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實驗一:測一測反應速度【實驗目的】測定自己的反應速度,比較不同學生的反應速度。【實驗材料】尺子【實驗步驟】(1)學生2人一組,一名為輔助者,另一名為受測者。(2)尺子上刻度值為“0”的一端朝下,受測者拇指和食指對準尺子刻度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觸尺子。(3)輔助者手握尺子刻度最大的一端,一旦松開手,受測者盡快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尺子。記下夾住尺子的刻度。【實驗現象】有的學生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小,有的學生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大。【實驗結論】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越小,反應;夾住尺子時的刻度值越大,反應速度越慢。不同人的反應速度不同;反應速度隨實驗次數的大量增加而逐漸加快。實驗二:頭盔可以保護腦的模擬實驗【我的猜想】頭盔的外殼很硬,戴頭盔可以保護腦。【實驗材料】頭盔、西瓜、塑料袋【實驗方法】(1)相同條件:將兩個重量差不多的西瓜裝入塑料袋內,距離地面的高度相同。(2)不同條件:一個西瓜放入頭盔內(3)讓兩個西瓜同時做自由落體運動,觀察撞擊地面之后西瓜的狀態。【實驗現象】放人頭盔中的西瓜完好無損,另一個西瓜被摔裂了。【實驗結論】戴頭盔能保護腦。實驗三:同一個人的脈搏在不同的情況下有變化嗎?【我的猜想】同一個人的脈搏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變化【實驗材料】秒表【實驗過程】(1)靜止狀態下,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2)輕微運動后,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3)劇烈運動后,教師計時,學生測自己脈搏跳動次數【實驗現象】【實驗結論】脈搏頻率就是動脈每分鐘搏動的次數,心率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正常情況下,人的脈搏頻率和心率一致。人在情緒激動、從事體力勞動、參加體育運動時心率會明顯加快。若人體某一器官發生病變,也常會使心跳發生快慢、強弱變化。不同年齡的人,心跳會有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心跳60~100次,也就是脈搏頻率為60~100次/分鐘。實驗一:空氣的成分實驗(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嗎)【實驗目的】研究空氣的成分。【實驗器材】剪去底部的礦泉水瓶、蠟燭、木條、紅墨水、水槽等。【實驗步驟】1. 將蠟燭固定在水槽中,向水槽中倒人適量的水,加幾滴紅墨水,再點燃蠟燭。2. 扣上去底的礦泉水瓶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和礦泉水瓶內水面的變化。3.把水槽中的水加到與瓶內水面一樣高。4.擰開瓶蓋。把燃燒的木條迅速插人瓶口,觀察燃燒木條的變化。【實驗現象】1. 罩上礦泉水瓶后,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熄滅了,礦泉水瓶內的水位升高。說明空氣中有支持燃燒的氣體。2. 把燃燒的木條迅速插人瓶口,木條很快熄滅。說明剩下的氣體不支持燃燒。【實驗結論】空氣不是單一的氣體,是由支持燃燒和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混合而成的。實驗二:研究氧氣特點的實驗【實驗目的】探究氧氣的特點。【實驗材料】裝有氧氣的集氣瓶、木條、火柴等。【實驗步驟】1.觀察氧氣的顏色。2邊移動蓋在集氣瓶上的玻璃片邊用手輕輕扇動瓶口的氣體,聞一聞氧氣的氣味。3.移開玻璃片露出縫隙插人帶火星的木條,觀察現象。【實驗現象】1氧氣沒有顏色。2.氧氣沒有氣味。3.帶火星的木條被插入集氣瓶后,很快燃燒。【實驗結論】通常情況下,氧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氣味、能支持燃燒的氣體。制取二氧化碳:1.取一只玻璃杯,放入3勺小蘇打。2. 沿杯壁小心倒入一些白醋。3. 待泡沫開始下降時蓋上玻璃片。實驗三:二氧化碳有哪些特點【實驗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特點。【實驗材料】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蠟燭、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等。【實驗方法】1. 觀察二氧化碳的顏色;2. 邊移動玻璃片邊用手輕輕扇動瓶口的氣體,聞一聞二氧化碳的氣味。3.燒杯內一側放入兩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燒的蠟燭,沿燒杯另一側把二氧化碳緩緩倒入燒杯中,觀察現象。3.把適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燒杯中,振蕩燒杯中的石灰水,觀察現象。【實驗現象】1.二氧化碳沒有顏色,沒有氣味。2.倒人二氧化碳后,下方蠟燭先熄滅,上方蠟燭后熄滅。3.振蕩后,燒杯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實驗結論】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比同體積的空氣重。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實驗四:燃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實驗目的】研究燃燒需要具備的條件。【實驗器材】酒精燈、火柴、磚塊 。