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第1-2課時教學設計主題 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一課時(共2課時)課標要求 1.運用地圖簡要評價某區域的地理位置。2.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學習目標 1.運用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圖評價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培養綜合思維。2.舉例說出河流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作用,并能遷移運用到其他區域。評價任務 1.評價任務一:分小組評價長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評價任務二:以成都平原和岷江為例,認識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影響。學法建議 長江三角洲是南方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地區,也是近十年的熱點地區,學習過程中最好是能夠結合一些真實的案例去分析、評價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狀況。同時,區域地理注重方法的歸納,因此在學習本節內容時,一定掌握認識區域的學習方法,并能學會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第一次備課 第二次備課學習過程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課前預習:閱讀課本49-52頁。課中學習:展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相關視頻,引入新課。活動一 江海交匯之地1.“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試著說一說長江三角洲如此富庶的原因?2.讀圖及課本文字,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下列內容。位置:從圖7.13可知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包括 , 部和 北部。長江三角洲位于長江的下游,瀕臨 海和 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地形:從圖7.13可知長江三角洲地區以 為主,地勢 。氣候:結合氣候分布圖判斷長江三角洲屬于 氣候,氣候特點: 。農業:長江三角洲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即:是我國重要的 產區和 產區。3.讀圖7.15以及課本52頁文字,評價長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評價任務一:1.成都歷來被稱作“天府之國”,試著比較一下“天府之國”與“人間天堂”的地理位置有何異同?活動二: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成都平原為例,認識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以長江三角洲為例,補充并歸納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1)河流為長江三角洲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農業的發展。(2)河流為長江三角洲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對外聯系。(3) 。(4) 。......2.成都平原位于長江的上游地區,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作為一個成都人或者在成都生活學習的人,請你閱讀下面的圖文材料,認識岷江對成都平原發展的影響。(1)說說岷江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利和弊。(2)說說都江堰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作用。3歸納:河流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評價任務二:1.降水稀少,非常干旱的寧夏,為何會有“塞上江南”之稱?2.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根據今天所學,請你試著說一說密西西比河對美國發展的重要作用。板書設計學后反思 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本章節的重點內容梳理出來。【作業設計】長江三角洲被譽為“魚米之鄉”,因水而靈動,因水產生文化,也因水而結緣。讀下圖,據此回答下列小題。1.下列四幅剪紙中反映本區域景觀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本地區著名的美食和體育運動有( )。A.米粉 踩高蹺 B.糌粑 攀巖 C.粽子 賽龍舟 D.烙餅 滑冰3.長江三角洲地區通過( )工程與我國的西北和華北地區共飲一江水。A.引黃入晉 B.引灤入津 C.南水北調 D.引黃濟青4.長江三角洲號稱"江海交匯之地",這里的"江"和"海"分別是( )A.珠江、南海、東海 B.長江、黃海、東海C.松花江、渤海、黃海 D.長江、東海、渤海5. “蟹舍漁村兩岸平,菱花十里棹歌聲”“兩岸新苗才過雨,夕陽溝水響溪田”。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這主要得益于(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 ②亞熱帶季風氣候 ③竹青茶綠的丘陵地形 ④河湖密布的平原地形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下圖是“長三角和川渝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與長三角相比,川渝地區的突出優勢是( )A.水陸交通便利 B.科技力量發達 C.資金優勢明顯 D.礦產資源豐富7.關于兩個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地區聯系的主要通道是長江 B.連接重慶和成都的鐵路線是成昆線C.成渝地區對長三角具有輻射帶動作用 D.長三角地區水能資源更加充足8.川渝地區人口大量流向長三角,對長三角的有利影響主要有( )A.改善城市環境 B.增加就業崗位 C.提高農業比重 D.緩解勞動力短缺【參考答案】1. B 由圖可知,甲剪紙應該是黃土高原的窯洞;乙是南方地區的小橋流水人家;丙是北京的四合院;丁是西北地區的蒙古包,故B符合題意,選B。