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記)教學目標1.閱讀位置圖,能夠說出湄公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地區在世界的位置。 2.從地形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獲取有用信息,綜合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 國中部平原地區自然環境的特點。 3.對比兩大平原的自然條件、聚落景觀,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之處,理解區域特色是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4.通過對兩個典型案例的剖析,學會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提升區域認知素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湄公河平原人們的稻作生產和生活方式。 教學難點:湄公河平原稻作生產與人們生活方式之間的密切關系。教學過程【介紹】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歡迎大家走進人文地理的課堂,我是來自寧波市曙光中學的歷史與社會老師——徐諒慧,今天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人教版人文地理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家住平原,這節課我們要學的是第一課時《稻作文化的印記》。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正式上課之前呢,老師先來插播一則廣告: (播放泰國香米視頻) 廣告中這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看著就很好吃?但是大家知道泰國香米產自泰國的什么地方嗎?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有著“泰國米倉”之稱的湄公河平原,來探究一下到底是怎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造就了這里如此美味的大米飯,以及這里的稻作生產又對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讓我們一起走進第一課時《稻作文化的印記》。 【新課教學】 一、圖尋平原位置(地理位置) 首先,讓我們一起通過幾張圖片來探究一下湄公河平原到底位于哪里? (ppt出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圖、湄公河平原地形圖) 經緯度位置 說到地理位置,我們一般可以從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兩個方面來考慮,半球位置、緯度帶、溫度帶都屬于經緯度位置,而海陸位置、相對于大山大河的位置都屬于相對位置,據此,我們一起來描述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吧,首先,半球位置,我們在地球儀上找到湄公河平原,家里沒有地球儀的也可以借助我們書本上的兩張地圖,我們發現湄公河平原位于赤道以北,因此屬于北半球,從經度來看,東經105°縱貫湄公河平原,這一范圍正好在西經20°向東到東經160°之間,因此位于東半球。接著我們來看一下溫度帶和緯度帶位置,從地球儀上我們不難發現,湄公河平原位于赤道和北回歸線之間,因此,聯系我們綜合探究二學過的知識,湄公河平原應該屬于熱帶和低緯度地區。 相對位置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相對位置。首先,相對于大洲的位置,湄公河平原亞州東南部的中南半島上;然后大家再找一下圖中中南半島東西所鄰的大洋或海灣有哪些?是的,湄公河平原西臨泰國灣,東臨南海。最后,我們再來找一下湄公河平原地跨了哪幾個國家?大家可以在地圖上找一下圈起來,有泰國、柬埔寨、越南、老撾。好的,如此一來我們知道了一般情況下在描述一個區域地理位置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從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兩方面來描述。我們也來總結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ppt展示)。 二、圖析自然條件 找到了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后,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幾張圖片,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怎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能讓這里種植出如此美味的大米。讓我們一起圖析自然條件。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條件,我們可以從氣候、地形、水文、土壤這四個方面入手。 (ppt出示亞洲氣候類型圖、湄公河平原地形圖) 氣候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湄公河平原的氣候,這是一張亞洲氣候類型圖,在這里我們先找到湄公河平原,從圖上的注釋,我們發現這里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然后我們來看一下這是湄公河平原下游越南的一個城市胡志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大家通過這個圖分析一下當地的氣候有什么特征?