【實驗步驟】用金屬夾子夾住磚塊,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現象。【實驗現象】磚塊不能燃燒。【實驗結論】燃燒的物體必須是可燃物。實驗五:燃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實驗目的】研究燃燒需要具備的條件。【實驗器材】酒精燈、火柴、木條、紙條。【實驗步驟】兩只手各拿一個夾子,分別夾住木條、紙條。同時放到酒精燈火焰上,觀察現象。【實驗現象】紙條遇到火焰便燃燒起來。木條放在火焰上,過一會后才燃燒起來。【實驗結論】紙條很快被點燃,木條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被點燃。紙條的燃點低,木條的燃點高。實驗六:燃燒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實驗目的】研究燃燒需要具備的條件。【實驗器材】酒精燈、火柴、燈帽【實驗步驟】點燃酒精燈,用燈帽蓋住火焰,觀察現象。【實驗現象】燈帽蓋住前,酒精燈在燃燒。用燈帽蓋住火焰,再取下燈帽,火焰熄滅了【實驗結論】燃燒需要空氣(氧氣)。綜合以上實驗得出結論:燃燒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可燃物、氧氣和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實驗七:“紙鍋”燒水實驗【實驗名稱】“紙鍋”燒水實驗【實驗目的】“紙鍋” 是否可以用來燒水。【實驗器材】酒精燈、三腳架、紙鍋、水。【實驗方法】1.將做好的“紙鍋”放在三腳架上,倒入適量的水。2.點燃酒精燈,放在三腳架下面,觀察現象。3.“紙鍋”中的水沸騰,但“紙鍋”完好無損。4.蓋上酒精燈燈帽,熄滅酒精燈。【實驗結論】水的沸點比紙的燃點低,紙鍋不會燃燒。可以用“紙鍋”燒水。實驗一:制作觀星箱,觀察星空【制作材料】紙盒、細線、膠帶、黑色顏料等【制作步驟】(1)涂黑內壁:使用黑色顏料將盒子的內壁涂成黑色,以便減少環境光對觀星結果的干擾。(2)加標記線:在盒子開口的一面,用膠帶、細線等將盒子分割成大小均等的方格區域。(3)鉆觀察孔:用錐子在盒子底面靠近角落的位置鉆出一個小孔,保證孔既能讓人看到整個被細線均勻分割的盒子開口,又能盡可能小,減少觀測誤差。【觀察方法】(1)將觀星箱固定在便于觀察星空的位置。整個觀測活動中,不能移動觀星箱。(2)從觀星箱的小孔觀測選定的區域,把看到的星標記在方格紙上的對應位置。【觀星計劃】(1)同一晚不同時刻觀察。(2)每晚同一時刻觀察。實驗二:制作北斗七星的空間模型【制作材料】細線、透明亞克力板、小彩球、尺子等。【制作方法】(1)在透明板上畫出北斗七星的位置。(2)分別在這7顆星的位置上懸吊小球代表宇宙中的星,繩長要符合它們到地球距離的比例(如每5毫米代表1光年)。(3)分別從上面和側面看7個小球。實驗一:制作簡易電磁鐵【活動目標】學會制作簡易電磁鐵【活動材料】鐵釘、導線(選擇稍微硬些容易定型的導線)、曲別針、干電池。【活動過程】(1)在鐵釘上按同一方向纏繞導線20圈(匝)左右或更多。(2)將導線兩端分別連接在電池的兩極。(3)通電時,靠近曲別針,觀察現象。(4)斷電后,靠近曲別針,觀察現象。【活動結論】電磁鐵通電后產生磁性,斷電后磁性消失。【注意事項】不能長時間通電。實驗二:電磁鐵有磁極嗎【我的猜想】電磁鐵有磁極【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大頭針、【實驗方案】通電后,分別用電磁鐵的兩端和中間吸引大頭針,比較吸起大頭針的數量。【實驗現象】電磁鐵兩端吸引的大頭針數量多,中間吸引的大頭針數量少。【實驗結論】電磁鐵有南極和北極兩個磁極。實驗三:電磁鐵有磁極嗎【我的猜想】電磁鐵有磁極【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小磁針。【實驗方案】通電后,將電磁鐵的兩端分別靠近小磁針的兩極,觀察現象并記錄結果。(注意:電磁鐵不能長時間通電,測試結束后要及時斷開電源!)【實驗現象】電磁鐵和小磁針相互作用,出現相吸或相斥現象。【實驗結論】電磁鐵有南極和北極兩個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實驗四:改變線圈纏繞方向實驗【實驗目的】研究線圈纏繞方向與電磁鐵磁極的關系【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小磁針。【實驗過程】(1)給電磁鐵通電后,讓其一端與小磁針接近,找出電磁鐵的兩極。(2)改變線圈的纏繞方向,再次靠近小磁針,觀察電磁鐵的兩極有沒有變化。【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改變線圈纏繞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ABAB實驗五:線圈與干電池正負極連接方向實驗【實驗目的】研究線圈與干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與電磁鐵磁極的關系【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小磁針。【實驗過程】(1)給電磁鐵通電后,讓其一端與小磁針接近,找出電磁鐵的兩極。(2)改變線圈與干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觀察電磁鐵的兩極有沒有變化。【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改變線圈與干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ABAB實驗六: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是否有關。【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曲別針。【我的猜想】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相同條件】鐵釘長短、鐵釘粗細、串聯電池的節數等【不同條件】線圈纏繞的匝數【實驗過程】(1)組裝電磁鐵,吸引曲別針并記錄下數量。