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中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七 實驗探究題課件(共74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中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七 實驗探究題課件(共74張PPT)

資源簡介

(共74張PPT)
專題七 實驗探究題
物質組成及成分的探究
一、題目特點
該類探究題以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組成為依據,通過實驗探究其他物質的組成,或以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性質為依據,對混合物成分進行探究等。試題綜合性強,是中考的重難點題型之一。
二、解題方法
解析物質組成元素類試題時,要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猜測物質的可能組
成,然后根據物質的性質進行驗證;解析混合物成分類試題時,要通過化學反應原理猜測可能存在的物質,并對這些成分逐一檢驗,得出結論。
[例1] (2022通遼)人類研發使用可降解塑料,是防治“白色污染”的重要途徑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查閱資料得知,以聚乳酸為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種餐具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該小組對這種餐具組成元素進行探究。請回答下列問題。
【提出問題】這種餐具的組成元素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1:這種餐具由碳、氫元素組成;
猜想2:這種餐具由   元素組成。
碳、氫、氧
【查閱資料】硫酸銅粉末吸水由白色變為藍色。
【實驗驗證】檢查裝置氣密性后,裝入餐具碎片,按圖連接各儀器(夾持裝置已略去),開始實驗……
【解釋與結論】
(1)裝置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根據   的現象,可證明這種餐具中含有氫元素和碳元素。
(3)實驗過程中通N2的作用是  .
 。
(4)測得裝置C中餐具碎片的起始質量為0.72 g,反應后裝置C中硬質玻璃管內無固體殘留。裝置D增重0.36 g,裝置E和F一共增重1.32 g。經計算確認猜想   成立。
裝置D中硫酸銅粉末變藍,裝置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使反應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全部被裝置D、E、F吸收
2
【評價與改進】小組內有同學指出餐具碎片可能未完全燃燒,產物為CO、CO2、H2O的混合物,從而影響對其組成元素的測定,建議  .
 。
在裝置C、D間增加一個盛有足量灼熱氧化銅的裝置
反應后生成物成分的探究(含變質類)
一、題目特點
該類探究題以化學反應中的生成物為依據,根據反應程度的不同設置試題,重點考查對實驗原理及所給信息理解的準確性、思維的嚴密性和表述的條理性。試題呈現方式靈活、開放,強調過程和方法,難度中等偏上,是較常見的一類中考題型。
二、解題方法
首先根據題給信息并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確定反應后物質的可能組成:恰好完全反應時,只有生成物;若反應物有剩余,除生成物外,還含有反應物中的一種或幾種,但若幾種物質可發生反應,則猜想不成立;最后根據不同猜想依據物質的性質進行驗證解析。
[例2](2023貴州)某興趣小組對酸、堿、鹽的性質進行探究(如圖),請你參與。
(1)探究酸、堿、鹽的部分性質
①實驗甲中,觀察到的現象為   。
②實驗乙中,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
③實驗丙中,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錐形瓶后振蕩,觀察到的現象為
   。
(2)探究廢液成分
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甲、乙、丙三個實驗的廢液和廢渣倒入同一個干凈的廢液缸中,觀察到固體消失,廢液呈無色。
【資料卡片】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有氣泡產生
氣球膨脹
【提出問題】無色廢液中含有哪些溶質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CaCl2。
猜想二:NaCl、HCl。
猜想三:NaCl、HCl、CaCl2。
小組同學討論后認為猜想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一定存在氯化鈣
【實驗設計】小組同學取無色廢液后,逐滴滴入碳酸鈉溶液證明了猜想三是成立的。實驗中應獲取的證據為   ,發生的化學方程式為  .
 。
【反思總結】通過以上探究實驗,可歸納出堿的化學性質有  .
