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生物學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DNA的結構教學目標能用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識DNA分子結構特征,樹立生命觀念。 通過分析科學史料,嘗試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高分析綜合能力、建模能力和學科融合能力,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通過建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了解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和方法,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2.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制作。教學難點: 1.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教學過程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學習課題 呈現資料:“現代刑偵領域中,DNA指紋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需要一滴血、精液或是一根頭發等樣品,刑偵人員就可以進行DNA指紋鑒定,從而確定罪犯。” 由此提出問題:“為什么可以通過比對DNA來確定罪犯?”、“DNA作為遺傳物質是怎樣儲存遺傳信息的?”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二、模擬科學探索歷程,構建DNA結構模型 任務一:DNA結構的發現歷程 1.構建DNA的基本單位 當時,科學界認識到DNA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A、T、C、G4種堿基。提問:脫氧核苷酸由哪些成分組成?脫氧核糖5個碳分別在哪?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核酸知識,分析掌握4種脫氧核苷酸之間的區別,為構建多核苷酸鏈模型做準備。?? 2.相鄰的脫氧核苷酸如何形成長鏈 呈現脫氧核苷酸連接的3種方式,觀察脫氧核苷酸的結構式,觀察五碳糖的最上面的角上其實是一個氧,不具備可以脫水縮合的條件。再類比ATP,我們知道磷酸基團之間形成的化學鍵容易斷裂,所以應該是磷酸與脫氧核糖相連。接著觀察核苷酸之間酯鍵的位置,理解“3,5-磷酸二酯鍵”將兩個脫氧核苷酸連接起來,由此多個脫氧核苷酸可以通過該鍵形成一條長鏈。?? 設計意圖:通過建構DNA單鏈的結構模型,加深對“磷酸二酯鍵”的理解。 3.DNA分子有幾條鏈? 呈現資料: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獲得了高質量的DNA衍射圖譜。簡單介紹X射線衍射技術。進行模擬實驗:用激光水平照射豎直的圓珠筆中的小彈簧,在墻上形成衍射圖像。 學生發現該圖像與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十分相似。推測DNA結構應該是螺旋形的。但經仔細觀察比較后,發現富蘭克林拍攝的照片中少了一層光斑。由此推測,DNA應該不止一條鏈。?? 呈現資料:富蘭克林通過衍射圖譜得出DNA螺旋的直徑為2nm,經過顯微鏡測定DNA直徑,2條鏈,3條鏈的直徑都為2nm,由此他推測DNA可能由2條鏈或3條鏈構成。接著,他又分別測定2、3條鏈的含水量,結果2條鏈DNA與實際的含水量相符。由此推測DNA由兩條鏈構成。 設計意圖:X射線衍射技術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利用身邊的常見用品動手模擬衍射實驗。使學生獲得真實感,增強學生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直觀認識,了解DNA空間結構的發現與物理中干涉和衍射的原理密切相關。學生從中體會到任何學科都不是孤立的,現實中很多實際問題的解決都涉及多學科知識的綜合。 4.DNA兩條鏈的排列方式 教師提示:在磷脂雙分子層結構中,親水的頭部和疏水的尾部是怎樣分布的? 脫氧核糖和磷酸具有親水性,而堿基具有疏水性。 細胞中的DNA處于液體環境中,據此推導應該是堿基在內側,磷酸在外側。 查閱資料發現,DNA衍射圖譜顯示雙鏈間的距離是不變的。化學資料表明,4種堿基的結構簡式如下,嘌呤是雙環的比較長,而嘧啶是單環的比較短。查哥夫測定了不同生物DNA中堿基的含量,發現A的數量等于T,G等于C,根據這樣的數量關系,確定堿基的互補配對關系。再根據DNA衍射圖譜翻轉180°后與未翻轉的一模一樣,推測DNA是反向平行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用建模的方法提出假說,并且檢驗假說,促進學生形成證據意識,發展科學思維能力,同時體會直覺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任務二: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內容 通過不斷修正構建DNA的平面模型,據此總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主要內容,并完成學習任務單。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探討,引導學生形成結構與功能觀;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歸納推理的能力。 任務三:DNA分子結構的特性 解決本節課關于DNA指紋技術的問題:DNA分子之間的差異體現在何處?它又為什么能夠成為身份證明的關鍵?警方采取DNA分析比對,耗時較長,但是樣本為什么仍能保存完好?通過對問題的解釋引導學生理解DNA具有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DNA的分子特性,更加深入地理解DNA分子結構,同時滲透結構與功能觀。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程所學理論知識解釋DNA鑒定能判斷一個人身份的原因,使教學做到首尾呼應。? 三、總結回顧,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DNA分子的模型建構過程和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特點,形成知識網絡。接著教師繼續設問啟思:在 DNA結構研究人員中,沃森和克里克資歷最淺,知識與經驗最缺乏,但他們卻在這場科學競賽中贏得了勝利。你認為他們能超越他人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綜合多學科成果、善于合作、堅持不懈等科學精神,自覺培養優良品格,全面提升自己,樹立遠大理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