2. C 米粉是南方的美食,踩高蹺是北方地區的風俗,故A錯;糌粑是青藏地區的美食,故B錯;南方地區種植水稻為主,粽子的原料是糯米,南方地區降水豐富,河湖眾多,賽龍舟是主要體育運動,故C正確;北方的傳統主食以面食為主,故烙餅是北方的美食,北方冬季寒冷,故滑冰著名,根據分析,C符合題意,故選C。3. C 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南方多北方少,尤其華北、西北缺水嚴重,為了解決北方缺水的問題,國家已經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即把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調到華北和西北,依題意,C正確,故選C。4. B 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是.上海,上海位于江海交匯之地,“江” 是指長江,“海”是指黃海、東海。故選B。5. B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兩岸新苗才過雨,夕陽溝水響溪田”反映了河湖密布,地勢平坦。故選B。6. D 川渝地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據圖中所示的圖例分布位置可得,與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相比,川渝地區的突出優勢是礦產資源豐富;而水陸交通便利,科技力量發達,資金優勢明顯是長三角地區的優勢,但是長三角地區礦產資源比較缺乏。故選D。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三角和川渝地區聯系的主要通道是長江,該河流有“黃金水道”之稱,A正確。連接重慶和成都的鐵路線是成渝線,B錯誤。長三角對川渝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C錯誤。川渝地區水能資源比長三角地區豐富,D錯誤。故選A。8. 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川渝地區人口大量流向長三角,對長三角地區的有利影響主要有提供大量的勞動力及緩解勞動力短缺狀況,但會對當地勞動就業造成沖擊,造成社會秩序不穩定。由于大量的人口涌入,對城市環境造成破壞。遷入的人口主要從事的是第二、三產業,因此不可能是提高農業比重。故選D。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第2課時教學設計主題 第二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二課時課標要求 1.以某區域為例,說明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2.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學習目標 1.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樹立人地協調觀。2.結合圖片和文字等資料,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評價任務 1.評價任務三:通過了解張予墨一家來認識區域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2.評價任務四:以家鄉成都為例,說出地方特色文化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學法建議 長江三角洲是南方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地區,也是近十年的熱點地區,學習過程中最好是能夠結合一些真實的案例去分析、評價長江三角洲的發展狀況。同時,區域地理注重方法的歸納,因此在學習本節內容時,一定掌握認識區域的學習方法,并能學會知識的遷移,舉一反三。第一次備課 第二次備課學習過程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課前預習:閱讀課本52-57頁。課中學習:活動三:我國最大的城市群1.觀看長江三角洲地區各城市的圖片(或者視頻),在圖7.19中圈出重要城市,感受長江三角洲悠久的歷史。2. 觀察中國夜間燈光分布圖,在圖中找出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同時該地區也是我國城市分布最 、經濟發展水平最 的地區。3.在圖7.19中找到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 ,它不僅是我國的超大城市,還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金融、貿易中心。4.小組合作:分析上海發展的有利條件。5.讀圖7.21,認識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的影響。(1)說一說“同城效應”的含義。(2)分析“同城效應”產生的條件。(3)討論并歸納“同城效應”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那些影響。評價任務三: 張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媽媽在蘇州工作。張予墨的爸爸、媽媽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時間。交通方式起始地和目的地最短用時高速鐵路昆山--上海17分鐘昆山--蘇州13分鐘高速公路昆山--上海約1小時昆山--蘇州約1小時1.與傳統生活方式相比,張予墨一家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2.人們的生活方式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活動四: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1.認識長江三角洲著名的旅游景點和傳統文化。(1)世界文化遺產: 、 等。(2)水鄉風貌:江蘇的 、 ,浙江的 、 等。(3)傳統文化: 、 、 和 等。2.挑選自己喜歡的景點,為暑假設計旅游路線,并結合資料(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所選景點的文化特色。3.討論:地方文化特色對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影響。評價任務四:認識地方特色對旅游業的影響。我們的家鄉成都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深厚的歷史沉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1.小組合作,列舉成都的特色文化。2.說一說成都的文化特色對其旅游業發展的影響。板書設計 核心 城市 著名 景點學后反思 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本章節的重點內容梳理出來。