回顧第二單元的知識,描述氣候特征通常從氣溫、降水兩方面入手,那么我們先看氣溫,也就是這里的紅色曲線,對應左邊的坐標軸,我們發現全年氣溫高于15攝氏度,這也是熱帶氣候的共同特征,終年高溫。降水呢?我們看下面的藍色柱狀圖,降水集中在5-10月,因此從降水來看,分旱雨兩季,并且降水多的時候,氣溫也比較高,所以季風氣候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雨熱同期。 地形 再來看一下地形,從這張分層設色地形圖中我們發現,這里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因此屬于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開闊。 土壤 土壤:并且這里的平原屬于大河沖積而形成的沖積平原,沖積平原的土壤一般也比較肥沃。 水文 水文:最后我們來看一下湄公河平原地區的水文情況,什么是水文情況呢,就是一個區域內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同學們一起找一下這張圖中有哪些河流或者湖泊?比如湄公河、桑河、同奈河、洞里薩湖等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河流,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交織在一起,就像網一樣,所以我們說湄公河地區的水文特征是水網密布,非常有利于灌溉。 小結 在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條件特點之后,我們就要回到一上課時看到的那碗香噴噴的米飯上了,大家知道米飯的前身是什么嗎?對了,水稻。那么湄公河平原到底適不適合水稻的生長呢?這個你說的不算,我說的也不算,還是得水稻自己說的才算。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水稻的自述,大家找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哪些自然環境條件剛好和水稻自述的環境相吻合:大家好,我叫水稻,是一種主要的糧食作物,喜歡生活在高溫(這里的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能夠滿足水稻需求)、陽光充足(位于低緯度地區,光照充足)、潮濕、水分充足的地方(這里水網密布),需要生長在平整(這里地形沖積平原,平坦開闊)、且土壤肥沃的土地上(也能滿足)。由此可見,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同時也正是因為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了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產區。 三、圖說水稻生產 那么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條件之后呢,我們就要一起來說說水稻的生產。同學們天天都在吃米飯,不知道對水稻的生產環節了解多少呢?老師這里一共有六幅水稻生產過程圖,但是順序被打亂了,請大家暫停一下微課,來給圖片排排序。 (ppt出示六張水稻生產環節圖) 好的,同學們,正確的順序是⑤①⑥③④②,你對了嗎?第一幅是⑤,這是在播種,播完種之后要干嘛呢?就是第一幅圖,在育秧。但是由于一開始用撒種的方式播種,導致秧苗的間距太密了,不利于長高長大,那怎么辦呢?就把它們種的稀疏一點,所以就有了這里的第三步,叫插秧。一行一列整整齊齊的插起來。然后再進行田間管理,噴灑農藥、化肥,等待秧苗長大。秧苗成熟之后再把稻谷收割上來,用脫粒機把稻谷和稻桿脫開,最后再把稻谷曬干送去碾米廠碾成大米。所以大家有沒有發現,相對于其他農作物的種植,水稻種植的環節是不是相對比較多一點?其實水稻生產還不只有這幾個環節,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哦。 那么了解了水稻的生產環節之后呢,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湄公河地區水稻生產有什么特點。我們發現水稻生產工序比較繁瑣,環節比較多,其次,這么多的環節,都需要誰來完成呢?對,需要大量勞動力,并且,在湄公河平原這里生產力水平和機械化程度都比較低的情況下,這些生產環節都要靠人工來完成,因此,水稻生產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依靠人工勞動來完成的生產勞動。這就是湄公河平原地區水稻生產的特色。當然,也是因為這些環節僅僅靠一個人無法完成,所以在農忙時節,人們需要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由此也漸漸地形成了當地一種團結互助、關愛弱者、同舟共濟的良好精神風貌。 由此,老師也想到了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圖評人文生活 湄公河平原地區的人們由于世世代代以水稻為生,那么他們的人文生活又有什么特點呢,會不會被這種精耕細作的水稻生產所影響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評說一下當地的人文生活。 大家可以把視頻暫停一下,與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探究一下湄公河平原地區的人口分布、物質生活、民居景觀和精神生活與水稻生產有著怎么樣的關系。 人口分布 好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人口分布,(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圖)這是世界人口分布圖,我們先在這張圖上找到湄公河平原。