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課題 與山為鄰(垂直的生計)教學目標1. 通過圖表獲取所需地理信息,描述安第斯山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2. 運用圖表描述印第安人山上山下不同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并說明理由。 3. 通過分析印第安人生產生活特色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運用圖表描述印第安人山上山下不同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并說明理由。 教學難點: 1. 通過分析印第安人生產生活特色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教學過程環節學生任務教師任務導入了解山地文明—印加文明的輝煌引導學生建立山區自然條件艱苦的第一印象,對比印加文明的輝煌,形成認知沖突。驅動性問題: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區的自然條件,創造美好的生活圖景? 驅動任務:制作印第安人山區開發圖鑒。項目準備讀圖并結合教材,簡單介紹安第斯山脈的基本概況(位置、走向、地位等)引導學生了解安第斯山脈的基本情況,將今天這節課的研究范圍縮小到5°S左右的安第斯山脈東坡子項目1制作安第斯山區垂直自然景觀圖鑒: 1.選擇合適的景觀圖片填入相應的海拔高度。 2.總結自然景觀垂直變化的規律,并說明變化的原因。引導學生梳理自然環境的垂直變化規律,并幫助學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使自然環境具有多樣性的。子項目2制作印第安人垂直的山區開發圖鑒: 1.根據圖3-20概括山上山下不同海拔的生產方式及特點。 2.結合山區垂直自然景觀圖鑒,分別歸納山上山下發展不同生產方式的有利條件。 3.總結生產方式的垂直變化規律,說明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發現,隨著水熱條件不斷下降,山區人民的生產方式呈現出水田-旱作-畜牧的規律,山區人民就是利用了自然環境的變化,因地制宜進行不同的生產,幫助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區域發展觀。子項目3制作印第安人的山區生活圖鑒: 1.根據圖片,描述安第斯山區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的高明之處。 2.在圖片上注明其與自然環境、生產方式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全方位感受安第斯山區人們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充滿智慧,因地制宜地營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圖景,同時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世界文明增光增彩,從而形成和諧的人地協調觀。課堂延伸根據世界地形圖,找找這份圖鑒可以幫助哪些地區。 了解中國的地形,說說這份圖鑒的借鑒意義。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地圖中找出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區,例如我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