【作業設計】區域內各城市之間聯系密切,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這主要是借助( )A.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 B.航空運輸C.手機和互聯網 D.內河航運2.下列旅游景點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是( )A.秦兵馬俑 B.蘇州園林 C.明清故宮 D.桂林山水圖示意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讀圖完成下面 3-5 小題。3.該地區最大的核心城市是( )A.合肥 B.南京 C.杭州 D.上海4.該地區的范圍主要包括( )A.瓊、滬、浙、贛 B.湘、鄂、蘇、滬C.冀、豫、浙、滬 D.浙、皖、蘇、滬5.對該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敘述不正確的是( )A.平原為主,氣候溫 B.江海交匯之地,交通便利C.地廣人稀,礦產豐富 D.產業基礎好,人才資源豐富6.讀“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示意”、“長江三角洲地區鐵路交通示意圖”和“甲城市某年氣候資料圖”,回答問題。 (每小題 1 分,共 11 分)(1)圖中的甲城市是____,在甲城市交匯的鐵路干線是____鐵路和____鐵路;甲城市的氣候特點是____。(2)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____(上、中、下)游地區,____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3)借助本區域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長江三角洲的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生活在同一城市,這種現象叫“____”。(4)欣賞下列旅游景觀圖,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是____。(5)長江三角洲地區被稱為“魚米之鄉”,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是____(至少答兩點)。答案解析:1. A 借助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運輸,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南京、杭州的人們往返不同城市之間,好比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這種效應叫做同城效應,A 正確、BCD 錯誤。故選 A。2. B 根據所學知識,秦兵馬俑位于陜西、蘇州園林位于江蘇、明清故宮位于北京、桂林山水位于廣西,綜上可知蘇州園林位于長江三角洲,B 正確、ACD 錯誤。故選 B。3. D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由圖可知,該地區最大的核心城市是上海,上海是該區域的第一等級城市。依據題意,D 對,ABC 錯,故選 D。4. D 由圖可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包括杭州所在的浙江省,簡稱浙,南京所在的省江蘇省,簡稱蘇,合肥所在的安徽省,簡稱皖,以及核心城市上海市。D 對,ABC 錯;故選 D。5. C 長江三角洲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A對;長江三角洲位于長江的入海口,是江海交匯之地,交通便利,B 對;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密集,礦產資源較為缺乏,C 錯;長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基礎好,人才資源豐富,D 對,依據題意,故選 C。6.(1) 上海 京滬 滬杭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2)下 上海(3)同城效應(4)②(5)地形平坦、雨熱同期、河湖密布,水源充足等【分析】本大題以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圖為材料,涉及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位置、氣候、交通、城市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區域認知。(1)讀圖可知,圖中甲是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連接上海的鐵路線有京滬線和滬杭線,上海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讀甲的氣溫和降水圖可知,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2)讀圖可知,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下游,長江入海口處,上海也是我國最大的海港,位于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地理位置非常優越。(3)長江三角洲地區有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度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借助本區域發達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生活在同一城市,這種現象叫“同城效應”。(4)長江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降水豐富,所以水鄉風光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景觀。讀圖可知,①是我國北方地區景觀,②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景觀,③是黃土高原的景觀,④是西亞地區的景觀。故根據題意選②。(5)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下游,地勢平坦,氣候濕熱,適合水稻生長,這里河湖密布,適合淡水漁業發展,所以被稱為“魚米之鄉”。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上 海江海交匯之地稻米產區淡水魚產區黃海、東海長江自然環境長江三角洲地區水鄉的特色文化與旅游我國最大城市群蘇州古典園林、杭州西湖等上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