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 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2. 理解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對國際秩序的影響。整理并了解:社會主義由理想到現實——俄國十月革命(1917年)革命理論 探索—— 列寧主義 內容 (1) 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① ,“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2) 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② 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3) 一國勝利理論:“③ 。” (4) 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④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意義 (1) 歷史地位: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⑤ 。 (2) 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 (3) 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⑥ 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結論: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⑦ 革命實踐 探索—— 十月革命 革命 過程 (1) 二月革命:推翻⑧ ,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2) 四月提綱: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⑨ 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 (3) 七月事件: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⑩ ”。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公開反對革命。 (4)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爆發,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 ,革命取得勝利★注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緊密相連。 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革命由二月革命過渡到十月革命,從而形成了急劇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建立 政權 (1) 標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 ,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2) 意義: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 的誕生歷史 意義 (1) 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成為 的開端。 (2) 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 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3)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 ,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4) 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主要 特點 (1) 從理論的角度看:打破了 的傳統觀念,即在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能單獨取得革命勝利,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2) 從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義發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是由 決定的。 (3) 從革命的性質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形成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性質的革命階段。 (4) 從革命的方式看:由設想 到運用暴力革命形式奪取政權,這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一般規律整理并了解: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含義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一切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爭取民族解放,維護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亦稱“民族民主運動”。 (1) “民族運動”指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① 的運動。 (2) “民主運動”指資產階級領導的② 的斗爭原因 (1) ③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2) 一戰過程中,④ 等殖民國家暫時放松了侵略,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政治發展創造了條件。 (3) ⑤ 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4) ⑥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爭典型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它客觀上將⑦ 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亞洲 印尼人民反荷斗爭印度非暴力 不合作運動 (1) 基本內容:認為任何政治斗爭都要以“⑧ ”精神為主旨(消極抵抗);強調愛與真理的統一,即在堅持“真理”的同時,寧愿犧牲自己也不向敵人施加暴力(堅持真理——核心)。 (2) 積極性: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⑨ ;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基礎,為印度的民族解放斗爭積累了寶貴經驗。 (3) 局限性:把民族運動局限于⑩ 的框架內,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幻想,影響了民族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在斗爭中的動搖性與妥協性非洲 埃及人民抗英斗爭、摩洛哥里夫人民反侵略斗爭、 拉美 尼加拉瓜桑地諾的抗美斗爭、墨西哥 ★注意: 原則在殖民地不斷傳播,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特點 廣泛性 地域廣、涉及階級廣多樣性 領導力量多樣、指導思想多樣、斗爭方式多樣持續性 一戰以來民族解放運動未有間斷,持續高漲影響 (1)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2) 推動了亞非拉民族國家的 發展進程。 (3) 為二戰后亞非拉地區的 奠定了基礎史事分析(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下圖所示是蘇聯電影《列寧在十月》中的一個場景。影片中工人赤衛隊和士兵冒著槍林彈雨,高喊著“烏拉”沖向冬宮,看了讓人熱血沸騰。該片是為慶祝俄國十月革命20周年,由斯大林指定拍攝。影片中攻占冬宮的場景是按照斯大林的指令重拍的。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前敵總指揮托洛茨基在其自傳中說:“我們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城里重要的地方……我們的士兵、水兵、赤衛隊在沒有沖突的情況下,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各個機關。”——《托洛茨基自傳》材料三 1917年10月25日(公歷11月7日),列寧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起草的決議中指出:“蘇維埃特別強調群眾在這次罕見的不流血的和異常順利的起義中所表現的團結性、組織性、紀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1) 三則材料對十月革命的表述有何不同?(2) 從材料中可以確認的史實有哪些?請說明理由。史事分析(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帝國主義論是列寧主義的重要內容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其中要包括帝國主義的如下五個基本特征:(1) 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出現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 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 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 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列寧對帝國主義特征的論述中,任選三個特征進行闡釋,并談談你對帝國主義論的認識。情境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06年8月,一位英國人在信中寫道:“我以為東方必將發生一場變革。