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核心概念】6.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學習內容與要求】6.1 植物能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①描述無機鹽和水對生命活動的作用,說出植物體對水和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過程。【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導管與篩管的功能;知道水分和無機鹽、有機物的運輸過程。2.科學思維:理解水和無機鹽、有機物的,并將課內知識運用到課外。3.探究實踐:學習觀察、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等基本實驗技能。4.態度責任: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思路】本節課內容是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木質部中的導管是運輸水分、無機鹽的管道。韌皮部中的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管道。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的基本技能。【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明確問題 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 水和無機鹽在莖里的運輸方式是怎樣的? 聯系已有知識。設問引出課題。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情景展示] 探究: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 [問題探究] 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途徑是怎樣的? [思考交流] 猜想,選擇器材,設計方案,收集證據 表達與交流 [歸納提升] 根毛―→莖中的導管各枝端。 本實驗采用大葉植物的枝條進行實驗,很容易成功,學生有獲得感。有機物的運輸 [情景展示] 活動:樹及環割實驗。 [問題探究] 實驗現象是什么?你能試著解釋這種現象嗎?你得出結論是什么? [思考交流] [歸納提升] 實驗現象:環割枝條的切口上方的樹皮將膨大而形成瘤狀物。 解釋:是因為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韌皮部中的篩管向下運輸,當樹皮環割后,有機物就積存在傷口的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于是形成了瘤狀物。 結論:有機物在韌皮部的篩管中自上而下運輸。 [繼續探究] 把幼嫩的植物莖掐斷,從莖的斷面上會滲出白色的汁液。這汁液從哪里來的? [思考交流] [歸納提升] 這些汁液是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它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輸送。 本實驗可在一周前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要求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課堂重點分析。課堂小結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考試這樣考題型一 莖輸送水和無機鹽角度1:莖輸送水和無機鹽的實驗1.下列對“觀察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實驗的描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A.應該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B.實驗1小時后,莖的木質部被染紅C.葉片上被染成紅色的部分是表皮細胞 D.實驗證明木質部有起運輸作用的結構角度2:實驗細節的考查2.為驗證植物莖的輸導作用,應選用帶葉的枝條,這是因為( )A.葉片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水分、無機鹽 B.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是葉片C.葉片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是莖吸收和運輸水分、無機鹽的動力D.莖細胞生活所需的有機物是葉片供給角度3:解釋現象3.小明為了探究葉片中的輸導組織功能,把芹菜葉片浸在紅墨水溶液中30分鐘后,用眼睛仔細觀察,發現呈紅色部分的是 ( )A.只有葉的邊緣 B.整片葉片 C.葉脈 D.只有葉尖題型二 莖輸送有機物角度1:莖輸送有機物的實驗4.探究莖輸送有機物的實驗中,出現下列幾種操作,其中不會影響實驗效果的是( )A.將兩條環割的柳枝,一條放于水中,另一條放人土壤浸出液中培養B.將環割和未環割的柳枝,分別放于蒸餾水中培養C.將環割的柳枝莖的基部和未環割的柳枝,分別浸入土壤浸出液中培養D.把離根端3厘米處環割的柳枝和未環割的柳枝的根都放入土壤浸出液中培養5.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先取一枝條,環剝1cm左右寬的樹皮,露出木質部,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以清除篩管,然后用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一段時間后,可以觀察到( )A.環剝口的上側長出枝瘤 B.環剝口的下側長出枝瘤C.環剝口的上、下兩側均長出枝瘤 D.被環剝樹枝死亡角度2:解釋現象6.俗話說“梨樹砍三刀,果枝壓彎腰”,在初夏梨樹的“坐果”期,有經驗的果農會給梨樹的莖做半環狀剝皮,這樣做的目的是( )A.促進有機物更多地輸送給果實 B.促進水分更多地輸送給果實C.促進無機鹽更多地輸送給果實 D.阻止形成層的分裂,促進果實的發育題型三 學科綜合7.有消息報道稱,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儀器“聽到”并記錄下樹木“喝水”時發出的聲音,以下關于樹木“喝水”的討論,不正確的是( )A.樹木“喝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B.“喝水”時,無機鹽一定會“搭便車”,“跑”到樹木的各個部分C.聽到“喝水”聲時,排出葉片的氣體必定有水蒸氣D.“喝”進的水一定會沿著根、莖、葉中的篩管運送到樹木各處題型四 拓展創新8.