 。
先有氣泡產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能與鹽、非金屬氧化物、酸反應
有關物質性質的探究
一、題目特點
此類探究題以學習過的物質或新信息的形式給出陌生物質的性質,然后對物質的相關性質進行探究驗證,得出結論,或對物質的保存等提出建議等,試題難度較大,得分率較低。
二、解題方法
解析此類試題,首先要清楚學過的物質性質及相關實驗現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對不熟悉的物質,要從題干中尋找相關信息,將學過的物質性質遷移到該物質進行解析,解析過程中要注意對照實驗的應用等。
[例3] 新型洗滌劑過氧碳酸鈉(Na2CO4)固體,能瞬間清除衣服上的汗漬、果汁漬等頑固污漬。它與水反應生成碳酸鈉和其他化合物,某學習小組對產生的其他化合物進行探究。
實驗1:溶解樣品。取適量洗滌劑樣品于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使之完全溶解,有氣泡產生并形成無色溶液a。產生的氣體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提出問題】過氧碳酸鈉與水反應生成的其他化合物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
【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H2O2。
猜想二:NaOH。
猜想三:H2O2、NaOH。
猜想一、二、三除了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外,猜想H2O2的其他理由是
   。
過氧化氫是液體且能分解生成氧氣
實驗2:驗證。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分析與結論
①取適量溶液a于小燒杯中,加入稍過量的氯化鈣溶液,過濾,得到清液b 產生白色沉淀 加入稍過量氯化鈣的目的是
  .

②取適量清液b于試管中,加入過量二氧化錳,振蕩   證明過氧碳酸鈉與水反應有H2O2生成
③將步驟②所得混合物靜 置,取少量清液于試管中,滴加氯化鐵溶液 無明 顯現象   .

將溶液中的碳酸鈉除盡(或完全除去碳酸鈉)
產生氣泡
證明過氧碳酸鈉與水反應沒有NaOH生成
【實驗結論】猜想   正確。寫出過氧碳酸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
式:   。
【反思與評價】該洗滌劑保存時應密封、防潮。

有關影響因素的探究
一、題目特點
該類探究題主要考查影響反應速率的反應物濃度、溫度及固體物質間的接觸面積、催化劑等因素的探究,有時還會考查探究方案的設計等,試題命題面廣,難度中等。
二、解題方法
解析此類試題首先要對題目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明確探究的目的和探究思路,然后依據控制變量法進行對照解析或設計探究方案。設計方案時保持其他因素不變,改變探究因素進行實驗,觀察變量因素對反應的影響,最后結合測定數據信息得出結論。
[例4] (2022呼和浩特)全世界每年因銹蝕造成浪費的金屬高達產量的20%以上,但鐵銹蝕原理卻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例如暖寶寶、食品脫氧劑等。小組同學對暖寶寶發熱產生興趣,展開探究。
【資料卡片】某品牌暖寶寶的使用說明如下。
成分:鐵粉、蛭石(保溫)、高分子吸水樹
脂(供水)、氯化鈉、活性炭
內袋材料:微孔透氣無紡布
注意事項:不使用時請勿拆開密封包裝
(1)暖寶寶使用時能量的轉化形式為   。
(2)暖寶寶“不使用時請勿拆開密封包裝”的原因是  .
 。
【猜想與假設】暖寶寶成分中氯化鈉、活性炭可能加快鐵銹蝕速率,使反應在短時間內放出大量的熱。
【實驗方案】小組同學通過反應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探究氯化鈉、活性炭及兩者共同存在對鐵銹蝕速率的影響,設計完成如下4組實驗。(實驗在密閉容器中進行)
化學能轉化為熱能
防止鐵粉生銹而變質
實驗編號 鐵粉/g 水/mL 活性炭/g 氯化鈉/g 測得
10 min
內溫度上升值/℃
1 2 5 0 0 0.1
2 2 5 m 0.1 3.1
3 2 5 0.2 0 22.0
4 2 5 0.2 0.1 56.3
【解釋與結論】
(3)對比實驗1和2,可探究氯化鈉對鐵銹蝕速率的影響,表中m=   。
(4)為探究活性炭對鐵銹蝕速率的影響,應選擇的實驗組合是   (填實驗編號)。
(5)綜合以上4組實驗得出結論:  .
 。
【拓展與應用】小組同學運用該原理設計如下對比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0
氯化鈉、活性炭能加快鐵銹蝕的速率,兩者共同存在時影響更大
1和3
反應結束后,測得的數據如下表:
裝置 集氣瓶內 空氣體積/mL 實驗前燒杯內水的體積/mL 實驗后燒 杯內水的 體積/mL 空氣中氧
氣的體積
百分含量
A 200.0 100.0 59.6 n
B 200.0 100.0 66.0 17.0%
(6)n=   %(計算結果精確到0.1%)。
(7)結合反應原理和結果思考裝置A的優點:    .
