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證明1 等腰三角形第1課時 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學習目標】1.了解作為證明基礎的幾條公理的內容,掌握證明的基本步驟步驟和書寫格式.2、經歷“探索---發現---猜想---證明”的過程,能夠用綜合法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定理.3、通過探究,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不懈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說理方法.【學習策略】關注學生已有活動經驗的回顧過程,關注了 “探索-發現-猜想-證明”的活動過程,關注了學生自主探究過程,讓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較好發揮,同時教師注意對學生的感想進行適當的引導,并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明晰部分收獲供學生共享,如:1、具體有關性質定理;2、通過折紙活動對獲得的定理給予了嚴格的證明,為今后解決有關等腰三角形的問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3、體會了證明一個命題的嚴格的要求,體會了證明的必要性.【學習過程】一、情境導入:回憶并整理已經學過的8條基本事實中的5條:1.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3.兩邊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SAS);4.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ASA);5.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礎上回憶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別條件:1.(推論)兩角及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學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進行證明;2.回憶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二.新課學習:提問:“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質?以前是如何探索這些性質的,你能再次通過折紙活動驗證這些性質嗎?并根據折紙過程,得到這些性質的證明嗎?”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這些定理的活動驗證和證明過程。具體操作中,可以讓學生先獨自折紙觀察、探索并寫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然后再以六人為小組進行交流,互相彌補不足。SHAPE \* MERGEFORMAT還有其他證明方法嗎?與同伴交流.提示1:作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AD;提示2:分別延長AB、AC至點E、D,使BE=CD,連接CE、BD,先證明△ACE≌△ABD,再證明△CBE≌△BCD,得出∠CBE=∠BCD,運用等角的補角相等即可得出)推論: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及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例題解析:在△ABC中,AD是角平分線,DE⊥AB, DF⊥AC,試猜想EF與AD之間有什么關系 并證明你的猜想.在學生小組合作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分析、提問,和學生一起完成以上兩個個性質定理的證明,注意最好讓兩至三個學生板演證明,其余學生挑選其一證明.其后,教師通過課件匯總各小組的結果以及具體證明方法,給學生明晰證明過程。(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中線、底邊上高三條線重合三.嘗試應用:1.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是3和5,它的周長是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80°,則另兩個角的度數是 。3.如圖所示,在△ABC中,AB=BD=DC,∠C=40°,則∠C=________,∠ABD=________。