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主題一 物質的性質與應用化學第4講 溶 液SPORT1考情分析目錄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課標要求 1.認識溶解和結晶現象(認識) 2.知道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穩定性(認識) 3.知道溶質質量分數可以表示濃度,認識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學習計算溶質質量分數和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定量研究的意義(應用) 4.知道絕大多數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了解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義(知道、了解) 5.能從定性和定量的視角,說明飽和溶液、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認識) 6.體會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應用)廣東省近五年考情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高 頻 考 點 飽和溶液和溶解度 的含義(溶解度曲 線的應用) 省卷第14題 省卷第13題 省卷第13題 省卷第12題 省卷第17題溶解和結晶現象 省卷第19題 (1) 省卷第19 題【拓展】 溶質質量分數的 含義、計算、配制 省卷第11題 SPORT2知識梳理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溶液溶質溶劑水均一穩定混合降低升高氯化鈉洗滌劑溶液100 g溶質 31.6131.6溫度溶液很小增大越小越大溶液SPORT3實驗在線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實驗1 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室溫)【實驗步驟】如圖所示。【實驗結論】(1)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溶劑里,不能無限地溶解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 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 溶液。 (2)改變 質量或改變 質量或改變 ,可以將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進行轉化。 溫馨提示:對于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的物質,若使其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在改變溫度時要選擇升高溫度的方式。飽和不飽和溶質溶劑溫度實驗2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的配制1.實驗用品:托盤天平、燒杯、 、藥匙、量筒、膠頭滴管。 2.實驗步驟(1)用固體藥品配制溶液玻璃棒①計算:計算所需氯化鈉和水的質量;②稱量:用托盤天平稱量所需的氯化鈉,放入燒杯中;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鈉的燒杯中;(注:量筒的量程應略大于或等于所量取水的體積)④溶解:用玻璃棒攪拌,使氯化鈉溶解;(注: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⑤裝瓶:將配制好的溶液裝入試劑瓶中,蓋好瓶塞并貼上標簽。攪拌,加快溶解(2)溶液的稀釋①計算:計算所需濃溶液和水的體積;②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濃溶液和水,倒入燒杯中;③混勻:用玻璃棒攪拌,使溶液混合均勻;④裝瓶、貼上標簽。SPORT4實驗一題通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 溶液的配制和應用在生活、生產中非常普遍。(1)如圖1所示是配制100 g質量分數為18%的硝酸鉀溶液的實驗操作。圖1①計算KNO3的質量是 g,稱量KNO3的儀器名稱是 。 ②其正確操作順序是 (填字母)。指出圖中錯誤的操作: 。 ③在配制硝酸鉀溶液時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18托盤天平DBAECB中藥品和砝碼放反了攪拌,加速溶解④若配制的硝酸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偏大,可能的原因是 (選填字母)。 a.用量筒量取水時俯視讀數b.向燒杯中傾倒量取好的蒸餾水時,有少量水濺出c.所用砝碼生銹d.轉移已稱好的硝酸鉀固體時,有部分固體灑落在燒杯外⑤ 若用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8%的硝酸鉀溶液配制溶質質量分數為6%的硝酸鉀溶液,需要加水的質量為 g。 abc100(2)NaCl、KNO3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2所示。①60 ℃時,50 g水中加入 硝酸鉀恰好形成飽和溶液。 ②提純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鉀,進行如圖3所示實驗,操作Ⅰ是 ,操作Ⅱ是 ,操作Ⅲ是 。 ③20 ℃時,將等量的NaCl、KNO3固體分別加到盛有100 g水的燒杯中,充分攪拌后現象如圖4所示,升溫至60 ℃時現象如圖5所示(不考慮水分蒸發)。根據NaCl、KNO3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可知,燒杯甲中加入的固體是 (選填“KNO3”或“NaCl”)。關于燒杯乙中溶液的分析,正確的是 (選填字母)。 55 g蒸發濃縮 降溫結晶 過濾KNO3ADA.從20 ℃升溫到60 ℃,溶質質量沒有改變B.若對20 ℃溶液降溫,一定會析出晶體C.20 ℃時,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31.6∶100D.60 ℃時,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SPORT5易錯警示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1)溶液是均一的、穩定的,所以均一的、穩定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選填“√”或“×”,下同) (2)溶質不一定只有固體。水是最常用的溶劑,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劑。 (3)當兩種溶液恰好反應后,生成的可溶性物質是溶質,而析出的沉淀或產生的氣體都不是溶質。 (4)將氧化鈣加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熱,不是溶解放熱,而是氧化鈣與水反應放熱。 (5)用洗滌劑或汽油洗衣服的去污原理相同。 ×√√√×(6)固體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 g溶劑里最多溶解的質量。 (7)判斷或比較固體溶解度時一定要先指明溫度,而氣體溶解度則不用。 (8)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9)飽和溶液降低溫度一定有溶質析出。 (10)飽和溶液結晶后的母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SPORT6廣東中考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1.(2021·廣東)實驗室配制溶質質量分數為6%的NaCl溶液時,除需要托盤天平、玻璃棒、藥匙、量筒、膠頭滴管外,還需要的儀器是( )A.燒杯 B.酒精燈 C.鐵架臺 D.蒸發皿A2.(2020·廣東)將20 g KOH加入100 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KOH在水中解離出K+和OH-B.1個K+帶1個單位正電荷C.該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0%D.向該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紅C3.(2023·廣東節選) 耕地鹽堿化影響糧食安全,鹽堿地綜合治理與利用可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某興趣小組開展了與土壤鹽堿化相關的探究活動。成因:由農業灌溉或化肥施用引起的土壤鹽堿化如圖所示,當進入土壤中鹽的量超出植物的吸收能力時,隨著水分蒸發, 導致土壤鹽堿化。 鹽殘留聚集4.(2022·廣東節選)如圖所示為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圖。為提純含少量NaCl的純堿樣品,將其濃溶液從t1 ℃冷卻至t2 ℃,t1~t2的最優范圍是 (選填字母)。 a.40~10b.60~30c.70~40a5.(2019·廣東)如圖所示為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圖。請回答下列問題。(1)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是 ;30 ℃時溶解度最大的是 。 (2)80 ℃時硝酸鈉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使硝酸鈉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寫一種)。 (3)某硝酸鉀固體中混有少量硫酸鈰雜質,分離提純硝酸鉀的操作是:配制成高溫下的硝酸鉀飽和溶液, ,過濾,洗滌,干燥。 硫酸鈰硝酸鈉60% 增加溶質(或減少溶劑等)降溫結晶SPORT7考點解讀目錄考點解讀考情分析知識梳理實驗在線實驗一題通易錯警示廣東中考考點1 溶液的特征及飽和、不飽和的判斷 針對訓練1.(2023·荊州模擬)下列物質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植物油 C.石蠟 D.酒精D2.(2023·湖州模擬)20 ℃時,將20 g的食鹽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靜置,觀察到如圖所示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靜置后的溶液是不飽和溶液B.溶液是均一的、穩定的混合物C.水是溶質,食鹽是溶劑D.形成的溶液質量為70 gB3.(2023·寧波模擬)三氯異氰尿酸消毒片,被廣泛用于消毒水的配制。25 ℃時,在盛有100 g水的燒杯中加入1.2 g三氯異氰尿酸(不與水反應),充分溶解后,結果見燒杯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燒杯①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B.燒杯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③>①C.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②>③D.燒杯②中溶液的溶質質量最大C 能力提升4.(2023·陽江模擬)根據如圖所示信息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能解釋人在喝碳酸飲料時會打嗝現象B.能解釋打開啤酒瓶的瓶蓋時聽到“咝”的一聲,有氣體沖出現象C.40 ℃時,飽和醋酸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是65.6%D.恒溫蒸發等量的甲、乙兩種溶液,蒸發溶劑前乙可能是不飽和溶液C. .考點2 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 針對訓練5.(2023·佛山模擬)實驗室配制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5%的氯化鈉溶液。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稱量時如果發現指針偏向右盤,應向左盤添加氯化鈉B.玻璃棒的作用是攪拌,加快氯化鈉的溶解速率C.量取水時,選用規格為1 000 mL的量筒D.若所用的氯化鈉固體不純,則配制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15%C. .6.(2023·汕尾模擬)實驗室配制20 g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氯化鈉溶液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選用規格為20 mL的量筒B.實驗的操作順序是④②①⑤③C.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D.操作⑤中,若有少量的水灑出,則所配制溶液的濃度偏大C. . . 能力提升7.(2023·肇慶模擬節選)小強用下列試題進一步加強實驗操作技能,相關儀器如圖所示。用6%的氯化鈉溶液配制50.0 g溶質質量分數為3%的氯化鈉溶液。(1)儀器:配制時,需要用到的儀器有 、F,其中F的作用是 。 (2)量取:應量取 mL的6%的氯化鈉溶液。(結果精確到0.1,已知密度為1.04 g/cm3) (3)裝瓶:把配制好的溶液裝入細口瓶中,并在標簽紙上寫上“ ”字樣。 B、C、D攪拌,使溶液混合均勻24.03%氯化鈉溶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