(寫兩點)。
【表述與交流】人類智慧無窮,趨利避害,化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20.2
測定結果更準確、更環保
異常現象的探究
一、題目特點
該類探究題多以教材實驗為載體,探究實驗中產生異常現象的原因為目的,結合已學知識進行試題命制,試題難度較大,因考生語言表述能力差、綜合實驗能力不足、解題思維不夠靈活等得分率較低。
二、解題方法
解析此類試題,要從實驗試劑的用量、是否變質或純度高低、實驗操作中加入試劑的順序、實驗溫度的控制等方面分析考慮,結合題干信息進行解析。
[例5] 小明在實驗室里進行以下實驗:他首先取溶質質量分數為30%、密度為1.15 g·mL-1的較濃鹽酸40 mL與46 g蒸餾水混合配制稀鹽酸,再跟石灰石反應制得氣體,將此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但一直未見渾濁出現。為此,小明請教老師,老師建議他為弄明原因進行實驗探究。下面是他探究的過程,請你幫他補充完整。
【提出問題】為什么制得的氣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猜想假設】猜想一:鹽酸濃度仍過大,氣體中有揮發出來的氯化氫
氣體。
猜想二:澄清石灰水已經完全變質。
【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所得氣體通入稀硝酸和硝酸銀的混合溶液中   猜想一正確,化學方程式為
   
②吸取少量所用澄清石灰水于試管中,滴加   ,振蕩 溶液變紅色 猜想二不正確
產生白色沉淀
無色酚酞溶液
【分析結論】原來所配鹽酸濃度達   ,應當將其再進行稀釋。
【反思拓展】①小明的實驗證明了澄清石灰水沒有完全變質,但是并不能說明澄清石灰水沒有變質,理由是  .
 。
②若除掉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氣體,可選擇的最佳試劑是
   (填字母)。
a.氫氧化鈉溶液
b.水
c.飽和的碳酸氫鈉溶液
d.硝酸銀溶液
15%
石灰水部分變質,也會使酚酞溶液變紅色
c
項目式探究(新中考題型)
一、題目特點
此類探究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類新題型,試題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以學習中涉及的物質組成、性質、實驗操作等為命題主線。
試題涉及面廣,有時還會與其他學科組合形成跨學科項目式探究題。試題難度不大,但綜合性強,對學生的綜合解題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解題方法
解析該類試題時,首先要認真審題,了解題目要求,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充分聯想與遷移,結合題目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解題。
[例6](2023云南)在古代,井代替江河,聚攏著人氣和城鄉的繁榮。現在仍有一些地方的人們使用井水。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當地井水的使用情況、硬度及合理利用進行項目式學習。
任務一:調查井水的使用情況
【問卷調查】調查顯示部分家庭還在使用井水,主要用于飲用和菜園的澆灌。
任務二:探究井水的硬度
【實驗探究】取適量蒸餾水和井水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向兩個燒杯中加入等量的   ,攪拌。蒸餾水中泡沫較多,井水中泡沫較少,浮渣較多,說明井水為硬水。
肥皂水
【查閱資料】有關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性表(室溫):
MgCO3
物質 Ca(HCO3)2 Mg(HCO3)2 Ca(OH)2 Mg(OH)2 CaCO3 MgCO3
溶解性 可溶 可溶 微溶 不溶 不溶 微溶
【推斷預測】根據以上溶解性表推測水垢中還可能含有Ca(OH)2或
   。
【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在燒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適量蒸餾水充分攪拌,靜置一段時間后,取上層清液于兩支試管中,分別編號為①和②。向試管①中通入CO2 無白色 沉淀   .

向試管②中加入  .  溶液 產生白 色沉淀 適量的氫氧化鈉
水垢中還含有碳酸鎂,不含氫氧化鈣
【實驗結論】同學們通過以上實驗,確定了水垢的成分。
【拓展延伸】定量研究也是確定物質成分的一種方法。現有一包白色固體,可能由CaCO3、MgCO3中的一種或兩種組成。取10 g該固體,加入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后測得生成的氣體質量為4.8 g,說明白色固體的成分是   。
任務三:井水的合理利用
【小組交流】①有些井水硬度比較高,常年飲用,易患腎結石,所以飲用井水前應將其   ,既可降低硬度還可殺滅水中的細菌。
CaCO3、MgCO3
煮沸
②今年,云南省大部分地區干旱嚴重,同學們認為可適當開發地下水以緩解缺水問題,但不能過度開采。地下水過度開采會導致  .
