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知識梳理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君主立憲的確立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2)進程:英國爆發革命。經過兩次內戰,議會獲勝,處死國王。隨后,英國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革命成果獲得鞏固。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肮鈽s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是君主立憲制的代表,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二、美國共和制的確立和發展1.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1)主要內容:①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②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2)歷史意義與局限:①意義: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②局限: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3.美國共和制的發展——美國內戰(南北戰爭)(1)背景: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但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2)進程:①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②林肯領導的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最終擊敗了南方分裂勢力。③1865年,內戰結束。(3)歷史意義與局限:①意義: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隨后又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②局限:黑人仍備受歧視。三、法國大革命及其共和之路1.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帝國(1)背景: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力量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啟蒙思想也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2)進程①革命爆發——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了象征專制的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由此爆發。革命猛烈沖擊了專制制度,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議會逐漸掌握了政權。②頒布《人權宣言》:1789年8月,議會頒布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即《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④拿破侖帝國(1799-1815)背景:革命遭到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斗爭異常激烈,國家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建立: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措施:《法國民法典》(后更名《拿破侖法典》)(3)歷史意義與局限①意義: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法國大革命也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②局限:拿破侖實行帝制,率領法軍入侵一些歐洲國家,給其帶來了沉重災難。四、資本主義的擴展——俄、意、德、日1.俄國1861年改革:農奴制改革:1861年,俄國沙皇政府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2.意大利的統一:19世紀中期,意大利處于分裂狀態。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后意大利又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3.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4.日本明治維新內容:①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③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憲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習題鞏固1.光榮革命造成英國政體中沒有了單一的主導性權力,如何確保擁有實權的國王與每年召開的議會和諧共處,成為政治制度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其通過后來形成的政黨內閣或說責任政府得以解決,歷史學家馬考萊將這一解決稱為“偉大的制度發明”。這里“偉大的制度發明”( )A.使國王逐漸成為無權的虛君B.踐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C.尚未確立議會高于王權原則D.緩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2.1776年7月4日,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痛斥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力。由此可見,《獨立宣言》( )A.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B.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C.為分權制衡奠定基礎D.標志著美國贏得獨立3.“拿破侖在其所有征服地區貫徹法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則。他廢除封建制度和農奴制,承認所有公民的平等,實施其著名的法典……”材料反映出拿破侖對外戰爭( )A.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B.得到被征服地區人民的擁護C.自始至終是正義戰爭D.在法國最終建立起共和制度4.1679年,英國大選首次出現了黨派的劃分和斗爭,而由選舉產生的議會并不站在國王一邊。查理二世被迫接受反對派官員擔任大臣,也由此做了未來大多數國王都會做的事:議會代表政治國家之民意,而國王遵循之。據此推斷,英國當時( )A.國王事實上已“統而不治”B.光榮革命成果得到鞏固C.王權已受到議會的有效制約D.議會選舉決定內閣組成5.英國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延續了13世紀《大憲章》中“法律至上,有限王權”的思想。“有限王權”是指《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國王( )A.仍然擁有行政大權 B.完全“統而不治”C.失去對內閣的控制 D.必須對議會負責6.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聯邦政府可以征稅、征兵、發行紙幣、決定軍事及外交政策;總統享有行政大權,可以否決國會的立法,還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國會有權調整國際及州際貿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審判權。上述這些規定的意圖是( )A.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B.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C.確立分權制衡的原則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7.英國內閣依仗其在議會的多數票優勢,一再更改議會工作日程表,使議案和辯論盡量集中于“國家中心問題”,即內閣事務。據統計,在1900 年前后,內閣已合法地占用了下院4/5 的議事時間。另據議會記錄:1878~1887年,政府議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時間,1888~1897 年增加到84.5%。材料說明( )A.內閣對議會控制變得加強B.議會未行使監督政府職能C.國家權力中心轉移到首相D.君主立憲制度的發展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