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愛護水資源課題11.了解世界和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學習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水資源的豐富和有限。2.了解水污染的防治、節水方法等應對水危機的措施。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愛惜水、保護水的意識。重點難點請問哪位同學知道這是什么圖標?這個是我們國家的節水標志,象征著要像對待掌上明珠一樣對待每一滴水。情景素材1情景素材2 水的重要性情景素材3 小小辯論會正方觀點:地球上水資源豐富反方觀點:地球上水資源短缺人類擁有的水資源閱讀教材P82~83 并分析圖4-1 圖4-21 人類擁有的水資源——既豐富又短缺總儲水量很_____、水資源分配________、淡水資源_____,可利用的淡水資源_______。大不平均少更少我國屬于嚴重缺水國家2 我國水資源現狀——總量少且分布不均勻人均淡水資源量_____,且地域差異_______。小很大請同學們說一說家鄉周圍的水資源分布情況,看看誰家附近水資源豐富呢 學以致用近年,造成淡水資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類生活生產用水量不斷增加,工業、農業和生活導致水體污染加劇。水資源缺乏的其他原因思考保護水資源為了保護水資源,我們應該怎樣做呢?閱讀教材P83~85圖4-3~圖4-6,討論。應用新技術、改進工藝和改變用水習慣可以大量節水。保護水資源1.節約用水(1)工業用水重復利用。(2)農業上改漫灌為噴灌、滴灌。(3)改不間斷用水為分段用水。(4)改舊式馬桶為節水馬桶。(5)洗菜水、淘米水澆花,洗衣水拖地、沖廁所等。噴灌滴灌2.修建水庫和實施跨流城調水保護水資源都江堰南水北調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政府為解決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而采取的重大戰略措施。在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后,中國政府決定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分3條線路向北方地區調水。2002年12月27日,中國政府分別在北京和江蘇、山東同時舉行了南水北調工程的開工儀式。南水北調工程3線是:東線工程、中線工程、西線工程。保護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水體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質被排入水體,超過 使水質惡化,水體及周圍的 ,遭到破壞,對人類健康、生活和生產活動等造成損失和威脅的情況。水體的自凈能力生態平衡根據下列圖片總結水體污染的來源3.防治水體污染拓展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湖、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地表淡水系統中,磷酸鹽通常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統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鹽限制植物的生長以及總的生產量。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業的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無機鹽類。天然水體接納這些廢水后,水中營養物質增多,促使自養型生物旺盛生長。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淡水水體中藻類大量繁殖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則叫做赤潮或紅潮。水體污染的來源【歸納總結】(1)工業污染: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任意排放;(2)農業污染:______、_____的不合理施用;(3)生活污染: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未經處理的廢水廢氣廢渣農藥化肥生活污水生活垃圾(1)加劇水資源危機(2)影響工農業和漁業生產(3)破壞水體生態系統(4)危害人體健康水體污染的危害防止水體污染的措施(1)工業: ;(2)農業: ;(3)生活: 。經過處理后再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和化肥污水經集中處理后排放你知道世界水日是哪一天嗎 中國水周是哪幾天嗎 世界水日是每年的3月22日。1994年起,中國水周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交流2024年“世界水日”主題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2024年“中國水周”活動主題為: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拓展1.今年我國北方旱情嚴重,水資源緊缺。下列節水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A.洗菜水用來澆花B.推廣使用節水龍頭C.工業廢水經處理后循環使用D.少喝水、不洗澡D2.科學家預言“水短缺,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這是因為( )A.水中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提取這些資源消耗了水B.由于溫室效應,水在不斷地蒸發減少C.淡水資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勻D.水不斷受污染,使淡水資源越來越不充裕C人類擁有的水資源 保護水資源人類擁有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節水標志1.教材習題:完成教材上的課后習題2.作業本作業:完成對應練習3.實踐性作業:分小組進行“關于家庭水電費月支出情況調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