 (填一條即可)。
【項目總結】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認識到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應該合理利用。
地面沉降、塌陷
1.某農場有一袋標簽已破損的銨態氮肥,破損標簽內容如圖所示,同學們對這袋氮肥的成分進行探究并驗證其還有肥效,設計了如下實驗活動。
活動一:探究氮肥的成分。
【猜想與假設】
猜想1:NH4NO3;
猜想2:(NH4)2SO4;
猜想3:NH4HCO3;
猜想4:NH4Cl。
經分析,同學們一致認為猜想2不合理,理由是  .
.
 。
【實驗探究】
(1)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滴加稀鹽酸,觀察到無氣泡產生,則該氮肥的成分一定不是   (填化學式)。
(2)為了確定該氮肥究竟是剩余兩種中的哪一種,寫出實驗操作、現象及結論:  .
 。
每個硫酸銨分子中含有2個銨根離子,而標簽已破損的銨態氮肥的每個分子中含有1個銨根離子
NH4HCO3
取適量樣品于試管中,加入適量水溶解,滴加硝酸銀溶液,如果無明顯現象,樣品是硝酸銨,如果產生白色沉淀,樣品是氯化銨
活動二:驗證氮肥還有肥效。
【實驗操作】 如圖所示,向盛有氮肥樣品的錐形瓶中注入NaOH濃溶液。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該氮肥還有肥效。
【施用指導】 施用銨態氮肥時要注意   。
氣球膨脹,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
不能和堿性物質混用
2.(2023通遼霍林郭勒模擬)實驗小組同學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進行了如圖實驗并做出判斷。
(1)實驗A中的現象是   。
(2)實驗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組成情況可能有   種。
有白色沉淀生成

(3)實驗C中無明顯現象,為了驗證反應是否發生,小組同學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實驗方案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方案一 取適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  . 無氣泡產生 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
方案二 取適量混合后的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硝酸銅溶液   二者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碳酸鈉溶液(合理即可)
有藍色沉淀生成
【反思與評價】小組同學經過反思,認為方案二的結論不正確,理由是
   。
(4)要證明實驗D中沒有發生反應,下列選項能達到目的的是   (填序號)。
①驗證H2SO4和KCl同時存在
②只驗證H2SO4存在
③只驗證KCl存在
如果反應后NaOH有剩余,也會有藍色沉淀生成

3.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發現長期露置在空氣中的金屬M表面會被銹蝕,于是他們一起探究金屬M銹蝕的原因。經檢測,銹蝕物中除含有M元素外,還含有C、H、O三種元素。
(1)甲同學依據銹蝕物中的組成元素,推測空氣中   肯定參加了反應,但不能確定空氣中的氧氣是否參與反應。為了確認空氣中的氧氣是否參加反應,設計如圖系列實驗,你認為其中必須要做的對照實驗是   (填字母)。
CO2和H2O
AC
若觀察到   (填現象),證明氧氣參加了反應。
(2)若金屬M是銅,銅器若長期露置在空氣中會生成綠色銅銹,它的主要成分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小組同學欲探究Cu2(OH)2CO3的性質。
【查閱資料】 ①Cu2(OH)2CO3的化學性質與Cu(OH)2和CuCO3混合物的性質相同。
②Cu(OH)2受熱分解生成CuO和H2O,CuCO3的化學性質和CaCO3相似。
③白色CuSO4粉末遇水變藍色。
結合以上信息分析Cu2(OH)2CO3加熱分解產物為   。
A中M生銹,C中M不生銹
CuO、H2O、CO2
【實驗探究】
為進一步驗證Cu2(OH)2CO3受熱分解產物,從如圖中選擇部分裝置進行實驗。裝置的連接順序為   ;實驗中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ADB
A中固體由綠色變為黑色,D中白色固體變為藍色,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結論】堿式碳酸銅受熱易分解。
4.果蔬洗鹽既能去除水果和蔬菜表面的農藥,又能殺菌、去小蟲,近幾年比較流行。某品牌果蔬洗鹽常溫下為白色固體,小敏取用時不小心將其撒落在天然氣的火焰上,發現火焰呈黃色,這引起了小敏探究其成分的興趣。
【查閱資料】①鈉及其化合物灼燒時火焰呈黃色。
②農藥大多數呈酸性。
【提出猜想】
猜想一:碳酸鈉;
猜想二:碳酸氫鈉;
猜想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
小敏作出以上猜想的依據是  .