4.如圖所示,在△ABD中,C是BD上的一點,且AC⊥BD,AC=BC=CD.(1) 求證:△ABD是等腰三角形。(2) 求∠BAD的度數。四、課堂小結1、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簡稱:等邊對等角(2)推論: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2、證明一個命題的一般步驟:(1)弄清題設和結論;(2)根據題意畫出相應的圖形;(3)根據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 求證;(4)分析證明思路, 寫出證明過程.五.達標測試一、選擇題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5和6,則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 )A.11 B. 16 C. 17 D. 16或172.如圖,在△ABC中,點D在BC上,AB=AD=DC,∠B= 80°,則∠C的度數為( )A. 30° B. 40° C. 45° D. 60°3.如圖,在△ABC中,AB=AC,D為BC上一點,且DA=DC,BD=BA,則∠B的大小為( )A.40° B.36° C.80° D.25°第2題圖 第3題圖二、填空題4.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100°,則頂角的度數是 .5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27 cm,一腰上的中線把三角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其周長之差是3 cm,則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為 .6. 在菱形 ABCD中,∠A= 30°,在同一平面內,以對角線 BD為底邊作頂角為120°的等腰三角形BDE,則∠EBC的度數為 .三、解答題7.如圖,在△ABC中,AB=AC,BD=BC,AD=DE=BE.求∠A的度數.8. 如圖,已知△ABD,E是AB延長線上的一點,AE =AC,AD 平分∠BAC,BD= BE,連接DE.求證∠BDE=∠C.9. 如圖,D,E分別是△ABC的邊BC,AC上的點,且AB=AC,AD=AE.(1)若∠BAD=20°,則∠EDC= ;(2)若∠EDC=20°,則∠BAD= ;(3)若∠BAD=α,∠EDC=β,你能有(1)和(2)中的結果找到α與β之間的關系嗎?請說明理由.參考答案達標測試答案:一、選擇題1.D 【解析】分兩種情況:當三邊長分別為5,5,6時,周長為16;當三邊長分別為5,6,6時,周長為17,故選D.2. B 【解析】AB=AD,∠B=80°,∴∠ADB=80°,又 AD=CD,∴∠C=∠DAC=∠ADB=40°.3. B 【解析】設∠C=x°,由于DA=DC,可得∠DAC=∠C=x°,由AB=AC可得∠B=∠C=x°.∴∠ADB=∠C+∠DAC=2x°,由于BD=BA,所以∠BAD=∠ADB=2x°,根據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得x°+x°+3x°=180°,解得x=36°.所以∠B=36°..二、填空題4.100° 【解析】∵100°>90°,所以100°的角是頂角,不可能為底角.5.11 cm或7 cm 【解析】設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為2x,則底邊長(27-4x),由題意得 2x-(27 -4x)=3或(27-4x)-2x=3,解得x=5或4,故底邊長為11 cm或7 cm.6. 105°或45°【解析】三、解答題7. 解:設∠BDE=x°,∵AD=DE=BE,∴∠DBE=x°,∠A=∠AED=∠DBE+∠ BDE=2x°,∴∠BDC=∠A+∠A BD= 2x°+x°=3x°.∵BD=BC,∴∠C= ∠BDC=3x°.∵AB=AC,∴∠ABC=∠C=3x°.在△ABC中,∠A+∠ABC+∠ACB=180°,∴2x°+3x°+3x°=180°,∴x=22.5,∴∠A=2x°= 45°.8.證明:∵AD平分∠BAC,∴∠EAD=∠CAD.∵AE=AC,AD=AD,∴△ADE≌△ADC(SAS).∴∠E=∠C,∵BD=BE,∴∠E=∠BDE,∴∠ BDE=∠C.9.解:(1)10°(2)40°(3)α=2β 理由:∵AB=AC,AD=AE,∴∠B=∠C,∠ADE=∠AED.又∠ADC=∠B+∠BAD,即∠ADE+∠EDC=∠B+∠BAD,得∠AED+∠EDC=∠B+∠BAD. ∵∠AED=∠EDC+∠C,∴∠EDC+∠C+∠EDC=∠B+∠BAD,∴2∠EDC=∠BAD,即α=2β.→→ABCD11 等腰三角第2課時【學習目標】1.能運用綜合法證明等腰三角形中一些相等的線段。