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5《做一個指南針》教學反思《做一個指南針》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做一個指南針》是三年級(下)科學第四單元的最后一課,是對本單元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制作指南針的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動手制作的愿望,培養他們動手制作的能力和創造意識。課堂上我把它分成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做磁針,通過用磁鐵摩擦的方法使鋼針變成磁針,用已有的知識判別磁針的南北極。第二步是安裝磁針,想辦法使磁針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轉動,從而能指示南北方向。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針,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作為“設計與技術”類型的課,我認為其核心在于設計,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目標任務運用已有的科學概念及原理來進行設計與制作,重點應放在“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上。對于小學科學的起始年級——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是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考慮了三年級孩子動手實踐相對較差這一實際,適當降低操作難度,通過教師演示,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時還考慮到1節課只有40分鐘的限制,把課堂的立足點放在“學生自制的指南針能準確地指示方向”上,從而引導學生在享受到成功的快樂的基礎上進行主動創新,探索制作方法的多樣性。反思2:做一個指南針教學反思 首先我想說公開課是積淀自我、開展自我的有效方式,雖然它的過程有點漫長與痛苦,但課后細細回味,還是能品嘗到絲絲甜味。上個學期末接到了要承當公開課的任務,于是在期末的時候就開始早早的進展了準備,在大致瀏覽了三年級下冊教材的根底上撰寫了第一稿,可當時已經接近期末,所以未能在班級內試教。本學期一開學立馬拿著自己的教案準備了充足的器材,進展了第一次試教,但上完以后發現,我把學生想象的太完美了,很多的教學設計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而已。之后我又進展了屢次試教,并屢次修改教案,最后呈現了平淡的一堂科學課。通過本次教學我也收獲了以下一些經歷,供大家一起分享。 本次教學設計我6改教案,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我沒有把握好教材的重點所在,沒有全面的了解學生、分析學生,而是一味追求把教學設計的與眾不同,希望有新的亮點出來。因此第一稿的教案把重點放在了用間隔來比擬磁力大小的變化和磁鐵不同摩擦方式使磁針磁極發生變化的探究上,卻無視了制作課最核心的內容,所以一開始就走了一段大彎路。后來經過幾次試教,慢慢地將教學中心回到了指南針的設計與制作上來了。 其次是我對學生了解也不夠全面與深入,由于我們的科學課專用教室是到去年11月份才陸陸續續完工的,相應的教學儀器設備也是陸續到位的,我們的這批孩子一直是在教室里上科學課,因此他們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參與科學實驗探究的時機不多,動手能力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以至于讓他們在筷子上用細棉線打個結的任務,完成起來也變得非常困難。 因此我想說閱讀課標、理解教材、分析學生、找準定位是上一節公開課的必備前提條件,只有做透了才不會走彎路。 現在我對于“好課是磨出來的”這句話深有體會,雖然我這堂課不是一節好課,但如果不經歷磨課這一個過程,我的課也許會更糟糕。而磨課的前提要有一個團隊,不斷的提供好的建議與意見。我的這節課得到了多位老師的幫助,如我的徒弟樓老師,雖然我們的關系是師徒,但我一直覺得我們之間的學習是相互的,最初的試教課,我們也都一直相互的商討著。其次是夏校長,雖是從音樂專業畢業的,但在科學教學的道路上一直走到現在,因此也積累了豐富的經歷,并擁有扎實而深厚的功底。夏校長的一句話點醒我這夢中人:“本次活動主題是技術與工程,那你的課就要突出設計與制作。”也正是這句話使我的課沒有走的太偏。除此之外,教研員及第一實驗小學的兩位楊老師的聽課與分析,使我這堂課各環節的銜接變得更加的流暢與合理。為了讓這節課熟記于心,我找到了集團內銀河小學繆老師的幫助,借用他們學校的學生進展試教,同時她也幫我再次優化了幾個細節。一路走來,感謝給予過我幫助的老師、領導和專家們。在我們學校科學學科也許只是一個小的團隊,但在區內我們科學組就是一個大團隊,我也相信,只要我在群里尋求幫助,我們團隊的老師們一定會給予我幫助的。“好課是要磨出來的”,而我們科學學科就有一個好的磨課團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