈣的質量>0.6g,向其中加入200mL蒸餾水,200g的水最多溶解0.34g的氫氧化鈣,所以生成氫氧化鈣不能完全溶解,步驟1中充分振蕩后不能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故A錯誤;B、反應完全時錐形瓶內溶液紅色恰好褪去,此時溶液呈中性,pH=7,則消耗 mL鹽酸,故B錯誤;C、步驟2中是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化學反應方程式為,故C錯誤;D、在該反應過程中,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鈣元素質量不變,則有,該樣品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故D正確。故選D。4.A【分析】食品干燥劑是為了降低食品袋中的濕度,防止食品變質腐敗,應具有吸水性強,且無毒副作用。食品中常用的干燥劑是氧化鈣和硅膠、氯化鈣等干燥劑。【詳解】A、生石灰即氧化鈣,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具有很強的吸水性,無毒,可用作食品干燥劑。A正確;B、氯化鈉不能吸收水分無干燥能力。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劑。B不正確;C、濃硫酸為一種粘稠狀液體,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和腐蝕性,可用于氣體的干燥,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劑。C不正確;D、氫氧化鈉能吸收空氣中水分而潮解,是常用的干燥劑,但由于有極強的腐蝕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劑。D不正確。綜上所述:選擇A。5.C【分析】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氯化鋇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氯化鋇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銅。則加入氫氧化鈉前有沉淀硫酸鋇存在,溶液中有氯化鋇、鹽酸、氯化銅存在。加入氫氧化鈉后,氫氧化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對應a點前。鹽酸反應完后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沉淀質量增加,對應ab段。之后加入氫氧化鈉不再發(fā)生反應,對應b點后。【詳解】A、根據分析,a點溶液中有生成的氯化鈉和未與氫氧化鈉反應的氯化銅、氯化鋇,有三種溶質,錯誤;B、根據分離,a→b段溶液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是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的反應,錯誤;C、0→a段是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a→b是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消耗氫氧化鈉的質量相等;硫酸中的氫離子和鹽酸中的氫離子相等,與氫氧化鈉消耗的氫離子相等,則有H2SO4——2NaOH。硫酸銅中的銅離子和氯化銅中的銅離子相等,與氫氧化鈉消耗的銅離子相等,則有CuSO4——2NaOH。故硫酸和硫酸銅的質量關系為:,98:160=49:80,故C正確;D、根據分析,c點溶液中含有氯化鋇,故向c點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和鹽酸,會立即出現白色沉淀,故D錯誤;故選:C。6.B【詳解】碳酸鎂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水和二氧化碳。氫氧化鎂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鎂和水。則恰好完全反應所得的不飽和溶液的溶質為硫酸鎂,蒸干后得到的固體為硫酸鎂。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的質量不變,則硫酸鎂中的鎂元素的質量與混合物中鎂元素的質量相同。則將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體質量為。故選B。7.D【詳解】A、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是二氧化碳,無明顯現象的是氮氣,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B、加水溶解,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無明顯變化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不符合題意;C、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過量的大理石不溶于水,可以過濾除去,能除去氯化鈣中的雜質,不符合題意;D、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用點燃的方法,應該將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等金屬氧化物,利用一氧化碳的還原性除去,符合題意。故選:D。8.D【詳解】A、用堿性成分的肥皂水涂蚊子叮咬的部位可以中和蚊子叮咬釋放的酸性物質,緩解痛癢,說法正確;B、垃圾分類有利于廢物再利用,資源再利用,同時還可以保護環(huán)境,說法正確;C、久未開啟的地窖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人進入可能會缺氧而窒息,所以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之前,應進行燈火實驗,根據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若燈火熄滅,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不適宜立刻進入地窖中,說法正確;D、通常情況下,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物是否有害要根據食品添加劑是否正規(guī)合法、添加劑添加量等因素來判斷,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不一定對人體都有害,說法錯誤;故選:D。9.C【詳解】A、由圖可知,a1 點時,還在繼續(xù)產生沉淀,說明此時硫酸還未完全反應,故此時溶液顯酸性,pH<7,不符合題意;B、a2 點的溶液pH<7,此時氫氧化鋇可能與鹽酸發(fā)生反應生成了氯化鋇和水,故溶液中的溶質可能有氯化鋇,不符合題意;C、由圖可知,b2點時,pH=7,b1 點時,沉淀質量最大,說明此時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氫氧化鋇和硫酸反應:,由化學方程式可知,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恰好完全反應時,氫氧化鋇中的氫氧根離子和硫酸中的氫離子也恰好完全反應,故可看做氫氧化鋇先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和水,待硫酸完全反應后,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故b1 點時,溶液中還含有鹽酸,pH<7,符合題意;D、由圖可知,c2點溶液pH>7,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不符合題意。故選C。