(2)增加線圈匝數,再吸引曲別針并記錄下數量。(3)比較兩次吸引的曲別針數量。【實驗現象】線圈匝數越多,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多;線圈匝數越少,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少。【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變的。通過增加線圈匝數可以增大電磁鐵的磁力。實驗七: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串聯電池的節數是否有關【實驗材料】自制電磁鐵(電池盒、電池、導線、開關、鐵釘)、曲別針。【我的猜想】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串聯電池的節數有關【相同條件】鐵釘長短、鐵釘粗細、線圈圈數等【不同條件】串聯電池的節數【實驗過程】(1)用一節電池組裝電磁鐵,吸引曲別針并記錄下數量。(2)再增加一節電池,吸引曲別針并記錄下數量。(3)比較兩次吸引的曲別針數量。【實驗現象】串聯電池的節數越多,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多;串聯電池的節數越少,吸引曲別針的個數越少【實驗結論】通過增加電池的節數可以增大電磁鐵的磁力。實驗一: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是否與綠葉有關【實驗目的】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是否與綠葉有關【實驗材料】一盆綠葉植物、黑色不透光的紙片、曲別針、錐形瓶、大燒杯、酒精燈、酒精、碘液、滴管等。【實驗步驟】【實驗現象】葉子的 變成了藍色, 沒有變色。【實驗結論】光合作用產生了 ,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與 有關。(1)選一株綠葉植物,在黑暗處放置24小時。暗處理的目的是使葉片內原有的淀粉消耗殆盡。(2)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用黑色不透光的紙片遮住,將植物放在陽光下照射。(3)照射幾小時后,將葉子摘下,放入錐形瓶中,加入酒精,使葉片完全浸入酒精中,用棉花堵住瓶口。加入酒精的目的是: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4)將錐形瓶放入有水的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5)當葉片變成黃白色時,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用清水漂洗的作用是:將葉片上的酒精洗干凈,以免影響實驗效果。(6)在葉片上均勻滴加碘液,再用清水漂洗,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檢驗光合作用是否產生了淀粉。見光部分遮光部分淀粉綠葉實驗一:蠟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實驗目的】驗證蠟燭燃燒生成了新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實驗材料】蠟燭、小瓷盤、火柴、燒杯、澄清的石灰水、毛巾。【實驗步驟】1.取一個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的上方,觀察現象。2.經過一段時間,翻轉燒杯,迅速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并振蕩。3.觀察燒杯中的石灰水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1.燒杯內壁出現小水滴。2.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實驗結論】蠟燭燃燒時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實驗二:鐵生銹實驗【實驗目的】探究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實驗材料】試管架、5支試管、鐵釘、水、鹽水、醋等【實驗方法】1.第1支試管中的鐵釘完全浸入水中。2.第2支試管中的鐵釘一半浸入水中、一半置于空氣中。3.第3支試管中的鐵釘全部置于空氣中。4.第4支試管中的鐵釘一半浸入醋中、一半置于空氣中。5.第5支試管中的鐵釘一半浸人鹽水中、一半置于空氣中。6.一周后,觀察鐵釘生銹程度,記錄觀察結果。【實驗現象】第4、5支試管中的鐵釘生銹明顯,第2支開始生銹,第1、3支幾乎不生銹。【實驗結論】鐵在潮濕的環境中容易生銹。遇到醋、鹽水,鐵生銹的程度會加深,速度會加快。實驗三:防止鐵生銹【實驗目的】探究防止鐵生銹的方法【實驗材料】3枚鐵釘、砂紙、試管、凡士林、干燥劑、水等。【實驗方法】(1)取3枚鐵釘用砂紙除去鐵釘表面的鐵銹。(2)將第1枚鐵釘直接放入試管,使其一半浸人水中;將第2枚鐵釘表面涂抹凡士林后放入試管,使其一半浸入水中;將第3枚鐵釘放入裝有干燥劑的試管中。(3)每天觀察并記錄3枚鐵釘的生銹情況。【實驗現象】5天后,浸在水中、沒有涂凡士林的鐵釘會生銹,水和空氣交界的部位生銹最嚴重。涂上凡士林和放在有干燥劑的試管中的鐵釘沒有生銹。【實驗結論】隔絕水、空氣可以防止鐵生銹。制作照明拖鞋【制作材料】拖鞋、燈泡、導線、開關、電池、電池盒、美工刀等【制作方法】燈泡、導線、開關、電池、電池盒可以連接成一個電路使小燈泡發光;小燈泡置于拖鞋前段可以起到照明效果;美工刀等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將電路置于拖鞋內部【測試與改進】照明拖鞋在洗手間不能防水,容易打濕電路,可以用膠密封一下;拖鞋忽亮忽滅,會對視覺產生影響,可以考慮讓燈具有延時熄滅的功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