.
 。
【查閱資料】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碳酸鈉和水。
該果蔬洗鹽灼燒時,火焰呈黃色,而鈉及其化合物灼燒時火焰呈黃色,且碳酸鈉、碳酸氫鈉均呈堿性,能與酸性的農藥反應,可除去農藥
【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分析與結論
①取一定量果蔬洗鹽加熱至固體質量不再改變,將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有氣體生成,澄清石灰水中產生白色沉淀 生成氣體的化學方程式為  .
 ;
該品牌果蔬洗鹽中含有 
②將①加熱后殘留固體全部溶于水,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
③分別測量①和②產生沉淀的質量 ①中產生沉淀2.5 g,②中產生沉淀質量大于2.5 g 該品牌果蔬洗鹽中含有碳酸鈉
碳酸氫鈉
【繼續探究】
小敏想到媽媽以前常用食鹽水洗水果,猜想該品牌果蔬洗鹽中還可能含有氯化鈉。她向其水溶液中加入   至溶液呈酸性,再加入
   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證明有氯化鈉。
【拓展延伸】 該品牌果蔬洗鹽不可直接食用,使用后,要用清水沖洗。
稀硝酸
硝酸銀
5.(2023通遼)工業上可用高溫煅燒貝殼制氧化鈣。小明對貝殼的成分進行探究并測其含量。
(1)探究貝殼的成分。
【提出猜想】
小明猜想貝殼中含有碳酸鈣。
小明猜想的依據之一是化學變化中元素不變,之二是貝殼難溶于水,之三是   。
【查閱資料】①氧化鈣能與水反應生成Ca(OH)2,Ca(OH)2微溶于水。
②若用鐵絲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火焰呈磚紅色,則可證明該溶液中含有鈣的化合物。
貝殼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氣體
【實驗驗證】①取適量貝殼置于大試管中,加入稀鹽酸使之溶解,產生
   (填顏色和氣味)的氣體,該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貝殼中含有碳酸鹽。
②用鐵絲蘸取貝殼與稀鹽酸反應所得的溶液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火焰呈磚紅色。證明貝殼中含有鈣的化合物。
【得出結論】貝殼中含有碳酸鈣。
(2)測貝殼中碳酸鈣的含量。
無色無味
【查閱資料】
①Ba(OH)2易溶于水。
②BaCO3難溶于水。
【設計實驗】小明設計如圖(夾持裝置已略去)所示實驗,測貝殼中碳酸鈣的含量。
①裝置A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
②裝置C中過量Ba(OH)2溶液的作用是  .
 。
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檢驗和完全吸收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
【改進實驗】
為減少實驗藥品的使用,小明設計如圖所示實驗,通過測量二氧化碳體積確定碳酸鈣的含量。
①稱取四份質量均為a g的貝殼,分別使之與稀鹽酸反應,測得二氧化碳體積分別為w L、x L、y L、z L,其中w、x、y相近,z明顯偏小,其偏小的原因可能是   (寫出一種即可)。
裝置漏氣(合理即可)
②舍棄①所測z,計算w、x、y平均值為b,在通常狀況下,二氧化碳密度為ρ g/L,則貝殼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用含a、b、ρ的代數式表示,
不必化簡)   ×100%。
【反思與期待】
受條件所限,小明未能對貝殼中含有的其他成分進行探究,他期待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探究。
6.(2023宜昌) 氯化鈉是重要的調味品。
探究一:古人智慧
(1)《水經注》中描述,“入湯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
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這樣得到食鹽的方法在化學上稱為
   。
(2)我國四川省自貢市勞動人民在公元1873年便開始嘗試取井水煮鹵,獲得的氯化鈉中仍然含有氯化鎂等雜質,古人采用“淋鹽瀝水”(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粗鹽)的方法來除去氯化鎂,是因為  .