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證明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并且會用等邊三角形性質解決相關問題。【學習策略】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學生解決問題,時間不夠,可以在引導學生提出上述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證明其中部分問題,而將其余問題作為課外作業,延伸到課外;當然,也可以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揭示蘊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學習過程】一、情境導入: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線段(如角平分線、中線、高等),你能發現其中一些相等的線段嗎 你能證明你的結論嗎 二、新課學習: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線段(如角平分線、中線、高等),觀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并嘗試給出證明。例1證明: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的平分線相等.已知:如圖1-4,在△ABC中,AB=AC,BD和CE是△ABC的角平分線.求證:BD=CE4證明:∵AB=AC,∠ABC=∠ACB(等邊對等角).∵BD,CE分別平分∠ABC和∠ACB,:∠1=2∠ABC,∠2=1∠ACB.12B∴∠1=∠2.在△BDC和△CEB中,∠ACB=∠ABC,BC=CB,∠1=∠2,∴△BDC≌△CEB(ASA).BD=CE(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認真閱讀課本第2—3頁:①看懂例1 的證明過程。 ②嘗試完成“議一議”。③將“議一議”的結論進行展示、交流。④嘗試探究等邊三角形的性質。三.嘗試應用:1、 求等邊三角形兩條中線相交所成銳角的度數.2.如圖,已知△ABC和△BDE都是等邊三角形.求證:AE=CD3.如圖,在△ABC中,D,E是BC的三等分點,且△ADE是等邊三角形,求∠BAC的度數.四、課堂小結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的平分線相等,兩腰上的中線相等,兩腰上的高相等.2. 等邊三角形三個內角都相等并且每個內角都等于60°.3. 經歷“探索---發現---猜想---證明”的過程,掌握總結探索問題的方法.五.達標測試一.選擇題(共3小題)1.如圖,將一等邊三角形剪去一個角后,∠1+∠2等于( )A.120° B.240° C.300° D.360°2.如圖,等邊三角形ABC,P為BC上一點,且∠1=∠2,則∠3為( )A.50° B.60° C.75° D.無法確定3.如圖,點C是線段AB上一點,以AC,BC為邊在AB的同側作等邊三角形CBE和等邊三角形ACD,比較AE和BD的大小( )A.AE=BD B.AE>BD C.AE<BD D.不能確定二.填空題(共3小題)4.如圖,AD是等邊三角形ABC的中線,AE=AD,則∠EDC= .5.如圖,等邊三角形ABC中,D、E分別為AB、BC邊上的兩個動點,且總使AD=BE,AE與CD交于點F,AG⊥CD于點G,則∠FAG= °.6.如圖,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B=6,D是BC上一點,且BC=3BD,△ABD繞點A旋轉后得到△ACE,則CE的長度為 .三.解答題(共3小題)7.已知△ABC和△ADE是等邊三角形,求證:BD=CE.8.如圖,△ABD和△CBD都是等邊三角形,點E從A出發向D運動(但不與點A、D重合),同時點F以相同的速度從D出發向C運動(但不與點D、C重合).(1)試猜想BE、BF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2)試說明點E從A向D運動的過程中四邊形BEDF面積的變化情況,并說明理由.9.如圖,已知等邊△ABC和點P,設點P到△ABC三邊AB、AC、BC(或其延長線)的距離分別為h1、h2、h3,△ABC的高為h.在圖①中,點P是邊BC的中點,由S△ABP+S△ACP=S△ABC得,AB.h1+AC.h2=BC.h,可得h1+h2=h又因為h3=0,所以:h1+h2+h3=h.圖②~⑤中,點P分別在線段MC上、MC延長線上、△ABC內、△ABC外.(1)請探究:圖②~⑤中,h1、h2、h3、h之間的關系;(直接寫出結論)(2)說明圖②所得結論為什么是正確的;(3)說明圖⑤所得結論為什么是正確的.1 等腰三角形第3課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學習目標】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別方法。