10.D【詳解】A、由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線,20℃時,熟石灰的溶解度約為0.17g,溶解度在0.01g~1g之間,屬于微溶物質,故選項說法錯誤;B、熟石灰的水溶液顯堿性,熟石灰溶液的pH>7,故選項說法錯誤;C、熟石灰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大,60℃的熟石灰溶液降溫至20℃,熟石灰的溶解度增大,沒有熟石灰析出,溶液不會變渾濁,故選項說法錯誤;D、30℃時,熟石灰的溶解度為0.15g,30℃時熟石灰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為:,若是不飽和溶液,則小于上述數值,即30℃時熟石灰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11.B【分析】向一定量稀鹽酸和氯化鎂的混合溶液中滴加一定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生中和反應,后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詳解】A、根據分析,結合圖像可知,OM 段溶液中發(fā)生中和反應,選項正確;B、M 點時氫氧化鈉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鈉和沒有開始發(fā)生反應的氯化鎂,故M 點溶液中的溶質有 2 種,選項不正確;C、Q 點時氫氧化鈉過量,溶液顯堿性,向 Q 點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選項正確;D、NP 段發(fā)生反應: MgCl2+ 2NaOH = Mg(OH)2↓+2NaCl,選項正確。故選B。12.(1)Fe2O3(2) 鐵釘表面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成淺綠色 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3) KCl或KCl和HCl(氯化鉀或氯化鉀和氯化氫) 復分解反應【詳解】(1)能和酸反應的物質有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和鹽類物質,C是紅棕色固體,則C是氧化鐵,則其化學式為Fe2O3;(2)鐵和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和氯化亞鐵,則可觀察到的現象是鐵釘表面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成淺綠色;金屬與鹽酸反應,金屬要滿足的條件是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位于氫前面;(3)酚酞在中性、酸性溶液中是無色的;氫氧化鉀和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鉀和水,酚酞溶液變成無色時,溶液可能是中性或酸性,則所得溶液的溶質是氯化鉀或氯化鉀和氯化氫;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13.(1)乙(2)CD/DC(3)無色酚酞(4)沉淀或氣體或水(5)堿性【詳解】(1)濃硫酸密度比水大,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熱,所以應將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斷攪拌,故填:乙;(2)A組實驗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無明顯現象;B組實驗氯化鈉與稀硫酸不發(fā)生反應,無現象;C組實驗碳酸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二氧化碳,有氣泡產生;D組實驗硝酸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硝酸和硫酸鋇沉淀,有白色沉淀產生,故填:CD;(3)無色酚酞遇堿變紅,取少量氫氧化鈉溶液于試管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溶液,溶液變?yōu)榧t色,再滴入足量稀硫酸,溶液由紅色變?yōu)闊o色,說明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發(fā)生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故填:無色酚酞;;(4)根據上述實驗A、C、D組可知,酸、堿、鹽溶液之間并不是都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只有當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fā)生,故填:沉淀或氣體或水;(5)廢液中含有大量的 H+,說明溶液顯酸性,需用堿性物質中和處理后再排放,故填:堿性。14.(1)NaOH(2)(3)建筑材料(或補鈣劑)(合理即可)(4)不屬于【分析】丁是常見的溫室氣體,則丁是二氧化碳,丁(二氧化碳)能與丙相互轉化,氫氧化鈣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碳酸鈣高溫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鈣,丙可能是碳酸鈣;甲能與丁(二氧化碳)反應,能與碳酸鈉相互轉化,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甲可能是氫氧化鈉;甲、乙、丙、丁分別是初中常見的不同類別化合物,甲(氫氧化鈉)屬于堿,丙(碳酸鈣)屬于鹽,丁(二氧化碳)屬于氧化物,則乙屬于酸,乙能與甲(氫氧化鈉)、碳酸鈉、丙(碳酸鈣)反應,甲可能是鹽酸、硫酸或硝酸等,將猜想代入驗證,猜想成立。【詳解】(1)甲是氫氧化鈉,化學式為NaOH;(2)若乙中只含兩種元素,則乙是鹽酸,反應①的反應是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3)若丙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用途是建筑材料(或補鈣劑)(4)甲和丁的反應是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在反應過程中沒有相互交換成分,不屬于復分解反應。15. 堿 酸電離出的氫離子和堿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的過程(或) AC【詳解】(1)凡物質的水溶液有苦溜味,跟酸接觸后會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變藍的物質叫堿。碳酸鈉能與酸反應,失去原有特性,且碳酸鈉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故根據樸素的酸堿理論,Na2CO3屬于堿;(2)酸堿電離理論: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電離時所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堿。故酸堿反應的實質是:酸電離出的氫離子和堿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的過程;(3)酸失去一個質子后形成的物質叫做該酸的共軛堿,故碳酸的共軛堿是:;(4)A、酸堿電離理論: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電離時所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堿,故酸堿電離理論認為酸堿是兩種不同的物質,符合題意;B、酸堿電離理論認為氫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符合題意;C、酸堿質子理論:任何能給出質子的物質(分子、原子或離子)都是酸,故酸堿質子理論認為酸和堿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離子,符合題意;D、酸堿質子理論擴大了酸和堿的范圍,但是具有局限性,不符合題意。故選AC。(第15頁 共2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