 。
蒸發結晶
飽和的氯化鈉溶液能繼續溶解氯化鎂
探究二:現代方法
智慧小組的同學想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得到氯化鈉晶體。他們查閱資料知道,通過晾曬海水或煮鹽井水、鹽湖水等可得到粗鹽。粗鹽中含有多種可溶性雜質(如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鈉等)和不溶性雜質(泥沙等)。
除去不溶性雜質
(3)取少量粗鹽,加足量水溶解,可通過   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雜質。
除去可溶性雜質
過濾
(4)選擇試劑:小民同學選擇硝酸鋇溶液除硫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經小組討論,認為他選的試劑不正確。
方法小結:除雜所選試劑需滿足以下條件:只與雜質反應;  .
 。
最終,選擇的試劑是氫氧化鈉溶液、碳酸鈉溶液、氯化鋇溶液。
不產生新的雜質
(5)實驗探究
滴加甲、乙、丙三種試劑的正確順序最多有  種,請寫出其中一種:
   (寫溶質的化學式,下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固體D的成分有   。
3
NaOH、BaCl2、Na2CO3(BaCl2排在Na2CO3前面即可)
Mg(OH)2、BaSO4、CaCO3、BaCO3
(6)反思評價:液體E中加入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寫一個)。小鄭同學認為上述實驗可以將甲、乙、丙三種溶液改成兩種,其化學式為   (按加入的先后順序填寫)。
Ba(OH)2、Na2CO3
7.(2023邵陽)化學實驗小組同學針對“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進行相關探究。
【探究一】
(1)要證明CuSO4溶液對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除需證明CuSO4溶液能改變H2O2分解的速率外,還需證明CuSO4在化學反應前后的質量和   .
不變;
化學性質
(2)為探究CuSO4在化學反應前后的質量是否發生改變,實驗小組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將含溶質質量為a g的CuSO4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H2O2溶液中,取充分反應后的全部溶液繼續進行實驗,流程如下圖(實驗過程中的損耗忽略不計)。
①藍色沉淀灼燒時發生分解反應,只生成黑色固體和水,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②若CuSO4在化學反應前后質量未改變,則該實驗需滿足的定量關系為
a=   (用m、n表示)。
【探究二】
為進一步探究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哪種微觀粒子,實驗小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對比實驗。
(3)若觀察到   (填實驗現象),則說明CuSO4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Cu2+。
甲中迅速產生大量氣泡,乙、丙中無明顯現象
8.(2022杭州)同學們用4%的NaOH溶液和8%的CuSO4溶液制備Cu(OH)2,有同學并未得到預期的藍色沉淀,而是得到淺綠色沉淀(經測定為堿式硫酸銅);還有同學觀察到一段時間后藍色沉淀中出現黑色物質(經測定為氧化銅),小金在室溫下進行了以下探究:
探究1:生成沉淀顏色與反應物的質量比的關系
兩種溶液取用的質量及實驗現象如表所示(兩種溶液混合后充分振蕩
試管):
編號 4%的NaOH溶 液的質量/g 8%的CuSO4 溶液的 質量/g 沉淀顏色 出現黑色物質所等待
的時間/min
① 2 2 淺綠色 不出現
② 4 待填 藍色中混有淺綠色 5
③ 6 2 藍色 3
(1)根據探究目的及相關實驗現象,②中8%的CuSO4溶液的質量應為
   (填“2”“4”或“6”)g。
(2)③中生成藍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為   。
探究2:Cu(OH)2分解的難易與溶液堿性強弱的關系
2
編號 ① ② ③ ④ ⑤
處理 方式 不 做 處 理 直接向試管中加8 mL水 直接向試管中加16 mL水 濾出藍色沉淀,洗滌至中性后放入潔凈試管,加 8 mL水 濾出藍色沉淀,洗滌至中性后放入潔凈試管,加8 mL 4%的Na2SO4溶液
(3)判斷④中的藍色沉淀已洗滌至中性的操作是  .
.