2、結合實例體會反證法的含義。【學習策略】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復習性質定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反過來思考猜想新的命題,并進行證明。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同時引入反證法的基本證明思路.【學習過程】一、情境導入:問題1.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的內容是什么?這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分別是什么?問題2.我們是如何證明上述定理的?問題3.我們把性質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反過來還成立么?如果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那么這兩個角所對的邊也相等?二、新課學習:1、自主學習:看書P8完成填空:等腰三角形的 相等。反過來,有兩個角相等的三角形是 。定理: 是等腰三角形。簡稱: 。2、合作探究:例2 已知:如圖,AB=DC,BD=CA。求證:△AED是等腰三角形。討論:①證明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的方法是什么?②怎樣證明AE=DE?③怎樣證明∠ADB=∠DAC 3、自主學習P8的想一想。小明在證明時,先假設 ,然后推導出 、基本事實、 相矛盾的結果,從而證明命題的結論一定成立。這種證明方法稱為反證法。4、自主學習P9例3,并完成證明。嘗試應用:1.在△ABC中,AB=AC,∠B=36°,D、E在BC邊上,且AD和AE把∠BAC三等分,則圖中等腰三角形的個數( )(A)3 (B)4 (C)5 (D)62.如圖,在△ABC中,AB=AC,BD=BC,AD=DE=EB,則∠A等于( )(A)30° (B)36° (C)45 ° (D)54°3.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70°,它的一腰上的高與底邊所夾的角的度數是( )(A)35° (B)20° (C)35 °或 20°(D)無法確定4.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等于一個底角的3倍,則頂角的度數為 ,底角的度數為5.等腰三角形三個內角與頂角的外角之和等于260°,則它的底角度數為6.如圖,在△ABC中,∠B=90°,AB=BC, BD=CE,M是AC的中點,求證:△DEM是等腰三角形四、課堂小結(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幾種?(3)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談等腰三角形性質和判定的區別和聯系.(4)舉例談談用反證法說理的基本思路五.達標測試一.選擇題(共3小題)1.如圖,AD是△ABC的邊BC上的高,下列條件中不能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BAD=∠ACD B.∠BAD=∠CAD C.AB+BD=AC+CD D.AB﹣BD=AC﹣CD2.如圖,在△ABC中,∠A=36°,AB=AC,BD是△ABC的角平分線.若在邊AB上截取BE=BC,連接DE,則圖中等腰三角形共有( )A.2個 B.3個 C.4個 D.5個3.如圖,△ABC中∠ACB=90°,CD是AB邊上的高,∠BAC的平分線AF交CD于E,則△CEF必為( )A.等邊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填空題(共3小題)4.等腰△ABC中,AB=AC,BC=6cm,則△ABC的周長C的取值范圍是 cm.5.如圖所示,△ABC中,∠B與∠C的平分線相交于點O,過點O作MN∥BC,分別交AB,AC于點M,N,若AB=6cm,AC=9cm,BC=12cm,則△AMN的周長為 cm.6.如圖,點D、E分別為邊AB、AC的中點,將△ABC沿線段DE折疊,使點A落在點F處,若∠B=50°,則∠BDF= .若AB=10cm,則FD= cm.三.解答題(共3小題)7.如圖,在△ABC中,AB=AC,P是△ABC內的一點,且∠APB>∠APC,求證:PB<PC(反證法)8.已知△ABC中,AB=AC=5,BC=6,AM平分∠BAC,D為AC的中點,E為BC延長線上一點,且CE=BC.(1)求ME的長;(2)求證:DB=DE.9.如圖,在△ABC中,∠ABC=∠ACB,BO平分∠ABC,CO平分∠ACB.(1)想想看,你能得到什么結論?(2)若過點O作一直線EF和邊BC平行,與AB交于點E,與AC交于點F.