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2017秋)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物和棲息地》每課教學反思5 多樣的棲息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巧妙地設置情景和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在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養。而且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可以使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6 有趣的食物鏈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動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有所了解,但是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于是我借助多媒體出示了謎語,讓學生分析謎底,從謎底中感受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并用幻燈片展示箭頭的指向動態,師生互動非常默契,并導入本節課題,讓學生對食物鏈形成初步認識。提問學生自然界中那些生物是互相合作的關系,那些又是互相敵對的競爭者,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界“吃與被吃”的關系。通過展示樹、蟬、螳螂、黃雀四幅圖片,教師用箭頭展示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并且讓學生口述“誰吃誰”,讓學生思考通過這四幅圖片學生會聯想到什么成語,并且問大家還知道那些這種關系的成語或者俗語,這個環節鍛煉了學生收集詞匯、總結和分析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對于“吃與被吃”關系的理解。通過前面的鋪墊,提示學生把生物比作橢圓,把“吃與被吃”關系的箭頭比作橫線,同時出示幻燈片:由小橢圓和直線組成的圖形,問大家這像生活中的什么東西,進而引出了食物鏈,并且總結食物鏈的概念。講解食物鏈中各個角色的時候,以角色的名稱引導學生來分析、討論概念,并且舉例,加深理解,對于不懂角色的生物,依據概念逐步分析,鍛煉學生學以致用,勤于分析的能力。由簡單的食物鏈畫向復雜的食物鏈,引導學生對食物網概念的總結和理解。最后讓學生利用本節課的知識設計一個生物防治方案,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7 做個生態瓶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后,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系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后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時,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后面的制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后,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了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態瓶,并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可以讓他們拿著自己的生態瓶,說一說自己的制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8 適應生存的本領1、課前準備充分。在上這課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在查閱資料上,例如:查找電冰箱、電鈴、電話的工作原理,查找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正所謂:教師要有一汪活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2、實驗操作管理到位。為了更有效的管理學生,這堂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不但比上課表現,還比實驗探究時各小組合作的能力,所以這堂課氣氛很活躍。3、充分發揮表揚、激勵的功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欲望,在本課的最后部分,以“智慧大闖關”的形式讓各小組展開比拼,通過小組討論、匯報交流、口頭表彰,促進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與消化。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1、實驗操作要求再講細致些就更好了,學生分工會更明確,實驗效果會更好!2、學生匯報交流后,教師點評的語言還不是很精練,還需進一步提升。3、上課前,對該班的班情分析還不是很到位,有幾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調動起來。這節課總體來看教學層次設計的比較合理,結構比較清晰,也非常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對于課堂中的細節處理確是有很大的遺憾,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把握課堂中的細節問題。本單元復習與測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