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1-12課復習提綱1-12課“標志性”事件1.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2.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鴉片戰爭。3.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八國聯軍入侵和《辛丑條約》簽訂。4.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5.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五四運動。6.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五四運動。7.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南北統一的標志:東北易幟。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第1課 鴉片戰爭一、林則徐虎門銷煙1.時間:1839年6月(“國際禁煙日、禁毒日”)2.意義: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領導運動的林則徐被譽為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被譽為“全球禁毒第一人”)21教育網二、中英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時間:1840年——1842年2.爆發原因(目的):(1)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2)直接原因(導火線):虎門銷煙。3.民族英雄:關天培、陳化成。 4.中國人民的抗英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5.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南京條約》。三、中英《南京條約》1.時間:1842年。 2.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3.內容——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均位于東南沿海);(4)協定關稅:英商在華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4.《南京條約》附件內容: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建房居住權。5.影響: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原因: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第2課 火燒圓明園和太平軍抗擊洋槍隊一、第二次鴉片戰爭1.時間:1856年——1860年 2.爆發原因(目的):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原因在于兩次戰爭的起因性質相同)3.發動者:英法聯軍。 4.英法的強盜行徑:1860年,火燒圓明園。5.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二、俄國是近代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三、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前后,太平軍抗擊洋槍隊,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反侵略斗爭的英雄氣概。第3課 收復新疆和甲午風云一、左宗棠收復新疆1.1878年,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維護了國家統一。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大將:左宗棠。西征目的:收復新疆)。2.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劉錦棠為第一任巡撫。二、甲午中日戰爭1.時間:1894年——1895年(1894年為農歷甲午年)2.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對外侵略擴張。3.重要戰役:黃海大戰,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4.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三、中日《馬關條約》1.時間:1895年2.內容——割地、賠款、四口通商和設廠(1)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詩“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去年:1895年。條約:《馬關條約》)(2)賠款白銀2億兩;(3)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列強侵華由沿海深入內地)(4)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列強侵華進入新階段,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5.影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一、義和團運動1.興起背景: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嚴重。2.時間:19世紀末。 3.興起地點:山東。4.性質:反帝愛國運動。5.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先招撫,后 “鏟除”。6.評價(1)積極: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對于阻止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起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義和團的蒙昧迷信及籠統排外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訓。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時間:1900年——1901年。2.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擴大在華利益;(2)導火線(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三、《辛丑條約》1.時間:1901年2.內容(1)賠款白銀4.5億兩;(2)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列強目的:控制中國的京津地區)(3)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4)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成為洋人的統治工具)3.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四、晚清反抗外來侵略多次戰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2.其他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武器裝備落后。五、晚清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軍抗擊洋槍隊;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黃海血戰;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六、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經過1.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戰敗和《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戰敗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起步近代化主要包括:(1)政治上的民主化,民主取代專制;(2)經濟上的工業化,采用機器生產。第5課 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的興起1.起止時間:19世紀60年代——90年代。2.主張(方式):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3.目的:維護清朝統治。(“師夷長技以制夷”)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地主階級洋務派)5.性質:封建地主階級自救運動。二、洋務運動的內容1.前期(19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近代軍事企業:(1)安慶內軍械所;(2)江南制造總局;(3)福州船政局;2.后期(19世紀70年代——90年代),以“求富”為口號,創辦近代民用企業:(1)輪船招商局;(2)漢陽鐵廠;(3)開平礦務局;3.建立新式陸軍、海軍;4.翻譯西方書籍,創辦新式課堂,派人出國留學。三、洋務運動的評價1.結果:失敗。(失敗表現: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2.作用:(1)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2)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第6課 維新變法(百日維新、戊戌變法)一、維新變法的開展1.背景: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嚴重。2.目的(口號):救亡圖存。 3.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4.經過(1)1895年的“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2)統治者:光緒帝。 (3)時間:1898年。(4)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譚嗣同后為變法而犧牲)。(資產階級維新派或改良派)(5)內容:①經濟上獎勵農工商業發展;②政治上鼓勵官民上書言事;③文化上改革科舉,設立學堂;④軍事上建立新式軍隊。二、維新變法的評價1.結果:除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新政全部取消,維新變法失敗。2.意義:維新變法是一場救國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于社會的進步。3.失敗原因:(1)頑固派勢力強大;(2)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3)脫離群眾。4.失敗的教訓:說明了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第7課 辛亥革命一、興中會的建立1.領導人:孫中山。 2.性質:革命團體。 3.口號:振興中華。二、同盟會的成立1.領導人:孫中山。(“國父”、資產階級革命派)2.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3.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核心是民權)(民族——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民生——平均地權)(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孫中山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4.機關刊物是《民報》。5.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三、辛亥革命1.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2.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民國紀年法年份+1911=公元紀年法年份,如1937年為民國二十六年,1949年為民國三十八年。)21cnjy.com3.1912年2月,清朝統治結束。(清朝滅亡發生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后)4.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5.意義:(1)最大:結束了封建帝制(君主專制); (2)推翻了清朝的統治;(3)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6.局限性(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第8課 新文化運動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1.背景:社會上出現了尊孔復古的逆流。2.時間:1915年。 3.開始標志: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4.旗幟(口號):科學、民主(“德先生、賽先生”)。5.主要陣地:《新青年》。6.代表人物: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魯迅、李大釗。(先進的知識分子階層)7.內容:(1)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5)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8.批判對象:封建正統思想——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9.性質:思想解放運動。10.意義:前期的新文化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激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情。二、新文化運動的新發展1.表現: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2.人物:李大釗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3.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指明了新途徑。(新文化運動前期傳播的是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后期是馬克思主義)三、中國近代化進程總結1.進程特點:第一階段是技術(器物、經濟)探索,第二階段是制度(政治)探索,最后是思想文化領域探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21·cn·jy·com2.中國近代化歷程學習內容事件名稱時間政治派別代表人物口號技術(器物)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前期“自強”后期“求富”制度(政治)維新變法1898年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救亡圖存辛亥革命1911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民主共和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1915年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民主科學3.中國近代化歷程反映了我國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同時也說明了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四、晚清列強侵華和國人抗爭探索的啟示: 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要積極改革開放;要向先進國家學習。www.21-cn-jy.com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一、五四運動1.直接原因(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開始時間:1919年5月4日。3.運動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4.運動的先鋒青年學生,主力無產階級。5.口號(1)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2)其他口號:“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取消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6.初步勝利的表現:(1)釋放被捕學生; (2)罷免賣國賊職務;(3)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7.性質: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8.歷史意義(1)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2)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原因:五四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9.五四精神的核心:愛國。二、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點:領導階級不同、指導思想不同、發展前途不同。第11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中共成立的條件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陳獨秀在上海建立的共產黨早期組織起核心和紐帶的作用。二、中共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開1.時間:1921年7月。(七一建黨節)2.地點:先在上海,后在浙江嘉興南湖游船(毛澤東參加)。3.內容(1)通過了黨綱;(黨綱內容:①黨的名稱;②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③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2)確定了黨的中心任務(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3)選舉了領導機構(機構是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4.性質: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5.意義(1)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原因: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的體現:①有了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②有了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第12課 北伐戰爭和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黃埔軍校的建立(1)領導人: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2)辦學方針: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并重。2.北伐的勝利進軍(1)目的:打倒列強,除軍閥。(2)時間:1926年(3)領導人:蔣介石任總司令。(4)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5)主要戰場:湖南、湖北。(6)著名將領:葉挺(7)著名軍隊:第四軍被譽為“鐵軍”。二、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建立時間、建立者:1927年,蔣介石2.“東北易幟”標志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