則圖(2)中有幾個等腰三角形?線段EF和EB、FC之間有怎樣的關系?(3)若∠ABC≠∠ACB,其他條件不變,圖(3)中是否還有等腰三角形?(2)中第二問的關系是否還存在?寫出你的理由.參考答案達標測試答案:一.選擇題(共3小題)1.【解析】:選A.當∠BAD=∠CAD時,∵AD是∠BAC的平分線,且AD是BC邊上的高;則△ABD≌△ACD,∴△BAC是等腰三角形;延長DB至E,使BE=AB;延長DC至F,使CF=AC;連接AE、AF;∵AB+BD=CD+AC,∴DE=DF,又AD⊥BC;∴△AEF是等腰三角形;∴∠E=∠F;∵AB=BE,∴∠ABC=2∠E;同理,得∠ACB=2∠F;∴∠ABC=∠ACB,即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ABC中,AD⊥BC,根據勾股定理,得:AB2﹣BD2=AC2﹣CD2,即(AB+BD)(AB﹣BD)=(AC+CD)(AC﹣CD);∵AB﹣BD=AC﹣CD①,∴AB+BD=AC+CD②;∴①+②得:,2AB=2AC;∴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解析】:選D.∵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A=36°,∴∠ABC=∠C=72°,∵BD是△ABC的角平分線,∴∠ABD=∠DBC=∠ABC=36°,∴∠A=∠ABD=36°,∴BD=AD,∴△ABD是等腰三角形;在△BCD中,∵∠BDC=180°﹣∠DBC﹣∠C=180°﹣36°﹣72°=72°,∴∠C=∠BDC=72°,∴BD=BC,∴△BCD是等腰三角形;∵BE=BC,∴BD=BE,∴△BDE是等腰三角形;∴∠BED=(180°﹣36°)÷2=72°,∴∠ADE=∠BED﹣∠A=72°﹣36°=36°,∴∠A=∠ADE,∴DE=AE,∴△ADE是等腰三角形;∴圖中的等腰三角形有5個.3.【解析】:選B.如圖,∵AF是∠BAC的平分線,∴∠1=∠2,∵∠ACB=90°,CD是AB邊上的高,∴∠1+∠3=90°,∠2+∠4=90°,∴∠3=∠4,∵∠5=∠4(對頂角相等),∴∠3=∠5,∴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二.填空題(共3小題)4.【解析】: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知:兩腰之和一定大于底邊6,故周長一定大于6+6,即大于12.答案:大于12.5.【解析】:∵BO平分∠ABC,∴∠ABO=∠OBC.又∵MN∥BC,∴∠MOB=∠OBC.∴∠ABO=∠MOB.∴MO=MB.同理可得:NO=NC.∴△AMN的周長為:AM+MN+AN=AM+MO+ON+AN=AM+MB+NC+AN=AB+AC=6+9=15cm.答案:15.6.【解析】:∵點D、E分別為邊AB、AC的中點,∴DE是△ABC的中位線,∴DE∥BC,∴∠ADE=∠B=50°,由翻折的性質得,∠ADE=EDF=50°,∴∠BDF=180°﹣∠ADE﹣EDF=180°﹣50°﹣50°=80°,∵AB=10cm,點D是AB的中點,∴AD=AB=×10=5cm,由翻折的性質得,FD=AD=5cm.答案:80°;5.三.解析題(共3小題)7.【解析】證明:①假設PB=PC.∵AB=AC,∴∠ABC=∠ACB.∵PB=PC,∴∠PBC=∠PCB.∴∠ABC﹣∠PBC=∠ACB﹣∠PCB,∴∠ABP=∠ACP,在△ABP和△ACP中∴△ABP≌△ACP,∴∠APB=∠APC.這與題目中給定的∠APB>∠APC矛盾,∴PB=PC是不可能的.②假設PB>PC,∵AB=AC,∴∠ABC=∠ACB.∵PB>PC,∴∠PCB>∠PBC.∴∠ABC﹣∠PBC>∠ACB﹣∠PCB,∴∠ABP>∠ACP,又∠APB>∠APC,∴∠ABP+∠APB>∠ACP+∠APC,∴180°﹣∠ABP﹣∠APB<180°﹣∠ACP﹣∠APC,∴∠BAP<∠CAP,結合AB=AC、AP=AP,得:PB<PC.這與假設的PB>PC矛盾,∴PB>PC是不可能的.綜上所述,得:PB<PC.8.【解析】(1):∵AB=AC=5,AM平分∠BAC,∴BM=CM=BC=CE=3,∴ME=MC+CE=3+3=6;(2)證明:∵AB=AC=5,AM平分∠BAC,∴AM⊥BC,且D為AC中點,∴DM=DC,過D作DN⊥MC,如圖,則MN=CN,又∵BM=CE,∴BN=EN,∴D在線段BE的垂直平方線上,∴DB=DE.9.