 。
(4)分析實驗結果,可得出Cu(OH)2分解的難易與溶液堿性強弱的關系是
   。
取適量洗滌液于試管中,用膠頭滴管吸取洗滌液滴到pH試紙上,將pH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若pH=7說明洗滌液顯中性
堿性越強,氫氧化銅越容易分解
出現黑色 物質所等 待的時 間/min 3 11 17 不出現 不出現
9.(2023呼和浩特)維生素C廣泛存在于新鮮的果蔬中,對人體健康有多種益處。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C,需要從食物中獲得。哪些果蔬維生素C含量較高 某興趣小組選取獼猴桃、梨、紫甘藍和黃瓜探究其維生素C含量高低。
【實驗原理】維生素C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1)維生素C越多,消耗的高錳酸鉀越   (填“多”或“少”)。

【實驗方案】
步驟一:配制0.02%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2)配制溶液時,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試劑瓶和   。
步驟二:制作新鮮果蔬汁
分別取等質量的獼猴桃、梨、紫甘藍、黃瓜(可食用部分),切碎,加入等體積的水(果蔬中可食用部分和水的質量比均為1∶4),分別放入榨汁機榨出四種果蔬汁,用紗布過濾,濾液放入滴瓶備用。
步驟三:果蔬汁與0.02%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
量筒
(3)  .
 (填操作和現象),記錄滴加新鮮果蔬汁滴數,重復實驗2~3次。
【數據記錄】
取等體積的0.02%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于四支試管中,分別滴加四種不同的果蔬汁,邊加邊振蕩,直至紫紅色高錳酸鉀溶液剛好褪色
果蔬種類 獼猴桃汁 梨汁 紫甘藍汁 黃瓜汁 滴數 /滴 11 13 12 31 35 33 20 20 20 25 27 26
平均滴數 12 33 20 26 【實驗結論】
(4)   。【反思與評價】 查閱《食物營養成分速查表》數據,與本實驗結果基本一致,但還存在一定偏差。
(5)從實驗操作角度分析,下列操作可能引起誤差的是   。
a.制作果蔬汁時,用到的水未煮沸并迅速冷卻
b.滴加果蔬汁時速度過快,沒有及時振蕩試管
c.滴加果蔬汁時液體滴在試管外面
四種果蔬中維生素C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獼猴桃>紫甘藍>黃瓜>梨
abc
從原理角度分析,果蔬是混合物,果蔬中除維生素C外,其他成分也可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另外,提供的四種果蔬新鮮程度也不一樣等。嚴謹求實、質疑審辯的科學態度讓本次實驗找到新的探究起點。
【生活應用】
(6)結合維生素C性質分析,果蔬怎么吃能減少維生素C的流失:
   (寫一條即可)。
生吃(或涼拌等合理即可)
10.(2023包頭)學完鹽的性質,同學們對常見的鹽產生濃厚興趣,于是開展了家用果蔬洗鹽的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1.堿性溶液可使殘留在果蔬上的農藥毒性降低。
2.家用果蔬洗鹽主要成分是碳酸鈉、碳酸氫鈉,部分含有氯化鈉。
【設計實驗】
實驗一:探究某果蔬洗鹽溶液的酸堿性。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得無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說明果蔬洗鹽溶液呈   性。

實驗二:探究某果蔬洗鹽中是否含有氯化鈉。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加入過量稀硝酸,有氣泡產生,反應后再向其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請你預測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寫出相應的結論:  .
 。
若有白色沉淀產生,則果蔬洗鹽中含有氯化鈉,若無白色沉淀產生,則果蔬洗鹽中不含氯化鈉
【反思評價】(1)實驗二中加入過量稀硝酸,若要證明此時溶液呈酸性,可選用的一種試劑是   (填字母)。
a.氧化鐵 b.氫氧化鈉
c.氯化鉀
(2)部分同學認為可將實驗二的稀硝酸改為稀鹽酸,你認為是否合理,并說出理由:  .
 。
a
不合理,改為稀鹽酸后,溶液中會引入氯離子,無法驗證果蔬洗鹽中是否含有氯化鈉
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海南省| 武宣县| 五家渠市| 沅陵县| 博兴县| 昔阳县| 石渠县| 温州市| 泰安市| 惠州市| 勐海县| 绿春县| 深水埗区| 石台县| 温州市| 铜山县| 西峡县| 桦川县| 凤山县| 容城县| 盐亭县| 开原市| 涪陵区| 桃园县| 孝义市| 大邑县| 延庆县| 普兰店市| 临沂市| 沂水县| 利川市| 贵州省| 华蓥市| 汉川市| 通化市| 墨竹工卡县| 武威市| 广水市| 五峰| 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