日本的勝利似乎已對這個東方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俄國革命(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也在這里產生了極為驚人的影響……在中國,爆發了一場著名的排外運動……在波斯,這種覺醒看來像是采取了民主改革運動的形式。在埃及和北非,覺醒突出地表現為狂熱行為的明顯增加……這些動亂癥狀的同時出現太驚人了,不能完全歸因于巧合。誰知道呢?或許東方確實正從其長久的睡眠中覺醒……”——《1905—1909年的波斯革命》材料二 如下表所示:兩次大戰之間亞非拉主要民族民主運動一覽表地區 國家 主要事件亞洲 中國 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印度 甘地領導國大黨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與英殖民者作斗爭非洲 埃及 在華夫脫黨領導下,英國被迫讓步,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埃塞俄 比亞 與反法西斯同盟軍隊一起,抗擊意大利侵略軍拉丁 美洲 尼加 拉瓜 桑地諾帶領游擊隊與美國扶植的獨裁政權展開武裝斗爭,迫使美軍撤出墨西哥 卡德納斯對內改組國民革命黨,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一中關于“東方覺醒”的觀點。(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民族解放運動呈現的新特點,并說明其影響。歷史寫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十月革命后列寧領導俄共(布)就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如下表所示)。主題 具體表現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錯誤思潮的界限 把黨的名稱改為俄國共產黨(布),劃清馬克思主義政黨與西方社會民主黨、社會黨的界限;制定和實施新經濟政策,劃清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與孟什維克錯誤言行的界限同黨內錯誤的政治派別作斗爭 革命剛勝利時同以加米涅夫為首的“妥協派”作斗爭,維護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同托洛茨基派、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對派等作斗爭,維護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領導權反對官僚主義 以法制的力量反對和打擊官僚主義的思想,指導當時黨和蘇維埃政權的實踐,推進黨的建設和國家政權機關的建設,使得機關工作作風大為改觀維護黨中央權威 促進集體領導,加強黨內監察,營造黨內民主與和諧的政治生活氛圍——王一娟、俞良早《十月革命后列寧關于俄共(布)政治建設的思想》從材料中提取列寧加強俄共(布)政治建設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活動1①最高階段;②不平衡;③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暴力;⑤列寧主義;⑥無產階級革命;⑦馬克思主義;⑧沙皇統治;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⑩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冬宮; 臨時政府;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世界現代史; 理想到現實;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 俄國國情; 和平奪權。活動2①反抗殖民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解放;②反對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③亞非拉國家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④英法;⑤一戰;⑥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⑦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⑧仁愛;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⑩非暴力; 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卡德納斯改革; 民族自決; 現代化; 民族解放運動。活動3(1) 不同:材料一顯示十月革命經歷了激烈戰斗,材料二和材料三認為十月革命沒有發生劇烈的武裝沖突。(2) 可以確認的史實:十月革命采取了武裝起義的形式,但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理由:三則材料都證明十月革命發生了武裝起義。但材料一是影視作品,存在虛構和夸大,《列寧在十月》拍攝于1937年,當時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建成了社會主義強國,需要展示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精神,領導人的意愿和過分強調意識形態也對該片的拍攝產生了影響。第二則材料屬于口述史料,托洛茨基是十月革命的親歷者,他的回憶較為可信;第三則材料屬于文獻史料(檔案材料),是十月革命當天的決議,可信度很高;后兩則材料都證明十月革命沒有發生激烈的戰斗。活動4示例:特征1: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后,技術日益復雜,投資不斷擴大,競爭日趨激烈,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壟斷組織產生。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獲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停滯和腐敗。特征2:壟斷組織出現的同時,銀行資本也快速集中,并與工業資本走向融合,形成金融資本,在此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控制國家的經濟生活,進而影響國家的內政和外交。特征3: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金融寡頭的逐利需求使資本輸出成為新的侵略方式。帝國主義國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投資設廠、修建鐵路、開設銀行。帝國主義國家獲得巨額利潤的同時,控制著被殖民地區的經濟命脈和內政外交。同時各國也為爭奪投資場所展開激烈爭奪,引發戰爭。特征4:壟斷組織產生后,各大壟斷組織為瓜分國際市場簽訂協定,形成瓜分世界市場的國際壟斷同盟。這些壟斷集團控制部分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瓜分了國際市場,獲得巨額壟斷利潤。特征5: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經濟和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為了壟斷原料產地、商品市場、投資場所等資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奉行殖民擴張政策,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紀后期,西方迅速瓜分了非洲土地,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也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認識: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帝國主義發展規律,為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提供理論指導。活動5(1) 評析:材料一對東方覺醒的預見是正確的。但材料認為東方覺醒主要是受日本和俄國革命的影響,這種說法不全面。東方覺醒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東方各國的民族危機,東方國家民族資本主義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形成,民族民主意識增強。(2) 新特點:更為廣泛、激烈和徹底;斗爭水平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出現了新生的領導力量;斗爭的內容和方式呈現多樣性。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活動6示例:論題: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建設對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至關重要。闡述:十月革命后,列寧領導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成為執掌國家政權的革命政黨,當時一方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帶來了破壞,另一方面,國內存在被推翻的資產階級和反動勢力,列寧肩負著鞏固蘇維埃政權和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重大任務;在此背景下,列寧通過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錯誤思潮的界限,同黨內錯誤的政治派別作斗爭,反對官僚主義以及維護黨中央權威等,逐漸維護了十月革命之后的正常秩序。無產階級政黨只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才能完成上述任務。列寧和黨不僅以“鐵的紀律”維護了黨的統一,而且清算了各個政治派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錯誤,維護了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加強了黨的團結和統一,鞏固了俄共(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促進了黨的各項事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