【解析】:(1)可得結論OB=OC,△OBC為等腰三角形,∵∠ABC=∠ACB,BO平分∠ABC,CO平分∠ACB,∴∠OBC=∠OCB,∴OB=OC,∴△OBC為等腰三角形;(2)∵BO平分∠ABC,∴∠EBO=∠CBO,∵EF∥BC,∴∠CBO=∠EOB,∴∠EBO=∠EOB,∴EO=EB,∴△EOB為等腰三角形,同理可得FO=FC,∴△FOC為等腰三角形,∵∠ABC=∠ACB,∴AB=AC,∴△ABC為等腰三角形,∵EF∥BC,∴∠AEF=∠ABC=∠ACB=∠AFE,∴AE=AF,∴△AEF為等腰三角形,由(1)可知OB=OC,∴△OBC為等腰三角形,綜上可知有五個等腰三角形,∵EO=BE,OF=CF,∴EF=EO+OF=BE+CF;(3)有等腰三角形,關系式仍然存在,同(2)可知BE=OE,CF=OF,∴△BEO和△CFO為等腰三角形,EF=BE+CF.ABCDE11 等腰三角形第4課時 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學習目標】1、掌握“等邊三角形判定”及“30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的推論,會用上述結論進行相關的計算和證明。2、將探索、發現、猜想、證明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思維的創造性和嚴謹性協調發展。【學習策略】本節課可以更多地讓學生自主探索。但第一個定理證明中,需要分類討論,因此注意揭示其中的分類思想;第2個定理結論比較特殊,直接從定理條件出發,學生一般難能得到這個結論. 教法可以采用講練結合法 多媒體演示法 探究法 嘗試指導法.【學習過程】一、情境導入:已知△ABC中,AB=AC=5cm,請增加一個條件使它變為等邊三角形。利用刻度尺兩測量一下含300角的三角板的斜邊和較短的直角邊,與同伴比較結果,交流其關系。二.新課學習:有一個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嗎?試著證明你的結論。得出定理:有一個角是 的 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概括出等邊三角形的判別條件,并引導學生總結出下表:性質 判定的條件等腰三角形(含等邊三角形) 等邊對等角 等角對等邊“三線合一”即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高互相重合 有一角是60°等邊三角形三個角都相等,且每個角都是60° 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如圖,在Rt△ABC中,∠C=90°,∠BAC=30°。求證:BC=AB。證明:△ABC中,∠ACB=90°,∠BAC=30°∠B=60°。延長BC至D,使CD=BC,連接AD,∵∠ACB=90°,∴∠ACB=90°,∵AC=AC,∴△ABC≌△ADC(SAS).∴AB=AD(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ABD是等邊三角形(有一個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BC=BD=AB.三.嘗試應用:1.等腰ΔABC中,BC邊上的高AD=,試求∠BAC的度數。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線把這個三角形的周長分為15厘米和11厘米兩部分,求此三角形的底邊長。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15°,腰長為2a,求腰上的高CD的長。解:∵∠ABC=∠ACB=15°,∴∠DAC=∠ABC+∠ACB=15°+15°=30°,∴ CD=12 AC=12 ×2a= a.四、課堂小結1、 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等邊三角形的定義(2)定理:有一個角是60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3)定理: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2、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質:(1)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個銳角等于300,那么它所對的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2)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條直角邊等于斜邊的一半,那么它所對的銳角等于30°.五.達標測試一.選擇題(共3小題)1.如圖是某商場一樓與二樓之間的手扶電梯示意圖.其中AB、CD分別表示一樓、二樓地面的水平線,∠ABC=150°,BC的長是8m,則乘電梯從點B到點C上升的高度h是( )A. m B.4 m C.4 m D.8 m2.△ABC的三邊長a,b,c滿足關系式(a﹣b)(b﹣c)(c﹣a)=0,則這個三角形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邊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無法確定3.