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教材分析一、課標分析通過分析與對比,學會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養成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知識點的習慣。二、內容和地位分析本課時的內容是研究物質的性質及其基本概念,知識點難度不大,但需注意與物質的變化進行區分。學情分析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已經能較好地進行區分,但認識化學性質時需要從一些關鍵點入手,分析比較困難,尤其當變化和性質連續學習時易發生混淆。教學目標1.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能判別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通過分析和對比,養成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歸納整理的習慣。3.學會從生活中觀察、思考,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核心素養形成化學觀念,能對物質變化和性質進行分類,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是有新物質生成,體驗化學實驗是獲取知識和學習科學的重要手段。重點難點重點:化學性質。難點:區分變化和性質。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準備:實驗材料。 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已經學習了什么是物理變化,什么是化學變化。首先請同學們來回憶一下這兩個概念。 學生準備:復習上一節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學生積極發言。 對上一節內容進行簡要復習,檢查學生的復習情況。環節二: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同學們已經對物質的變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咱們再一起對物質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 首先來思考一個問題:我這里有一杯水和一杯酒精,因為標簽掉了,所以需要用某種方法把他們區分開來,我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小組合作討論,看哪個小組得到的方法更多。 【合作探究】剛才各個小組的成員都集思廣益,得到了很多種區分水和酒精的方法,其中每一種方法體現出來的就是物質的一個性質。請同學們思考,在你們說出來的這些性質當中,哪些性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 哪些性質發生了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 【引出新概念】同學們剛剛根據“是否需要發生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把物質的性質分成了兩類。可以得到如下概念: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硬度、熔點、沸點、密度等都屬于它的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例如,物質能燃燒、能生銹、能助燃、能與某某物質反應等。 【課堂小練】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性質 哪些是化學性質 1.青銅器易產生銅銹。 2.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3.氧氣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氣的大。 學生分組討論,小組代表展示各組方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思考,做筆記。 小組討論,學生回答問題,思考,總結。 提高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開拓邏輯思維,引出新課。 引導學生自主對物質的性質進行分類,有利于對概念的理解。 給出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舉例具體性質使學生理解。 立即運用所學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續表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環節二: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知識拓展】大家已經學習了物質的變化和性質的概念,那么請同學們來分析一下,下面哪些屬于物質的變化 哪些屬于物質的性質 1.木炭在燃燒;木炭能燃燒。 2.鐵生銹;鐵在潮濕環境中易生銹。 3.酒精在揮發;酒精易揮發。 通過大家的分析,“變化”與“性質”在描述上有什么區別 【總結】性質是物質固有的能力、特性,一般會用“會”“能”“是”“難”“易”“可以”等詞描述。 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變化過程中可能導致物質某些性質的改變。 學生回憶上節課內容,回答問題。 結合上節課內容,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運用。 明確知識點,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環節三:性質決定用途 【實驗】教師拿來了兩種氣體,分別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請同學們通過觀察教師做的演示實驗,總結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性質。 【引入新概念】我們在生活中了解到很多事實,如水和二氧化碳能滅火、氧氣能供給呼吸等,這些都說明了物質的用途是由性質決定的。 學生觀察實驗過程,總結并記錄、思考。 提高學生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的能力。環節四:歸納提升 【歸納總結】 1.物理性質的概念。 2.化學性質的概念。 3.物質“變化”和“性質”的區分。 4.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 學生自主將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 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全面的把握。板書設計 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第2課時 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一、概念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二、物質“變化”和“性質”的區分 三、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課堂練習 相關練習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呢 作業布置 1.第一單元課題1第2課時。 2.練習與應用第4~6題。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