為了探究莖輸送水和無機鹽的部位,小明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步驟如下:①把一段帶葉的植物枝條,用刀削成平整的斜面。②插入裝有紅墨水的燒杯中,置于陽光下照射。③待枝條基部顏色有變化后,取出枝條洗凈。④在枝條上方橫切和縱切植物枝條,觀察。 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莖橫切面上變成了紅色的部位是 ,該部位的主要功能是 。(2)用放大鏡觀察莖的縱切面,紅色的部位從基部到頂部的變化是 ,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 。(3)本實驗證明 。(4)要想使實驗效果更快更明顯,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多選,填字母)。A.放在黑暗環境中,防止光合作用對實驗造成干擾B.放在陽光下照射,加快植物葉片的蒸騰C.增大紅墨水濃度,使莖中被染色的部位顏色變化更明顯D.放在通風環境中,加快莖中水和無機鹽的輸送速度角度能力提升訓練1.樹洞畫女孩王月繪樹洞畫轟動全國,央視稱其“感動冬天”,三臺郪江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都城,那里有很多千年古樹,有的樹心已經朽爛,變成空心洞。可是,這樣的古樹還是照樣枝繁葉茂。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部 D.部分木質部2.如圖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已對枝條的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了環剝。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B.果實A能繼續長大,因為運輸有機物給A的通道未被切斷C.枝條上1~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膨大的部位是2處D.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萎蔫,因為運輸水的通道未被切斷3.為迎接亞運會,近期杭州加大了環境綠化、美化力度,許多道路邊的綠化帶新移栽了一些樹木。有關移栽植物說法正確的是( )A.保留所有葉片移栽,可充分利用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B.用土填實根部,不留空隙,可使根充分接觸土壤而快速生長C.移栽時要保持一定距離,以免樹木相互爭奪陽光、水、養分D.給移栽后的樹木輸入水和養分, 針頭應插入莖的髓部4.科學家為檢測有機物運輸部位及方向,做了如下實驗:他們利用含放射性標記碳的二氧化碳,由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標記碳的葡萄糖,一段時間后,先后在莖的樹皮和根的樹皮中發現了含此標記碳的葡萄糖,此實驗證明運輸有機物的部位及方向是( )A.韌皮部的導管、由上向下 B.木質部的導管、由下向上C.韌皮部的篩管、由上向下 D.木質部的篩管、由下向上參考答案考試這樣考1.C 2.B 3.C 4.D 5.A 6.A 7.D8.(1)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2)顏色逐漸變淺 水分和無機鹽通過導管自下而上輸送(3)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向上運輸的(4)BCD能力提升訓練1.D 2.C 3.A 4.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19張PPT)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浙教版 八年級下教材解析【核心概念】【學習內容與要求】6.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6.1 植物能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①描述無機鹽和水對生命活動的作用,說出植物體對無機鹽的運輸過程。本節課內容是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木質部中的導管是運輸水分、無機鹽的管道。韌皮部中的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管道。通過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的基本技能。創設情境水和無機鹽在莖里的運輸方式是怎樣的?水分根毛細胞皮層細胞根木質部導管水分進入根部的途徑:莖、葉探究實踐探究 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1.提出問題:莖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部位是什么?2.建立假設:假設1: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可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假設2: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可能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假設3: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 進行的。髓根據莖的結構,最有可能的是木質部的導管或韌皮部的篩管。為此,你可以嘗試提出你的假設。為了證明上述假設,我們需要借助一些材料和器具先設計實驗方案,再進行實驗獲取證據。探究實踐實驗器材準備:新鮮帶葉的木本植物枝條若干,燒杯(或礦泉水瓶),紅墨水、清水、刀片、放大鏡等。3.實驗步驟:(1) 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表中的3種處理方法處理。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A.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 只留下樹皮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A.帶葉枝條(不做處理)增大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探究實踐(2)處理好后,將每組枝條分別插入 3瓶盛有等量稀釋紅墨水的燒杯中(如圖,B 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木質部部分浸入液體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紅墨水”:便于標記觀察。