如圖,已知∠AOB=60°,點P在邊OA上,OP=10,點M、N在邊OB上,PM=PN,若MN=2,則OM=( )A.3 B.4 C.5 D.6二.填空題(共3小題)4.如圖,點E是等邊△ABC內一點,∠1=∠2,BE=CD,則△ADE的形狀是 .5.在等腰△ABC中,AD⊥BC交直線BC于點D,若AD=BC,則△ABC的頂角的度數為 .6.如圖,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是高,∠A=30°,AB=4.則BD= .三.解答題(共3小題)7.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數.8.如圖,△ABC中,AB=AC,∠BAC=120°,AD⊥AC交BC于點D,求證:BC=3AD.9.如圖、已知∠AOB=30°,OC平分∠AOB,P為OC上任意一點,PD∥OA交OB于D,PE⊥OA于E.如果OD=4cm,求PE的長.參考答案達標測試答案:一.選擇題1.【解析】選B.:過C作CM⊥AB于M,則CM=h,∠CMB=90°,∵∠ABC=150°,∴∠CBM=30°,∴h=CM=BC=4m.2.【解析】選A.∵△ABC的三邊長a,b,c,∴a、b、c都是正數.由(a﹣b)(b﹣c)(c﹣a)=0,得①a﹣b=0,即a=b,△ABC是等腰三角形;②b﹣c=0,即b=c,△ABC是等腰三角形;③c﹣a=0,即c=a,△ABC是等腰三角形;④a﹣b=0,b﹣c=0且c﹣a=0,即a=b=c,△ABC是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綜上所述,△ABC一定是等腰三角形.3.【解析】:選B.作PH⊥MN于H,∵PM=PN,∴MH=NH=MN=1,∵∠AOB=60°,∴∠OPH=30°,∴OH=OP=5,∴OM=OH﹣MH=4.二.填空題4.【解析】:∵△ABC為等邊三角形,∴AB=AC,在△ABE≌△ACD中,,∴△ABE≌△ACD,∴AE=AD,∠BAE=∠CAD=60°,∴△ADE是等邊三角形.答案:等邊三角形.5.【解析】:①BC為腰,∵AD⊥BC于點D,AD=BC,∴∠ACD=30°,如圖1,AD在△ABC內部時,頂角∠C=30°,如圖2,AD在△ABC外部時,頂角∠ACB=180°﹣30°=150°,②BC為底,如圖3,∵AD⊥BC于點D,AD=BC,∴AD=BD=CD,∴∠B=∠BAD,∠C=∠CAD,∴∠BAD+∠CAD=×180°=90°,∴頂角∠BAC=90°,綜上所述,等腰三角形ABC的頂角度數為30°或150°或90°.答案:30°或150°或90°.6.【解析】:Rt△ABC中,AB=4,∠A=30°;∴BC=AB=2;∠B=90°﹣∠A=60°.Rt△BCD中,BC=2,∠BCD=90°﹣∠B=30°;∴BD=BC=1.三.解析題(共3小題)7.解:如圖,∵∠C=90°,AB=2AC,∴∠B=30°,∴∠A=90°﹣∠B=90°﹣30°=60°.8.證明:在△ABC中,AB=AC,∠BAC=120°,∴∠B=∠C=30°,又∵AD⊥AC,∴∠DAC=90°,∵∠C=30°∴CD=2AD,∠BAD=∠B=30°,∴AD=DB,∴BC=CD+BD=AD+DC=AD+2AD=3AD. 9.解:過P作PF⊥OB于F,∵∠AOB=30°,OC平分∠AOB,∴∠AOC=∠BOC=15°,∵PD∥OA,∴∠DPO=∠AOP=15°,∴∠BOC=∠DPO,∴PD=OD=4cm,∵∠AOB=30°,PD∥OA,∴∠BDP=30°,∴在Rt△PDF中,PF=PD=2cm,∵OC為角平分線,PE⊥OA,PF⊥OB,∴PE=PF,∴PE=PF=2cm.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等腰三角形第1課時 全等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導學案2023-2024學年度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doc 1.1等腰三角形第2課時 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導學案2023-2024學年度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doc 1.1等腰三角形第3課時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導學案2023-2024學年度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doc 1.1等腰三角形第4課時 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導學案2023-2024學年度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冊.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