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4張PPT)由“墻”而起試著從環境、氣候、材料、結構、空間特點等方面分析我國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由于該州多雨,地面潮濕。傣家竹樓其實是高腳屋,可以避免潮氣侵襲。古時候用以防止野獸襲擊,同時竹樓下面可以飼養禽畜,人住在樓上干凈舒適。這是傣家人適應大自然的智慧結晶。遠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因為高原上的黃土粘、硬,不易塌陷。窯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鑿土挖洞,施工簡便、便于自建、造價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涼。直到今天,窯洞式房屋還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居住人口達4000多萬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筑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致樸素、堂皇俊秀。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筑,形似碉堡,通稱碉房。一般為2至3層,也有4層的。通常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儲藏物品。中西建筑結構差異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筑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于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筑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筑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筑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筑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筑藝術的“基本詞匯”,那么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為“基本詞匯”。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