紅墨水的濃度相對高一些,實驗現象明顯。“溫暖、光照充足”:葉的蒸騰作用強,產生“蒸騰拉力”大,以便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探究實踐10~3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的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現象。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A.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 只留下樹皮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C.帶葉枝條(不做處理)木質部被染成紅色木質部被染成紅色,髓沒有韌皮部沒有被染成紅色探究實踐4.實驗結果與分析實驗組別 實驗現象(記錄被染色的部位)A.除去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 只留下樹皮B.剝去下半部樹皮的帶葉枝條C.帶葉枝條(不做處理)木質部被染成紅色木質部被染成紅色,髓沒有韌皮部沒有被染成紅色通過以上實驗結果,你能得出的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進行的。探究實踐5.表達與交流(1)若A、B 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而C組樹皮未被染色,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水分和無機鹽主要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而上運輸的。且水分和無機鹽可由木質部橫向運輸到韌皮部。(2)若將A 組枝條進行縱切,發現縱切面上越靠近枝條的頂端,染色變得越來越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說明水分和無機鹽是自下而上運輸的。(3)若不是采用上述的切剝法處理枝條,而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各組的枝條?預期實驗結果又將如何?用石蠟分別密封木質部(相當于A組)和樹皮韌皮部(相當于B組),預期結果也相似。探究實踐莖中導管根和莖中的導管是相互連通的:水和無機鹽根毛細胞皮層細胞根木質部導管莖木質部導管實驗表明:水分和無機鹽在莖木質部的導管中能自下而上地運輸。上下上下探究實踐植物光合作用:植物的葉通過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除小部分留在葉肉細胞外,大部分需輸送到莖、根、果實、種子等部位去。二氧化碳水陽光氧氣有機物莖、根、果實、種子有機物在莖中又是怎樣運輸的呢?探究實踐活動在一株盆栽木本植物上選取一個枝條,用解剖刀在枝條中部剝除約 1 厘米寬的一圈樹皮,露出木質部,如圖所示。用刀輕刮木質部表面,然后用少許凡士林涂抹環剝部位。每隔一周觀察并記錄環剝部位的變化。切口上方樹皮膨大而形成枝瘤。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被切斷了,有機物積存在傷口上方,傷口上方部位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實驗現象:枝瘤現象解釋:探究實踐葉制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是什么結構?樹皮里韌皮部的篩管是上下相通的,有機物向下運輸的通道是篩管。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向下運輸。農業生產上,經常將果樹的枝條環割,提高果實產量。探究實踐思考與討論:1.割裂橡膠樹的樹皮, 膠乳就會流出來。人們就是這樣來采集膠乳的。你能解釋這一現象嗎?橡膠乳膠的主要成分是有機物,在篩管中向下運輸的,切割橡膠樹皮采橡膠,實際上是切割了篩管,讓有機物流出來。2.任意毀壞樹皮會給樹木帶來什么不良的后果?樹皮的韌皮部中有篩管。任意毀壞樹皮可能導致葉片合成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莖和根,從而導致樹木死亡。探究實踐1.下列關于導管的描述中,正確的一組是 ( )①運輸有機物的通道 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 ③由死細胞構成 ④由活細胞構成 ⑤兩個管道分子之間有篩板 ⑥中空的管道 ⑦位于韌皮部 ⑧位于木質部A.①③⑥⑦ B.②③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⑧B2.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在探究“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后,得出了如下結論,你認為正確的是(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分生區B.根、莖、葉的導管是連通的C.篩管是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附屬結構D.導管中水和無機鹽的運輸方向是“根→葉→莖”B遷移應用3.俗話說"樹怕傷皮,不怕空心",其道理在于( )A.樹皮起保護作用B.樹皮中有韌皮纖維,剝了去無法起到支持作用C.樹皮中有篩管,剝皮后無法運輸有機物到根部D.樹皮里有導管,剝皮后無法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到枝葉C4.在“證明有機物的運輸”實驗中,選取兩枝帶較多不定根和葉的枝條的原因是 ( )A.實驗有可能失敗,選取兩枝可以保證實驗成功B.實驗過程有比較,現象更明顯C.一枝現象不明顯,可以用第二枝D.兩枝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用B板書設計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篩管:自上而下輸送有機物莖運輸物質導管:自下而上輸送水分、無機鹽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 (共19張PPT).pptx 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 教學設計.docx 考試這樣考--第4節 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第2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