根據圖例,大家發現這里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征呢?相對來說,顏色比較深,因此人口比較稠密,其實就以泰國為例,湄公河平原上聚集著泰國87%的人口。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為什么湄公河平原會成為整個中南半島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其實這也是自然環境決定的,自然環境相對較好的區域人口也比較密集。稠密的人口和水稻生產有什么關系呢?眾多的人口為湄公河平原地區以人工勞動為主的水稻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反過來湄公河地區高產的稻米也能滿足眾多的人口的生活需要。通過這一分析我們發現我們可以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問題。因此我們說湄公河地區的水稻生產影響了當地的人口分布。 物質生活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當地的物質生活,當地飲食主要以稻米為主的,比如米飯、米線、米粉、粽子等,由此可見,湄公河地區的水稻生產也影響著當地的飲食文化。 民居景觀 接下來我們來再來看一下湄公河平原的民居景觀有什么特點?老師這里有三張圖片,哪幅圖片是湄公河的民居呢?(出示3幅不同的民居景觀)很明顯是C對吧。這種民居景觀有點類似于我們我們歷史中學到的河姆渡居民的干欄式建筑,我們也稱之為高腳屋,大家思考一下這種民居景觀有什么特點呢?又反映了湄公河平原怎么樣的自然環境特點呢。我們可以觀察到這種房屋屋頂是人字形,有利于排水,說明當地降水比較多;底下架空的,為了防潮,說明當地比較潮濕;并且我們可以看到底下一般不住人,用來養牲畜或者放農具,有利于田間耕作。另外我們發現這些高腳屋大多是沿河流或者稻田分布的,這樣方便田間管理。由此可見,湄公河平原地區的水稻生產也影響著當地的民居特色。 精神生活 最后來看一下水稻生產對當地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柬埔寨有一個傳統節日,御耕節,其實就是和當地的水稻生產有關,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一下。通過視頻的介紹,大家發現,他們用什么動物來祭祀呢?是的,牛,因為牛是他們水稻種植過程中最重要的勞作工具。牛耕地任勞任怨,省了人們很多體力,所以牛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另外呢,像泰國也有一個比較類似的節日,叫春耕節。 除此以外,還有水上木偶戲,這是越南最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臺戲,它稀奇的地方,就在于木偶戲于水池面上演出;因此對表演的人的要求就比較高,演出過程中要浸泡在水里面通過揮動桿子來演木偶戲,讓玩偶生靈活現的演出各項傳說故事,其動靜合宜的神態令人拍案叫絕。木偶戲的很多動作都來自于水稻的生產過程,比如插秧、打谷等。 除此以外呢,柬埔寨地區還有一個節日是送水節,在每年公歷11月月圓時舉行。每年的5月,柬埔寨進入雨季,湄公河水沿著洞里薩河倒灌入洞里薩湖,使湖面迅速擴大10倍,大量魚蝦在湖內繁殖起來,使洞里薩湖成為一個天然魚倉;同時,雨水給農民播種、插秧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農民開始緊張的農田勞作。到11月,柬埔寨進入旱季,洞里薩湖水開始回流入湄公河,最后注入大海。這時,洞里薩湖里的魚已經長大,柬埔寨進入捕魚季節;同時,水稻也已成熟,農民準備開鐮收割。為了感謝河水給人民帶來的巨大利益,柬埔寨人民從古代就有了舉辦送水節的傳統習慣,恭恭敬敬地把給他們帶來豐收的河水送歸大海,迎接收獲季節的到來。送水節的活動包括賽龍舟、游彩燈船、拜月亮等。 此外,由于水稻生產的影響,當地人信奉“谷神”“稻母”等神靈,期望年年都能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可見水稻生產也影響著湄公河平原地區人們的精神生活。 因此可以說湄公河地區的人文生活被深深烙上了稻作文化的印記。 【課堂小結】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這一節課: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湄公河平原,通過圖片的分析,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和人文生活,我們發現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會影響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反過來,當地的人文生活也反映出這里的自然環境特征,而不同區域有著各自的獨特優勢,因此,在生產生活中,我們應做到因地制宜,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課后探究】 那么課堂的最后我們來給大家留一個課后探究作業,來尋找一下家鄉的稻作文化印記。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在我們寧波余姚的河姆渡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距今已有7000余年歷史,可見,江浙地區也非常適合水稻的種植,大家以寧波為例,運用今天所學知識,用圖分析寧波稻作文化的自然、人文特色。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里,同學們,我們下節課再見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