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2017秋)科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理想的家園》每課教學反思13 潔凈的水域(一)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1、運用了多媒體教學。運用課件可以形象生動的再現知識。在課前我在網上搜集一些冰山、湖泊的圖片讓學生對水資源有一個形象的了解,然后結合生活實際,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很少。2、發揚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根據水資源分布不均和應采取的措施讓小組進行討論、出謀劃策,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3、德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如“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如何保護水資源”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多方面了解保護水資源的措施,再以學生為輻射,喚起公眾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二)這節課的不足之處:1、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水資源的.有關知識和用水情況調查,所以,在課堂上學生表現出對這方面知識的欠缺。2、由于時間有限內容豐富,一些活動課題給學生留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生發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3、應該組織一次水資源宣傳活動,讓學生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水資源。針對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今后的教學中會把成功的地方繼續發揚,不足之處改正過來,讓今后的課堂更加完美無憾。14 清新的空氣1.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科學是講究證據的,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地證據就成為本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為此,我設計了一個調查報告,從四個方面讓學生展開了對我們生活的地方,其周圍空氣的質量進行了嚴密細致的調查,收集有效的證據成了本課的一大亮點。通過調查研究,讓學生感受到我們周圍的空氣已被污染,使他們心目中意識到凈化空氣已迫在眉睫,從而激發他們想方法去凈化空氣。2.轉換角色,創設氣氛,表達了學生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本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實現了教師由講述者向促進者的轉變,表達了對學生課堂生命狀態的尊重,對學生積極主動開展的促進,對學生個性潛能的挖掘等等。整堂教學都是一個動態過程,有師生互動'問題啟發與學生思考;有生生互動,有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等。學生的參與面很廣,興致很高。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并從中體驗到了學習與合作的快樂。3.指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木節課是典型的資料課型。學生課前調查情況直接影響木節課的課堂效率。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的課前調查方面多下工大。第一,教師必要提前布置學生的調查任務,而且教師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生進行調查。如本節課我就根據本地區的情況給學生的居住地,對學生分配了污染程度不同的地區進行調查。第二,教師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分組,每組制定好調查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查。翔實可行的調查計劃會提高學生調查的效率。第三,學生進行課外調查時,要有大人的陪同,以免發生意外情況。15 多樣的生物成功之處:1、本節課運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可以較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使用過程中,讓學生興奮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創造一個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的場景。2、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交流、討論,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3、在學習群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4、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在這節課里,通過學生探究、課堂分組和全班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不足之處:學生活動的參與率還是較低,只有少數的同學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師生的互動來,較多的學生缺少師生互動。教師的指導和講解太多,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還是太少。觀看視頻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對問題的關注不夠。需要教師多多努力改進指導。16 健康的土地1、本節課運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可以較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使用過程中,讓學生興奮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創造一個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的場景。2、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交流、討論,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3、在學習群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表達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4、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在這節課里,通過學生探究、課堂分組和全班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缺乏之處:學生活動的參與率還是較低,只有少數的同學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師生的互動來,較多的學生缺少師生互動。教師的指導和講解太多,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還是太少。觀看視頻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容上,對問題的關注不夠。需要教師多多努力改進指導。本單元復習與測試STEM學習 節能小屋“節能小屋”屬于STEM項目學習單元。它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養?!肮澞苄∥荨弊寣W生在模仿工程師的工作方式中學習,其本質還是學習。通過對已有科學知識的運用和遷移,促進學生建構科學大概念,提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不要過多糾結于學生做出的節能小屋模型的質量,或者說不要把這一單元上成勞動技術課。受限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他們的知識和能力都有所欠缺,如果過分追求物化成果,可能會出現無視學生實際而刻意拔高要求,強行灌輸知識點、訓練技能點的情況。本單元重在引導學生經歷STEM項目學習的過程,讓高階思維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真正開啟,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STEM學習過程通過學生所做的“工程筆記”串聯起來。在設計方案環節,強調找到“節能小屋”的最優方案,學會繪制設計簡圖。在制作改進環節,強調要根據方案制作模型,在改進的過程中及時記錄調整點與原因。在評價反思環節,強調對照任務要求,對整個設計和制作過程進行客觀公正的回顧反思。整個項目學習強調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工程實踐過程,培養小組有效分工及合作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技術與工程素養。專項學習 像科學家那樣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科學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必須以科學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們應該在積極地從事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對自然界有所認識,對從學生們所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事科學探究??茖W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具有重要價值:科學探究過程中要明確教師、學生間的分工與合作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明確的分工與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需要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我認為教師和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都應該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并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使教學工作達到滿意的效果。在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引導的主體,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必須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課前,教師的準備要十分充分,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材料”單元時,教師要準備充足的各類研究材料,同樣也應布置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選擇的不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讓他們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過程中通過學生們合作、解釋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等等。當然,這并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達到。 讓學生充分活動,親歷、體驗科學探究與傳統教學很大的區別在于科學探究性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的分工明顯不同。比如: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提不出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教師應該冷靜地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是應該組織學生去分析問題出在哪兒。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多動眼“看一看”,多動腦“想一想”,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绑w驗”是每個學生成長過程必需的,學生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才能健康成長。只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學生的表現會讓我們去喝彩!即使探究失敗了,對學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研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真了不起?!比纾涸诮虒W《觀察與描述》時,學生通過各種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發現的秘密,體驗到了觀察對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摸物游戲”,使學生的興趣高漲,雖然有的學生沒有說出摸到的是什么物體,但這使他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各種感官協調工作的重要性。當然,在多數探究中,教師要適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從而使探究在經歷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興奮討,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彼此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科學閱讀 科技發展歷程6這節課是本冊的專項學習,是科學探究能力的專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課,分為三課時,先是提出問題,然后收集證據,最后交流分享,每一課時都需要學生全程參與,體驗這樣一系列的探究過程,這節課是第三課時,先是回顧前兩節課,主要集中在學生的交流分享中,學生的表達能力都很強,分享方式也是多種形式,很吸引其他的學生,唯一不足是有的學生只是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獲,因為課上的時間有限,沒有一一讓學生把自己收獲分享給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