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氯及其化合物的課件12學習目標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了解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并會進行簡單的計算3掌握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其推論瑞典化學家舍勒在1774年,當時他正在研究軟錳礦(二氧化錳)。當他使軟錳礦與濃鹽酸混合并加熱時,產生了一種黃綠色的氣體,這種氣體的強烈的刺激性氣味使舍勒感到極為難受。1810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發現它的組成,給這種氣體起名叫Chlorine,意思是綠色的。氯氣的發現氯氣的物理性質氯氣是一種黃綠色氣體,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有毒。氯氣的結構由此可知:氯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一個電子。所以氯氣具有強氧化性得一個電子801PART ONE與金屬反應(一)與金屬的反應02PART TWO與非金屬反應(二)與非金屬反應實驗2-7(P42)在空氣中點燃氫氣,然后把導管緩慢伸入盛滿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現象:純凈的H2在Cl2中安靜燃燒,發出蒼白色火焰,反應生成HCl,它在空氣中與水蒸氣結合,呈現霧狀。03PART THREE與水反應(三)與水反應實驗2-8(P43)1.次氯酸的性質①漂白性:強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機色素褪色,可做漂白劑②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1)強氧化性(2)酸性(3)不穩定性04PART FOUR與堿反應(四)與堿反應漂白液:漂白粉:氯氣的制取HGFE4 HCl(濃) + MnO2 = MnCl2 +2H2O +Cl2-1-10+4+2分液漏斗連接順序:要用濃鹽酸用向上排氣法收集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固液反應,需加熱氯氣的制取4 HCl + MnO2 = MnCl2 +2H2O +Cl2已知氯氣在飽和食鹽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欲收集 純凈干燥的氯氣而且不造成空氣污染,下列裝置的連接順序是:CDAHGFBE除去氯化氫干燥氯氣收集氯氣吸收氯氣制取氯氣氣體凈化洗氣瓶氯氣的制取和凈化裝置圖飽和食鹽水(1)實驗室制備氯氣的裝置中,盛放飽和食鹽水和濃硫酸的洗氣瓶能否顛倒位置 為什么 【思考·討論】提示:不能。若顛倒位置濃硫酸將水蒸氣吸收后,氣體通過飽和食鹽水時又會混入水蒸氣。(2)將1 mol MnO2與含4 mol HCl的濃鹽酸反應,能否制得1 mol Cl2 為什么 提示:MnO2與濃鹽酸反應,不與稀鹽酸反應,隨著反應進行濃鹽酸變稀后,剩余的HCl不再與MnO2反應,所以1 mol MnO2與含4 mol HCl的濃鹽酸反應制得的Cl2少于1 mol。(3)某同學認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代替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尾氣處理,同時還可以制得漂白粉,你認為該同學的想法是否合理 提示:不合理。澄清石灰水的濃度很小,不能確保氯氣被完全吸收,制備漂白粉應該利用氯氣與石灰乳反應。【思考·討論】家中有一碗水,姐姐說是蒸餾水,弟弟說是鹽水,想一想如何證明這碗水是否含有NaCl 提示:利用焰色試驗為黃色證明Na+的存在;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證明Cl-的存在。以氯氣的制備為例探究實驗室氣體制備思路【思維拓展】1.設計氣體制備裝置的基本思路2.氣體制備裝置的連接順序(1)氣體發生裝置的組裝:①組裝儀器的一般原則:先零后整、先主后輔,從下到上、從左到右。②在裝入藥品前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其基本方法是:一般先把導氣管插入盛水的水槽中,把有關活塞關閉,微熱主發生器,有氣泡從水中冒出,停止微熱后,水倒吸進入導氣管形成一段水柱,表示裝置氣密性良好。3.裝置要點分析固體+固體 氣體(如圖a), 固體+液體→氣體(如圖b、c),固體+液體 氣體(如圖d、e), 液體+液體→氣體(如圖d、e)。③常見的氣體發生裝置如圖所示(2)除雜凈化和干燥儀器的組裝:①凈化原則:不減少被凈化氣體的量;不引入新雜質;操作簡便,易于分離。②凈化裝置:裝置Ⅰ(洗氣瓶):盛液體除雜試劑,氣流方向是長管進,短管出。裝置Ⅱ(干燥管):盛固體除雜試劑,氣流方向是粗口進,細口出。(3)收集方法:由氣體的性質決定。①排水法:適用于難溶于水且不與水反應的氣體,如O2、H2等。②向上排空氣法:不與空氣反應,且密度比空氣大,如O2、CO2、Cl2等。③向下排空氣法:不與空氣反應,且密度比空氣小,如H2等。(4)吸收尾氣儀器的組裝:尾氣處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有毒尾氣污染空氣或使人中毒以及尾氣在有限空間內達到爆炸極限而發生爆炸。不同的方法應選用不同的裝置。常用方法有:①點燃法:如CO、H2、CH4等易燃性氣體,可用此法。②吸收法:如Cl2、SO2、HCl、H2S等可用堿液吸收。③轉化法:采用一定的方法,使有毒氣體轉化為無毒氣體后再排放,如NO、NO2若能轉化為N2,即可排放。④導入室外法:如H2是無毒氣體,可將其導入室外,以防在實驗室內達到爆炸極限。課堂總結氯 氣 的 性 質物理性質:黃綠色 有刺激性氣味 有毒 溶于水化學性質1.與金屬反應 eg.2.與非金屬反應 eg.3.與水反應次氯酸的性質強氧化性酸性不穩定性4.與堿反應 e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